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题富豪-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开资料显示,中原证券地处河南郑州,成立于2002年,其业务都在证券领域,与公路无涉。为何沪青平高速会与一家证券公司有2000万的资金来往,至今不得而知。
  通道三:“预付账款”
  2002年,于刘根山控制下的上海南环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环高速”),其现金流量表显示,当年,公司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资金仅为万元,但却有亿资金列入预付账款,从账面上“消失”。
  直至2004年底和2005年底,南环高速的账面上,“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两个科目相加,依旧有6亿…7亿元之巨。
  通道四:“委托贷款”
  甚至,公路项目公司本身,也成为刘根山资金腾挪的工具。
  刘根山的第四项财技,便是质押“项目公司股权”以获得“委托贷款”。公开资料显示,在成立上海同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三高速)三年后,2003年5月,茂盛集团就将同三高速的股权质押给上海城建,以借入委托贷款2064万。
  同年,茂盛集团又同样将上海嘉浏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股权质押给上海城建,并由后者委托民生银行上海西支行向茂盛集团发放了4900万元委托贷款。
  在两个操作发生的2003年,这两条高速公路皆尚未竣工。在尚未有盈利的情况下,茂盛便将股权早早质押。

刘根山:公路大王的财富危机(7)
一位熟悉刘根山的北京人士透露,当时茂盛集团的资金链确实紧张,刘的“摊子铺得太大”,资金调配已经困难,所以,用委托贷款早些套取资金。后来,由于资金情况一直没有好转,2004年,茂盛最终未偿还贷款,而是直接把股权转让给了上海城建。
  【案例分析】
  刘根山与“丑闻季”
  在民营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继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企业——飞跃集团传出破产申请的新闻后,又一个知名企业倒掉,有“公路大王”之称的上海茂盛集团董事长刘根山因挪用公司注册金及涉嫌骗贷而被警方羁押。
  刘根山事件的真相到现在还被云雾缠绕。这位在长三角地区拥有多条高速公路投资项目的民营企业家出现了资金链危机,从现在呈现出来的事实看,他被警方拘押的导火线是涉嫌抽逃绍兴市甬金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此外,还有骗贷、贿赂地方官员等多个
  资料显示,刘根山又是一个激进主义的牺牲者,仅在2002年一年中,茂盛集团先后以独资、合资的形式成立了多家以公路为名的高速公路建设公司。就单单注册资金一项来计算,就将近100亿元。在2004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中,他将一块地产项目出售给了国营的上海建工集团,套现数亿元资金而逃过一劫。2005年6月以后,刘根山再度提速投资公路建设,甚至还构想出了一个“路生路”的资本运作模式。自去年下半年的信贷紧缩之后,扩张中的茂盛显然发生了资金上的危机,于是,挪用、骗贷便成了刘根山自救的险棋。
  刘根山式的危机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当宏观调控到来的时候——它出现的周期在四到五年左右,从事重化工业、基础设施产业以及金融业的民营企业肯定会出现资金链问题,它们一定是首先被调控和被抛弃的对象。在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的情况下,“短贷长投”、“民间非法高息融资”、“用毒药化解毒药”(德隆唐万新的检讨之语)便成了惟一的选择。一个可以预见的、可怕的景象是,如果在未来的三到六个月内,针对民营企业的紧缩信贷政策没有改变,将可能出现继2004年春夏之后的又一个此起彼伏的“丑闻季”。
  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即便是一直稳坐产业上游的国营垄断资本集团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要知道,在过去的十年里,它们的“好日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拜坚决的垄断政策之赐,二则是靠了“中国制造”和地产业的原材料渴求,而在这两个领域内,民营资本是最主要的力量。如果邱继宝、刘根山式的危机一再爆发,再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地产崩盘,那么,下游需求萎缩,上游的利润空间就会迅速缩小。国营企业当然不会去冒险“骗贷”或者去借民间高息,它们直接就倒在了地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民埋单的局面。
  在当今的经济界,对信贷政策变动存在两种判断。一种认为,局面很可能在9月底才会真正明朗。8月份最好的选择也许是,看奥运会,想办法渡过一个酷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天气应该就会凉快起来。另一种则认为,9月之后,中央政策进行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已经很小,所以本年度内信贷放松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如果,第二种判断成为事实,刘根山式的丑闻将络绎于道。
   。。

