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化之舞:向海而生的中国企业-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想亟需勇敢闯关!(3)
第三关:对前IBM雇员的福利彻底负责。当李东生看到TCL没法履行对阿尔卡特前雇员的承诺、没法履行那个漏洞百出的并购协定时,便即重启谈判。不惜花巨资把那些奢华的雇员交回老东家。西门子花巨资把对前雇员的义务交托给明基打理,并不是商界奇闻,而是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应该履行的对雇员的公民义务。2005年IBM还是名列《财富》备受赞赏的公司第九名,应该有对雇员福利负责的肩膀。联想要有点李东生壮士断腕的果断,为IBM前雇员的利益跟IBM重启谈判。一个为自己员工福利彻底负责的公司,必将极大的调动雇员的创造积极性,更会引起世人的尊重。
  若干迹象表明,联想的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那个占了营业额12%的PC团队人工成本的严峻。在6月9日香港媒体见面会上,杨元庆的判断较之年初明显有很大改观。他说:“IBM的业务模式是高投入高回报,这对PC产业来说不适合,PC产业是效率节省型的产业。”新任CEO沃德也说,IBM雇员的工薪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
  认识到了是一回事,是不是果断行动是另外一回事。商机只会给予觊觎并夺取他的人。这里只有一个条件,仅仅有一个条件:只要敢做敢为!
  

奥美CEO凭什么说联想不是品牌(1)
品牌经营的实质是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公司需贯彻始终的企业思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呼吸和饮食!
  ——题记
    批评通常都有合理的成份
  奥美广告公司(Ogilvy & Mather)总裁兼CEO夏兰泽(Shelly Lazarus)接受《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联想是品牌吗?海尔是品牌吗?不是,它们还只是商标名称而非品牌 ;它们还没有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还不懂全方面贯彻始终如一的主张,以便在知性和感情两方面与人们建立关系 ;在公司组织结构上的挑战是将营销置于公司的核心地位,CEO们或###白他们的品牌的含义,但是要把CEO们的看法向属下们贯彻却很难。”
  奥美CEO的这番话,跟奥美与中国本土公司的业务有关系,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迄今为止,奥美在中国市场的客户还都是以前在欧美市场的老客户为主,譬如IBM、摩托罗拉、宝马、壳牌、中美史克、柯达、肯德基快餐等,而中国本土客户如御苁蓉、奥妮、江中集团、长虹等多无疾而终。当然,外行看门道,这番话也有合理的成分。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消费者也很热衷品牌,几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奢侈客户群。于是跨国巨头看到了商机,掩盖不住涌上心头的窃喜:“中国人想拥有美国消费者已经拥有的一切和还没有享受到的东西,他们的消费欲望势不可挡,我们美国公司也同样势不可挡!”
