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富真相-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做不好还情有可原,但我做不好就不行,我必须要做到比别人更好,谁叫我是黄光裕的妹妹!”
  在刚到北京那段忐忑不安的日子里,一个男孩走入了她的生活。当时国美电器还在创业初期,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公司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回到广东老家去招人。这个男孩在一次招聘中进入了国美。他虽然刚高中毕业,但由于聪明能干,很快就得到了赏识,成为财务方面的负责人,早几年公司使用的财务系统软件都是由他主要负责做起来的。
  黄秀虹对笔者坦言,自己一直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所以她很平静地渡过了没有初恋的学生生涯。在她的观念中恋爱与结婚基本是划上等号的,所以读高中时当看到同学们有谈恋爱的,觉得他们都在浪费时间与精力,认为这种早恋都是会无果而终。
  由于工作关系,两人有很多机会在一起,慢慢地就产生了好感。两人的感情经历没有太多悬念,在相识一、二年后的1994年,21岁的黄秀虹嫁给了 25岁的他。婚后两人很快有了一个小女儿,这个小家庭渡过了一段非常甜蜜的时光。也许在黄秀虹的脑海里,和一个可靠的人在一起,然后结婚、生子,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是一生中最大的乐事。但后来却事与愿违,这是后话。
  几乎在同时,国美另外还有一段爱情在萌芽。1993年,黄光裕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北京姑娘杜鹃。杜鹃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当时任中国银行信贷员。据知情人介绍,那个时候的信贷员对于业务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的人才总量是很少的,所以杜鹃称得上智慧与美貌并重。
  那一年,黄光裕刚和大哥黄俊钦分家,正处在事业的关键转折点上。既漂亮能干、又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工作单位的杜娟,无疑让年轻的黄光裕为之心动;而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黄光裕,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奋勇的进取心,这也让杜娟不得不为之侧目。

三段爱情和几员大将,在黄光裕本命年一起涌现(2)
当时的黄光裕分家时得到一辆夏利车,这辆车自然成为他当年承载爱情幻想与事业理想的最佳工具。据知情人透露,黄光裕虽然会开车,但一直没有驾照,自从爱心被杜娟俘虏后,他更没办法集中精神开车,有一次甚至差一点被交警逮住。于是,找一份驾车技术好、熟悉北京路况、人老实听话而且年轻身体好(偶尔可以做做搬运工)的司机,成为黄光裕的当务之急。
  有一个人完全符合黄光裕这些“苛刻”的条件,那就是一个叫张志铭的年轻人。看看他的简历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个私人司机的最佳人选:中专学历,籍贯北京,1970年2月出生,1984年至1986在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学习,1986年至1991年在北京苹果园木器厂工作,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市金龙出租汽车公司当司机。他不但长相佳、品行端,而且老实听话、勤奋肯干,让黄光裕甚是称心。
  1994年,也就是在张志铭进入国美之后的一年,黄光裕的二妹……年仅19岁的黄燕虹也来到了北京。她最初在国美当出纳,在财务方面完全是自学成材。
  在黄燕虹来到国美不久,黄光裕便把自己的司机张志铭调到最基层的门店去干活。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平常的接触中,黄光裕意识到张志铭是一个人才,所以开始着重培养他;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张志铭已经不能专心为自己开车了,他的心思已经慢慢转移到自己的二妹黄燕虹身上去了。
  1993年,在黄光裕开始第二次创业的时候,又招聘了一些人,其中几个人成为黄光裕得力的左臂右膀,他们在国美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名字。除了张志铭和之前进入国美的李俊涛,另外还有何炬和华天等人。
  李俊涛1986年7月至1988年7月年在广东兴华无线电厂工作,于1988年7月至1989年12月来到北京,在一家叫亚华的电脑公司工作。1989 年12月,他被黄氏兄弟招至麾下,历任业务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1992年底,因为做电器这行太久了,李俊涛也想换换口味,跟着大哥黄俊钦去做房地产,但最后在黄光裕的盛情挽留之下,随着黄俊钦名下的恒基电器一起转到了国美电器。
  何炬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曾于1990年8月至1992年3月在中国船舶研究院担任干部,1992年6月至1993 年8月在厦门太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任职,从1993年9月起进入国美。在为国美效力的10余年中,作为黄光裕曾经的得力干将之一,在国美的全国扩张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最大的贡献,是把国美的制度建立了起来。
  黄光裕对手下的严苛是出了名的,但在谈到张志铭、李俊涛、何炬、华天等国美高层管理团队时,他的态度先抑后扬,表现出了一种欣赏之情:“虽然这几个人在能力上还有些欠缺,但这谁都有,他们也有几个条件:一、敬业精神非常好;二、非常有眼光、有胆量;三、非常勤奋;四、从来不封闭自己;五、从岁数来讲,非常恰当。他们对这个企业是非常有感情,也非常了解的,根基非常扎实,是从基层到上面,整个企业的流程他们都过来了,都努力过了。”
  也许是黄光裕太过于强势和喜怒无常,他手下这几员大将在企业内数度沉浮,有一种被“如来佛”的手掌把玩的无奈。有的人甚至在负气出走后,还会遭到黄光裕的无情“追击”和打压。
  1993年是黄光裕的本命年。中国有一句古话:“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如果本命年走背运,则以后到处是关口、满眼皆门坎、霉运到家;如果本命年走顺运,则以后一顺百顺、鸿运当头、势不可当。
  黄光裕命硬且好,有幸成为了后者……他想找一个好老婆,却“事与愿违”,最后发现自己找的是一个天生的投资专家;他想找一个好司机,还是“事与愿违”,最后发现自己找的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管理专家;他念及亲情,想为两位妹妹在公司里安排一份工作,仍然是“事与愿违”,最后发现她们不但不是累赘、反而是独当一面的人才……
  如果说黄光裕是一个赌徒,那他真是一个手气奇佳的赌徒。三段爱情和几员大将,在黄光裕的本命年一起涌现。他们以后都对国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份本命年的鸿运,将照亮黄光裕整整15年的运程。
  

