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银河系里最难捉摸的星之一是SS433。它的奇特不仅在于有很强的光谱线,而且在于谱线还分成对称的两组,都在一个正常位置附近以164天的周期来回振动,于是总有一组线红移而另一组蓝移。
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谱线移动,则发射源的速度高达78000公里/秒。一颗星怎么能以这样高的速度运动呢?关键线索在于,这些谱线不是那种由于恒星外层的滤光作用而形成的吸收线,而是由热气体发出的发射线。这两组谱线分别来自两股从中心星发出的对称的气体喷流,两股喷流交替地趋近和远离地球,射电波段的观测已经证实了喷流的存在。
另外,对SS433的光谱分析表明它是一个双星系统,包含着一颗致密星,或是中子星或是黑洞,究竟是哪一个呢?一直争论到1四1年,由欧洲国家合作进行的可靠测量才得到了致密星的质量只有0.SMop太小而不足以成为黑洞。但是SS433对天文学家仍极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它的罕见的气体喷流。建立这个系统模型的努力已经促进了吸积盘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认识喷流的起源,首先要明白一颗致密星,无论是中子星还是黑洞,都不能吸积任意大量的物质,因为吸积过程中产生的辐射会对周围物质有推斥作用。吸积盘类似于依靠核心热核反应提供的辐射压来维持平衡的大质量恒星,盘的平衡也是由引力和辐射压这两种相反的力来维持。
如果提供气体的伴星膨胀到超出洛希瓣,并开始倾泻致密星所接受不了的过量物质,那将会是什么后果呢?超额的物质必定被喷射出来。很显然,积聚在盘中的气体在盘面方向上遇到的阻抗最大,因为新的气体在不断到达,于是阻抗最小的路径就是沿与盘面垂直的方向,致密星也就朝这个方向喷射过剩的气体以减轻自己的超负荷。SS433喷出的两股强有力的气体流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图64)。
更有趣的是,SS433还是大得多的尺度上活动星系核心和类星体现象的一个极好标本,那里也有着来自致密源的极高速的成时喷流,当然中心源的质量就不再是3或10Mop而是上千万或上十亿Mop这样的质量就绝不是一个中子星所能具有的了,这就是下一章 要进人的巨型黑洞的王国。第十七章 巨型黑洞
当一个黑洞作为恒星引力坍缩的结果而形成时,它所能具有的最大质量约为10倍于太阳,但是,引力坍缩理论允许我们设想千倍、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见附录2)。什么过程能够产生出巨型黑洞呢?
已经知道三种这样的过程。第一种是已在第15章提到过的早期宇宙中团块的凝缩;第二种是由于作为黑洞特征性质之一的质量不可逆增长的趋向(对现在的情况,微型黑洞的量子蒸发当然完全可以忽略),条件是周围环境的物质足够丰富,因而一个由超新星产生的初始质量为10M的“恒星级种子”能够长成巨型黑洞;第三种则是由恒星团的引力坍缩而直接形成。
除了可能的原初起源之外,巨型黑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以恒星或星际气体形式存在的物质,还需要这些物质被限制在一个足够小的区域内,因而其演化过程是由引力支配的。宇宙中物质在星系里的集中程度远胜于星系际空间(至少能发光物质是如此),而星系内物质最集中的部分是其核心。假若有巨型黑洞,则星系核心是首先应该搜寻的去处,且从我们的银河系开始吧。
银河系画像
啊,银河,
真像天国的河在缓缓流淌,又如美人的身体发着幽光。我是沿着你游向另一个世界,还是只能空怀着爱意满腔?
