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头等强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社会互信?这必须自我调整。孤立主义的国家话语已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重大障碍。
  在基本价值上要有重大创新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荷兰创建了国家主权体系的原则,英国建立了宪政体制、现代财政制度、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加上工业革命以及自由贸易体制,成了显赫的世界大国。
  头等强国的决定性条件,是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否则只会昙花一现。中国能不能成为可持续的强国,取决于在人类基本价值上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在社会正义、全面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国际公约秩序方面能否突破。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3)
陈明(《原道》主编):一个古老文化要延续必须浴火重生。在为身心安顿、政治重建和文化认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调整转换、公民社会的建构是当务之急,文化,尤其儒家文化是重要资源。
  世界是以美国为轴心的帝国。软实力、文明的冲突等概念表明文化在大国博弈中有作用。和谐是不是普世价值?仁就是博爱啊!要学会用自己的文化符号而不是意识形态话语表述自己的利益。怎么让人家听得进?不能到处搞孔子学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却不信。人家难道就不会听其言观其行?
  克服普世原则与国家利益的张力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的发展总被当作特殊案例。中国处在现代国家构建初期,面对新帝国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双重张力构成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优良政体,处理好裹在一起的普世原则和国家利益两层关系,是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乔良(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在政治话语上,中国和西方几乎是鸡同鸭讲。是不是一定要全套跟西方接轨?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理论,连他们都未必那么认真,我们有些人却奉若神明。比如这次金融危机,不少人按西方腔调认为一是华尔街贪婪,二是美国政府金融监管缺失,真这么简单吗?怎么解释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从不真正下力气解决逆差问题、赤字经济?只有逆差、赤字,它才能多印美元,用绿纸换别人的实物。如果顺差,它就得用货真价实的实物去换别人手里的美元,哪个更占便宜?
  *是理念,也是手段。西方那套话语也不妨拿过来,但不是全盘接受,在自己脑子里过一过。
  任剑涛(中山大学教授):我也认同在具体做法上不要太较真。国际政治是艺术,国内政治也是。首先把国内基础夯实了,才艺术得起来。
  可以跟欧盟、美国讲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要求获得相应待遇,但内部要清楚,很多要素完全国家垄断,怎么市场化?权力一定要让步。
  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看来,国内政治学者比较悲观,而国际政治学者有些乐观。国内面临的问题的确很多,几乎每个领域、环节都有矛盾。
  任剑涛(中山大学教授):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习惯抢占道德制高点,通过软性逻辑来谈刚性的政治。政治文明就是限权文明,限权不是道德,是政治。对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寄予厚望,都是非政治思维。市场规范、社会规范,权力自然就规范,这是30年来非政治幻想的两部曲,而且是主旋律。英国不是先有公民社会的兴起,尤其是成熟状态的公民社会的兴起。权力与权力间的不均衡是以权制权最重要的动力,而不是道德呼吁、社会呼吁和市场要求。
  (本文由苏永通整理,《南方周末》发表)
  ?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1)
人有人缘,国有地缘。一个国家的地缘格局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制衡”双重因素促成的。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择邻而居,当“家有恶邻”的时候,当“外敌剑指”的时候,地缘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他根据国家所处的地理格局与国际关系,分析和预测地区之间的犄角和制衡战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
  在地缘政治中,马汉提出了海权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麦金德则提出陆权论,他认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最重要的战略地区。塞维尔斯基的空权论,强调空军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飞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现代战争形态,平面战争转化为立体战争。
  从制海权到制陆权,从制空权到未来的太空权争夺,地缘战略空间已经被无限放大。当战争形态从地面和海洋,转向天空和太空,头等强国的地缘边际已不再是本国疆域,而要着眼于海、陆、空、天的全面控制。
  在21世纪初期的远东,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复苏成为地球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如何把握历史性的机会,实现国家振兴和复兴的目标,取决于内部自身的制度建设,也取决于今天中国对世界形势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评估,当然也取决于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战略意义上的判断,以及中国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最关键的是经过精密的战略定位和判断后,中国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自身的实力逐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从而完成民族复兴和崛起大业。
  一、谁统治“世界中心岛”,谁将支配全球
