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盟,致力于把可持续农业模式变成主流的农业模式)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凡·赫姆斯特拉(Andre van Heemstra)所说,“创造可持续农业模式将要求通常不合作的各方一起协作,这的确很难。但让90亿人口*有可持续的食品供应,需要作出的变革不是某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除了协作我们真没有别的选择了。”
3。 创造:超越反应式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把你不想要的东西去掉。创造是把你想要的东西带入现实。我们认为这里面的微妙而又深刻的区别,对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想看书来
第4章 新思考,新选择(5)
创造过程的能量是从大家真正向往的梦想和愿景中激发出来的,而这种愿景又与大家对现实的准确而深入的理解相呼应。而反应式地解决问题,它的动力来自危机感,通常还有隐蔽的恐惧感,即害怕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这点区别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在创造我们真正向往的未来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而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对处理这些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区别在于理解什么是主要的动机、什么是次要的动机。如果解决问题成为主要的动机,我们就会执着于毛病和问题,总试图回避我们惧怕的后果。而当创新成为主要动机,生命过程就成为实现你真正的梦想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解决必然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现实因此不再是敌人……反思和理解各种问题之间的联系,思考它们为什么会出现,思考各种影响力对产生目前现状的作用,这些其实都是必须的。但积极应对这些影响力,与针对出现的问题而作出被动反应,完全是两码事。
建设可持续的未来意味着完成各种你能想象得到的集体创新。比如,这包括逐步创造新的能源系统、新的建筑和交通系统、新的大幅降低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方法,而这些都要基于新产品、新工艺流程、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管理和领导方法。这要求激情和耐心,要求大家理解目标的真实、深层的含意,并为此而共同努力,以开放的胸怀接受新思想,包括看上去很陌生、很具有威胁性的思想。这还要求有勇气去行动,并且在没有所有答案的情况下行动:你不能迷恋舒适的地带,幻想“找出所有答案然后再实施”。创新的过程一定是学习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承担风险,以开放和谦虚的心态进入困难的、未知的领域,并且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激发人们和组织机构主动创造未来的潜力,而不是对现在的问题作出被动反应,这要求我们抓住两项基础工作,这也是在组织学习领域中的一贯做法:建立对未来的愿景,加深对现实的理解。
真实的愿景能够产生的力量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阐述。《圣经》中的训诫也说,“没有愿景的民族将要灭亡。”(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但同样重要的是,有能力对现实的状况进行尽量客观地观察。往往有人虽然理解愿景的重要性,但不想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痛楚;有人只看到现实中不好的地方,却无视现实中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些人都不能正确理解看清现实的意义。
系统地看清现实对创造未来非常重要。因为不然的话,人们就会被那些对“问题”的支离破碎的观点所迷惑,结果往往寻求表面的应急措施。比如面对今天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危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对不同的方面作出反应,并认为这些是不同的、分离的危机:气候变化、高油价、不断增加的废弃物和有毒物质、不健康的食品、水短缺、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对此,人们并没有开展深层的反思,去发现这些不同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看清系统的能力和创新过程之间有自然的、必要的互补关系,就像图中的三条腿板凳所示意的那样。
不管我们用什么语言描述,许多人都会感到,当自己在做真正喜欢做的事的时候,是有一种能量和激情的。那是我们想做的,不是必须做的。后面描述的每一个案例中你会看到,一些个人、小团体或者更大的组织网络,在用温和而坚定的方法推动这种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创新的转变。每个案例中,你都会看到人们在培育积极的未来愿景和坦诚面对现实这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转换。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是说,人类活动的根本动机只有两个:绝望(desperation)和愿望(aspiration)。没有创造的愿望和动机,绝望就乘机流行。然而,也并非一定如此。
工业时代泡沫之后生活的指导性理念和原则,在努力促生新时代的创新者的愿景、承诺和行动中得到彰显。他们的故事和智慧揭示,我们都只有一个基本的选择:或是坐在旁边等待更多的创新者去创造一个不同的未来,或是加入他们的队伍和征程。
引言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讨论了工业时代的终结,这将是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它为我们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巨大机遇:我们将共同创造一个未来,与繁荣昌盛的世界真正和谐的未来。
然而,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是持续探索:我们究竟想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对本书作者而言,这不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而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有幸亲自接触到了不起的人物和令人惊叹的项目,从中收获体悟。对这些人物来说,再生型经济就是回应以下这样的简单问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仅此而已。他们的故事会帮助我们所有人记住,超越工业时代泡沫的生活需要变革,而变革将来自无数充满想象力和富于勇气的行动,来自无数迥然不同的环境背景:公司、非政府组织、松散型组织网络和工作小组……在这些社区,新思想和新行动能够生根、成长,并不断壮大。
