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入为主,所以Google率先抢走了用户。
百度的形势不利。
但是,李彦宏在这样假设:如果百度在技术方面做到和Google差不多,但只要告诉中国网民百度比Google好,用户是不是就会涌过来呢?
Google在中国也没有做广告,是靠网民的口碑传播开的知名度。
百度也可以做口碑传播。
为什么说百度更懂中文?
美国人相信自己认为好的就是好的。
而中国人却更愿意相信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好,大家看看电视上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所以,李彦宏要告诉网民:百度更好用。
但在此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情。
他是把百度的搜索技术提高一些,尽可能接近Google的水平或者是达到Google的水平。
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就有了取胜的希望。
于是,百度的“闪电计划”就要闪亮登场了。
关于这个“闪电计划”,后来的百度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这个类似于战争代号的行动,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闪电计划”与雷鸣离职
在进入这一节之前,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会表示不理解。
不是说那个神秘的“闪电计划”吗?
雷鸣是个什么人?
怎么会把雷鸣离职放在标题上?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雷鸣都算不上是百度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确实,《百度那些人和事》前面的章节里面,只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朱洪波四个人的名字上过标题,这四位分别是百度公司CEO、联合创始人、CTO和COO。
也就是说,都是百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无论如何,雷鸣都不能与这四个人相提并论。因为,只有在“李彦宏和早期的技术团队”这一节中,提到过这个名字。
雷鸣,只是百度早期的员工之一。
之后,他并没有做到高位。
“闪电计划”与雷鸣离职的事件是一起发生的。
也许又有读者说,百度历史上离职的员工那么多,一个个写起来不是永远都写不完。
当然不是。
因为,雷鸣离职对于百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是李彦宏的用人策略上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事情。
上一节讲到李彦宏看到搜索技术的四项主要指标:页面反应速度、相关性、索引量、内容更新频率,百度全面落后于Google。
于是,李彦宏推出了“闪电计划”。
“闪电计划”的目标是:9个月内,让百度搜索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百度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Google。
2002年3月,“闪电计划”正式启动!
在这里插上几句看似与“闪电计划”无关的话:2002年4月,百度搬到了更为宽敞的海泰大厦,占了半层。
百度的员工从大学的宾馆,走入了写字楼。
这时的百度,从最初的七剑客,已扩到了90多人。
当然,早期的员工都成为了核心员工。
“七剑客”之一的雷鸣,被任命为技术攻关小组组长。
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研究生,在加入百度前,他在学校里就参与了刘建国的“天网”的建设与维护。
按照李彦宏的话说,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
补充一下,雷鸣和毕胜还兼任百度的总裁助理,他们对李彦宏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雷鸣在早期的百度还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
但半年的时间不到,2002年8月,雷鸣拿到了斯坦福大学MBA的offer,准备出国留学。
雷鸣离职了!
李彦宏亲自担任起“闪电行动”小组组长。
当然,雷鸣的离职没有影响到百度“闪电行动”的进度,从后来的结果看来,“闪电行动”取得了成功。
关于李彦宏接替“闪电小组”组长,外界的说法是李彦宏对进度不满意。
作为雷鸣的朋友,当时负责百度对外沟通的毕胜否认了这种说法,说这只是因雷鸣的离开而进行的自然交替。
当然,我们要分析客观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李彦宏对雷鸣颇有些不满。
比如李彦宏后来在谈到这个时期百度的发展时曾说过“公司规模大了,这时有些技术人员开始浮躁,不安心搞技术了,开始对管理工作感兴趣”之类的话,含沙射影的意味很浓。
2005年9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采访节目上,谈到“闪电计划”时,李彦宏说:我带领十几个工程师吃住都在办公室,我等于是CEO不做了,退回到一个项目经理的位置,整整10个月……从头到尾,李彦宏没有提过雷鸣的名字。
当断则断,李彦宏并不因为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就姑息容忍。
现在的百度,已经是近百人的中型企业。
在这个时期的企业,与当时“七剑客”时期的那种初创型小企业,在管理和用人方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企业的管理更多依靠人性化。
公司的人不多,就是想办法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样的企业才能尽可能地长大。
中型的企业,则要形成一定的制度。
如果有个别管理人员游离于制度之外,对工作不如周围的人积极,很明显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工作热情。
时间,对于当时的百度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将搜索技术赶上Google,将来想要翻身更加困难。
李彦宏非常坚决,在雷鸣离开百度之后,他亲自担任“闪电小组”组长。
他的工作热情足以感染其他技术人员。
有许多中型企业之所以没能长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小企业阶段。
李彦宏在用人方面,是有独到之处的。
在李彦宏的带领下,“闪电小组”继续技术攻关。
百度的技术升级正在悄然展开。
他们对抗的是Google,当时拥有800多技术人才的全球搜索引擎巨头。
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就这点上来说,有些IT业界的人士对百度吹捧过度。
客观分析一下,当时的Google拥有800多技术人才不假。
但真正负责中文搜索引擎的有多少呢?
