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荚谥芾裰心苷业剑簿褪撬担苤俚母母锸导噬细袷前哑牍匦鹿槲坏街芄┦逼凇�
此外,孔子的言论并非是他一个人独自思考出来的,实际上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夏商周三朝文化,这些文化都保存于《周易》之中,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集合了先人的种种思考,涓涓细流最后汇聚成百家思想。孔子应该可以说是周礼的最大继承者和发挥者,因此,中国文化的真正奠基不是孔子,也不是诸子百家,而是《周易》,忘了《周易》而独谈孔子、诸子百家其实是数典忘祖。
纷繁的周礼为后世中国定下了等级基调,“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各种典章制度实际上就是确定了分级文化,进而变成权力金字塔,就如同巫师拥有了“绝地通天”的能力,也就有了话语权,也就有了实权,西方的宗教就是这么来的,结果弄出个黑暗中世纪。中国没有宗教,但有宗法,周礼、儒家只比西方宗教厉害而绝不差,它们绝非宽松的道德,而是一种浸透人心的法律。周礼是中国的文化崛起,礼乐、宗法制、诸侯分封制,这些缔造了后世的中国,直到清朝,这个庞大帝国的核心还是周礼、宗法、诸侯这些东西。
有鼎无兵的悲剧
夏周时期奠定了中国朝政文化的雏形,但也给后代中国留下了最深的一个教训,那是中央与诸侯王国处在对弈之中,中央的稳定决定于中央是否有足够的兵压制各地诸侯,这个矛盾贯穿中国,直到现代才算告终。
西周分封制的结果就是诸侯渐渐做大,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的中央权威荡然无存,诸侯们就开始疯狂扩张,强大的诸侯不断兼并土地,扩张地盘,许多诸侯手里都掌握了很多县。通过春秋时期长期的土地兼并整合,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内已经形成了郡县制,也就是说由于诸侯领土的大规模扩大,诸侯国已经像当初的周王朝一样,开始在自己的王国内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当时是以郡统县,郡的长官称为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为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官称令,万户以下的县官称长。
第一章 第一次崛起:自己人和自己人玩(6)
汉武帝时设立的十三州,州长官本来是代表皇上监察各区,但很显然,渐渐地州长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形成了诸侯。唐朝后来又按照魏晋以来的习惯在全国各军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就成为节度使。最初,唐朝只是在边疆地带才设立这种节度使,但后来普及到了内地。节度使是以中央大员的身份派驻各地,同时身兼观察使,又兼所驻之州的刺史,还可以指挥调度所辖区域内各州,也就是说,节度使是拥有军事、行政和监察三种权力,这权力可就大了,也就是成了封疆大吏,其所拥有的权力和诸侯也就差不多。
宋朝时的路和唐朝的道差不多,但宋朝地方权力比唐朝时要小,路的长官权力既不集中,甚至也没有统一的机构和长官;辽把全国划分为五京,称五京道,下面再设州、县;金的最高行政区也是路,路以下的设置与辽一样。
元朝地方行政分为省、路、州、县四级,这时候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正规名称是行中书省,全国除了西藏归属宣政院管辖外,其他地方被划分为十个行省。明朝的时候换汤不换药,只是把行中书省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还称为省,全国中京师和南京直属六部,分别称为北直隶和南直隶,其他地方划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到了清朝,行政体制也是大体沿袭明朝,只略有不同,只不过是在省之上另设一个级别,设立了总督,一个总督掌管一个省或者两三个省。