  世界500强,全球最强100品牌,都已经纷纷落户中国,可是中国却没伴随快速增长的经济同比例地成长起国际著名品牌,因此在世界食物链中处于下游。起初中美贸易巨额逆差曾引起美国上下恐慌时,可是深入的调查却发现,中美贸易逆差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美国!在100个单位的利益中,中国人只得到3…5个,而美欧等国却凭借品牌、技术和渠道获得了80个以上的单位,其余为途中参与者见面有份!确实,以联想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公司在品牌的建设与经营上发生了迷失。
    联想的迷失
  2004岁末,联想凭借收购IBM PC而一下子具备了跻身世界500强的机会。无疑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手笔。正如柳传志所言,不收购IBM PC,真不知道联想还能怎么求得发展。
  起初,1984年初冬柳传志登门找到倪光南,他们共同编织了一个联想的汉字系统与软件之梦。那段时间联想也曾经激情澎湃,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联想式汉卡、6型卡、联想OFFICE之梦、联想程控交换机等一系列美好的梦想,逐渐进入实施。可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那场大裂变,却使两个造梦的人分道扬镳,联想无奈踏上了“贸工技”的路子,越来越沦落为一个销售公司了。这个后来自称靠“贸工技”起家的公司,多的是在中国市场上营销沉积下来的经验和思维定式,一些表面化的口号与一系列事件的运作左右了他们的企业思维和方式。
  联想的思维很有代表性。2004年底林毅夫还在一个会议上讲,中国公司搞不起研发,建设不了国际品牌,只能发挥比较优势,做好最基本的加工制造。按照著名的施振荣“微笑曲线”,在信息产业中技术研发和品牌行销的附加值最高,制造的附加值最低。中国搞不起技术研发,在品牌营销中又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所以我们只能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安坐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底端进行制造就行了。这种理论的要害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缓慢发展的渐进过程,而排除任何突破性的机会与可能。按着这一理论,韩国的三星与中国的华为没有必要在美国市场上创立品牌。而实际上正是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的突破性发展,给后进企业创造了机会,在这样的时候,所有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条件,而且后进公司可能更有力,因为公司还不大,还没有形成许多成功的条条框框罩住了人们的思维,他们还像饿狼一样在四面出击寻找生存的机会。也就是最近10年,三星品牌从弱到强,做到了126亿美元,连续几年成为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公司!
    品牌是一种企业思维
  确实,中国公司还没有真正领会品牌的文化和内在逻辑,以及它对于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的根本意义。品牌通过降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从而支持着高价产品策略,但是品牌的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需要始终如一。
  我们曾经熟悉索尼公司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把索尼品牌塑造成个人生活中成功的标志。索尼领导人从井深大、盛田昭夫到出井伸之,索尼领导人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起伏不定的时代,始终如一地执著于自主知识产权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始终坚守着支撑品牌的精神原点,公司始终如一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在知性和感性方面确立激动人心的关系。在创业初期;在巨大订单的诱惑下他们没有放弃树立索尼品牌的追求;在连续7年背负巨亏的时刻,他们坚忍不拔,咬住彩色单枪显像管的研发不放;在市场捷报频传,产品轰动的时候,继续专注于激动人心的产品的推出和建设;在产业的转折点上,创新在最高端技术层面、功能、时尚、情感元素的调动上全面开花 ;以新产品和服务为载体,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新鲜感与动人。
  

奥美CEO凭什么说联想不是品牌(2)
以联想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司,熟练掌握生产和价格为主导的市场策略,对培养消费者把产品作为个人生活中的骄傲成份却不甚熟悉。于是,我们也就理解了奥美总裁评论的合理成分:奥美CEO说中国企业没有始终如一地贯彻对品牌的理解,就是指没有贯彻一种彻底的企业思维——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不是高堂庙宇,每年让消费者顶礼膜拜一次;也不是大事件的运作,给消费者喊两句口号了事 ;而是一个公司贯彻始终的企业思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呼吸和饮食!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球力量,全球到达(1)