  欧亚大陆:最大的“世界岛”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地理系教授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于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麦金德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地理构成和世界历史进程,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澳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麦金德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亚欧大陆的中部,主要是在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以西的区域,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蒙古高原、中国黄河以西的区域、中亚草原、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俄罗斯草原,在这片疆域广大的区域里水草肥美,适宜于放牧生活,气候上则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大陆性气候。同时,这片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和封闭,其南边是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伊朗高原和中东高原,西边毗邻的地区是欧洲山地,北边则是寒冷的冻港北冰洋,也无法航行出海,因此也不存在敌人从海上迂回进攻包抄的问题。独特的地理环境、广阔肥美的草原和丰富的资源使得这块地理区域在麦金德眼里成为世界枢纽区域——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麦氏将人类历史分为前哥伦布时期和后哥伦布时期,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中轴线就是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民族的争夺战。人类历史上的匈奴人、马扎尔人、阿尔瓦人、突厥人、蒙古人居住在这一世界心脏地带,他们往东可以与中国争锋,南下可以进入伊朗、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向西则可以进入富饶的中欧和西欧平原。。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2)
地处“世界心脏”边缘的中国
  用麦金德的“世界心脏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把中国历史简化为“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和边缘地带的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反复拉锯战”。当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取得拉锯战的胜利的时候,游牧民族就如呼啸的海水一般侵入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华夏民族就会感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在千年的“中心边缘争夺战”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多民族融合的局面。当农耕民族为主的中华帝国击退了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时,就如同海潮逐渐退却一样,游牧民族在边缘强国(如大唐、大汉)的压力下,或是在面临气候变迁、或是经历瘟疫流行的情况下,被迫退出亚欧大陆东部边缘,然后从心脏地带西向欧洲或是南下向伊朗和中东高原迁徙,从而给其他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张力,许多民族被迫迁移。游牧民族从中心发源,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的迁移和入侵多次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是现代世界各国版图形成和确定的有力推动者。
  麦金德认为,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游牧民族从中心的有利地位一下转变为不利地位,因为海洋民族可以通过航海绕到游牧民族的背后,从海上对游牧民族实施攻击,从而打破游牧民族“占据中心,侵入边缘”的千年人类历史局面,带来真正的世界历史转折。而后哥伦布时代真正的历史变局是:西欧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技术和交通手段的新革命,铁路运输实现了长距离的交通联结,改变了广阔的地域观念,并且可以通过运输实现资源的有效运输、聚集和使用,使得更大规模的工业化成为可能。麦金德于1905~1943年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位置作了一些改动,最终将东欧平原也包含在心脏地带范围之内。麦金德由此得出了震撼世界的重要结论:谁统治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
  麦金德发现,在心脏地带以外的欧亚大陆各区域呈环形分布状态,他称其为内新月区域,主要是指西欧的基督教国家,东亚的儒教和佛教国家,南亚的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国家,西南方向的什叶教和逊尼教的*国家,而世界其他区域则被麦金德描述为外新月区域,主要是指欧亚大陆世界岛以外的整个世界,包括美洲、澳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麦金德的整个地缘学说也被称为陆心说,其重要的视角在于认识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枢纽地位,认为世界之争就是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争夺。为了防止中心地带有重要的陆权大国完全控制心脏地带,形成独霸欧亚大陆进而称霸世界的局面,海洋国家必须联合欧亚大陆边缘的陆地国家,遏制陆权国家独占心脏地带的企图。麦金德是英国学者,主要目的是为当时的大英帝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而当时重要的海上强国英国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麦氏的内心是焦虑不安的,因此他的整套理论充满着为大英帝国强权服务的企图。
  对麦金德陆心地缘理论加以修正的是美籍荷兰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相对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持有的观点是边缘地带理论。斯氏并不否认麦金德亚欧大陆中心地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却认为亚欧大陆中心地带由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难达到集中大规模资源的程度,而相反的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都是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3)
尽管斯皮克曼生活在20世纪上半期,当时的中国依然是积贫积弱的后进国家,但是斯氏以超前的眼光预测到地处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中国因为人口众多、种族单一和历史上具有组织化的经验,因此有很强的潜质成为世界性强国。总之,斯氏认为,世界上的核心区域并非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地带,西部边缘(西欧)或是东部边缘(东亚)一旦产生一个统一的国家可以整合庞大的人口和资源,实现高度的组织化和工业化,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级强国。
  世界岛的争夺,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麦金德认为工业化以后欧洲列强的战争主要表现为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之间的战争,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海洋国家英美为了遏制陆地国家德国夺取东欧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片心脏地带的野心而进行的战争。
  而斯皮克曼在这点上再次与麦金德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工业化以来的战争,特别是一战和二战,并不必然表现为海洋国家和陆地中心地带国家的战争,尽管这样的战争存在着,但这并不是战争的唯一形式,战争更多表现为海洋国家和陆地中心地带国家为了反对某个陆地边缘国家的野心而进行的战争。
  在斯氏看来,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相同性质的战争,那就是海洋国家英美和陆地中心国家俄罗斯(即后来的苏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