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去食堂吃饭,看到同学在喝玉米粥,俞敏洪既奇怪又有些郁闷,玉米粥是家乡的猪食啊,北大食堂怎么吃这个?俞敏洪意识到他与北大有些距离和隔阂。
俞敏洪的预感没有错,他在北大的新生活不只是欣喜,还有很多事在等待这个乡村的青年。
有一天俞敏洪高兴地走进宿舍门时,同寝室的一个同学正在看书。俞敏洪自恃阅书虽不能说无数,也不算少,随口问道:“看什么书呢?”
“《第三帝国的灭亡》。”
“上英语系,看这种书干嘛?”俞敏洪满脸的不解。他的自信还停留在战无不胜的英语考卷上、名震乡里的高考成绩上,或许,还有被乡里誉为“博闻强识”的得意吧!
同学朝俞敏洪丢了个白眼,自顾地继续看书。
这一个白眼和“白痴”、“乡巴佬”的区别只在于是否发出声音而已。俞敏洪被甩了这么一眼,自然很郁闷。年轻气盛的他有些咽不下这口气,当即跑到书店也买了一套《第三帝国的灭亡》。看完之后,俞敏洪只觉得也不过如此,但还是又看了一遍,如是再三。很多年以后,俞敏洪的许多书不是卖了就是扔了,但只有这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仿佛是一种纪念抑或是一种激励。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勇于面对挫折的人。俞敏洪未必天资聪颖,未必有过人之处,但他拥有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勇敢。他从来不惧于面对挫折乃至失败,即使再沮丧、再绝望,他也能冷静下来,思考出路。只要他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过程多么漫长、多么辛苦,他总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他想到达的地方。单是这份毅力、这份坚持,就已经比那些徒有高智商却洋洋自得,每天出门希望成功忽然从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头上的人要强上千百倍。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坚持不懈。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的天赋只不过是空想;教育也不能,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半途而废。如今,只有决心和坚持不懈才是万能的。”美国作家卡文·库利吉的一句话道出了坚持的重要性。人如何看待挫折,直接影响着他的行动力,导致他的成功或失败。挫折摆在眼前,就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除了接受它之外,该做的是把它转化成为一种助力,让它撑着自己,攀上更高的山峰。
第一节 莘莘学子意:学生时代(2)
“刚进北大,没看过《三国演义》、《水浒》这些名著,更不知道黑格尔、康德是谁。”俞敏洪回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为了和好友赌十元钱,他每天背10个小时,花了5天时间,终于把《离骚》倒背如流。
俞敏洪说,现在的大学生就是太把自己当人看了,所以就承受不住侮辱打击。“天天对你批评、挑刺,哪怕是在后面说你坏话、侮辱你的这些人才是你的朋友、你的导师。”这句话也就成了后来新东方里的精英人物常常拿俞敏洪开刀的绝妙注脚。
其实,在当时,《第三帝国的灭亡》是俞敏洪进入北大的第一个打击,他在乡里的“博学”的帽子在北大看来不过就是一块破布,不过他没想到自己最引以为豪的英语也成了他的绊脚石。
照理来说,俞敏洪是曹老师的得意门生,高考成绩斐然,英语更是不在话下,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
实际上,生于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不说生活条件,单看教育水平,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俞敏洪受的是应试教育,书面成绩虽然优秀,但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更何况在应试教育中,英语的教学也是重视卷面成绩多过语音和听力,这恰恰与英语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
英语系的学习自然是比较枯燥,每天咿咿呀呀地背单词、学语法、练听力、说口语,这其中最让俞敏洪头疼的就是听力和口语。
英语系很多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俞敏洪在讲台底下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外星人说话一样,看着老师的嘴巴一张一合,发出来的却是自己听不懂的声音,明明似曾相识,却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感觉就好像上了大街,一眼看见个长得挺眼熟的,兴高采烈地跑过去,拦住人家了,却忽然记不起名字来,笑容于是在脸上僵住了。
老师看见俞敏洪每天都带着一张好像被冰块冻僵了的脸来上课,却不知道自己就是那块大冰块。
更糟糕的是,英语系是小班授课,一个教室可能就三四十个人,或者更少,一旦点名发言,那是逃都逃不掉的。
即使是现在,俞敏洪一张嘴依然是一口江阴味道的普通话,更不必说当年了;而普通话尚且如此,英语也就更加不可想像。课堂发言对俞敏洪来说,与其说是一场不可逃避的劫难,毋宁说是一次相当沉重的打击,他建立在优秀的高考成绩基础上的自信在发言中变得愈发渺小和虚无。而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则只能无奈地听完,然后对俞敏洪说:“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吧。”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俞敏洪的耳朵已经习惯处理羡慕和赞扬的信息,听到久违的批评,差点当场“死机”。重新启动之后,俞敏洪立刻采取措施,要恢复系统的正常运作。
英语系的“笨小孩”
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俞敏洪开始“令人发指”地努力训练自己的听力,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一台小小的收音机。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胸怀大志,能做小事,已经境界很高,但是不一定能做成大事。成大事,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自始至终的精神,就如荀子所说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既然选定了目标,剩下的就是一以贯之地去完成。
从此,俞敏洪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恭恭敬敬地捧着小收音机,带着略显悲壮的表情收听英语广播,昏天黑地、不分日夜,连学校用来提醒学生该睡觉了的熄灯行为都被他直接跳过。一到熄灯时间,俞敏洪就跑到走廊尽头,继续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借用阿迪达斯一句广告词:“老天都感动得哭了……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很多年后,俞敏洪回忆起那段苦难的岁月,感慨地说:“班里的其他同学都说我当时听外语听得两眼发直,蓝汪汪的,像饿狼一样。”