周公旦为周朝订立了等级制度,分封各地的诸侯要效忠周天子,这种效忠的方式就是朝贡制,也就是诸侯要向中央缴纳贡赋,诸侯定期进京朝拜述职;在诸侯国,卿大夫这一阶层要向诸侯王效忠,在卿大夫的采邑内,平民和奴隶要向他们效忠,这就建立了完整的四级等级制度,层层效忠。在军事方面,中央没有现代社会这种常备军——平时养这么多白吃饭的兵显然不合算,因此,平时并没有多少武装力量,充其量有些内卫部队和警察系统,士兵平时就是农民或者奴隶,战时诸侯发布动员令才会聚集起来。这样的结果就是,诸侯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周王朝的中央也主要依靠朝贡制度和周礼制约天下诸侯。另外,诸侯众多,各自力量都不强,因此任何一个或者数个诸侯都无力挑战周中央的权威。周朝用的就是这种简单的制度和礼数,这就如同基督教世界中各国都效忠教皇一样,但教皇却并没有军队直接管束欧洲各国,他依靠的是教皇的权威和号召力。
但一旦诸侯逐渐强壮起来,教皇的威信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因此,教皇的存在是制止不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的。周天子也一样。西周时,分封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军政方面,王侯公卿大夫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军事首领,他们是国王,因此,他们手中握有实权。周天子分封了天下,自己却无法直接从天下征召军队,只能通过各地的诸侯,这时候就得看诸侯的脸色了。最后,当周厉王为了褒姒一个女人而失去中央信用之后,诸侯们也就看透了周天子,再不会有谁支持他,各诸侯也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了。
实际上,周朝立国仅仅半个世纪后就出现了这种诸侯反叛危机,周武王一死,年幼的周成王就差点被他的叔叔们赶下王位。几个诸侯一联合就能发动一场威胁中央的战争。到了周昭王的时候,楚国就已经有能力单独挑战中央政权,周昭王为此死在南征的路上。周王朝800年,除了周武王立国时的半个世纪是安定的以外,其他的时候叛乱迭生,从来就没停止过。到了东周时期,已经只有春秋和战国了,谁还认什么周天子。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来到周天子的宫殿里,直接就问那象征周天子地位的大鼎有多重,这时候的周天子真是威信扫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第二次崛起:大一统的开始(1)
商鞅变法实际上是将野蛮、粗犷、血性的秦游牧文化和守规矩、听指挥、温顺的中原文化进行了杂交。由于秦是一个开放的游牧文化,所以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没有中原国家改革的拖泥带水。后世的日本明治维新其实就是模仿商鞅变法,也就是保留精髓的全面改革。汉继承了秦,建立了集权制,但集权也有它的失败因子。
秦强,秦殇
“商鞅变法”强了一个秦帝国,但商鞅本人最后却因为秦国人人人守信,个个遵法,最后当他逃跑的时候却被秦国人按照法律上报,他感叹地说:“唉,真想不到律法的弊害竟然这样厉害!”他最后被五马分尸。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也是因为他们延误了到达日期,要被处斩,所以干脆反了。这告诉我们,当人们发现横竖是一死的时候,那就不一定谁先死了。严刑历法是秦崛起的原因,也是秦覆灭的根本缘由。
商鞅变法大幅度地改变了秦国,首先在秦国建立了国家信用,实际上就是建立了法律信用,说白了就是只要有法可依,就一定会有奖有罚。商鞅变法的另一个变革就是给秦国引进了中原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一套东西,结果秦国从性开放变成了性禁锢,剽悍的游牧勇士被改编成了正规军,秦国从此一切行动听指挥,整个国家变成了秦始皇一个人就能操纵的战争机器。无疑,效率跃升第一。另外,秦国人和外围的各戎狄不说天天打也差不多,因此秦国人早就习惯了战争,可以说一直就是在战争状态中过日子,就像是今天的以色列人一样,因此秦人战斗素质相当高。而商鞅的改革保留了游牧人作战勇猛、战斗素质高的特点,所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如同二战发动前的德国国防军。
商鞅变法实际上是将野蛮、粗犷、血性的秦游牧文化和守规矩、听指挥、温顺的中原文化进行了杂交。由于秦是一个开放的游牧文化,所以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没有中原国家改革的拖泥带水,秦是一举完成了改革,后世的日本明治维新其实就是模仿商鞅变法,也就是保留精髓的全面改革。
