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情马俊仁-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女人手里,早已鸡飞狗跳墙脏乱不堪了。但是,母亲永远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火炕沿从来擦得光溜溜的。光溜到什么程度?用马俊仁的说法,人站在炕沿上都会滑掉到地上。  

母亲是眼神啊(3)
在马俊仁的记忆中,母亲眼里总是有活儿,从没见母亲在家里停过手。哪儿有点乱,她人一过去,像水过一样立刻都光溜了。弄着十一口之家的吃喝穿戴,可母亲身上总是那么干净。即使弟弟妹妹小的正吃奶呢,谁也没见母亲的衣服上沾过饭粥点子。母亲不光衣服整洁,头发也总是梳得光溜溜的。农村没有香皂一说,更没有这个年头的洗发液护发素,母亲就用榆树皮洗头,把自己料理得出门进门利利索索。前后左右的邻居串门,都说母亲能干,把大人小孩家里家外收拾得有模有样。  马俊仁说,母亲要的就是别人这句话。  马俊仁又说,母亲的要强精神从小是他的榜样。  他对母亲佩服得不得了,用现在的话说母亲很伟大。  母亲不仅自己要强,对子女要求也特别严格。吃饭不许掉饭粒。洗碗要里外光亮。你要眼里没活儿,她就会训你没眼力见儿。你要是调皮捣蛋不按规矩来,母亲就会拿起扫炕笤帚打你屁股。不过,母亲从来不无缘无故打孩子。每一次都打得有道理。作者问:打得重不重?马俊仁说:做娘的打子女,手当然不会重。可这一打,你就知道她不高兴也就知道自己错了。母亲管着九个子女,没有时间太啰嗦,训你也就是一两句,打是一下半下,她还要忙一大家子的事。现在想起来,母亲能把穷困的十一口之家弄得里外顺溜,真是不容易。  母亲的人格榜样该是对马俊仁从小很有影响的。  但是,倘若我们的考察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么这个文本并没有提供什么更新的东西。这样的勤俭持家好母亲的故事,我们历来听得不少。  马俊仁和母亲的故事,最特别的是什么呢?  往下有一段话引起了作者的特别注意。  马俊仁说:我那时想方设法不挨母亲训,尤其不要挨母亲打。  我掌握一个规律,多干活,多看母亲眼神。母亲眼睛往哪儿瞅,肯定那儿有活,最好不让母亲支使,只要她眼睛瞅过去,立刻就把那儿的活儿弄利索了。弟弟妹妹锅碗没洗干净,桌子没擦净,就得挨我妈打。我从早到晚就想着,我绝不能挨母亲打。家里养着马车,爸爸跑运输,我喂马、收拾车、扫院子,星期天不上学帮着爸爸跑运输。回到家,看着哪儿有活儿就上手。家里别的兄弟姐妹都被母亲打过,就我没挨过打。在我们家能不挨我妈的打骂,真是太荣幸了。  马俊仁说这句话时神情十分激动,或者说兴奋。  作者在这段讲述中清楚地看到了母亲这个要强的女人对子女赏罚分明的管教,曾经如何有力地塑造着马俊仁。少年马俊仁力争不挨母亲打骂也就是力争这个整日辛劳的母亲的宠爱,是这个小男孩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们也便可以想到,在小男孩眼里母亲形象相当高大,她是他面对的世界的重要部分。他整日想着要在母亲面前干什么都像样。一下学,就想着跑回家帮着母亲干活。当母亲眼睛往某处一瞅,地上肯定是埋汰了(东北话脏乱了),他便赶紧拿笤帚扫。母亲夸他有眼力见儿,他就干得更欢了。这种小男孩内心暖洋洋的争先恐后的冲动力,作者听着马俊仁讲述时感觉十分具体。  马俊仁说,记得有一回到了饭点,弟弟妹妹还没回来,因为吃完饭想早点上学,就拿碗先吃了。母亲有些不高兴,说:就你能吃。见母亲说他,他索性吃得又多又快,吃完饭就跑学校了。晚上从学校回来,知道白天惹母亲生气了,低着头进了院门,先拿笤帚扫院子,把里外扫得干干净净,再偷偷瞅母亲,母亲气消了。  马俊仁说:两个哥哥上班去了,弟弟妹妹都比我小,我小时候自己找活儿干,自己琢磨应该干什么,小时候是这么一种性格。  一个力争不挨母亲打骂的小男孩就这样一天天琢磨着成长起来。  考察马俊仁童年少年所处的生存环境,我们看清了因为两个哥哥出去上班,恰好使他处在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位置上。他成了父母特别是母亲支撑这个大家庭依靠的小顶梁柱,而他又要在母亲面前争个好,这样,马俊仁那种孙悟空式的斗智斗勇、奋勇拼搏的人格发展就有了充分条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条件。任何人只要想想自己童年少年,进入小孩的思维,就知道那是一个如何强有力的情势。  

