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父母的觉醒-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挥长处,赢得利润;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弱点,如此才能将它们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功的企业应该源自成功的战略规划。

    我们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怎么体现这些理念?我是否深思熟虑地制定好了教养策略,就如同企业家管理一家大企业一样?〃

    不管我们是朝夕相处还是已经离异的夫妇,我们往往没有仔细思考过教养孩子的方法,没有判断与筛选过什么方法有效和无效,然后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甚至没有检验过我们的教养方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改变。试问一下自己: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我有没有特意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如果我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那我愿不愿意作出改变?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绝对不是因为不够爱他们,而是由于我们缺少一种为人父母的觉醒意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同孩子之间的互动规律;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规律是固有地存在着的。
第5页 :
v米v花v书v库v ;http://www。7mihua。com
    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觉醒;正好相反,大家对这个概念心怀抵触。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反弹。正因为如此,要想重新设计好同孩子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并重视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觉醒,为此,孩子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过度的医疗护理这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不快乐。这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不论抱有怎样美好的动机,我们还是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上一辈人的情感,再将它们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情感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这种潜意识如果得不到彻底清理,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渗透下去。唯有觉醒的力量才能制止这种回荡在家庭中的痛苦循环。

    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寻找真实的自己

    要想摆脱抵触心理,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法,我们必须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在不觉醒状态下是怎样处理事情的因为新的方法完全有别于以往的方法,它建筑在完全不同的理念之上。

    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说到底,孩子难道不是〃弱势群体〃,不该是由我们来改造的吗?因为我们毕竟是更有知识的成人,而孩子既幼小,又不如我们懂得多,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控制他们。事实上,对于父母做主掌控一切的家庭,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从来也没有想过这种格局也许既不利于孩子,也不利于我们这些父母。

    在父母这一边,传统的教养方法使我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强化了我们心中的阴影。由于我们的孩子太天真了,因此他们会随时准备接受我们的影响。每当我们将自己的自负感强加给他们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有意识地作出太多抗拒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自负感会变得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如果我们始终顶着自负的光环,就永远无法实现觉醒,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孩子的心灵。

    我故意把〃形象〃和自负结合在一起,为的是清楚地表达〃自负〃和〃自负感〃之间的关系。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往往将〃自负〃视为〃自我〃,自负俨然成了自身人格的代表。于是,〃自负感〃就成了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理解本书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会赋予这些名词一些相当不同的解释。
第6页 :
    我想提出的是,我们所看重的〃自我〃完全不是最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自我〃(其实是一种自负感)更像是一幅戴在头顶的自画像——我们自己端着它,其实同本质的自我相去甚远。我们每个人都伴随着这样一幅自画像成长起来。它的形成始自幼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同他人的交往。

    我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我们认为我们就是〃它〃。这样一幅自画像遮挡住了本真的自我。一旦这幅自画像于童年时期形成,就会长久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尽管这样一种关于自我的意识是狭窄而有限的,然而我们自己——真实的、本质的自我——却是无限的。〃它〃的存在是彻底自由的,对他人没有期望,没有恐惧,也没有负罪感。生活在那样的境界中,听起来似乎有些与世隔绝;然而那样的状态却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使我们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同他人建立联系,因为那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摆脱了对他人应该如何的期望,就会与他人的真实自我相遇;对他人的接纳自然而然也会引来亲密的联系,那是因为真实的心灵之间自然会产生共鸣与回响。

    因为我们同〃自负感〃紧密相连,以致我们往往把〃它〃想象成真正的自我,于是自负感就很难被察觉。其实,自负感的表现除了明显的吹嘘和浮夸,往往是十分隐蔽的。正因为如此,〃它〃总是能够欺骗我们,让我们把〃它〃当做是真正的自己。

    举一个自负感伪装成真实自我的例子吧。我们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许多情绪化表现就是经过伪装后的自负感。比如,当我们说〃我生气了〃,其实是想象着最核心的真我在生气。事实可能正好相反。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我们只是在抗拒生活中遭遇到的某种状况,盼望着自己能实现理想中〃应该〃的状态。此时,如果我们向他人宣泄愤怒,就彻底地表现出了〃自负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个人的经历中获知:我们在嫉妒、失望、负疚、悲伤时附带的愤怒最终会导致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把我们同他人隔离开来。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气愤是一种自负感的表现,所以认为它反映的是本质的自我。自负感装扮成真实的自我,这种伪装破坏了我们守住快乐的能力,也破坏了我们完整的人格。