——归劳默·阿波里纳瑞
银河系是一个直径10万光年,厚300光年的盘,正好与密纹唱片直径和厚度的比例一样。银河系中心是一个大的隆起区,即所谓核球,盘和核球都被包在被称为曼的稀薄得多的恒星球中(图65)。
银河系里大约有1000记颗恒星,大部分是在盘里。太阳的位置比较靠外,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盘里除恒星外还有气体和尘埃。盘中物质的分布很不均匀,在旋臂里比在别处密集得多,正是这些旋臂给出银河系的特征形状。
盘在不断地经受着动力学和化学的转变。旋臂在转动和变形,臂中巨大的氢分子云里诞生出恒星;较大质量的恒星迅速地演化成为超新星爆发,并把复杂的化学元素散布到周围空间,这些元素又被吸收到新一代恒星之中。与之相反,晕是寂静的,保持着星系的原始风貌。晕中的气体已消散殆尽,只有可能是150亿年前与星系一同形成的老迈恒星。所有的大质量恒星早已爆发,留下中于星,也许还有黑洞。中等质量的恒星已经离开了主序阶段,其中一些已经变成白矮星;另外的正在经历着大动荡,那就是脉动的红巨星,光度很大而又在起伏变化。最后,晕中还有许多低质量星,它们很节俭地使用着自己的氢燃料,还将存活很长的时间。
曼的最重要特征不是居住其中的恒星的性质,而是恒星作为球状星团而聚集在一起的方式。
球状星团
与所谓“开放”星团,即多见于盘中的由年轻恒星组成的松散群体不同,球状星团在星系球中到处可见。每个球状星团含有数十万颗恒星,直径不足150光年,它们看上去就像由引力所束缚住的固体球。最有名的一个球状星团是在武仙座,虽然整个地可用肉眼看到,却要用强大的望远镜才能把那个明亮的球分解成单颗的恒星。这个星团中心的恒星密度比我们太阳附近高2万倍。如果星团中心某颗恒星周围的行星上居住着天文学家,那么他们所研究的天空真是妙不可言。那里可以说不知道什么夜晚,因为天空总是比我们的满月时还要亮。那些天文学家对恒星有满腹学问,而对河外的星系却几乎一无所知,因为星系微弱的光信号会被他们附近的恒星光所淹没。
这种在很小体积内聚集了众多恒星的星团之所以特别明亮,还由于它们包含有巨变星。正因为明亮,它们还被用来确定银河系的边界(大多数其他星系里也有球状星团,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星系)。
球状星团的分市还使得天文学家能测定银河系的动力学中心。它们沿着根扁的椭圆轨道运转,银河系中心就在一个焦点上。它们绕银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亿年。由于公转,就频繁地有球状星团穿过星系盘。每次穿过时,强大的潮汐力就会把星团边缘那些束缚得不够紧的恒星剥掉。
正因为球状星团的致密,它们复杂的演化详情尚未被充分认识,现在还不知道其中心是否有大黑洞作为恒星聚合的结果而形成。然而,它们演化的总轮廓仍可概述于下。
球状星团都有蒸发现象,正像恒星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能量一样,星团也由于抛射出整个的恒星而失去能量。原因相当简单:恒星在互相掠过时都获得加速,小质量恒星的加速度比大质量恒星的高,其中一些的速度会高到足以挣脱星团的引力束缚。星系晕可能就是球状星团的“蒸汽”。
作为补偿,剩下的大质量恒星就会互相靠拢,整个星团收缩,但星团与恒星是根本不同的,恒星会开始热核反应来阻挡住引力收缩,从而稳定下来,而星团则会把收缩能量又转变成动能,从而进一步增大恒星的速度,使得越来越多的恒星获得足够的能量逃脱出去。蒸发和核心部分的收缩都在加快,也就是说星团是不稳定的。星团的这种蒸发使人联想起微型黑洞,这并不奇怪,因为二者都有着纯引力系统的热力学性质(已在第14章讲到),它们的温度都随着能量的丢失而升高(星团的温度可由恒星的平均骚动速度来定义,正如气体的温度是联系着分子的平均骚动速度一样),星团的这种不稳定性会导致其核心的引力坍缩,这被称为“引力热灾变”。
