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深圳之窗的作者张春晖,他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一网情深的程序是张春晖请Alex(黄峥嵘)、Ace(懂懂)等几位水木清华的创始人和热心网友搭建的,为此深圳电信支付清华互联网学术研究经费约10万元。
当时在深圳电信,张春晖并不负责互联网线路的开放和铺设,但负责铺设互联网线路的机房就在张春晖工作间的内间,因此张春晖有溜进去查看的便利。张春晖依旧记得他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从《花花公子》杂志网站上下载图片时给他带来的震撼。
一网情深开通之初,张春晖还主动给深圳当时最大的CFido站站长马化腾发邮件,希望转载一些CFido上的内容,当时CFido上的内容很多,而互联网成长态势可见,这本是一个双赢的建议,但当时CFido和互联网之间是两条线,于是便没有了下文。
一网情深诞生了很多日后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比如一网情深的经济版版主就是日后的深圳经济学者薛兆丰,薛兆丰还写过一个“如何做好版主”的帖子,这个帖子里提到了一个叫黄次南的网友,黄次南当时是深圳“赛百威”的总经理,也是潮汕人,是个很聪明、灵活的人,曾是A8公司的联合首席运营官。蓝点的创始人邓煜回到深圳后也加入了一网情深,担任Linux版的版主,邓煜同时也是网易Linux版的版主,邓煜就是个Linux小子。
一网情深和深圳的另一个BBS网站龙门客栈上云集了当时深圳互联网界的诸多风云人物,这两个论坛上的网友中也不乏腾讯的员工。同时,这两个论坛上的网友也成为腾讯OICQ最早的一批种子用户,马化腾每次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应用时,这两个论坛上也总是有网友不断提出他们的中肯意见。
一网情深暴得大名,和深圳本身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关,也和深圳第二代移民正意气风发有关。深圳本是靠近香港的一个小渔村,1979年起正式对外开放,到1996年前后,已有20年的时间,新的一代深圳移民开始成长起来。
1995年、1996年前后,深圳不仅有深圳讯业那样的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深圳龙脉也在筹建,加上深圳之窗和深圳万用网,深圳的互联网环境很好,这也为之后深圳互联网一直走在全国互联网行业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先人一步的产业环境,整个城市和互联网足够契合的开放、创新气质,以及良好的人才储备,深圳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相邻,使得马化腾在创办腾讯时吸收到深圳这块土地上诸多精华和灵气,为其成就未来的腾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①
润讯工程师(1)
关于腾讯1998年11月11日的创办,在马化腾1993年大学毕业后效力的深圳润讯公司里流传着一个版本:那年马化腾关于类QQ软件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讯高层的任何兴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有任何前景。据润讯一位中层干部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那时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客户资料比现金收入更重要。特别是有忠诚度的客户,商家往往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之后,马化腾的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他创办了腾讯。
不过,传闻终究是传闻,其可信度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化腾并非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他自己也未必能看好QQ的未来,不然之后也不会出现几度出售的故事。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在润讯期间,马化腾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之处。
多位前润讯的老员工在回忆他们的前同事马化腾时,都用了“没想到”、“当年其实不起眼”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他们的统一描述是小马当年一点都不显山不露水,不过今天,“小马”二字好像没人能叫得出口了。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讯,当时的工资是1 100元。如果你了解寻呼行业,那你一定知道润讯。
寻呼业是中国通讯行业最早开放的子行业之一,后来在电信改革中被横切了出去。
进入寻呼行业需要两个关键资源:一个是频率,一个是中继线。中继线掌握在邮电部手里,频率归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管理。当时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挂靠在国家计委,不归邮电部管。由于是双头管理,所以就会产生松动,相应的就可能有机会。
中国互联网早期的一位标志性人物张树新在进入互联网之前也是在做寻呼业,同样利用的是寻呼业的双头管理。润讯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机缘巧合。
1992年, 29岁的杨军处于其人生的转折关头,这位前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官员是中国非邮电系统之外的第一大寻呼台……龙飞寻呼的负责人。当时龙飞的客户有8万之多。龙飞虽然成功了,但杨军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这个体制所存在的束缚和缺陷。这时,他遇到了侯东迎。
侯东迎曾在广州电信局任职,1985~1989年在深大电话公司任董事及总经理,期间主要兼职有香港通信业联合会互联网服务及网上内容供应商部部长、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咨询委员会委员。
如前所言,寻呼主要是两个资源的匹配:中继线和频段。但对于侯东迎来说,多年的电信前景让其很容易获取中继线资源,而出身于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杨军对怎样获取频段资源轻车熟路。1992年3月,身为香港互联网与通信业联合会主席的侯东迎开始和杨军联手打造润讯这个品牌。
润讯最初的起步资金(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一部分是银行贷款)总共才有200万元。不过,靠着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和娴熟的操作能力,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润讯拿到了银行200万美元的贷款,租到了用于建立发射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设备。从此润讯开始大展鸿图。
