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流-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外资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大概在2005年,中国并购研究中心曾经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产业地图》的书,该书中提供的数字更是惊人。书中指出,中国已开放行业中的前5名多被外资企业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如中国啤酒行业中60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啤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电梯行业中最大的5家都被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医药行业中的20%被外资控制,汽车行业中的外国品牌占到销售额的90%。不仅如此,咄咄逼人的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展开了“并购”大战,据统计,近几年发生在中国市场上的并购案例,75%以上是外资企业进行的。
  那么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是否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是否符合中国通过市场换来技术的初衷呢?事情并不让人乐观。著名中国问题观察家乔治?尔伯曾在美国的《外交事务》上撰文——《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文中提出令人十分震惊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并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企业,反而面临着重大的危机,主要因为中国外资企业主要依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内资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在技术方面落后于日本等亚洲国家,导致中国未来的竞争力要比邻国弱很多。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更是得出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由于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出口是由外国企业而不是由中国企业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原件以及生产设备等,而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消化吸收和推广进口技术,中国企业因而不可能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这些观点也许有些“危言耸听”,但却点中了中国经济的“软肋”,很难让人找到反驳的理由。中国的制造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但却很难找到一个知名的世界级品牌,更别说世界一流的著名企业了。中国的汽车行业是“市场换技术”政策指导思想的始作俑者,但20多年的发展,满大街跑的不是日本品牌的汽车,就是欧美品牌的汽车……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让人发问:数年后,当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成本上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外资企业离去之后,中国的经济靠什么来支撑?即便很多人会说,拉美化噩梦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中国的国情和拉美的国情不同,不一定会出现“拉美噩梦”这样的结果。古人有这样一个成语叫“未雨绸缪”,就是说在不下雨的时候将下雨时可能需要的东西准备好,就不会害怕下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应当是这样,如果等到拉美噩梦出现,才去想对策,那么也许已经晚了。因此,我们要警惕拉美噩梦的出现,更要提前做好应对拉美噩梦的准备。
  

第四章 变局之探(1)
一、历史的变局
  1。 师夷长技以制夷
  160多年前的一天,被道光帝革职遣戍伊犁的林则徐,在赶往新疆的途中收到了一位友人也是同僚的信。信中向他问及大清军队和英国海军之间该如何开仗,采取哪些有效战法才能克敌制胜等问题。友人之所以请教这些问题,是因为林则徐曾有过与英国海军正面对抗的经验,也曾多次击退来犯的敌军,在对英作战方面,他在当时堪称权威。
  接到这封信后,林则徐感到很犯难,他对自己该如何给友人回复有所顾虑。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的门户已开始被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海防战事十分吃紧。林则徐清楚,如果自己不说出真实情况,而只说些鼓励、打气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但如果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容易让对方泄气和失望。
  在慎重考虑之后,林则徐最终决定还是向友人直陈自己的看法。他说:英国海军的武器装备与清军相比实在强得太多,大清军队在战场上根本就无法打赢英军。两军对阵时,敌人的武器已经打到我们了,我们的兵器却还探不住对方。只以清军现有的装备而论,即使是昔日的虎将关羽或者岳飞重生,也会束手无策……
  这段未见于正史的故事,相信会让许多崇拜林则徐的人感到郁闷——一个让全民族都寄予殷切厚望的股肱栋梁,怎么会说出自己的军队打不赢敌人这样的泄气话呢?如果是别人说的也就算了,偏偏他又是林则徐,是一个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被公认为“民族英雄”的人。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不但让人难以理解,在感情上也让人难以接受。
  但这却是事实。真实的历史往往看起来都不那么可爱。实际上,这个故事恰恰是从侧面反映出了林则徐的人性光辉——他不但是一个敢于冒强大的英帝国之大不韪,作出虎门销烟壮举的英雄;而且是一个能够正视现实,说出事实真相的勇者。故事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历史对林则徐的评价,林则徐被史学界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从这个评语中就可以感觉出林则徐是一个睿智、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头脑一定是冷静的,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会凭着爱国热情就去冒险行事。
  既然林则徐判断中国不能和英国去硬拼,硬拼的结果只会是失败,那么中国到底该怎么办呢?林则徐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去向敌人学习——要知耻而后勇,潜心学习敌人的长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和制造出自己的坚船利炮,训练出作战有素的海军队伍,再来克敌制胜。
  林则徐的这些观念,后来被他的好友魏源加以整理,总结为“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得以体现。
  “师夷”的观念在当时还属于石破天惊的异端思想。当时的大清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是极其倨傲的。那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只有大清是文明之邦,其他国家全都是“蛮夷”,大清可以去教化、驯化那些野蛮人,断无以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的道理。有个例子很能说明人们当时对西方的无知程度:上至清军统帅,下到普通军兵,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英国人的膝关节是直的,不会打弯,所以英国人见到他们的首长后才不会屈膝磕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变局之探(2)
