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早以来,中国一直以白银为主要货币,长期停留在经济专家所说的“秤(称)量货币”阶段。所谓“秤量货币”,经济学上的解释,是指货币金属没有成为有固定重量的铸币,不是按枚流通,而是按重量计算,每次使用都要经过称量。中国的秤量货币白银,以两为计算单位,故也叫“银两制度”。有专家称之为“银本位”。
惊世设想,用“人民币”统一中国(2)
就世界范围而言,银两制度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货币制度,同西方的差距很大。19世纪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时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叶世昌称,金本位制以英国实行得最早,开始于1816年。其他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则实行于19世纪70年代后。
中国开始重视货币本位问题是在20世纪初,萌发于清廷分别和英、美、日订立通商续约之时。
起初,资本主义国家同中国做生意,对中国的货币标准不统一很不以为然。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史实,光绪二十八年,清朝和英国订立《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其第二款规定:“中国允愿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将来中英两国人民应在中国境内遵用,以完纳各项税课及付一切用款。”次年订立的《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和《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类似的条文。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个条约是促使中国考虑建立本位制度的重要推动因素。叶世昌教授也认为,中国称法定货币为“国币”即始于此。
中国近代百年金融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的当数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组建中央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在建立金融垄断的过程中,改革币制是个极为关键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历经6年酝酿,国民政府于1933年4月5日颁布“废两改元布告”,标志着中国货币流通在法律上进入银本位时期,使多年来因货币紊乱妨碍工商业发展的现象告一段落。
然而以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却产银有限,银价操纵于外人之手,致使世界银价的涨跌,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影响。果然,“废两改元”后不久,1934年即发生了白银风潮,由美国实行白银政策引起的世界银价上涨,使中国国内存银大量外流。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王允庭研究透露,当时海关统计,1934年所流出的白银共达25,99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走私白银。国内通货紧缩,使银行收紧银根,不肯轻易放贷,引起工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导致失业增多,物价暴跌,大批工商企业破产倒闭。据中国征信所统计,仅1935年中秋节前后10天内,上海商号一下子就倒闭了166家。资金的外流又引起国库收入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这样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使社会各界均受到严重的打击。
面对银本位制度已崩溃的现状,为摆脱财政经济危机﹐谋求币值稳定﹐加强金融垄断与控制,国民政府采纳了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等人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进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发布《施行法币布告》,实行法币政策——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法币政策实施之初,国内因通货紧缩而造成的顽症得到改变;物价不断下跌的趋势得以制止;各大城市的物价普遍出现平稳回升;对外汇价相对稳定;工农业生产趋向好转。
当时报刊报道:“币制改革后,因农村经济之复苏,农民购买力之恢复,国内各种新兴工业,俱能转危为安,重趋光明,尤以纺织业为最……其他如化学、造纸、制糖、树胶等工业,亦莫不渐次恢复、发展。”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法币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历史悠久,然法币政策前世界金银比价的激烈震荡,使中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法币政策的实施,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白银的角色从货币变为商品,使世界银价的涨跌不会对中国货币发生大的影响,这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纸币代替了银币,又为日后国民党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民国时期,货币发行十分混乱,凡经核准的官办、官商合办、商办银行均可发行纸币,不但量大且流通范围有限,不利于商品的流通。法币政策后,我国的货币发行银行由三十家集中到四家,1942年再集中到中央银行一家。这次改革不 仅统一了主币,而且还有效地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不堪的辅币——全国各地各种式样的铜元,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有了统一的辅币,促进了流通,方便了交换,从而完成了中国货币的统一大业。
某种程度上讲,法币政策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地位的真实反应,带有半殖民地依附宗主国的深刻痕迹。
世界“三元”初长成
美元,代表着美国3亿人口及200多年来美元区所有人富强的根本利益;欧元,代表着欧元区13国人口的财富利益;人民币,代表着这三种货币区域中最贫穷、全球规模最大人口区域13亿人生存、发展的最大利益。
假若能有一种“世界币”能融合这三种或更多的国家货币、大家共同的利益,那岂不是天下的大好事?!自19、20世纪及21世纪以来,英镑、美元各分有100年历史,曾经是全球第一商业帝国、全球使用的唯一的国际货币轮流坐庄,但如今才近100年一花独放的美元时代一去再不复返;新兴、一出生就是自由货币的欧元将满10岁,有3亿多人口使用,但欧元是非主权货币。
欧元是目前唯一能与美元抗衡的国际货币,欧元能夺取未来世界的半壁江山吗?人民币走过了60年的岁月,2008年随着奥林匹克来到中国,这就预示着“人民币”也开始走近“元年”,也开始自中国国门逐步走向世界,却有13亿多人口使用。
美元、欧元、人民币会成为世界“三元”鼎立的货币吗?而未来世界又怎样玩转这“三元”?使未来世界这货币“铁三角”成为全球主流流通、无阻抗的世界性货币?人民币能与美元、欧元那样同行于这世界吗?能像美元、欧元那样让未来世界成为自由货币的天下吗?除非有一种“世界币”能取代这“三元”,而“世界币”又何时才能让全球真正共享、公平来到今日世界,绝非像美元那样一花独谢呢?