母亲是眼神啊(4)
马俊仁自小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可能不成为马俊仁。  孙悟空在那样的环境中也不可能不成为孙悟空。  四  在家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去学校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长大再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正是许许多多马俊仁成长的动力。  这样,我们就要考察到马俊仁这时上学的情况。  马俊仁到了鞍山市,开始上小学五年级。这时,又一个班主任老师很高大地出现在他面前,还是个男老师,名字叫陈国新。用马俊仁的话说:陈老师处处起表帅,自我要求严格。对学生也同样要求严格。没有陈老师的严格要求,就不可能培养出我。陈国新老师在马俊仁一生中起过的重大作用,我们在往下一章将讲到一个马俊仁从未对人讲过的故事。如果没有那个故事,马俊仁依然不会成为今天这个马俊仁。  社会造就一个人,是运用方方面面条件。  少年马俊仁就是要争两头好。回家要在母亲面前争干活好,到学校要努力学习,在陈老师面前争个夸奖。那时一进教室,就挂着大红榜,成绩考在前边的名字下划红线,成绩落在后面的名字下划黑线,一上学就瞅着那个榜,总不想落后,怕人笑话。放学回家,活儿再累再多,养马弄车忙里忙外,忙完了就抓紧时间学习。马俊仁说,他小时候对学习特别感兴趣。也琢磨怎么学好学快。上课拼命地听,争取当堂都听懂都记住。老师一上课一般先复习上堂课讲过的内容,他就趁机再巩固一遍。等自己都听懂了,就抓紧时间做作业。下午自习时,基本就把作业做完了。跑回家抓紧时间帮着家里干活。活儿干完了时间有富裕再学习。  作者听马俊仁这段如何抓紧学习并不新奇,这是一切学习比较上心的学生都有过的经历。但是,他往下的叙述让我想到一个世界级田径教练的少年传奇。  马俊仁说,他那时候就是两头儿,一头儿是家,一头儿是学校。无论是学习还是回家干活,两头儿琢磨的就是怎么又快又好。  马俊仁说,他一辈子就是琢磨“又快又好”这四个字。  换句话说,就是琢磨苦干加巧干。  巧干就是一分力干两分活儿。就像秋天扫院子,满院子落叶,大扫帚快,可扫不干净,小扫帚扫得干净,可得一小堆一小堆归着扫,来得慢。又好又快的方法是,先用大扫帚将院子过一遍,成筐的树叶都装一边去了,小扫帚一遍就将院子扫个溜光。每天干活学习,都在琢磨又好又快。最要命的是,这一辈子总在赶路。在山上时,上学一二十里地来回跑。到了市里,回老家一百三十里地来回跑。不回老家,上学校回家,一边要抢时间学习一边要争干活,也是拿起书包往快了跑。马俊仁说:前面我给你讲过跑步怎么挑道、分配体力、跑得快,到了这个阶段,我不光要跑得快,还要琢磨跑得好。  作者问:怎么叫跑得快又跑得好?  马俊仁说:你从家跑到学校,如果就想着快到,这就简单,你可以越跑越快,最后冲刺。可是你冲刺进了教室,坐下来半天喘不匀气,没法静下心听老师讲课。这叫没跑好。所以,前边可以快,中间可以更快,最后一截要慢,算是连跑带调整。一坐进教室,顶多再三两喘就能听课学习了。这些琢磨是被小时候的环境逼出来的。  作者用十分理解和有些同情的目光看着马俊仁。  这时的马俊仁在我面前是个十几岁的小男孩。  马俊仁接着说:回家干活也一样,先挑猛的活儿喘气的活儿干,装车卸车、扛东西,再干不猛不喘气的活儿,扫地、洗碗、抹炕沿,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活儿,完了坐下来学习省得喘气。  这种跑得又快又好的说法作者还是头一回听说。  马俊仁的故事确实很特点。这个大黑山里长出来的孙悟空,当他由山顶到山腰再到城市里,一步步走入大社会时,穷则思变的琢磨精神就面临着更多的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炼了。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在这种磨炼中不同寻常地成长。  