最新的发展明确无误地显示了海尔的全球化战略指向:“全球力量,全球到达”。戴尔能够借量身定制颠覆电脑市场,海尔就可能够借此颠覆家电市场。
  ——题记
  今年中国公司的跨国并购特别具有观赏性。尤其是海尔竞购美泰克“跌荡起伏”,最后惠而浦加入竞购更是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其中蕴含的家电巨头的战略指向,更是让人侧目。
    惠而浦果断发起阻击战
  并购伊始,焦躁的媒体便撺弄着不甘寂寞的专家学者,一个个走到前台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东西纷纷发表高论,好像从事并购的公司与企业家困顿到需要人来指点的程度。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中,从一般性的理论推演海尔的目标与冲动。他们习惯于拿联想收购IBM PC与海尔竞购美泰克相比较,认为联想准备了三年,而海尔是仓促上阵 ;海尔终于放弃了自主品牌之路,转而仿效联想走上了以并购为手段实行全球化扩张的道路;除了收购价格以外,整合美泰克的难度与经营双品牌的矛盾,让海尔中途退出了游戏等等。这些似是而非的评论,散布在各大媒体之间,形成一种整体意向,海尔竞购美泰克,是一场发生在错误的时间、不清晰的战略意图、生硬的并购策略等的大合唱。上述评论纯属观察家和媒体对张瑞敏的全球化思维的误解。
  洞悉海尔战略意图的,不是大学教授和并购专家,而是24小时不停地在琢磨行业、琢磨海尔的惠而浦。不缺同质资产、不缺生产线、不缺渠道的惠而浦之加入美泰克的竞购让人费解。可能的解释是,惠而浦熟谙当年IBM因容忍戴尔所产生的颠覆性危机。因此它担心冲击力强势的海尔登陆电子产品主渠道,会以它的速度和创新,彻底掀翻美国消费类电子大规模生产的现有格局,危及生存环境。于是,不惜花费血本,果断阻击,并一再提高报价,收购单价已达18美元一股。因为惠而浦知道,单凭一个为卖而买的私人基金公司,不足以阻击海尔成功登陆主渠道。
    惠而浦为什么如此看重海尔?
  王巍讲“全球化的故事丰富多彩,但全球化的路径却单调乏味。”海尔今年竞购美泰克,绝对不是撞上个机会仓促出击,而是整整单调乏味地准备了20年。
  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意志的结果。张瑞敏的全球化发端于1984年的德国之旅。1984年,为了德国“利勃海尔”的项目,张瑞敏第一次出国。有一位德国的朋友带着张瑞敏参观德国市场的时候,对张瑞敏说:“你们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一刻,恰如一根锥子直戳心脏,张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种流血的感觉袭遍全身:“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30多岁的张瑞敏,感觉到一种责任和一种使命在升腾。一个梦想闪过他的脑际 :由他造出来的产品能在德国市场上畅销,能在世界市场上畅销。那一瞬间的感觉,影响了一个中国企业集团后来的发展轨迹。
  15年之后,1999年4月28日,美国海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在联合国大厦举行揭牌仪式。又过了两天,海尔将3000万美元投资砸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尔在海外的第一个工业园。紧接着海尔又在洛杉矶设立开发设计中心。海尔集团在海外屡建基地,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全球营业额为1016亿元人民币,来自海外的收入10亿美元。今年海尔还成功实现了买壳上市。20年的历程中,海尔跟全球市场的对接,已经走过了商品贸易、生产制造与资本融合这样三个基本层次,而且在自主品牌经营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今天在美国生产销售的海尔产品,贴有“美国制造”的标签。海尔通过更完善的设计和更高的生产工艺赋予了“美国制造”更多的价值。很多美国人或许对“Haier”的英文发音还不太熟练,但他们多已把“Haier”当成了一个德国品牌。海尔的海外推广策略是,顺应跟强化客户形成的意象,索性把海尔当作一个全球性品牌来推广。海尔美国的经典广告语是:“What the World es Home To”(世界入我家)。这个广告一语双雕,一方面适应了美国人向来把世界看成自己一个很小的部分之心理,另一方面又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海尔全球品牌的质素。看来,那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不只是决定了海尔的发展方向,而且还确定了海尔全球推广的广告语。
  与当初联想之收购IBM PC和TCL之收购阿尔卡特不同,海尔明显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海尔跨国并购所凭借的,不是中国公司通常依靠的资金和国内市场份额,而是通常美国公司引以为傲的优秀商业文化。在全球电子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上,海尔用创业精神所衍生出的最为市场化的、始终是用户导向的文化弥漫了整个组织,排除万难坚定推行市场链流程再造工程,更是海尔的百年大计。在张瑞敏看来,消费类电子行业,重在捕捉客户需求差异化变动的创新能力和速度。跨国公司看重海尔,不是因为海尔制造的低价格,而是竞争力很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