渐渐地,收音机成了俞敏洪的“甜言蜜友”兼“良师益友”,唤回了他对英语的片片记忆,虽然微不足道,他还是喜不自禁。同时,另一个重大发现也使他倍感鼓舞,他发现词汇量不足才是把他和英语分割天涯两端的真正“元凶”,于是他再次毕恭毕敬捧起了单词书,每天苦背单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莘莘学子意:学生时代(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从传说中的愚公到今天的俞敏洪,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从来就不缺。因为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体力方面的差距都不大,而成败与否与当事人的态度和努力程度息息相关。
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每一分收获背后必定有一分对等的付出。生活的公平就在于对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予。
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收音机和单词书的威力开始显现,俞敏洪终于可以一雪英语给他带来的耻辱。努力获得了回报,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理所当然,俞敏洪顿时陶醉在巨大的成就感中。不过,每次他一开口,那富有浓郁的家乡气息的口语立刻就让他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开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俞敏洪也承认,人和人之间的资质是有很大的区别,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命,再怎么进步,也不能从最后一名跃到第一名。
其实,这就是学习过程中最让人郁闷也最不公平的情况。明明每天起早摸黑,像虫子一样在自习教室里啃书本,像马克思一样在图书馆里把地面都踩出两个深深的脚印来,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每天吃喝玩乐的天才们轻轻松松拿个第一,成绩单顺手一丢,继续玩乐,而自己却不得不继续躲到冰冷的小黑屋背单词。
的确,社会的残酷让我们在求学阶段只能坦然面对学习上天资不均的残酷,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就说他笨,而应该意识到,学习不过是一个人成就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事实是,他的天赋也许并不在学习成绩上,而在其他方面。
一个成功的人,也并非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天生十足的禀赋,或者是一个在主流评价标准上有优势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并利用它获得巨大的成就,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的人。
每个人都拥有“钻石宝藏”,那就是你的潜力和能力。你身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成真,关键在于你是否只盯着别人的优势而不去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已。
俞敏洪发现班上有些女生好像有特异功能一般,不仅能把英语当家乡话一样随便听,还能从这些“家乡话”里分辨出哪些是山南的,哪些是山北的。俞敏洪就从来没有分清楚过,从自己嘴里吐出来的语言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他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里挣扎,痛苦无比。他不得不承认语言是依赖于天赋的,自己真的就是少了那根弦?他灵光一闪,自己也应该有根弦的,可那根弦究竟是什么呢?
后来,俞敏洪发现,自己的词汇量经过魔鬼训练之后,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认得许多不为人知的单词的生僻含义,堪称一本活字典,连老师也赞赏不已。既然如此,俞敏洪就要利用这根弦,弹奏一曲《笑傲江湖》。
俞敏洪开始埋头于词汇、语法和阅读这些利用词汇优势容易训练并且成效显著的项目上。这一次的选择,就像在跑道尽头插上一块“语言专家”的牌子,俞敏洪开始狂奔,并且以光速接近终点。
于是,班级里基本呈现出了群雄并起、分割天下的局势。有人专擅标准语音,有人下笔如有神,有人开口滔滔不绝,有人一目十行。俞敏洪打着“活字典”的招牌,立足于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俞敏洪形成了一个让所有在英语泥沼中痛苦挣扎的学子们都深恶痛绝的习惯:抱着英语词典到未名湖畔散步休息。他怀抱着自己的成就,欣赏黄昏时候湖波荡漾的美景,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只要我们忽略他抱着的是一本英语词典就行了。
事情看起来是按这个定律发展的:遇到挫折,下定决心,努力奋斗,得偿所愿。
不过,俞敏洪有时候也有些迷茫。英语,不过就是另一种语言代码而已。就好像一句话你可以用中文说,也可以用英文说,难道自己就把大学的美好时光都奉献给一种语言工具吗?
回想起来,自从进入了大学,俞敏洪所有的进步都在英语这门交际工具上,但对于生命的体验、精神的提升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却没有多少进展。就好像拥有一块平整的农田,却只是不停地往外拓张,不断将外面的土地也变成农田,如此一来虽然扩展了土地的面积,却没有深入的耕种,收获也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 莘莘学子意:学生时代(4)
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终有所成,也是理所当然;但更难得的是在取得成就之后,还能从成就感里为自己腾出思考的空间,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依然还有值得追求的东西。
俞敏洪正是如此,当他终于可以抱着英语词典当作休闲,正如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写得累了,就做做数学题,乃至微积分一样;当英语不再成为俞敏洪生活的主要障碍的时候,当他小有成绩、确证了自己的价值之后,他依然在思考:自己的生命里面还缺乏有深度的东西,那就是精神。
俞敏洪陷入了沉思。一个人精神的深度要有所提升,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从书籍里获得物质的益处,俞敏洪倒是尝到了,但精神上怎么深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正是俞敏洪所需要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北大的图书馆里,书籍浩如烟海,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