在下面几章里,你将会读到:一批地方工商界人士、市政府官员、学生和大型汽车企业,怎样协作,促成一个国家大幅降低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能源消耗足迹最大的单一产业里,一群建筑师、建筑工程公司和业主,如何通过学习实践,超越了传统的势力范围之争,并成就了创新;还有,一家全球性企业和一个全球着名的非政府组织,如何通过合作来呵护我们最珍贵和奇缺的资源……水。
从下面的几个故事中,你将会看到,变革和转化工作如何在最具挑战的环境条件下得以持续发生:引领变革领导者,既缺乏经验和权威,资源上也捉襟见肘,而经验、权威和资源通常常被看做推动这类变革的必要条件。你将要读到的这些人物,没有一个在开始时就拥有所有答案……直到现在,他们也还是没有。但是他们知道,他们不能在角落里袖手旁观,坐等变革的出现。
他们学会了帮助自己,也帮助其他人,观察那些塑造他们的组织和他们的世界的更大系统。他们直面公司和产业的现状,并且质疑它们的发展方向。他们深入探索了自己最深层的渴望,希冀于创造一个体现了那些愿望的未来。在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他们逐步融合了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和方法。他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必须自己去做……但他们又不能独自去做。
你会看到,这些正在塑造超越工业时代泡沫生活的创新者,有着各种背景,而就像他们的组织机构、产业和经历各不相同一样,他们做事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
他们的方法不是“魔术”般的不可思议,他们“日常的魔术”无非是激发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想象力、智慧、热情和关爱,他们的经历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5章 不可怀疑一个人和一小撮同谋者的作为(1)
在所有工业国家中,瑞典可能是在化石燃料的“断奶”方面走得最远的国家。今天,这个国家只有30%的能源靠石油支持,与1970年的77%相比,下降了许多。(相形之下,美国85%的能源依赖化石燃料。)
2007年,瑞典市场上销售的轿车中有15%是以乙醇为动力的,而2000年这一比率仅仅是2%。轿车以从甘蔗或纤维素中提炼出的乙醇作为动力,比用汽油作为动力要少排放85%~90%的温室气体。随着第二代和第三代乙醇(包括从林业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中提炼的乙醇,而不是从玉米等粮食作物中提炼的乙醇)的生产、分销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由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大幅度下降。现在,瑞典的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都提供乙醇动力的轿车或卡车,其中也包括斯堪尼亚公司(Scania),欧洲最大的大型卡车制造商。
这些统计数字和公告的背后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历史学家称之为“基础创新”(basic innovation)。基础创新是技术和组织的基础变革,它创造新的行业,转变原有行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塑社会。基础创新的例子包括:电力、汽车、商业航空、数字计算和最近的互联网。基础创新不只涉及单一的新技术,而是聚合了一系列的新发明、新实践、新分销网络、新业务和新商务模式,它能改变个人和组织的思想方式。
学会生活在工业时代泡沫之外,特别是应对80…20挑战,都需要基础创新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生。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故事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通过确切地了解瑞典如何能够引领“没有化石燃料”的未来,我们也可以从内部见证基础创新的历程。
得知瑞典的成就之后,你也许会设想,这种规模的变革是出自政府的大力推动……成千上万的人员、庞大的财政补贴、持续多年的高额投入支持的研发。然而,实际情况是,多年以来根本没有这样的支持,政府方面的没有,其他方面的也没有。恰恰相反,这一切都源于一小批人的承诺投入和行动勇气,他们决心要找到其他那些有着共同愿望的人,于是,无数的地区性网络就这样悄然发展起来了。
许多基础创新在开始的时候,也都如此:似乎是一种分隔、离散的状态。正因为创新所需要的巨大变革根本无法提前预知,所以看上去似乎令人畏惧、无法实现。催化变革的往往是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他们既能看到更大的模式演化的可能,又能注重一小步、一小步的增长势头。汽车工业、商业航空运输和个人电脑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虽然,涉足其中的那些人完全无法预先知道他们可能成就什么,但是他们被萧伯纳所说的一种“宏大的目标”拖了进去。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的佩尔·卡斯泰德(Per Carstedt)就是这样一位。
从巴西到瑞典
佩尔·卡斯泰德拥有瑞典北部一家大型福特汽车经销公司,这是桩家族生意,最初由他的父亲创建。佩尔·卡斯泰德在巴西住过几年,1992年的时候他参加了里约热内卢大会,那是第一次全球环境高峰论坛。从那之后,他发现自己“沉浸”于他所谓的“大局问题”之中,不能自拔。
“我开始大量地、狼吞虎咽般地读书,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我们在这条路上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完全不可能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了大约20万年。最初的19万年,我们只是猎人和采集者。后来的1万年,我们成了种植者。然后,到了150年前,人类人口和活动的数量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爆炸性发展,起因就是可以获得廉价的能源。1900年,地球上的人口大约有15亿,到了1950年增长到25亿,2000年增加到了60亿,现在,已经是65亿了。要想理解这么快、这么大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几乎不可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5章 不可怀疑一个人和一小撮同谋者的作为(2)
其实,不需要拥有博士学位也可以思考这些大系统的问题,佩尔·卡斯泰德就是个活生生的证明。他回到瑞典后开始提问……也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提出的问题,只要我们学会不时地“退后一步站”,思考一下那些我们置身其中的更大的现实,思考一下那些主导力量正把我们推向哪里。而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要改变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国家,我们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正是这种感受,阻碍了我们提出问题。不幸的是,这种宿命的感受会很容易成为“自证预言”。
卡斯泰德看到了这些历史性变革,并发现自己已深陷其中,这驱使他不断提出一些“大局问题”。虽然,对于这些问题会把自己引向哪里,他一点儿也没有头绪。书读得越多、与朋友聊得越多,他就在那些不同的问题之间发现了更多的联系,也更清楚地看到,必要的变革必须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