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富真相-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广东开风气之先,很多当地人都投入了经商的浪潮之中。根据《中国1978…2008》一书提供的资料显示:1984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90万户,比上一年增长了126%,从业人数达到746万人,比上年增长。而这种快速增长,跟1984年初*的第一次南巡有直接关系。也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全面改革开始了。
  从小把野心如硝药一样封存在心里的黄光裕,还未来得及长大,就被抛到了时代的滚滚热浪之中。1985年,黄俊钦和黄光裕怀里揣着家里千方百计筹措来的4000块钱,开始出来闯天下。那一年,黄俊钦19岁,刚刚高中毕业,黄光裕16岁,连初中都没读完。黄光裕跟着大哥第一次去内蒙古,是1985年的10月10日。
  那是一个由喇叭裤、蛤蟆镜、电子表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充斥的年代。1985年这一年,几乎所有的大人都在为一个叫阿信的日本女人的命运揪心,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为第一次来到北京、广州演出的英国“威猛”乐队癫狂,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在故作成熟地模仿日本小和尚一休想问题时的模样,而黄俊钦、黄光裕兄弟却要为生存奔赴遥远而陌生的北方。
  刚开始做的是倒卖电器的生意。兄弟俩背着大旅行袋,装满了收音机、电子表之类的东西,从广东背到北方去卖。当然,有时还倒卖非常紧俏的电视机。那时做这种生意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倒卖商品在当时还是属于“投机倒把”的违法行为,是当时政策不允许的。所以她母亲在家里成天提心吊胆,害怕两个儿子出事。
  不幸的是,担忧后来变成了事实……大哥黄俊钦不久便出事了。那次是在呼和浩特,黄俊钦和另外一个人带了2000块钱左右的货过去卖。也很凑巧,那个伙伴当天突然得了急性肠炎,跑到医院看病去了,结果警察把黄俊钦一个人给逮住了。警察指着那堆东西问黄俊钦,这些货是谁的?黄俊钦沉默了片刻,承认货都是自己的,一个人全部顶了下来。后来,东西被没收,人也被扣押起来。父母亲在家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明明相隔千里,仍然费劲全力到处托人疏通关系。

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抛到了时代的滚滚热浪之中(2)
屋漏偏遭连夜雨。黄俊钦父母两人后来不但没有帮上自己儿子的忙,最后反而把自己又牵连了进去。
  一天,黄俊钦母亲从别人店里好不容易赊来了一些酒菜,于是专程把乡长等当地干部请来吃饭。这些人刚开始还没有声张,表面上答应帮他们家一把。但酒过三巡后,这些人便发话,说菜不够,要黄俊钦母亲再炒些菜来。于是她母亲又只得跑出去想办法赊买。
  等女主人一出门,这些人就把当地派出所的警察叫来了,以协助调查的名义,把黄俊钦的父亲控制起来。那天黄秀虹正好在上学的路上,走着走着就觉得心情特别地沉闷,慢慢地竟迈不开脚步了。她回头一看,只见两个警察架着她父亲正走了过来!黄秀虹一下子吓傻了,马上撒腿就往家里跑。
  家里的警察也正在翻箱倒柜地搜查,最后把家里所有带锁的物件都撬开了,却连一分钱都没发现,只得摇了摇头就走了……黄秀虹站在一边目睹了整个过程,这一幕在她的脑海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最后,黄俊钦在呼和浩特被拘押了81天才出来。巧合的是,他被放出来的那一天,正好是自己父亲被抓起来的那一天;更凑巧的是,黄俊钦的父亲也被当地公安关押了81天才放出来。
  想不到的是,这件事成了黄家的转折点。在奔波的过程当中,一家人既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无情,也品尝到了人世间的温暖。让全家人最为感激的是,在处理这件事过程中,不少人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黄光裕大姨的孩子认识一个在镇里很有关系的有华侨背景的朋友,当他听到黄家的情况时,感动得都哭了,然后费尽全力帮他家处理此事,并且没有花黄家一分钱。两家还因此结上了友谊,并且随后一起合办了一家工厂。
  20年后,当兄弟俩都“名满京华”时,媒体对他们当初这一段闯天下的经历充满好奇,甚至加以原罪的质疑,他们对此也一直讳莫如深、不愿多提。黄秀虹对笔者坦言,“谁也不愿意冒这么大风险去走这条路,但是当时确实是被整个环境被迫,没有办法,所以只能去冒险了。”