侯东迎和杨军的搭配还在于,杨军之前做了四年寻呼的实业,而侯东迎则在香港资本市场有相当的人脉和资源。作为同一个品牌名称,注册于大陆的深圳润讯和注册于香港的香港润讯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交错着复杂的关系。虽然深圳润讯和香港润讯原则上讲没有什么关系,但深圳润迅刚成立的时候,还比较小,借用香港润讯的牌子,做起事来有好处。反过来,深圳润讯在内地市场上取得的卓绝表现,让香港润讯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一操作方法在很长时间内成为那个阶段中国高科技企业惯用的套路,四通、联想等诸多中国高科技企业都是如法炮制的。 。。
润讯工程师(2)
20世纪90年代初,对寻呼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的背景。由于相对垄断,中国最早的一批寻呼企业过的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而润讯寻呼又是当时特殊中的特殊。除了行业的特殊性以外,润讯本身更拥有两大特殊背景。
首先是人力背景。由于两位创始人一个在无线领域有广泛的人脉积累和影响力,另一个在电信领域地位卓然,一呼百应,因此润讯早期的核心队伍除了法律、财务等专业人士以外,大部分是从中国邮电系统和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中分流出来的。如1994年加入、后来做到业务管理部执行副总裁的陈晓丹,就曾任职于深圳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1996年加入的业务关系部执行副总裁潘如柏,曾任职于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在加入润讯之前就已有超过20年的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加盟,再加上侯东迎、杨军两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使润讯在电信界无论是官场还是市场都很吃得开。可以说,对润讯江山基础的夯实,这些老臣功不可没。然而,特殊的背景造就了这批人在润讯内部特殊的地位,在润讯日后的变革和发展中,这股势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次是跨境运营。由于有大陆和香港两个老板同时操作,再加上在电信系统人脉关系顺畅,润讯寻呼既可以在境内运营,同时又能够做深港两地的联呼。当时由于*部门对境外公司进行屏蔽,香港的寻呼公司做不了大陆的境内业务,而大陆几家比较大的寻呼公司基本上都只做境内业务。于是,润讯跨越两边的寻呼的独特优势便凸显出来,以跨境营业为核心竞争力,很快就占领了深圳市场,并向全国迅速蔓延。
之后润讯又率先推出全国卫星联网、秘书台及粤港台等一系列服务,迅速成为中国南方寻呼业的知名企业。
润讯最盛的时候,一年有20亿元的收入,毛利超过30%。润迅公司当时是全深圳福利最好的单位,能每天为2万名员工提供真正的“免费的午餐”。
马化腾虽然在润讯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工程师,但其在润讯的1995~1998年期间,正是润讯神话最光辉的岁月。
因此,润讯无疑开阔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了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比如,怎样构建和治理一家规模超过10亿元的公司,怎样在一个新兴市场上获得自己的产业份额,怎样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取得互动(香港润讯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并曾经入选香港的恒生指数)。
同时润讯给予了腾讯最早的客户资源,马化腾创办腾讯最开始的产品就是给寻呼台做配套服务。由于曾经在全国最知名的寻呼公司润讯工作过,马化腾由此在各地寻呼台都拥有一些前同事和朋友,这使其一开始能够相对顺利地起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沉静型领导(1)
马化腾会不会生气,这是个伪命题,人总有七情六欲,生气总是难免的。但在很多前腾讯员工以及腾讯内部的员工看来,他们的(前)老板是一个几乎从来不生气的人。说是几乎,还是有例外。其中的一次是腾讯拍拍与淘宝网对决,两边相互挖人,可能淘宝挖得更狠一些,让腾讯拍拍有些被动。当时马化腾和时任淘宝总经理的孙彤宇通了一个电话,希望就相互挖人事件达成一致谅解。据目击人叙述,或许是孙彤宇不愿意就挖腾讯人的行为作出收手的承诺,甚至发出挑衅的言论,马化腾一下子被激怒了,电话里就和孙彤宇抢了几句,大致意思是你要继续挖拍拍的人的话,我也反过来挖你们淘宝的人。等扔下电话,马化腾还有些不消气,嘴里还骂着孙是个什么东西之类的话。这个段子被多人转述,想来是温和、很少生气的马化腾的这段反常表现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腾讯北京地区的某高层工作人员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在这篇博客文章里,提到创业时期腾讯几个创始人之间也相互争吵,马化腾也不乏尖酸刻薄的言论。笔者曾就此向包括曾李青在内的数名创业*求证,得到的结论是:马化腾还是很会克制自己的,几个人相互之间吵归吵,但多数时候都是马化腾在起协调作用。从性格上来说,马化腾是偏温和的。
与其他的互联网大佬相比,马化腾就是一个另类。他基本不主动做杂志的封面人物,更不用说上娱乐节目或者做主持了;有关他的个人采访基本没有,关于他的故事更多的是据说和传言,很少能得到确认的;他和他领导的公司也基本上没有引领行业潮流发展的新趋势、新动作和新产品,腾讯本身在产品创新层面其实有很多建树,但由于不对外宣扬,常常被扣上“抄袭大王”的称号,其实则不然。
成名之后,马化腾依旧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接受采访,也更多是公司行为,诸如最开始的QQ与美国ICQ的关系,之后的域名风波和换标,再后来是QQ换标……上市之后因为公司股价的需要,马化腾的曝光率高了一些,但更多是例行公事而已,缺乏真正主动的出位性言论和举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马化腾并不在江湖中。他直接过问和统领着让所有人羡慕的用户群和自己的自由王国,你可以抱怨、羡慕或者妒忌他,但这确是事实。
马化腾其实也有高调的地方,比如进军门户的举动。在过去六七年中,王雷雷、丁磊、周鸿祎、马化腾、杨元庆都尝试过同一件事情……都想在门户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将流量领先的新浪和搜狐取而代之。Tom在线沿袭李嘉诚旗下Tom集团做大媒体集团的思路,王雷雷在2002年大举投入、发狠要进“门户前三”。备感Tom紧逼压力的网易也一直没有放弃赶超新浪、搜狐的努力,为此丁磊先后换了四任总编辑。2003年底开始,前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声称,要为“全球第一门户”在中国夺回“应有的位置”。腾讯则几乎在同时推出,马化腾说得很明白:“我们会进入门户前三,前三中有一家会是新浪,另一家我不知道是谁。”而比这还早三年,联想和美国在线成立合资公司,为把烧成“中国版美国在线”准备了1亿美元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