商鞅的变法太成功了,秦国从此变得强大起来,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所有部件严丝合缝,没有一点遗漏,结果,后来商鞅被士大夫*逃亡,来到一个旅店,但店小二说,你得登记,然后我得上报政府,因为法律规定,必须要查明住店人的身份才能入住,否则就是违法。商鞅这回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感叹地说:“唉,真想不到律法的弊害竟然这样厉害!”最后,他还是没能逃出秦国,被仇敌们弄了个五马分尸,商鞅用自己的鲜血为这场改革画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几年前,看香港一个法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法律不外乎人情”,这话什么意思?贪赃枉法也是一种人情,玩法律空隙减刑少判也是一种人情,制定法律的夫子们给法律留出弹性空间也是一种人情,说白了,就是法律要有人性,以人为本,不然就成了铜墙铁壁,人只能在这中间走,没有一点回旋,但这还是人吗?蚂蚁社会还有一种“蚁性”,在这种被称为“没有制度的理想社会”中,没有一只蚂蚁会被要求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一个东西太重的时候,会有两三只蚂蚁前来帮忙,但是当陈胜、吴广被征调渔阳戍边时,路上遭遇大雨,延误了期限,按照秦法律,这就要被砍头,换了谁,这时候都会说,反正是死,那还不如反了呢!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国大地顿时星火燎原,可惜秦始皇就这一点上不太明白,人总不是蚂蚁,蚂蚁不会闹革命,人逼急了可就什么都干得出来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第二次崛起:大一统的开始(2)
说到这,就该明白另外一点,西方法律堆起来肯定比秦国法律多得多,细得多,可是为什么西方就没诞生陈胜、吴广呢?因为西方除了法律之外还有律师,律师是干什么的?维护人情的。
帕斯卡关于人类有一个伟大论断:“什么是本性?也许本性即第一个习惯,正如习惯即第二本性。”不说别的,就说好色这点,连孔家店老祖宗都说,“食、色,性也”,胡亥这小子继承了他老爸为所欲为的本性,生下来就开始享受,所以享受就成了他的习惯,沙丘之变后,胡亥当上了第二任皇帝,上任伊始,他的三把火是:一、他对赵高说,人生这么短暂,我今天有了权,有了地位,所以我要享尽天下艳福。赵高说,这是最明智的人生态度,那些蠢货是想不到的。于是胡亥大玩特玩起来。二、他不喜欢听到任何让他不高兴的话,所以谁也别来告诉他任何让他不高兴的事,起初有几个没懂他意思的人告诉他有人反了,结果被胡亥扔进了监狱。此后,再有反叛的消息,官员们就改口说,我们这里出现一点骚动,但只不过是些社会闲杂人等干些打家劫舍的事,早已被我们摆平了。于是,胡亥继续玩乐。三、胡亥和赵高搞分工,他负责照看宫里的美女,赵高负责管理朝政,结果,赵高弄了一出指鹿为马,不傻不呆的胡亥愣是弄不清鹿怎么就变成马了。
老子一生忙碌打江山,儿子一生忙碌玩女人,这规律从此立下,此后的中国王朝,除了清帝国十二个皇帝都称得上是贤君外,其他历朝历代都遵从这规律。
在中国有个说法,叫富不过三代,一代辛苦创业,二代享受还能混,三代就去沿街讨饭。报纸上经常说海外华人年轻人中,有很多“啃老族”,这些人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遍地开花,欧洲许多华人子女都这样,而且还抱团,找不到工作的整日凑在一起,买名牌、开好车,及时享乐——很多中国人就这德性,刚有几个臭钱就到处装牛逼,其实西方人不比你有钱?可西方人为什么就没有“啃老族”?因为西方人从小就不惯儿子女儿这毛病,18岁一成年立马滚蛋,自谋生路去,所以西方人是真正的牛逼。
这就是教育观念的差别,人性就这毛病,懒惰、享受是天性,你越惯着他,他就越往这方面发展;你越给他压力,他就越有能力,胡亥的及时享乐主义玩完了一个帝国都轻松,何况有几个臭钱的小家。
沙丘之变,赵高就立即为亡秦埋下了种子,串通李斯,改了秦始皇遗嘱,立胡亥为帝,看似能成为贤君的扶苏就被他和李斯一脚踢开。接下来赵高干的三件事就是把秦帝国最主要的三根支柱给砍了:一个就是杀了在军队中拥有极大威望的蒙恬,另一个就是腰斩了丞相李斯,再有就是把秦始皇的儿孙们差不多杀了个精光,只剩下胡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