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看到了德鲁克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管理经验,我想明茨伯格应该看看这一段,修改一下他在《管理者而非MBA》第一章中对于MBA缺乏管理经验的过强的批评,因为一个有心人能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相当多的管理经验,这一点,做过父母的人,有过兄弟姐妹的人,学生时期参与社团的人都很清楚。
我后来还曾经将“怪兽与绵羊”这一章的节选,拿去给MBA班级的同学讨论。那是一门叫做《文化、伦理与领导》的选修课。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看起来并不那么商业的内容,尽管我是商学院的教师,学生也是MBA,但是这仍然是我们花时间去阅读、去讨论的一个迟来的机会。课堂讨论中同学们更多地把焦点关注到既不是怪兽也不是绵羊的那位“享有盛名的生化学家”。大家谈到了周作人,谈到了民族性,谈到了“委曲求全”与“助纣为虐”,更谈到了德鲁克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选择,谈到了他十四岁生日前一周在*时的那个顿悟……“我终于发现我不属于那一群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旁观者》对于中国读者还有着相当特别的意义。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正是基于此意义,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这本书。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被指派为一个丑角,或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德鲁克选择了离开。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选择了广场或者舞台之外的生活(后来他有了话语权,但是集中在经济、商业、管理领域)。这里的旁观者,更像是福柯所谓的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力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旁观不是过客,旁观,是为了仍旧作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由的人。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怯懦,更应该说是一种清醒,或者说是个人化的选择,作为见证人与思考者的选择。而他们“心中那自由的世界”,“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德鲁克笔下记叙的,是他的青年时期中对他影响至深的人。这些人其实一生都和他共处一室。你可能会羡慕他在20、30岁时就已经跟这么多“高手过招”或者经历这么丰富。当然,这是拜“大变革时代”所赐。变革时期诞生伟大的领导者,因为人们总是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对于中国现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同样是在一个大变革时期中,你有这样的机会,你需要的是经历,并体会。我期待着德鲁克真正的自传问世,甚至希望他写得长一些。他是一个讲故事、聊思想的高手,他笔下的历史,我实在希望看到、感受到。附带说一句,廖月娟女士的译文真的是非常流畅,令我佩服、赞叹。
最后,引述德鲁克自己的话来描述我的心里话:“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着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我相信,这也会是你最喜欢的那一本。
值得领导者细细品位的《旁观者》
推荐序·导读
值得领导者细细品位的「旁观者」
文/詹文明
与其说《旁观者》是德鲁克近百年的思想轨迹,
倒不如说是二十世纪一部“管理”的演进史。
《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一书为什么是值得任何组织的领导者细细品位的经典人物传记?
唯一的理由是因为经营任何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或非政府机构都是以“人”为核心,否则纵然有再卓越的政策、策略、构思、创意等等,也都难以实现成真。但是事实上大多数的领导者对“人”却是模糊的,反而对“事”较为熟悉。然而任何组织往往是惟有透过找对“人”,再找出对的“事”来做,任何政策、策略才有实现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旁观者”书中十五组人物恰巧可以作为领导者选才、育才、用才、发展人才及挑选接棒者的重要借镜和自省。
德鲁克以其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力、人物刻画的张力、丰富的文学素养、社会动态的观察力及那罕见的博闻强记,将每一组人物活生生的呈现出其立体的面貌和性格,更有意或无意地突显出其价值取向和优劣处。对照于历史的轨迹,经历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也涵盖了欧洲、美洲及亚洲,横跨了地中海、太平洋的地理位置,融合了欧洲的人文素养、中道思想与美洲的科技、现代思维,展现了无比的生机与活力,加上社会的演化,由工业革命、生产力到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德鲁克的历史地位以及影响力超乎想象,在书里处处流露出其稳健成熟的心智、宏观兼具微观的视野、开阔坦荡的格局,点出了跨世纪的人类命运,也导引出历史的未来。
“就在我十四岁生日前一个礼拜,我惊觉自己已成为一个‘旁观者’,那天是一九二三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再过八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德鲁克如此般写着。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德鲁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反复思考……他的思索,不是像镜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种三棱镜的折射。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这些德鲁克生命中重要的人吧!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爆发第一宗有关“发国难财”的丑闻,主角的名字叫克伦兹,他是维也纳高级饭店的老板,因黑市交易而被捕,成了报纸好几个礼拜的头条新闻。当时才八岁大的德鲁克,在一次圣诞派对上,居然慷慨激昂地为克伦兹辩护说:“克伦兹令人敬佩;他提供顾客期待的肉品,遵守自己的诺言,让顾客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何罪之有?”此时大人进来了,也是父执辈的老朋友,他把我拉到一旁说道:“你的观点很有意思,我从来没听过有人这么说。至少,我们在另外一间吃饭时,没有一个人提出这种意见。不过,彼得·德鲁克,你不要觉得伯伯在批评你。你对克伦兹的看法或许没错,但只有你一个人这么想。如果要做个特立独行的人,一定要有技巧,而且要很小心。伯伯建议你注意自己的行为,多为自己想想,惊世骇俗是不可取的喔!”还好德鲁克活到如今九十七高龄,看来并没有改掉其特立独行、真心的表达。