2007年至2008年,中国除了选择人民币在国内外市场的加速升值策略之外, 还有更真实、更切实可行、更有利于中国国家和13亿公民的策略是:对外,人民币升值几乎是欧盟、美国等众大国异口同声的第一必需。但中国还要实施多花外汇美元、欧元的措施,使“顺差”的大量外币尽可能开销、花出去,以从根源上减少美元、欧元,平衡美国与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而对内的理论实践现实是:花掉顺差的欧元、美元,比加大人民币升值步伐更有悠远的中国和国际的真实意义;中国采取尽可能平衡对外贸易“逆差”策略之外,就是减少人民币与人民币升值的对外压力,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国内13亿公民的收入水平,就是增加财产性收入;使其与“外汇储备”同步增加、提高所有公民收入的水平。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与国际社会的差距逐步缩小,去尽量平衡、同步前进,才有可能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平稳地走上国强民富之路,才能让中国人真正走上有“财产性收入”的康庄大道。
人民币升值的全球“目的”——一是减少中国与美欧等国家的贸易逆差;二是减少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三是使美元与人民币价值保持基本平衡。
到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10%,但中国外汇储备却由2006年的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底的万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超过20%。这就是说,中国人民币的历史性升值,并没有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产生任何本质的抑制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008年2月10日,西方七国在日本再次发出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强烈信号,到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将超过2万亿美元。2008年过半,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实际增速下降减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受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等五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实际增速显著下降。出口的实际增速从去年的24%下降到2009年上半年的13%。2009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同比下降,净减少132亿美元。
国际收支失衡的改善减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其次,资本管制力度的加强遏制了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2008年7月以来,外管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开始对出口收汇结汇实施联网核查管理,发改委发布了加强外商投资管理的通知,严防外汇资金通过FDI渠道的异常流入,这些举措 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短期国际资本的继续流入。
再次,央行用存款准备金的形式,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增长率,也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有一定的向下压力。例如,央行曾让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目前,中国已看到的初步结果是:人民币升值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行业,贸易顺差的下降将拖累整体经济增长,导致就业压力空前高涨;中国高达5000亿美元热钱需要平仓。
就“外汇储备”制度本质而言,人民币与货币本身的流动性,是一种空前的根源上的大悖论。更何况,美国作为世界第一财富大国几乎没有任何外汇储备,欧盟也只有象征性21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日本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事实上美元要挟中日两国及所有有“外汇储备”的国家提供了当然而现实的依据和可操作的唯一货币资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相对于美元与欧元,人民币必须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崛起,人民币已经不是原来进行了近60年的人民币自我角色,而是今日和未来世界上一种与美元、欧元等能等同、相持完全流通的一种货币。
人民币兑美元,从2005年7月21日的到2008年4月10日的,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18%;人民币兑1美元,已经破了8、7,进入6的时代,但这有历史性终结的那一天吗?人民币兑美元,由8变7、再变6……这是因为人民币近60年从未有过的历史性升值,距美国联邦政府、“两院”所寻求的人民币升值20%—40%已经接近;但中国人民币到底要升值多少才合理科学,升值多少才符合13亿中国公民的利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而兑欧元及其他国家货币又怎么办?总不能“各个击破”地历史性分别升值下去吧?人民币升值,是因为美国国家的重大利益、美国政府对美元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历史以来的重大调整,而人民币升值对13亿中国公民本身到底是为了什么?能适应中国13亿公民收入增加、物价膨胀、生存发展环境吗?人民币升值到何时、何地、何等价值时才符合中国、国际社会的共赢利益?
2007年10月19日,与美国美元、欧盟欧元一起,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集团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决议:“对拥有巨额且不断 增长的经常性盈余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提出要求,不让其汇率有波动是非常不可取的,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也势在必行。”七国集团领袖此次同声表示:人民币被低估,确实是一个全球性问题。10月31日,美元进行了本年度的第二次降息,2008年美国再次连续两次降息,而中国已进行该年内人民币升息的10次策略行动。
美元、欧元与人民币的矛盾冲突,达到历史以来的巅峰。而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元、欧元、人民币的角逐将更加灿烂、空前、尖端。
其一,是中国为何对欧盟、美国有那么大的贸易“逆差”?中国为何不把多余的美元、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