天体物理学家因而有理由设想,球状星团核心适合于质量为数百或数千M的大黑洞形成,这种黑洞是中心引力饼底部的大质量恒星并合的结果。这个理论设想得到一些观测证据的支持。如果球状星团中心有一个大黑洞,被吸进引力讲的恒星就必定会聚集在被黑洞所束缚的轨道上,因而就会增强中心光度。有几个老龄球状星团的确呈现出这种中心光度“尖峰”。另外,约有10个球状星团还是X射线源,与球状星团包含的恒星总数相比,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比率。银河系里已知的明亮X射线源总共约有50个。银河系的总质量是1000亿Mop 而所有球状星团的总质量只占其中的1/2000。如果球状星团里X射线源的数量与恒星数量之比与银河系中一样,那么在任何一个球状星团中都难以找到一个X射线源,而事实上却有10个,这表明球状星团是很有利于产生X射线源的场所。X射线源通常联系着能捕获周围气体并加热到开氏几百万度的致密星,一个质量为1000M的黑洞当然也可以吸取其周围恒星所丧失的气体并使之发出X射线。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像乍看之下那样有利于黑洞。最近的观测和理论进展倾向于否定球状星团中大黑洞的存在,理由如下:如果球状星团的动力学演化总是以大黑洞的形成为终结,那么就应该有许多球状星团有中心光度峰,然而这种峰只在少数几个星团中被观测到。于是就必定有一种机制能够打断星团核心的引力坍缩,使之稳定在一个“正常”尺度上,这就是双星系统的形成。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解释,但我们还必须等待大型计算机的复杂数值计算,以证实小空间内许多恒星的相遇的确有刮于双星系统的形成。按照天体力学,一旦球状星团中心有一个大质量双星系统形成,任何一个太靠近该系统的恒星就会被引力反冲抛射到远处,这就是“强求的”双星系统的形成能够中断星团核心收缩的基本道理。许多球状星团也是X射线源这一事实是双星存在的另一证据。由于球状星团的X射线源并不比星系盘上的源亮很多,也的确没有理由再去引入有别于密近双星系统里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气体的机制(见第16章)。此外,球状星团的源常是X射线暴,爆发一般持续数秒钟,这种现象通常也归因于有伴星共存的致密星。
最后,提高了分辨率的X射线探测器已经查明,球状星团X射线源的位置与星团中心稍有偏离,而一个大黑洞会支配星团核心区域恒星的运动,因而就该占据星团的中心位置。
所以,球状星团中心大黑洞的假设最近已“声名扫地”。但是,在银河系的几百个、在巨大椭圆星系梅西叶87的匕0皿个球状星团里,质量足够大的团产生出中心黑洞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人马座的银心黑洞
银河系的动力学中心是在人马座方向,但被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云所遮掩。那里发射的可见光波段的光子,每1
亿个中才有1个能在经历3万光年的行程后到达地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望远镜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对天文学家来说幸运的是,电磁辐射有宽广的谱,从射电波直到伽玛射线。这个谱中的射电、红外和X射线辐射不受尘埃云影响,所以银河系中心可以用射电望远镜和卫星来研究。
银心的直径是30光年,其“热”光度(即所有波长辐射贡献的总和)是太阳光度的1000万倍,那里有两个射电源。一个是人马座A东,具备超新星遗迹的所有特征;另一个是人马座A西,是两种类型的射电辐射的复合:一种是热气体云的自然“热”辐射,另一种则来自人马座A西的中心,不是热辐射,而是速度接近光速的电子产生的所谓同步辐射(见下文“五点特征”一节)。
这个“非热”射电源被称为人马座A,是银河系里最强的射电源,其光度10倍于太阳的光学光度,然而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它的致密性:辐射是来自一个尺度小于30亿公里的小区域,这个尺度与土星的轨道或红巨星的直径相当。在这样小的范围内不可能放进一个星团,因而射电辐射是来自单一的源。只有很少几种源能发射射电波,即脉冲星、超新星遗迹、双星X射线源以及大质量黑洞,不妨逐一予以考查。
不可能是脉冲星,因为已知最明亮的脉冲星的光度也比人马座A*小1万倍,况且来自银心的射电辐射从未有过脉冲,而且非常稳定。
也不可能是双星X射线源。这种源在所有波长上的辐射都有振荡,其平均射电光度比人马座A*小10万倍,即使爆发时的峰值也只及后者的十分之一。而且,一方面人马座A*的射电光度相对于密近双星系统而言过强,另一方面其X射线光度相对说来又太弱。
爆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