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做法。
  第二个并购目标是技术类企业。现代制造业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精密仪器、制药业等,西方国家已经过长期积累和大量投入,在技术上遥遥领先,且修筑了知识产权等壁垒,让后来发展起来的国家很难追上(除非另起炉灶,否则基本不可能赶上)。比如,美国前100强企业的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超过70%!而考虑到文化、机制、体制和投入等因素,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如何来缩小这种差距?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去收购对方企业的股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权益的自由流动,我们可以通过购买股权来进入对方企业体内,一方面去分享目标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引导它们转让技术,缩小彼此间差距。
  第三个目标是西方国家的品牌和渠道类企业。品牌和渠道是西方国家企业的又一竞争利器,欧美企业经过长期的品牌培养和渠道渗透,已在市场中赚得盆满钵满。故此,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此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市场出现消费不振的时候,大力去收购欧美真正有价值的品牌和渠道企业。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产品的品牌是一种有很高价值的市场资源,它是消费者用钞票投选出来的胜利者,销售渠道也是如此,并且它们共同影响着市场的消费趋势。过去的世界消费趋势多是由美国人引导的,今后中国人可能对消费趋势有更多的影响。
  国内的收购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体制企业三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具有资金实力强、容易获得政府和银行支持等优势;但它也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决策慢、激励约束不足、人才不足、在国外并购阻力较大等。

自序(4)
有些国有企业如中国铝业、中钢集团等,前段时期就积极进行跨国并购,受到了全球市场的瞩目;但国内多数有实力的国企都还没有行动起来,许多国企日子过得较舒适,经营作风上偏向于稳健,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外出并购。对这类企业,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和激励它们出去,作为“共和国长子”,大型国企在事关国运的大事上应走在前面,这也是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
  针对国企的现实状况,应充分利用好PE(Private Equity,PE)在国企并购中的作用。PE是我国一个新型的集合投资模式,它具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目前正逐渐成为一支极其重要的市场化投资力量。中国目前运作较好的PE都具有境外资本背景,利用好PE可以有效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并购。弘毅投资携手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资金少、受扶持也少的劣势地位。但民营企业也有明显的优势:如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决策快、在国外收购的阻力小等。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早就意识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目前已有许多民营企业远征欧美,去寻找适合的投资对象。但民营企业有个最大劣势就是资金实力严重不足,对此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帮助民营企业迈出“走出去”的步伐。
  实际运作中,要引导、组织中国的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组成联合体“同船出海”。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对投资对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金融企业在投资中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因而投资中如将这两类企业结合,组成收购联合体,可以起到取长补短、规避风险、在利益上各取所需的效果。目前,中投和几大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合作投资的可能。
  要鼓励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应中介机构积极介入,认真研究欧美国情、企业和行业走势,特别是研究欧美法律、劳工等方面的阻力如何化解,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必要支持。
  三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是事关国运的一次大跨越,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工程。需要政治家的远见、企业家的胆识和投资家的经验相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资源,并购欧美实体企业的股权,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使中国的要素资源能比较合理地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多了一个操作得当可以长久受益的投资渠道。本次经济危机病因主要在欧美的金融体系上,故金融股权不确定性极大,而欧美实体企业总体是健康的,水分不大。如果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有一万亿美元的外汇进入欧美实体企业,对提升我国的战略实力将产生深远影响。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个中长期战略性操作,可能需要十至三十年,早晚要做,但眼前是最好的时机。由于欧美市场的金融系统发生瘫痪,股市正处于恐慌性抛售阶段;实体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纷纷陷入危机,股价巨幅下跌,出海入市显现出百年一遇的时点。未来一到两年是黄金时段,故企业应抓住时机,迅速启动。中国可以承受个案的无数次失败,但无法承受战略性的贻误。
  当然,客观上我国很多企业目前自身的日子也很难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走出去”的难度。但与国外企业相比,我们企业的困难少得多,优势也明显得多。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帮助企业挺过难关,抓住机会,乘势一跃,通过并购迅速缩小我们与欧美领先企业的距离,大幅度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看到商务部在3月中旬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后,我感到这是中国政府支持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好表态。《办法》对海外并购的支持力度之大,条款之宽松,令人振奋。相信其他配套政策也会很快出台。在危机与机遇共同来临之际,中国如能上下一心,何坚不克!何事不成!
