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社会与政治危机。
可慰的是,中国近年来金融改革成就显著,从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投资者、学术界到媒体与一般公众,对金融问题都十分关注。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以下简称《币战》)以金融为脉络,交错穿插于近二百年的世界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军事战争,把许多最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最富戏剧性的历史事件统统与金融联系起来,其构思之大胆,气魄之宏伟,跨度之宽广,令人叹为观止。
当今世界上除了少数几位学贯中西,在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皆有造诣的、文艺复兴式的大师,想必很少有人能有勇气下笔写一本如此包罗万象的书,敢于宣称能够成功地破译世界财富密码,曝光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揭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一本通俗性、供消遣娱乐的书,该书的欣赏价值显而易见,我愿意把它推荐给任何对金融与历史有兴趣的朋友。美国曾出版过数本与该书近似的书籍,但并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太多注意。《币战》作者很用心、很巧妙把原著中的有关内容编串起来,视角独特,行文流畅,可读性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注意,更进一步增添人们对原本显得过于神秘的金融领域的兴趣与好奇心,未尝不是好事。但是,如果读者尤其是政府决策者把它视为一本真实与严谨的书籍,对书中所作结论或政策建议太认真待之,则会引起某种程度的惊讶,甚至某种程度的不安。
离谱的历史与金融“阴谋”
《币战》一书主要写历史。但是,它轻率地改写了人们早已广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从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亚伯拉罕?林肯到约翰?肯尼迪,再到罗纳德?里根,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遇刺事件,无一例外,都被该书统统归结为一小撮国际银行家争夺所谓“货币发行权”的阴谋策划所致。该书中,美国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摆脱英国统治,争取政治独立与经济自由的斗争,而是为了所谓“货币发行权”;南北战争不是因为是否废留奴隶制所引起的尖锐冲突,而是“国际银行家”的操纵结果。该书郑重宣称,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是以美国、英国、前苏联与中国为首的盟国反击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史诗,而是罗斯福总统玩世不恭地为了在战争硝烟中验证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的主张,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好让国际银行家们在战争中再次大发一笔横财;肯尼亚总统被刺杀是因为他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关于白银券的11110号总统令;越南战争结束的本质原因乃是伦敦黄金战场的惨败,导致统治精英阶层的金融“底气”损耗殆尽;中东石油危机不是欧佩克而是国际银行家的决定等。这一系列惊人的“发现”,使历史霎然面目全非!简单得出格,歪曲得离谱,难免给人哗众取宠之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美联储及国际金融史的若干问题辨析(2)
《币战》一书主要写金融。由于文笔流畅,引述了许多历史典故、传说、逸事、名人语录等,引人入胜,勾起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与成就。但遗憾的是,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谬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
全书每每强调,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秘的超级权利,可随心所欲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但是,它虽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还算尚有一席之地,但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可以说微不足道。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该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就更谈不上呼风唤雨,并主宰全球金融市场了。书中宣称,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完全不符合事实。同样,今天的银行经过无数次分分合合,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前的老公司除了继承同一商标品牌,其股权结构、组织形式、公司文化、业务与客户基础皆有显著不同,市场影响力也是今非昔比。
该书武断地认定所谓国际银行家为一小撮利益一致紧抱一团的阴谋团体,而对现代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空前激烈的竞争这一客观事实全然漠视。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曾经盛极一时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银行都已破产,而书中一再提到的库恩雷波公司也已经无迹可寻。事实上,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其产业结构与垄断组织相去甚远,这也就是为什么金融创新如此活跃的一个原因。金融业也恰恰是现代经济中最受监管的行业,其经营业务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如财政部、央行、专职金融监管当局,甚至国际组织的严格监管。书中所刻意描画的超然凌驾于国家政府乃至国际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拥有神秘权力的所谓“国际银行家”,恐怕除了确切地存在于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之中以外,纯系子虚乌有。
《币战》一书混淆了货币(包括流通中的金属币、纸币现钞、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与国债、通货膨胀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颠倒了货币发行与公共财政的因果关系。早期的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前身机构的货币发行以政府(或王室)的债务为抵押,是为了控制货币发行总量,而不是要挟政府不断发债。恰恰相反,政府常常因为战争或铺张而开支过多,导致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决定国债的规模与负担大小,而不是央行的货币发行。如果政府不能通过借款(发国债)来弥补赤字,就往往必须依靠央行的信用,即货币融资(monetary financing of budget deficit),其结果是诱发通货膨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阿根廷与巴西,都是政府通过央行滥发货币弥补极度财政赤字,成为诱发恶性通货膨胀的经典案例。
