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1001502610415427108
把这个表用下图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效果也更加明显:
这是博弈“事先设计好”的,目的是确保选择2(欺骗)的学生总是比选择1(合作)的学生多得50美分,不过,选择2 的人越多,他们的总赢利就会越少。假设全体27名学生一开始都打算选择1,这样每个人将得到108美元。现在,如果一个学生打算偷偷改变决定,选择2,那么,选择1的学生就会变成26名,每个人将得到104美元(比初步计划少了4美分),而那个背叛者将得到154美元(比初步计划多了46美分)。不管最初计划选择1而不是2的学生有多少,他们都一样。选择2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一个把选择1改成选择2的学生都使自己的赢利增加46美分,却使他的其他26个同学每人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损失58美分。等到人人都采取自私的行动,都想使自己的赢利最大化时,他们每人得到50美分。如果他们成功地合谋起来,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赢利减到最小,他们将各得108美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后来允许一点讨论,以便达成“合谋”,结果愿意合作而选择1的学生总数从3到14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4,全体学生的总赢利是1582美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赢利减少了1334美元。“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领导合谋的学生这样嘟囔。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选择的呢?“噢,我选了2。”他答道。尤塞里安一定早就知道这一点了。
解决困境的初步思想(6)
新近的关于多人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室实验,采用了一种叫做捐款博弈的形式。每个参与者得到一笔初始资金:10美元。每人可选择保留其中一部分,再把另一部分捐给共同储金。然后,实验者把累积的共同储金翻倍,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平分,捐款人和非捐款人都同等对待。
假设在这个组中总共有四个参与者:A、B、C和D。不论其他人怎么做,A只要向共同储金捐献1美元,共同储金翻倍后就会增加2美元。但是,增加的2美元中,会有15美元分给B、C和D;而A只能得到50美分。因此,A提高了其捐献量,最后却亏了本;相反,他减少捐献量反而会获益。不论其他人捐多少(如果有捐款的话),这一点都是成立的。换句话说,对A来说,一分钱也不捐是优势策略。对B、C和D来说亦是如此。这个逻辑是说,人人都应当希望成为一个分享别人成就的“免费搭车者”。如果四位参与者都采取他们的优势策略,共同储金便空空如也,每个人只保有他们的初始资金10美元。当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时,车就会停滞不前。如果人人把他们所有的初始资金捐给共同储金,那么,翻倍后的共同储金将是80美元,每个人将分到20美元。然而,每个人都有背叛这样协议的个人动机。这就是他们的困境。
捐款博弈不仅仅是实验室或理论上的奇事;它还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社交活动中——只要群体成员自愿捐款就能共同受益,但却不能阻止没有捐款的人也能享受到这些利益。村庄对洪水的控制、自然资源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形:不可能建了堤坝后,洪水就会有选择地绕道而行,只淹没那些没有捐款帮忙建设堤坝的人的田地;拒绝以后把鱼分给那些过去消耗太多的人,也是不可行的。这就产生了多人囚徒困境:每个参与者都有偷懒或保留贡献的动机,却指望能享受别人的贡献带来的利益。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总的贡献量就会很少甚至为零,结果大家都遭受了损失。这些情形普遍存在而且如此严重,以致所有社会理论和政策都需要深入思考才能走出困境。