    有些时候,自负感通过专业、兴趣、民族身份表现出来。我们会告诉自己:〃我是网球手。〃〃我信教。〃或〃我是美国人。〃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给自己附加的角色;并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怎样附加上去的,于是自负感很快给予我们一种〃自我〃的感觉。如果有人对这些角色提出疑问,我们就会感觉受到了威胁,认为自我受到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无法分清自负感与真我的区别,反而会将两者更紧密地捆绑起来。许多冲突、分歧,甚至战争的根源都来自这种自负感带来的负面情绪。
第7页 :
    我不想暗指自负感一定是坏的或是不该存在的。相反,自负感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是一种固有的存在。在我们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发育阶段,颇像蛋壳之于孵化中的小鸡。在小鸡发育的过程中,蛋壳有其需要发挥的功能。但当小鸡不再需要蛋壳保护的时候,如果它还不破裂,那么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同理,随着我们的本质自我不断发展,自负感构成的保护壳也应该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摆脱自负感的羁绊,但若要做一个觉醒的家长,就需要不断提高警觉,认清自负感所产生的作用。保持警觉是造就一个觉醒家长的基础。只有保持警觉,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自己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有意识地不让孩子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效应是如何作用在各类不同的人身上的。

    要想认清自负感并非真实的自我,并且认清它是怎样哄骗你,使你误以为它是真实自我;你需要观察每一个具体的时刻,捕捉自己的所思所想,观察自己是如何偏离最本真状态的。一旦你注意到了这些状况,就会发觉自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自负感。

    我们可以在家里建立起一种亲密感

    觉醒的教养方法能够使我们渴望〃一体〃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样的长幼关系使家长和孩子形同伙伴。相比之下,在旧式的长幼关系中,父母往往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压倒性地位。

    要想追求这种长幼之间合为一体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发掘一种自我沟通的途径,以便找回遗忘的自己。这是因为要想与孩子建立有意义的伙伴关系,我们就需要开发自我,彰显最本质的自己。当我们的觉悟提高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等级关系也就随之解体,也就与孩子自然地实现了平等。远离自负的行为——忘掉所谓正确的行为应是怎样,理想的状态又该是怎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
第8页 :
    孩子的可塑性太强了。相形之下,父母常常忽略来自孩子的邀请,错失塑造自己的机会,也失去了成为孩子精神伙伴的机会。但是,仔细关注一下我们掌控下的对象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将自己从种种掌控中解脱出来,将会获得一个新的机会。我们的自负感就像蛋壳一样脆弱,而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道路,使我们得以在更真实的自我中生活,从而进入一个更自由的空间。如此一来,孩子就为我们的不断进步提供了便利条件。凭借这样的便利,在教养儿女的道路上,我们获得了更大的潜能,从而实现转化,享有更真实的自我。

    父母同儿女的关系中存在一个误区:应由父母单方面对儿女施加影响。这个误区如今已经被打破,回环式的互动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由此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这些成年人的继续成长也有贡献,而且相比于我们对他们的成长贡献来说还要大些。儿童往往以〃从属〃的面目示人,很容易受一时冲动的影响,而且往往要听凭父母左右自己的言行。如此看来,孩子似乎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种弱势中恰恰蕴含着一种潜能,它呼唤着父母,要求他们作出最大限度的角色转换。

    如果我们将教养孩子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精神转型的成长过程,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承载转型过程中学到的种种经验与教训。孩子可以促使我们提升,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换言之,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是至关重要的;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还要承担一项更为基础的任务,它是做一个有效率的家长的基础。这项任务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最清醒的活在当下的个体。它之所以是为人父母的核心,是因为孩子不需要我们的主张和期望,也不需要我们的权威和控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

    觉醒对教养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觉醒意识并非少数幸运儿才能获得的神奇品质。它不是凭空建造的空中楼阁,而自有其培养的过程和步骤。

    要想实施这些步骤,首先要意识到不觉醒同觉醒是不能完全割裂的,觉醒恰恰是从不觉醒中萌生出来的。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它意味着〃道不远人〃,觉醒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状态。走在觉醒的康庄大路上的人,同其他人并无不同,他们只不过是在未觉醒的状态中开发出了觉醒的潜能。这意味着,觉醒的大门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敞开的。的确,在长幼关系中,最神奇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有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获得提升,获得更深刻的觉醒。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9页 :
    尽管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养好孩子,然而现实却是,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可以把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