  黄光裕最近一次回到这个自己出生的小村子,是在2008年11月11日。《财经》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段场景:“当时汕头召开一个招商引资大会,黄照例是警车开道,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到村里转了半个小时就绝尘而去。”
  从凤壶村回到北京仅9天,黄光裕就从办公室被北京警方带走,随即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刑拘。
  对于牟其中、黄俊钦和黄光裕兄弟这样一些崛起于荒野间的草蛮英雄,也有不少人持宽容的态度。财经记者郑作时如此评价:“在那个世界中,只要有名有姓,几乎无一不是传统体制的叛逃者。他们无论是沉还是浮,其行为和思想无一不闪耀的,是自由的光辉。”
  在黄氏兄弟踏出家门北上13天之后,也就是1985年10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企业家代表团。会见中,*明确提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而此之前,市场经济在中国一直是当作资本主义特征受到严重排斥的。
  

潮汕人家乡观念比较重,做事讲究抱团(1)
潮汕人家乡观念比较重,做事讲究抱团,不会轻易互相背叛。有人如此形容潮汕人的抱团意识: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对黄家来说,有几位潮汕老乡对他们的事业起到了事关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就有詹培忠、许钟民,另外,据一些媒体的报道,与黄光裕案有关的可能还有后来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黄松有和公安部部长助理的郑少东。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正处于剧烈变革之际,香港也开始进入经济腾飞的佳期。后来对黄光裕事业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一个人……有“香港壳王”之称的詹培忠,也在这个时候撞上了大运。
  1947年,詹培忠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9岁那年,詹培忠随在东南亚做生意的父亲来到香港定居。但他无心向学,中学还未毕业便辍学前往柬埔寨,跟随父亲学做生意。
  1968 年,当詹培忠从风雨飘摇的柬埔寨回到香港创业时,他身上只有数千元。胆大如斗的詹培忠直接找到曾打过几个照面的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某们业务经理,把父亲和叔父的生意以及自己眼下的处境向他照实说了。业务经理很欣赏他的坦率真诚,认为他和他的家族是可信的,当下决定给予贷款。最后,詹培忠付出1/10的押金便拥有了开出数万元信用证的权力,自从有了做生意的本钱。
  1972 年,詹培忠的父亲进入了当时刚刚发热的股票市场,机警的詹培忠被委任为出市员,负责为股票发行者推销股票。詹培忠先把贸易公司交给朋友代管,后来干脆关门大吉,集中在证券业发展,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同时,他又利用“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越特权,私下从事股票买卖,并斩获颇丰,一年之内便成为百万富翁。
  天有不测风云。1973 年股市“大崩溃”使很多投资者倾家荡产,詹培忠由于跑得比别人快,才得以幸免灭顶之灾。有点心灰意懒的詹培忠,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大商人黄创保。黄创保决定创办一家证券公司,由詹培忠做出市,除了每月1000元车马费外,佣金收入还对半分。但当时股市还处于低潮期,詹培忠“不务正业”,组织起精工及宝路华两支足球队。在詹培忠带领下,两支球队70年代中在香港名噪一时。
  陈松青是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商界最“火”的富豪之一,这位由南洋来到香港的海外华侨,在 70年代未连续以数十亿来历颇为神秘的资金收购系列大型建筑或公司,在香港股票市场掀起了巨浪。陈松青把在股市集资的任务承包给了他非常赏识的詹培忠。事实很快证明他没有看错人,陈松青名下的“佳宁”股票价格,在詹氏的魔术棒下如脱缰之马上升,詹培忠“金牌庄家”的美名不胫而走。盛名之下,找詹培忠做庄家的上市公司愈来愈多,詹培忠赚钱如“猪笼人水”,甚为得心应手。在80年代初,由詹培忠做庄的股份达20只之多,占市场成交额的1/10。短短3年内,詹培忠竟晋身亿万富豪之列!