西方宗教中的原罪,为什么会在中国“泛滥成灾”(1)
当黄光裕在北京城轰轰烈烈地创业和恋爱时,一个叫冯仑的年轻人,却从北京的机关单位辞职下海,来到当时热火朝天的海南。这位后来有“商界哲人”之称的企业家,是最早把原罪概念引进并延伸到中国企业界的人。
  原罪之所以从西方的宗教和哲学中走出来,并在中国“泛滥成灾”,成为企业界、经济界甚至社会中一种广为人知的概念,冯仑是“始作俑者”。学者杨鹏如此评价冯仑:“他是优秀的企业家,也是优秀的知识分子。但是在我看来,他的这两个‘优秀’并没有完全打通,并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冯仑的‘原罪说’,正是这种没有打通的表现之一。”
  杨鹏评价得恰如其分。大概在1996年左右,冯仑因为自己企业发展的“血泪史”和惨痛教训,开始思索原罪问题。其后不久,他提出了中国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他的初衷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私有企业家,通过强化道德伦理、提高商业道德意识、追求阳光下的利润,创建一个健康公正的中国经济。但正如杨鹏所说:“冯仑也许没有料想到,他的‘原罪说’引发了另外一种声音,刺激了一种潜在的政治取向,有人开始强调要对私有企业家的原罪进行追究和清算,这显然与冯仑提出‘原罪说’的初衷偏移了。”
  刘宗坤在其《原罪与正义》一书中告诫道:“原罪论只有在《圣经》独特的世界观框架中才有意义,相反,把它简单地移植到现代世界观的框架中而不创造性地阐释,则只能导致荒谬的结论。”
  因为逞思维一时之*,悍然把宗教中的原罪概念引入到中国的企业界,让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以至于现在一提起原罪,就会直接和中国的企业家划上等号,让所谓的“原罪企业家”成为日益累积的民怨最直接、最易于倾泄的出口,而负有主要责任的有缺陷的制度和贪腐的权贵阶层却隐身其后,这不太公平。从这点上来说,冯仑是以自己知识分子的矛,对自己企业家的盾发起了一场他难以意料的攻击,受累的却是整个企业家阶层。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将原罪概念笼统地置于民营企业家身上,必会误伤良民,给一些本分从商的企业家的事业和生活也涂抹上一层阴影,这是不公平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指出,如果将原罪的概念借用过来套在民营企业家脖子上,“逻辑上是错误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更不符合历史”。
  关于中国式原罪的由来,各方人士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个是冯仑的观点,他认为原罪是最初制度安排上的困境和悖论造成的源发性疾病。冯仑在其《野蛮生长》一书中阐述了这种悖论所导致的原罪:在中国,人们没有钱才办公司,而创业资金大多靠借高利贷所得,而这种高利贷转成的资本金,一开始就面临着“必须暴利”的压力,于是走私、投机倒把、偷税等非法的暴利行为成为商人们的必然选择。而靠着家里借高利贷的4000元跑到北方去倒卖电子商品的黄氏兄弟,便是冯仑书中这种“由最初制度安排上的困境和悖论所造成的源发性疾病”的典型。
  一个是吴晓波的观点,他认为原罪是人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观念突破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指出:“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几年时间里,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哪些地方的民众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哪里就将迅速地崛起,财富向观念开放的区域源源地流动。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些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规定成为改革的束缚,对之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进步,这直接导致了一代人对常规的蔑视,人们开始对制度性约束变得漫不经心起来,他们现在只关心发展的效率和速度。”

西方宗教中的原罪,为什么会在中国“泛滥成灾”(2)
一个是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观点,他认为原罪缘自于制度的不确定性。张维迎提出,不确定性可以划分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制度的不确定性),创新划分为技术的创新、商业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而我们中国企业家很多时间在忙于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忙于制度创新,而西方企业家主要在忙于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商业的创新。因为“工夫在诗外”,稍有不慎,企业家就会掉进各种“陷阱”。
  一个是学者秋风的观点,他认为是权力寻租导致了原罪。秋风说:“原罪的根子就在*的官员身上、在*的公共制度身上,受益的是官和与官勾结的商。官用暴力来垄断资源,交给垄断公司经营,官商勾结的特权群体,就是原罪的主体。都是‘权’在作怪,‘官’在作怪。”
  另外,时事作家刘登阁也在其《原罪……转型期中国企业家原罪的反思及救赎》一书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中国式资本原罪的最大特色,与其他时代、国家的资本原罪的最大区别在于,资本往往与权力形成程度不同的共谋关系、分赃关系。个别掌权者靠出售或出租这种本应由全民享有、授予并监督的公权力来谋一己之私;另一方则用资本非分地赎买这种权力,以谋求更大的资本利益,并因此而剥夺其他人平等享有这种权力的机会。民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本质上是权力市场化的原罪问题。”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一些企业家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力,从而导致了原罪的滋生。秋风分析了这种因果关系:“对于商人来说,置身于权力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假如缺乏必要的内心道德约束,那就非常容易从迫不得已的制度受害者变成有意识的特权分利者。”
  还有一种观点,来自于学者杨鹏和企业家武克钢。杨鹏人为,原罪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锄强扶弱的传统,认为这是一个丑恶的文化传统心理。“富者就是强者,强者就是豪强,豪强就是坏人,一切个人财富的积累,都以罪恶为基础。”
  身为云南红河集团董事长的武克钢,写了一篇颇具分量和影响力的文章:《中国呼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