冯永明:家具大王的没落之路(1)
在中国家居行业中,无人不知光明;在黑龙江伊春,无人不知冯永明。小木匠出身的冯永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将濒临破产的伊春市消防器材厂带出亏损的困境,并建立了家具生产车间。这就是日后在中国家居行业第一个上市公司——光明集团的雏形。然而,这样一位红顶商人却因为与政府间的股权纷争开始了自己的末路生涯。
  2008年10月12日,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了伊春光明集团实际控制人冯永明涉嫌犯罪的情况。据介绍,冯永明及女儿冯丽嘉已于2008年9月26日被伊春市公安局刑事拘留,经有关部门侦查查明,冯永明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冯永明、冯丽嘉涉嫌职务侵占罪。
  光明集团没有独立的总部,位于伊春区青山路118号的下属企业美华厂实际上就是光明集团总部所在地。光明集团老总以及公司的高管都在这座不大的小楼里办公。
  光明集团近年连年亏损,截至冯永明被捕时,光明集团在伊春境内的40多个账户累计存款不足46万元。工人已经4个多月没有开资,累计欠工资600多万元;欠缴近4000多名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冯永明被抓后,伊春市政府还借给光明集团100万元用来购买取暖煤。
  家具之王和光明
  自哈尔滨职工轻工学院毕业后,1972年,年仅19岁的冯永明在伊春市五营林业局木器厂做木工学徒。
  1979年,冯永明当上伊春市消防器材厂厂长。80年代初冯永明逐渐将这家濒临破产的小厂带出亏损困境,并主动新组建了家具生产车间。
  1985年,伊春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中方投入的资本为伊春市木制品工业公司下设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伊春市木器家具厂(冯永明任厂长)的固定资产和财政借款,这样一来,官方认为“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资产完全属于国有资产。”而据报道,“老冯(指冯永明)在不同场合均提到,这笔钱应算他的个人借款”——有这样的公开报道:1985年冯永明借款340万元组建了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一为国资,一为企业家的个人借款,这种分歧为日后的股权纠纷埋下了祸根。
  1989年,S*ST光明前身光明集团公司组建,并在1990年成为股份制试点企业,此后经历向社会公开发行3000万元社会公众股和增资扩股,总股本达到6600万元。
  1992年3月,光明集团公司重组成立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发行的3000万元社会公众股转为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光明集团公司注入3400万元,至此,总股本增至8000万股。
  1994年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变为 “光明集团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4月上市。
  1995年,当光明集团被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中国组委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进步评价中心授予“中国家具之王”称号后,在座谈会上,冯永明夸下海口:“今天我们是中国家具行业的第一,明天我们要成为世界家具业的老大。”
  “10年前,甚至20年前,光明家具从厂房设备到经营管理,绝对是国内一流的!现在北京最牛的意风、百强,管理水平都达不到光明家具1988年的水平。”曾任过多年光明家具营销部要职的曹洪波如此评价光明家具当年的辉煌。
  在别人还没见过多少进口产品的上世纪80年代,光明就开始大胆地在家具中使用全进口五金配件;当他人还在进行小作坊制作时,光明已经开始流水线生产;在大家还在想方设法建立工厂时,光明家具已在伊春、大连和中原地区设下了3个生产基地。光明家具因而给家具行业带来了诸多“光明”,开创了中国家具业多个“第一”:第一个实现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第一个推行家具拆装组合、第一个完成跨地域异地办厂、第一个建起覆盖全国的*络、第一个上市融资。 。 想看书来

冯永明:家具大王的没落之路(2)
“那时在北京,要买一套光明家具,得提前两三个月订货,有时还得走后门。”一位家具业同行表示,光明家具是那个时代家具行业竞相学习和模仿的标杆。“冯永明常常下车间戴着白手套检查暖气罩、机器上是否有灰,这样的管理现在哪家北京工厂能做到?”曹洪波对光明家具曾经的辉煌显得自豪而惋惜。
  “光明的发展分四大步。”伊春市政府一位官员总结光明集团的成长路线十分明了:合资——组建集团——股份制改造——上市。
  光明集团前身,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创办于1985年12月。经过23年的发展,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瑞典、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光明集团辉煌时,资产总值达到41多亿元,员工5800人。已形成商贸业、信息(IT)业、家具业、制药业、化工业、交通器材业、旅游业多业并举的经营格局。
  光明集团董事长冯永明本人一度风光无限,2005年还以5亿元的身家上了胡润百富榜。1995年,光明集团被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中国组委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进步评价中心授予“中国家具之王”称号,博得人们的广泛赞誉。光明集团旗下这些年繁殖的上百家公司,更让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光明集团是国内家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黑龙江第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伊春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光明集团一位高管说,光明集团的发展可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光明迅速崛起;后十年光明停滞不前并开始走下坡。 这与冯永明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股权之争
  “冯永明是个人物,但他的人生有个分水岭,1997年前是人,1997年后是鬼。”一位了解冯永明的家具业界人士用这样的语句形容冯永明的人生沉浮。据称,冯永明是小木匠出身,有一种常人难有的冲劲和闯劲,对部下也关怀备至,在开拓市场的前几年,亲自替业务员到火车站排上一宿的队买票也是常事儿。冯永明年仅26岁就当上了黑龙江省伊春市消防器材厂厂长,1985年在无厂房、无设备、无资金的情况下,借款340万元组建了伊春市木器厂,并以此为基础,拉来香港福仕企业成立了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成为当地第一家合资企业。
  伊春市政府副秘书长白波在冯永明案新闻发布会上说,光明家具1995年被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授予“中国家具之王”称号,1997年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创全国同行业最高纪录,光明家具一度成为伊春的名片,企业走向辉煌。“作为企业负责人,冯永明曾作出了突出贡献。”
  “突然有一天,老冯开始研究起资产来了。”胡凤滨说,“就像中了魔似的,沉迷其中。” 胡凤滨多次奉劝冯永明把心思放在企业的经营上,甚至提出辞职抗议冯永明的做法,但无济于事。胡凤滨介绍,冯永明后期很少与外界交流,也很少有应酬。他甚至在几年前就辞去了所有的社会职务,深居简出。“这些年,他什么也不干,就一门心思研究资产问题。”
  胡凤滨说,很少有人能找到他,每次打电话给他他都在出差。这些年来,老冯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工作,不研究工作他就如坐针毡,而他所谓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就是在研究资产。老冯后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研究“资本”,他几乎没有朋友,从来也没见他和哪个朋友喝酒、喝茶、聊天。“偶尔给我打个电话,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给他有关资产的文字材料把把关”。 后期,老冯调动全公司的力量给各级政府写材料,申明光明的资产是他的。

冯永明:家具大王的没落之路(3)
和那个时代的企业家一样,冯永明也遇到了与政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