林则徐正是赶上了一个历史发生变局的时代。那时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经历“工业革命”后,已从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化,国力增长一日千里,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也如日中天。而此刻的大清,却已度过了康雍乾盛世,国力日渐衰败,国家暮气沉沉,用《红楼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话,就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在这种局势下,大清与英帝之间的开战,就犹如一头壮豹与一匹老马之间的较量,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样一个国家处于危局的时刻,清醒如林则徐、魏源这样的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开始寻找国家的出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强国固本、救亡图存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个行动总纲,无论是此后在经济上的“洋务运动”,还是在政治上的“康梁变法”,可以说都是遵循着这样的思想脉络。
  如果说清政府当时能真正履行这个“师夷长技”的总纲,放下架子去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话,可能还会有机会化解这个困局。因为在同时代,还有一些像大清帝国一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也同样遭遇着西方国家的侵犯,由于它们能顺应潮流,适时变革,努力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最后渡过难关,甚至完成了自身的嬗变。
  比如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当中国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日本还处于幕府时代,是个比中国更落后的国家,国力远不如中国强盛。与中国在当年遭遇英国军队的野蛮叩门,被迫打开国门一样,日本在1853年时也遭到了美国军队的叩门——当时美国海军的一支舰队驶入了江户湾,以武力逼迫日本开放门户,由于日本的武力无法与美国舰队抗衡,最后也只得被迫开放。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后来却成为日本进行工业化变革的契机。日本政府在这一方面真正做到了知耻而后勇,开始大步向前追赶,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从1853年打开国门起,到1871年发生明治维新,再到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再到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日本就从一个落后的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而此间的中国却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顽固地不肯变革开放,不愿意放下身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即使后来勉强开放门户,也只是做些表面功夫,内囊里还是关起门来以老大自居。故而大厦将倾,仅靠几根像林则徐这样的梁柱支撑是无济于事的,清王朝最终还是轰然倒地了。
  2。 未竟的事业
  时间到了1978年,中国又到了一个出现变局的年代,关闭了许久的国门在这一年又重新打开了。不过这一次与100多年前那次不同,是中国政府主动开放了门户。
  这次开放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又发展到了一个转折关头——用当时政府工作报告的话讲: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多数人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不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路已经走不下去了。而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一次的国门开放也确实是中国政府对“师夷长技”这100年理想的秉承。
  今人与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尽管先贤们提出的这个思想在历史上并没有获得实现,此后的中国大地上战乱频仍、时局不定,但它却像火种一样一直蕴藏在人们的心里,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有了合适的环境,就依然会迸发出来,成为点燃人们思想的火炬,去照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变局之探(3)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各种机缘都已积聚成熟,加上政府领导人的睿智与气魄,敢于正视自己国家存在的不足,敢于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于是,国门就被打开了,“师夷长技”这个传承了百年的理想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
  开放国门30年来,中国的确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业从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岛”,变为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西方世界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中国制造”如今风靡全球。但如前所述,在这种华丽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深的困局。
  过去这些年来,中国引进来更多的是生产线而非生产技术,得到更多的是“鱼”而非捕“鱼”(渔)的技巧。尽管中国一直希望“师夷长技”,却始终未真正获得西方人的“长技”,更远未达到“制夷”的地步。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始终处于最低端、最尴尬的位置,真正的先进技术还一直紧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在与欧美企业的产业链博弈中仍处于受“夷”所制的状态。
  这种缺乏自己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就犹如一座没有梁柱骨架的大厦,只能依靠外力的作用维持不倒,这种外力就是外方的技术授权。而一旦有一天外力一撤,支撑力没了,大厦就会轰然倒塌。中国的制造业就恰恰处在这样一个困局之中。
  查验中国这些年来走过的轨迹可以看出,制造业陷落的这个困局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合力造成:
  一方面问题是出在外资企业身上。中国在打开国门后,走进来的外资企业多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技术。尽管它们希望能获得中国的市场,占有中国的资源,向中国转移自己冗余的生产能力,但并不因此就会把自己的技术分享给中国。因为它们觉得,这样做最终会给自己多树立一个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作为“地主”的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师夷长技”的精神。尽管中国有一个“市场换技术”的大原则,但多数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都是只重视引进,不重视消化吸收;只重视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目标考虑。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真的给了出去,技术也真的没有学到。作为一个百年梦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至今仍是一个未竟的事业!
  二、开放路上的得与失
  1。 完美交接的主线
  李岚清在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撰写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提到了他在1978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洽谈合作的事情经过。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团来华谈判,墨菲提出要与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