  熊焰
  2009年5月10日
  

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1)
一、世界工厂的“冠冕”
  1。 欧美企业的“保姆”
  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城里的一户有钱人,雇佣了一个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做保姆。保姆不但每天要为雇主做各种家务:做饭、洗衣、缝补等等,还要精心照顾雇主的孩子。打工妹为此可以得到10美元的工资,她感到十分满足。但打工妹却不清楚:雇主由于雇佣了她,就从那些辛苦而又不得不做的家务活中解脱出来,到外面去从事一些轻松体面、收入却10倍于保姆角色的工作。城里的其他有钱人家也纷纷效仿,雇佣一些打工者为自己做家务,他们自己则解脱出来,去从事收入更高、干起来也更轻松的工作,财大气粗的大户人家甚至会同时雇佣很多个保姆,而那些打工者,也以能成为这些人家的保姆为荣。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其实是一则寓言:那个有钱的雇主,影射美国著名企业“耐克”,而那个“打工妹”,则是一家为耐克公司代工的中国工厂。打工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意指一个众所周知的金娃娃——“耐克”运动品牌。而其他的所谓有钱 “大户”,是包括宝洁、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在内的众多著名的跨国企业,它们所雇佣的“打工者”,与耐克的“保姆”一样都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代工工厂。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耐克公司每卖出一双耐克鞋,价格都在100美元以上,而它为此支付给中国代工企业的报酬却只有10美元。作为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中国成千上万的企业实际上不过是在为欧美企业做着“保姆式”的服务工作,既无技术含量,收益也极其微薄。
  故事尽管很简单,却很有趣,因为它里面隐含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国际分工理论中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它解释了像耐克一样的跨国企业,之所以要来中国寻找代工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原因。
  那个雇主为什么要雇佣打工妹做保姆?——是她的家务活做得比打工妹差?还是她对自己的孩子照料的不如打工妹细心?显然都不是。雇主可能无论在照看孩子方面,还是在做饭缝补方面,都不比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做得差,甚至干得会比保姆更上心。但她还是会让保姆代替自己去做这些家务,因为这样对雇主来说更有利。
  雇主如果自己去从事这些家务,显然就不得不占用她很大的时间、精力,这就耽误了她去做其他工作的机会,而如果雇主在外面工作的收入很高,她的潜在损失就会很大。此时如果雇佣一个保姆,她就能腾出这些时间去外面工作,只要工作所得的收入高于支付给保姆的工钱,对雇主来说就是划算的。
  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保姆与雇主相比,尽管在做家务活或照看孩子方面的能力并不占优势,但只要保姆在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雇主依然会把这些工作交由保姆去做。正是因为这个道理,进城务工的“打工妹”才会有被雇佣的机会。
  “比较优势”理论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它后来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2。 沉重的冠冕
  明白了“比较优势”理论,再来看欧美企业到中国寻找代工工厂的原因,就显得十分清晰了:耐克鞋如果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加工,或许它的生产效率和鞋的质量等方面会比中国代工企业做得更好,但由于中国企业在鞋的加工制造方面比美国企业具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因而耐克最终还是会选择把生产加工环节放在中国去做。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2)
由此就形成了耐克鞋的国际分工产业链:由中国企业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而技术研发、广告宣传、全球*络搭建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工作,仍放在美国本土完成。到中国来的其他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也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来中国设厂或找代工。
  当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注意到了中国的这种优势,纷纷到这里抢滩时,中国的各类制造型企业就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地……中国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
  但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正如前面的寓言所讲,无论中国承担着多少产品的生产制造,也无论这些产品卖到了世界多少个国家,其实都只是一直在扮演故事中的那个“保姆”角色而已:打工妹所做的工作,究其实质不过是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简单家务”而已,并没有和这家的主人学到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本领;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可能的确是一个金娃娃,但终究只是为别人带来巨大收益,而她所取得的回报,连全部收益的零头都不到。
  就是这样一份要付很多辛苦,也并无多大收益的“保姆”工作,如今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雇主”方面的不断责难。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不发达国家加入了竞争,中国企业所得的报酬在竞相压价中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欧美等国还在不断指责中国企业在以低价“倾销”自己的产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受到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投诉和贸易报复也越来越多。
  清醒地自我审视,就会发现中国实际上只是戴着一顶“世界工厂”的冠冕,做着为全世界“大户人家”打工的保姆工作而已。而这顶沉重的冠冕,已经把走在路上的中国压弯了腰。
  二、“工厂”还是“车间”
  1。 谁是制造业“霸主”
  在中国之前,曾有三个国家被先后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英国、美国、日本。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田园社会一样,也是一个有着“静谧的乡村、憨厚朴实的乡民、哞哞欢叫的牛羊”场景的农业国家。18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迈入工业化行列,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依靠发达的工业实力,英国迅速对外扩张,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从加拿大到阿根廷,从恒河到刚果河,19世纪的英国几乎拥有了占地球总面积四分之一大小的殖民地,就如英国当时一首民歌中所唱到的:“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