身为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段数一流的老奶奶,专注、热情、充满了长者的智慧,她乐于助人,挑战权威,相当程度地反映出德鲁克那种兼具务实保守与开明自由的价值取向。他不羡慕这个世界的伟人,也不梦想成为上流阶级的人物,只希望做自己,并做好自己的本行,因而受到应有的敬重。
德鲁克没有成为小说家,实在对不起赫姆和吉妮亚,赫姆是天才型政府官员,而吉妮亚则是天赋异禀的女教育家。赫姆成就非凡,他是奥地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职人员,为什么?在德鲁克十四五岁时,请他父亲解释道:“有时,我们碰到一些极为棘手、难以处理的事情,必须找一个毫无惧色的人来处理的时候,就会想到赫姆,或是事情复杂到没有人能理解时,也只有赫姆可以解决,他具有直指核心的洞察力,并愿意去面对最艰困的任务。”
“光做好还不够,一定要不断地突破”是吉妮亚个性的最佳写照,不到二十出头就取得了德国的文学博士,他办教育可说是顶尖、卓越有效的,她的至理名言是“不要问一个人该怎么办,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
德鲁克自己承认「埃尔莎与苏菲」两位老师给他一生的影响总结:“无可救药地感染上教学的狂热”。
埃尔莎小姐是标准的苏格拉底学派,而苏菲小姐则是禅宗大师。然而德鲁克还是没有学会她们认为应该学会的东西:即不成写一手好字,也仍旧不会使用工具。话虽如此,从她们那里学到的,要比没学会的那些更为重要。像苏菲小姐让他一生都懂得工艺,见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若狂。埃尔莎小姐教给他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然而好多年他都滥用这种技巧了,也引发了德鲁克一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雏形了。
怀恩师中,德鲁克作了总结:“对真正的教师和以教学法为主的老师而言,没有所谓的坏学生、笨学生或是懒学生之别,只有好老师和差劲的老师之分。”
一代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其不为人知的真相,是因在幼小时在餐厅遇见他时,德鲁克父母对他说:“你要记住这一天,你刚刚遇见的人是奥地利,嗯,或许该说在欧洲最重要的人了。”德鲁克问道:“比皇帝还重要?”父亲回答:“是的,比皇帝来得重要。”
他拆穿了人们对弗洛伊德三大迷失,找出了相当程度可信的佐证,让我们多一层认识和了解。而真实的弗洛伊德要比传统迷失中的弗洛伊德,要来得有趣多了。
伯爵与女伶则是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和女伶玛丽亚·米勒,伯爵是全奥地利最有能力的人,真遗憾,他得把自己藏起来。直到德鲁克为了研究“在法律哲学里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在图书馆找着了两本红色小册子,伯爵走进来发觉他手里握着的两本,就问道:“这两本写得怎么样?”德鲁克回答:“在汗牛充栋的书堆中,只有这两本对于犯罪问题有所解释。”他似乎对这个答案很满意,微笑着说:“这两本册子居然还在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相信读者已经知道答案了。
德鲁克从未听过比玛丽亚更为优美动人的声音,她也是最伟大的诗歌朗诵者,她知道如何以口语表达韵文之妙,然而这一对鸳鸯悄悄地自尽了。
老波拉尼教导孩子的方法是依据卢梭在《爱弥尔》一书立下的教育典范:孩子一定要彻底和社会的伪善与*隔离。令人惊异的是,在这种教育法之下,他的孩子果然个个不同凡响。老大奥托是日后菲亚特公司意大利的顶尖企业家,老二阿道夫是巴西顶尖的工程顾问,老三穆希是一家中最有天份的女孩,十九岁即创办一本杂志,老四是卡尔,是奥地利经济学人的总编辑,也是《大转型》一书的作者,老幺是迈可,他是波拉尼家中最出色的一位,不到三十岁,迈可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就在柏林担任爱因斯坦的助手,他曾一度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呢!
远近驰名的美国外交天才基辛格,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完完全全要归功于他的再造恩人……克雷默,他不但天资过人而且见识广博,是位大师级的人物,在所有人当中,帮德鲁克了解最多的就是克雷默。他引导并迫使德鲁克发掘自己的兴趣。
克雷默发掘了基辛格,训练他,安排他到哈佛大学念书,且也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与顾问,直到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取得第一份教职。然而吊诡的是他们在外交上的主张却是:外交重于内政,外交关系应以权利为重,外交大臣该由伟人来担任等三大重点。但德鲁克深不以为然,他说:“美国外交政策的确需要领导才具,但这种才干最好不是以狡狤与精湛的技巧为主,而应崇尚简单和诚实。”
怪兽与绵羊,是很有趣的对比,怪兽是汉斯,为追求地位、名利,不计任何代价。绵羊谢弗以政论见长,犀利的作家和分析家。然而罪恶之所以会在汉斯与谢弗身上发生作用,正因为罪恶力量之大,而人却是如此渺小,人变成罪恶的工具,就像汉斯那样的人,他以为靠着自己的野心可以驾驭罪恶,而谢弗本以为可以藉着加入罪恶而避免最坏的情况,最后也为罪恶所用。
英国最后一个异议份子居然是支持印度独立运动的第一个人,他是诺埃尔·布雷斯福德,他是知名作家,也是所有以英语写作的记者中最顶尖的一位,就性情而言,德鲁克是个旁观者,他则是个行动家,他那种清晰、简朴而优雅的散文风格,他是那么风趣,专心听你说话,而且很会鼓励别人。他试图结合他的良知与权利,以发挥影响力……最后,却为他人所忘,不再重要了。
宣称二百年来的银行传统都在他的骨子里,严格说来,他应该不是银行家,而是商人,因为他是靠交易生存的,假如二十分钟都没有交易的话,他就会变得消沉。他就是德鲁克的老板之一弗里德伯格,他是智者,尤其在用人方面或对人方面有相当不凡的见解。某一天,弗里德伯格常常看德鲁克埋首在书堆里。或许,藉由从书中学习,可以成为经济学家,但是银行业务却都是和人往来的,所以必得先学会观察人,会找个值得观察的人来让他好好瞧瞧。
第一位就是亨利伯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