在该博弈中的最有趣的变体中,参与者有机会惩罚那些背叛隐含社会合作契约的人。但是,他们必须为此承担个人成本。在捐款博弈结束后,参与者被告知其他参与者的个人捐款量。然后开始第二阶段的博弈,参与者可以采取降低其他人赢利的行动,而其他人的赢利每降低1美元,他自己要付出33美分的成本。也就是说,如果A选择把B的赢利降低3美元,那么A这样做之后,他的赢利就会减少1美元。这些减少的赢利不会再分配给其他任何人;而是返还到实验者的总资金中。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社会欺骗者”实施了大量的惩罚,惩罚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博弈第一阶段的贡献量。这样的惩罚似乎是促成合作、增进群体利益的一个有效机制。但是人们实施惩罚的事实首先就是令人惊讶的。以私人代价惩罚他人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集体利益的贡献,所以它是一个劣势策略;如果它以后成功地引导欺骗者采取了更好的行为,这将对整个集体有利,而惩罚者将只得到该利益中属于他的一小部分。所以,惩罚不是自私估计的结果。情况的确如此。在关于该博弈的实验进行的同时,参与者的大脑接受了正电子放射扫描仪的扫描。14结果表明,实施惩罚的行为会刺激某个大脑区域,该区域被称为背侧纹状体,它与体验快乐或满足有关。换句话说,人们从惩戒社会欺骗者的行为中,实际上得到了心理上的受益或满足。这种本能必定有着很深的生物根源,而且可能是因为其进化优势而被选择出来的。15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解决困境的初步思想(7)
如何达成合作
这些例子和实验已经说明了成功合作的几个先决条件和策略。让我们更系统地介绍这些概念,并利用它们解决更多的现实生活实例。
成功的惩罚机制必须满足几个要求。下面我们逐一列出。
觉察欺骗惩罚欺骗之前,必须觉察到欺骗。如果觉察快速而且准确,惩罚的实施就能够即时无误。这在提高欺骗成本的同时,减少了欺骗的好处,从而提高了成功合作的可能性。比如,航空公司时常监视对手的票价;如果美国航空公司打算降低其纽约至芝加哥的票价,联合航空公司可以在5分钟内就做出反应。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想降价的公司可能会跟顾客秘密交易,或者通过一笔涉及飞行时间、服务质量、安全保证等许多方面的复杂交易来掩饰其降价。极端情形下,每个公司只能观察到自己的销售和利润,它们不仅取决于其他公司的行动,还取决于一些机会元素。比如,一家公司的机票销售量还可能取决于需求的变化,而不是仅仅取决于其他公司的秘密降价。这样,觉察和惩罚不仅变得缓慢,而且也不准确,更增强了欺骗的动机。
最后,当同一个市场上有三家以上公司同时行动时,他们不仅需要找出是否存在欺骗,还要找出欺骗者是谁。否则,惩罚不但不能针对性地惩戒坏人,而且会变得迟钝无效,或许还会引发价格战,以致伤害所有人。
惩罚的性质接下来是惩罚的选择。有时候,参与者会采取惩罚他人的行动,这些行动会被欺骗行为激发起来,即使在单次互动博弈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在《洛城机密》中的囚徒困境中指出的,如果雷若伊因为替国家作证而从轻判刑,那么,他出狱后将遭到苏格和蒂龙的朋友的报复。在得克萨斯州A&M大学的课堂实验中,如果学生们可以觉察出是谁背叛了所有人的合谋而选择了1,他们就可能对欺骗者施以社会制裁,比如排斥这个欺骗者。这样,就不会有几个学生愿意为了多得50美分而冒这个险了。
在博弈的结构里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惩罚。一般而言,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这个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这一轮欺骗的所得将导致后面几轮的损失。这些是否足以觉察出哪个参与者打算欺骗,取决于得失的大小以及将来相对于现在的重要性。我们很快就会继续讨论这个方面。
清晰性可接受行为的界限,以及欺骗的后果,对潜在的欺骗者而言应当是清晰的。如果这些是复杂的、含糊不清的,参与者就可能因为失误而欺骗,或者不能做出理性的计算,而是根据某种直觉行事。举个例子,假设彩虹之巅(RE)和比比里恩(BB)正重复进行定价博弈,RE决定,如果RE过去17个月内的平均折扣利润比同期产业资本的平均真实回报率低10%,它就推断BB欺骗了。BB不能直接知道这个规则;它必须通过观察RE的行动来推断RE所采用的规则。但是,这里陈述的规则太复杂了,BB根本无法弄清楚。所以,这不是一个阻吓BB欺骗的好方法。而像以牙还牙这样的策略就表达得相当清楚:如果BB欺骗,它就会看到RE在下次降低价格。