Google的重点是欧美市场。
对于中文市场,只是在英文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做了些处理。据说,Google在当时只用五六个工程师在负责中文搜索。
这,给百度反击的空间。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Google真的调集全球的资源来和百度战斗,那么,百度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所以,百度的“闪电计划”值得肯定,但不宜吹捧。
如果吹捧过度,会给很多读者起到相反的引导作用。
因为,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稍微超过自己现有实力的事情,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李彦宏亲自坐镇的效果当然比雷鸣负责时好很多。
“闪电计划”在项目中后期就使百度的搜索技术有了质的提升。
现在,百度的“闪电计划”已经完成。
在技术方面,百度与对手的差别已经不大。
那么,李彦宏现在可以告诉网民:百度更好用!
“万人公测”战胜Google
2002年底,百度推出了“搜索大富翁游戏”。
百度首页上挂出了活动链接,用户点击进去注册账号后就可以玩游戏。用户只需一天回答5道题,就可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找到答案,在第一时间内回答正确就可以参加抽奖。
后来,马云在收购雅虎中国后,也做过类似游戏。
网民通过在雅虎中国搜索,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并可以兑换一些小礼品。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雅虎中国的效果不大。
最关键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搜索技术方面,雅虎中国做得不如百度好。第二,这种活动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很吸引眼球,但后来互联网公司的活动越来越多,吸引力就下降了。
我们从马云的游戏回到李彦宏的游戏。
为了推广这个游戏,百度在网络上打了很多广告,同时也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网民参与。搜索大富翁游戏持续了9个月,吸引了数十万人参加。
当然,影响到的人远远不止数十万人。
搜索大富翁游戏结束后,百度送出了两辆汽车。
第一辆汽车是被一个北京的农民开走的;第二辆汽车的得主是北大的一名学生。
这,只是百度市场推广活动的前奏。
“搜索大富翁游戏”只是告诉网民:百度可以搜索。
这还不够。
李彦宏还要让网民知道:百度比Google更好。
于是,随后就有了“Google VS Baidu——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万人公测。
2003年6月,由《中国电脑教育报》发起的“Google VS Baidu——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万人公测,把百度与Google摆到擂台上。
双方展开了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中国电脑教育网站征集了一万多名志愿者,志愿者登录之后,网站呈现出一个网页,左边和右边分别是百度和Google。
为了避免操纵结果的嫌疑,中国电脑教育网对网站进行了技术处理,百度与Google分列网页的两侧,都不显示Logo,颜色也调成一样的。
而且,当用户打开这个测评页面时,百度与Google出现在左边还是右边,也由电脑随机决定。志愿者可以选择一组查询词,用两个搜索引擎分别进行查询,每个用户至少测3次,所以,万人公测,至少有3万人次的测试。
这,看似是一场很公平的对决。
2003年6月4日下午,经过一周的评测,结果出来了,在10 015名普通用户中,约有55%的人选择百度比Google好用,10%的人选择了两者差不多,认为Google比百度好的人,有35%。
也就是说:百度比Google更好用。
其实,不管网民怎么选择,最后出的肯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百度是这个活动的幕后操纵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想不赢都难。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百度,在中文搜索引擎技术方面与Google已经是不相上下了。
如果没有技术做保障,活动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这是典型的“活动类事件营销”。
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新浪停机”事件分析过“炒作类事件营销”的要点。
那么,“活动类事件营销”的要点有哪些呢?
做活动类的事件营销能够让目标客户更好体验品牌的美誉度。
当然,产品(技术)才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活动做得再好也是徒劳。
我们提炼一下做活动类事件营销的要点:
第一,活动目的要非常明确。
也就是说主题要鲜明,把想表述的内容让参与者或者接触者一目了然。“Google VS Baidu———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目标受众们已经知道了百度是一个和Google同一等级的搜索引擎。
第二,要选好参与对象。
尽量选择自己最理想的受众。《中国电脑教育报》的读者都是电脑爱好者,会经常使用搜索引擎,而且他们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第三,选好合适的载体。
《中国电脑教育报》是有影响力的媒体,评测的结果意味着权威性,会引导更多的网民使用百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李彦宏与马云的“西湖论剑”
百度的两个“事件营销”推广活动,做得很不错,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要说中国的企业家里面,谁最会做“事件营销”?答案绝对不是李彦宏,而是——马云。
是的,就是马云。
如果按照实力、名望,2000年的马云很难被封为中国互联网界的“掌门人”之一。但是,如果他办一个活动,然后和几位人气旺盛的“掌门人”一起出席活动,那是不是无形中让自己也变成了“掌门人”级别的人物呢?
以马云的影响力,如果组织一个让所有“掌门人”参加的活动,肯定是不够的。
还好,马云有个爱好,就是看武侠小说。
而且,通过这个爱好,他还认识一个人——金庸。
于是,他就找到了金庸,恳请德高望重的金老先生来“指点”一下年轻的中国互联网。
金庸的威望是足够的,而且是远远足够。
于是,2000年9月10日,杭州西湖,中国互联网“五大掌门人”会聚于此,以剑论网。
这也是第一届“西湖论剑”。
五大掌门人是:搜狐网CEO张朝阳、新浪网总裁王志东、网易董事长丁磊、8848董事长王峻涛、阿里巴巴CEO马云。
马云,也成为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