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题中均有断言,但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四种不同命题之中: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故此,断言S—P可以表示“所有S都是P”,“所有S不是P”,“有些S是P”或“有些S不是P”。因此在每一格里,我们有许多可能的推理模式。譬如,在第一格里,我们从许多可能性中举出下列两例:
    所有希腊人都是人。有些动物是狗。
    没有人不是终有一死。有些狗是白色的。
    没有希腊人不是终有一死。所有动物是白色的。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4)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36 本章字数:926


    这些不同类型的三元组在后来被称之为三段论的“论式”(moods)。上列两种三元组代表第一格三段论模式,但两者之间显然存在巨大差异:第一种是有效论证,第二种是无效论证,其前提真实,而结论虚假。
    亚里士多德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确定哪一种论式可以提供有效的推理。为此,他尝试各种可能的一对对前提,探询是否可以从中得出任何结论。按照他的说法,假如不能从一对前提中得出有效结论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三段论了。譬如,他认为如果B不属于任何C,A属于有些B,那就不会有三段论;作为检验例证,他给出“白色”、“马”与“天鹅”等词项(1325b38)。他的所作所为吸引我们思考这一对前提——“没有天鹅是马”与“有些马是白色”,以期观察能否从这些前提中得出有关白色或天鹅的结论。
    乍一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推理程序显得随意而富直觉色彩;但在他的讨论过程中,他却能够提出一些基本法则,以此足以确定哪些论式可以得出结论,哪些论式不能得出结论。有三条法则应用于所有三种格的三段论:
    (1)至少有一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2)至少有一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3)如果有一前提是否定的,那么结论必然也是否定的。
    这些法则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特定的格,这些法则有着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对于第一格,上述法则表现为:
    (4)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5)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倘若我们应用这些法则,我们就会发现第一格里有四种(且仅有四种)有效的三段论论式。
    所有S是M所有S是M有些S是M有些S是M
    所有M是P没有M是P所有M是P所有M不是P
    所有S是P没有S是P有些S是P有些S不是P
    亚里士多德还提供了用来确定第二格与第三格论式有效性的法则,但我们无须介绍这些法则,因为亚里士多德能够证明所有第二格和第三格三段论与第一格三段论是等价的。一般说来,这三格里的三段论,可通过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换位”(antistrophe)的过程转换为第一格三段论。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5)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41 本章字数:1153


    换位有赖于不同形式的命题之间的各种关系,亚里士多德早先在《前分析篇》中就已讲过。当我们遇到特称肯定与全称否定命题时,词项的次序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倒换:有些S是P当且仅当有些P是S;没有S是P,当且仅当没有P是S(1225a5…10)。(相形之下,在“所有P是S”这一命题并非真实的情况下,“所有S是P”的命题可能是真实的。)
    不妨考虑一下第三格里的这种三段论:“没有希腊人是鸟;但所有渡鸦是鸟;因此,没有希腊人是渡鸦”。如果我们将小前提转换成与其等价的小前提“没有鸟是希腊人”的话,那么,我们就有了上表所列的第一格三段论的第二论式。亚里士多德在其论述过程中表明,几乎所有第二格与第三格三段论,可凭借换位方式还原为第一格三段论。在极少数不可能换位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通过归谬法(reductioadabsurdum)转换第二格和第三格的三段论形式,用以证明:将三段论中的一个前提仍作为一个前提,将原来结论的否定作为第二格前提,二者进行合取(依据第一格的归纳方法),会将原来第二个前提的否定作为结论(12341a21ff。)。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这一卓越成就,是对逻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式化系统阐述。他的有些后期追随者(尽管并非在古代或中世纪)认为,三段论就是逻辑学的全部。譬如,康德(Immanuel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第二版的序言里写道,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学既没有前进一步,也没有后退一步。
    不管怎么说,三段论在事实上只是逻辑学的一个片段。它只考虑那些有赖于像“所有”或“有些”这类词所进行的推理,而并不考虑那些有赖于像“如果”与“那么”这类词所进行的推理,前一类词对三段论的前提和结论予以分类,后一类词连起整个句子而不是附加在名词之前。如我们将要看到的,类似于“如果不是白天,那就是黑夜;123而现在不是白天,因此现在是黑夜”这样的推理,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时期,就被形式化了。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里的另一空白地带,则花了更长的时间予以填补。虽然上文所讨论的都是像“所有”、“每个”以及“有些”这样的词(这些词后来被称为量词),但没有讨论这样一些推论问题,即这些词不是出现在主词位置上而是出现在语法谓词成分的某个位置上的推论,诸如“所有男孩喜爱有些女孩”或“无人可以避免所有错误”等,亚里士多德的法则并不能用来评价这些推论的有效性。这样的推论花了两千余年才得到满意的形式化阐述。
    亚里士多德在某些时候或许认为,他的三段论足以解决所有可能的有效推论。然而,他自己的逻辑学著作表明,他意识到逻辑学实际上要比他在自己的三段论里所梦想的复杂得多。





    正文 《解释篇》与《范畴篇》(1)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45 本章字数:1093