《币战》一书尽管试图给读者一幅旗帜鲜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实立场摇摆不定,观点含糊不清,多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书中弥漫了反犹太色彩——不断影射一些国际金融家的犹太出身背景,糅杂了极左思潮——抨击私有化、自由贸易等市场经济政策;极右倾向——仇视罗斯福新政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民粹主义——反精英阶层,敌视华尔街、金融界与大企业;美国式的孤立主义——不信任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WTO和BIS在内的任何国际组织机构;无政府主义——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流露出对任何集中权威包括中央银行的天然敌视与不信任。对日本的同情与反西方意识(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系西方国家金融核弹打击所致);日本倡导亚洲货币基金“天经地义”,而美国的反对属极端不合理;对新加坡的不支持态度表示无比困惑不解,且不管当时中国政府的态度恰好与伦敦…华盛顿轴心立场完全一致。总之,在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方面,此书是一桶五味杂存的奇特鸡尾酒。这也难怪,书中所援引的原著政治立场本来就五花八门,作者只不过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中文版而已。
美联储及国际金融史的若干问题辨析(3)
作为阴谋论的一个重要基石,《币战》一书咬定国际银行家们不只是操纵政治、制造战争,而且更是频频制造金融危机,包括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这些指控颇为离奇,近乎荒谬。任何一个了解金融基本运作的人都知道,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景气呈紧密的正相关性。当经济繁荣、市场兴旺时,金融业盈利也就表现良佳。而经济不景气、市场低迷时,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就显著恶化。尤其是每次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风险,包括亏损,甚至倒闭。大萧条期间,数以百计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与保险机构惨遭倒闭厄运。最新一轮的美国次按债危机对美林、花旗、瑞银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型金融机构所造成的冲击是最新的例证。《币战》一书称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都为国际银行家故意制造,确有违基本常识。该书还声称国际银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价货币与通货膨胀,也是不合逻辑与情理。通货膨胀使贷款的真实价格缩水,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损失最大,自然最倒霉。该书并没向读者解释清楚究竟为何国际银行家企冀的不是价格稳定却偏偏是通货膨胀。
美联储真相
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币战》一书对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的诋毁,尤其是其对被各国广为仿效的美联储的抨击。全书特别把美联储是私有中央银行作为惊人秘密进行大肆渲染,称美联储的性质与来历是美国学术界与新闻媒体“心照不宣”的禁区。其实,美联储的背景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从美国建国一百余年后,围绕要不要设立中央银行以及设立哪种模式的央行,经过许多公开的辩论交锋,甚至非常激烈的*,成为美国大选的重要议题。美国开国元勋中最谙熟金融财经事务的首任财长汉密尔顿所创立的美国第一银行以及后来重设的第二银行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从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储法》前后,美国知识界与媒体对美联储的来龙去脉非常了解,在世界央行中,美联储的结构与组织形式虽然显得特殊,但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美国大多数入门经济学教科书对美联储的历史与制度都有专门介绍。
在进入20世纪之前,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于权力集中的恐惧以及对于个人和州政府的权利所刻意悉心的维护、捍卫。汉密尔顿虽然认识到个人自由与各州自治权的重要,但坚信为了确保与自由相辅相成的经济繁荣,美国必须有集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即今天在全世界普遍通行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可惜,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主义纲领与理念过于超前,而未能被同时代人与他的立即继承者所及时理解与接受。作为准央行的第一个实验,成立于1791年的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年停业,而民粹派代表人物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于1832年否决了国会关于延长美国第二银行执照的提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汉密尔顿所倡导的正是联邦政府集中控制货币发行与供应,而安德鲁?杰克逊等所捍卫的则是各州银行自行发钞的自由与权利,但在《币战》一书中,汉密尔顿是与国际银行家勾结一气的罪人,而杰克逊总统却成了“杀死银行”捍卫国家货币发行权的英雄。
事实上,在杰克逊总统废除美国第二银行后,美国金融业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与不稳定状态。自1836年起,美国银行恐慌危机至少每20年就爆发一次,而1907年爆发的银行危机蔓延全国,导致银行纷纷倒闭,给存款者与经济造成了惨重打击。痛定思痛,这时美国朝野与各党派才终于吸取了教训,并达成了共识,美国无论如何必须设立中央银行,以防止与处理未来的金融危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美联储及国际金融史的若干问题辨析(4)
鉴于美国的独特政治传统与文化,在长达数年的联储筹备与法律拟定过程中,设计了一套较为精细的权力制衡机制,体现了美国*制度的妥协精神。其结果是,美联储系统并没有把权力集中于纽约或华盛顿,而是设立了一个在全美有12个地区联储银行的分散系统,以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反映代表不同地区的利益。而且,联储银行被设计为准公立的机构,实际上为公私合营的混合组织,其目的是防止一个公立的联邦权力当局侵犯私人企业部门的权益。
纯粹从所有制来看,每一个地区联储银行的股东由该联储地区的成员银行构成,因为成为联储银行成员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购买联储银行的股份。而这些成员银行都是私人商业银行机构(美国从来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说美联储系统中的十二家地区性联储银行是私人的中央银行并没错。
但是,从实质控制权来看,美联储体系是一个由国会与联邦政府双重控制并接受公众监督的统一的中央银行,代表最佳公共利益行使其央行职权,包括货币政策(确定准备金比率、贴现贷款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银行监管,并通过其“最后的贷款者”角色维护美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