母亲是眼神啊(5)
不久前,马俊仁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过,他已经活了六十年,准备再活六十年。而再活六十年的意思,并不是说活一百二十岁。譬如,他如果能活到八十岁,那剩下的二十年他要一天干三天的活儿,这样,二十年就变成了又一个六十年。  作者把马俊仁讲的话提了出来,说他就是一生追求速度的人。  马俊仁说,他一生就觉得自己在拼命地跑。  窗外此起彼伏的藏獒叫声让我们想到马俊仁讲的是一个四十多年前的故事。马俊仁童年少年的故事很有感染力。那样的年龄阶段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听马俊仁的故事,作者也颇多联想。  马俊仁说,下了山进了城,光脚的时间少了。进学校不能打光脚,可是一下学出了校门,陈老师看不见了,他常常将鞋脱了拿在手里往家跑,一是为省鞋,也是为跑得快。上学去,有时候穿着鞋一路去了,有时候就又把母亲做的布鞋脱下来拿着往学校飞跑。离校门近了,看看前后没人,掏出一块早就掖好的抹脚布,将脚擦干净再穿上鞋。反正进了学校就要有模有样的,见了陈老师更要把衣服扣子检查检查系整齐没有。  作者决定了解一下这位对马俊仁一生中有关键影响的第二位男性老师,便问陈老师情况。  对于一个男孩,男性老师既有父亲一样的意义,又比父亲更单纯。父亲常常是儿子人生最直接的榜样,然而,由于儿子在争取母爱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将父亲当做潜在对立面,而产生对父亲的某种对抗情绪。男老师则没有这一层复杂性。他慈严兼备地出现在男孩子面前,是男孩子成长特别需要的楷模。作者在这里特别想告诉那些小学中学的男老师们,你们将可能成为很多男孩子人格发育成长的榜样,就像很多女老师也一定成为女孩子们完满成长的榜样一样。  马俊仁说陈国新老师挽救了他一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4岁的大男人:我能撑起家(1)
一  马俊仁要讲陈国新老师怎么挽救他先讲此事的起因。  而这段起因又成了马俊仁人生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段故事。  马俊仁刚开始上小学六年级,家中出现重大变故,父亲生病住院了,而且是一年半载都难好的病。家中生活立刻捉襟见肘显出困顿。十一口人要吃喝,马不干活了养在那儿要吃草料,更重要的是,爸爸住院看病就要花钱。两个哥哥已经在工厂上班,当然不能丢下工作,再说他们已经在为家挣钱。弟弟妹妹还小,一个姐姐是女孩,也难出大力。妈妈发愁了,马俊仁从小到大没见妈这么愁过。母亲那时叹着气说:家中不能没有男人哪。  马俊仁也就是从那时知道,母亲能干利索维持大家庭有一个前提,是有父亲这个男人每日在外挣钱养家。父亲的作用在它暂停时,立刻在家庭中无比突出地显示出来。  那个夜晚家中灯光昏暗,母亲弄完弟妹睡觉坐在桌边一直发愁。  马俊仁想了又想,咬了咬牙,说他明天开始替爸爸赶马车跑运输。  母亲看了马俊仁好一会儿,叹了口气:你还小哇。马俊仁站起来说:我已经不小了。那一年他十四岁。母亲又叹了口气:你还得上学呀。这句话很重地落在马俊仁心上,每个字都像大秤砣一下一下发沉。他当然想上学,可明摆着家里没有别的办法。爸爸得花钱看病。母亲领着他去了医院,听说儿子要替他拿起鞭子赶车,病床上的父亲又摇头又叹气,无奈中父亲只说了两句话:一句别伤着自己,一句别伤了马。  少年马俊仁在家中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特殊位置再一次凸现出来。  这一次比以往更显得顶天立地,也比以往更显得苦重。  当我们看到十四岁的小男孩将自己捆扎停当,扬着马鞭赶着相对于他显得过于高大的大马大车走出家门时,可以想像他那时既幼小又高大的形象。母亲殷殷地送出院门口,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他走远,在身后又问了一遍:你行吗?当心啊。我们的少年马俊仁就这样坐在父亲应该坐的位置上,赶着大马大车往前跑了。  马俊仁说起这段生活脸色不一样。  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