  但好景不长,1983年的香港股灾旋即来临,急速膨胀的佳宁迅速崩溃,声名狼藉的詹培忠只得远走加拿大。但不甘寂寞的他于1985年又返回香港,此时有了“前科”的詹培忠对继续做庄家不大感兴趣,而是开动脑筋寻找到一条新路子:先后收购了8家三、四线的“残废”公司或濒临清盘的公司,然后注资、重组再转售。由“金牌庄家”到做“公司医生”,成为詹培忠从事证券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尤其是在医治“港澳发展”的事件中,詹培忠本人仅注入数十万资金,竟获3亿港元以上股权,在香港商界堪称奇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潮汕人家乡观念比较重,做事讲究抱团(2)
1991年,詹培忠当选为香港立法局议员。詹培忠自述,他参选从政的目的是要监察联交所。有人如此讥讽詹培忠:以往做“贼”,现在却改做“警察”。
  可以想象,多年之后,当詹培忠在向黄光裕这位潮汕小弟炫耀那段资本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奇经历时,年轻的黄光裕该是如何的痴迷激动与跃跃欲试。而在詹培忠从事的大量“壳”生意中,最着名的莫过于2002年引国美入主京华自动化。在詹培忠的指点和帮助下,黄光裕才得以进入资本运作的快车道。
  任中关村股份、京文唱片、潮好味等多家公司董事长的许钟民,则是黄光裕事业生涯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和黄光裕的渊源较詹培忠更为深远。
  有一种传言,说许钟民和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是同村一起长大的玩伴。此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证实。据笔者了解,许钟民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潮南区与潮阳区相毗邻,从地图上看,黄家居住的铜孟镇与成田镇近在咫尺,中间仅隔着一个和平镇。即使不是同一个村庄,但十几岁时就喜欢走街穿巷、四处折腾的许钟民和黄家兄弟,从小就认识的可能性很大。
  纵观许钟民和黄氏兄弟的个人经历,发现竟然极为相似……
  许钟民1964年出生,自懂事起就知道父亲被判刑打入了深牢大狱,许家四个孩子太过年幼,根本干不了农活、挣不了工分,许家穷得一塌糊涂。在潮汕地区有一句老话:“没什么不能没有门床(一种带框梁的床)”,但许家连门床都没有,一张木板两个凳子便搭成一张床,饥肠辘辘的弟兄四个蜷缩在这一床的贫寒之中。
  是元“葬送”了许钟民童年的自尊和天真!当时,小学一年级的学费是人民币元,可许家连这都付不起。于是,从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便在黑板的右上角用粉笔写下“许钟民欠学费元”,直到学期结束,这几个字都还没被擦掉。每天在元的耻辱煎熬中,让许钟民和贫穷结下了深仇大恨,为驱赶这个“恶魔”,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他开始付诸行动……年仅13岁的许钟民岂图偷渡香港,但差点被抓,回来后他又逃学跑到广州去贩卖走私手表。15岁那年,他又钻进了一家煤窑做童工。
  1982年,许钟民奔向刚刚成立的深圳特区,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18岁的民工。几个月后,他通过努力,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成为了建筑公司厨房里的一名伙夫。随后,他靠贩卖大米走上了创业之路,后来又靠贩卖磁带发家致富,成为一名小富豪。1986年,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许钟民和黄光裕兄弟先后来到北京打拼天下。后来,他陆续成立了京文唱片公司和潮好味连锁餐饮店。多年后,正是在许钟民这位潮汕老乡极力推荐下,黄光裕才“勉为其难”地和他联手收购中关村,并因此深陷其间难以自拔。
  2008年11月,黄氏兄弟和许钟民陆续被公关机关收押并接受调查。三个人可谓“同途同归”。
  黄光裕还有一位潮汕老乡,就是2008年10月份落马的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1957年12月,黄松有生于广东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一座旧祠堂里。与黄光裕一家因土改导致家道彻底沦落相反,黄松有一家却受惠于土改,从政府手里分得到了一个旧祠堂,让全家有了栖身之所。黄松有的父亲虽是个典型的贫苦农民,意识却相当“超前”,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