确定性参与者应该确信,背叛将受到惩罚,合作则会得到回报。在像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自由化这样的国际协议中,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当一个国家投诉另一个国家违背了贸易协定时,WTO就会发起一个行政诉讼程序,而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案件真相几乎对判决没有任何影响,判决通常更多地取决于国际政治规定及外交政策。这种强制执行的判决程序显然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
解决困境的初步思想(8)
规格这样的惩罚应该有多严厉?似乎没有限制。如果惩罚严厉到足以阻吓欺骗,惩罚就无须实际执行了。因此,要阻吓欺骗,最好把惩罚设定在尽可能严厉的水平。比如,WTO可以这样规定,任何国家要是违背了其将保护性关税维持在协定低水平之内的承诺,都会遭到核武器袭击。当然,大家会被这个规定吓得退缩不前,不敢欺骗;但大家至少部分会认为某个失误也可能导致核攻击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失误可能发生时,正如实际中常会发生的那样,惩罚的规格应该保持能够成功阻吓欺骗的尽可能低的水平。在极端情况下,原谅偶然的背叛甚至可能是最优的策略,例如,一家明显为生存而竞争的公司的对手可能会允许它降一点价,而不会进行报复。
重复性现在来考察一下RE和BB之间的定价博弈。假设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它们彼此相处愉快,一直都把价格维持在其联合利益的最佳点,80美元。有一年,RE的经理考虑降价至70美元的可行性。他们估计,70美元的价格将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利润110 000美元-72 000美元=38 000美元。但是这可能导致彼此信任关系的瓦解。RE应该预计到,以后几年内BB也将选择70美元的价格,每家公司将每年只获利70 000美元。而如果RE遵守了最初的协议,每家公司本可以获得 72 000美元的利润。因此,RE的降价行为将给它带来以后每年72 000美元-70 000美元=2 000美元的损失。为了38 000美元的一次性赢利值,BE值得以后每年损失2 000美元吗?
决定现在与未来的报酬是否均衡的一个关键变量是利率。假设年利率为10%。那么,RE可以把它赚的额外的38 000美元存进银行,然后以后每年赚取3 800美元的利息。这远远超过了以后2 000美元的年损失。因此欺骗符合RE的利益。但如果年利率只有5%,那么,在以后每年,38 000美元只能给RE带来1 900美元的利息,它小于协议瓦解后的2 000美元的年损失;这样,RE就不会欺骗了。使二者均衡的利率应为2/38=00526,即每年526%。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利率较低时,未来相对更有价值。例如,如果年利率为100%,那么未来相对现在而言价值很低,一年后的1美元只值现在的50美分,因为你可以在一年内把50美分变成1美元,另外赚到50美元的利息。但是,如果年利率为零,那么一年后的1美元的价值与现在的1美元相等。
如果大家读读财经报刊,就一定经常会看到如下表述:“利率与债券价格反向变动。”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债券是未来收入的保证,反映了未来的重要性。这是牢记利率作用的另一种方法。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当实际利率稍高于5%时,对每家公司而言,把他们的最佳联合价格80美元降低10美元的动机非常小,重复博弈中的合谋可有可无。我们将在第4章中探讨,如果没有对未来的顾虑,且欺骗的诱惑无法抗拒,价格会降到多低。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是关系延续的可能性。如果这种衬衫仅仅是风靡一时的时尚商品,第二年可能根本卖不出去,那么,任何未来损失的可能性都不足以抵消今年欺骗的诱惑力。
但是除了衬衫外,RE和BB还销售很多其他商品。在衬衫价格上欺骗,将来会不会招致对于对其他商品的报复?这种极大报复的可能性是否大到足以吓阻背叛?唉,对维持合作关系而言,多产品相互作用的方法是否有用没这么简单。多产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