    《解释篇》与《范畴篇》
    《解释篇》就像《前分析篇》一样,主要兴趣还是以“所有”、“没有”或“有些”等词项开头的概称命题。但其关注的要点并非要把这些词项在三段论中彼此连接起来,而是要探讨它们之间兼容或不兼容的关系。“所有人是白人”与“没有人是白人”的推论,显然不可能都是真实的:亚里士多德称其为相反命题(enantiai)(717b4…15)。不过,在这一例中,如果有些人是白人而有些人不是白人,那么,这两个命题就是虚假的。“所有人是白人”与“有的人不是白人”这一对命题,就像前一对命题一样,不可能都是真实的。然而,假定有人这样的客体存在,这一对命题也不可能都是虚假的。假如其中一个命题是真实的,那么,另一个则是虚假的;假如其中一个命题是虚假的,那么,另一个则是真实的。亚里士多德称其为一对矛盾命题(antikeimenai)(717b16…18)。
    就像全称肯定命题与相应的特称否定命题相矛盾一样,全称否定命题也与特称肯定命题相矛盾:例如“没有人是白人”与“有的人是白人”。两个相应的特称肯定命题,彼此之间既非相反,也非矛盾:如此看来,“有的人是白人”与“有些人不是白人”的命题,可能都是真实的。假定人是存在的,则这一对命题就不可能都是虚假的。这一关系没有被赋予什么名称:后来的追随者称其为下反对关系(subcontrariety)。
    全称肯定全称否定
    “所有人是白人”反对“没有人是白人”
    特称肯定特称否定
    “有的人是白人”下反对“有的人不是白人”《解释篇》所列举的这些关系是可以用图阐述的,数百年来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一直在用图阐述这些关系,这个图就是人们所知的对当方阵(squareofopposition)。
    进入三段论与对当方阵的诸命题,无论全称还是特称,都是概称命题。换言之,'福www哇fval小cn说'这些命题中没有一个是关于个体的命题,没有一个包含专用名词,即没有像“苏格拉底是明智的”这样的命题。自不待言,亚里士多德熟知单称命题(singularpropositions),譬如像“比塔库斯是慷慨的”这种命题,就出现在《前分析篇》最后一章所举的例子里(22770a25)。但是,在一部以前提与结论都是量化概称命题为基本假设的论著中,出现这样的例子似乎不合时宜。但在《解释篇》里,单称命题被反复提及,主要目的是同概称命题形成对比。譬如,用“苏格拉底是白人”和“苏格拉底不是白人”,就很容易形成一对矛盾命题(717b30)。但要系统地研究单称命题,我们必须转向《范畴篇》。





    正文 《解释篇》与《范畴篇》(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50 本章字数:1078


    《前分析篇》区别了命题与词项,而《范畴篇》一开始便把“所表述的事情”划分为复合的(katasymploken)与简单的(aneusymplokes)两类(2。1a16)。复合表述法例如“某人在跑”;简单表述法是组成这种复合表述法的名词与动词,譬如“人”、“牛”、“跑”、“赢”,等等。只有复合表述法可以是真实的或虚假的陈述;简单表述法既不真实也非虚假。在《解释篇》里有一相似的区别,我们从中得知句子(logos)包含自身能指的部分,同时也包含无意义部分的指号。这些简单指号有两种,即名词(Int216a20…b5)与动词(Int316b6…25);我们得知,这两种指号之所以相互有别,是因为动词与名词不同,动词“还表示时间”,具有时态。但在《范畴篇》里,对简单表述法的分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这部论著第四节里,亚里士多德指出:
    每个非复合词意指实体(ousia)、多大、哪类、与某物相关、何处、何时、姿势、穿着、动作、承受。举例来说,实体,如人、马;多大,如四尺、六尺;哪类,如白色的、有教养的;与某物相关,如两倍、一半、大于;何处,如在吕克昂、在市场;何时,如昨日、明日、去年;姿势,如躺着、坐着;穿着,如穿着鞋、披着甲;动作,如切割、焚烧;承受,如被切割、被焚烧。(41b25…2a4)
    这段话内容紧凑,隐义甚多,一直得到反复的评注,多个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影响。这10种由简单表述法所指的东西,就是赋予本书名称的范畴(categories)。亚里士多德在这段话里以一套性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范畴:名词(如“实体”),动词(如“穿着”),疑问词(如“何处”、“多大”)。后来,用几近抽象的名词来表示每一范畴已然成为习惯:实体(substance),数量(quantity),性质(quality),关系(relation),场所(place),时间(time),姿势(posture),穿着(vesture),主动(activity),被动(passivity)。
    什么是范畴?亚里士多德列举范畴的目的何在?至少可以说,他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列举10种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会作为有关个体主词之句子里的谓项。譬如,我们谈论苏格拉底时,可以说他是男人,身高5尺,为人明智,比柏拉图年长,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雅典。在某一特定场合,他的朋友会谈论苏格拉底,会说他坐着,身披斗篷,正剪一块布料,正在晒太阳。显而易见,与《前分析篇》里的格式化命题相比,《范畴篇》里的这些教义,为研究各种陈述留下更多空间。





    正文 《解释篇》与《范畴篇》(3)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53 本章字数:1169


    无论怎么说,该文本表明,亚里士多德不仅仅是在划分各种词语或语言碎片。他认为自己所划分的是超语言的实在体,这些实在体是与表示它们的指号相对立的能指之物。在后文第六章里,我们将会探讨范畴学说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蕴涵。不过,有一问题必须马上予以解决。假如我们顺应亚里士多德的引导,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对“苏格拉底大腹便便”和“苏格拉底要比梅勒图斯明智”之类句子里的谓项进行范畴分类。但是,我们又将如何谈论这类句子里的“苏格拉底”呢?亚里士多德所列的范畴似乎是针对谓项而非主项。
    在《范畴篇》接下来的一节里,亚里士多德就此给出的答案如下:
    实体,在严格意义上说,具有远胜性和根本性,既不表述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诸如“如此这般一个人”,如此这般一匹马。
    第二实体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