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1章拿第一有什么不好
比赛是业余的,演员是业余的,本子是业余创作的,但我们要的效果和结果却是专业的。一流,这是平安一贯的作风。1988年我在蛇口设计广告时,马总说,平安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个记忆太深刻了,足足影响了我今后的人生。
第42章看上去有些伤感
职场里面只靠业绩优胜劣汰衡量人,不培养绿林好汉。职场法则只有企业规范,其他规范一律只是作为参考,跳出这个都要自己去负责。
爱,是唯一理由
第43章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每个人对职业生涯最终都会有个“实践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从最初选择职业的理想化认识,到深入其中实际兑现的实践体验,再从实际的体验中感悟职业的真实与严酷,最后升华到理性对待理想的追求。这个过程是一个有职业梦想的人必定要经历的过程。
第44章先从卖花做起
我叫大家各取所需,但大家的眼睛始终盯着我的双手,看我插花的每一个举动,猜测我为什么选择蓝色的花瓶,为下一步该选什么花着急。如果看见我拿起一束乳白色的花,有人就会喊出来,说:“哇,跟我想的一样!”这时候我也很感动,我发现实际上人是需要启发的,每个人都潜藏着创意和想像力,只是没有机会拿出来施展。
第45章服务没那么简单
不但需要想像力,服务的人员也还需要智慧和形象,这种智慧与形象该是源自一种专业化的素养与文化,是具有职业品质的,是骨子里和性情里与生俱来的一种温和,不是人人都能具备,都能学会的。所以对服务人员的选择,不亚于对领导者的选择。
第46章承担一个后果
我想我或许得以牺牲来承担这“塌天”的后果了,因为我是部门负责人,我要对这件事负责。只是这个承担有些窝囊,就像战场上的坚守者为逃脱者付出生命一样——它使牺牲变得无辜而没有意义。
第47章神的力量
其实,平安的管理从来就没有一步到位的,甚至还走了不少退路、弯路,但奇迹的是每一次都能及时发现,及时调整,然后再发现,再调整。这或许就是平安不断进步的必然。
走在路上,前方明亮
第48章室雅何须大
有一个美国老师跟他的学生说: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49章做一个品牌工程师
四平八稳地办报纸很容易,按部就班地做个职业白领也不难,但是职业精神告诉我,如果不能把文化和品牌做成生产力,不能帮助一线业务人员找好卖点,卖好产品,推动产品的销售,不能让公众认同保险的价值,即使工作做得万无一失,也是要抱愧平安,抱愧一家百年老店的精神的。
第50章与平安为伍的这群人
这篇日记是金卓斌写的,每次读它,心潮澎湃,感动万分。说它是“一场战事的记录”一点也不过分,因为里面的氛围充满了战斗的情绪。金卓斌说,这就是团队精神,细微而真实。我们所有人可能都会忘记2005年的公司到底完成了多少保费,但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2005年6月30日的这个夜晚!
第51章胡景平的两封邮件
胡景平以他超凡的情商,显示出一个企业经营者宝贵的智商。这智商超越了“身先士卒”,超越了“打成一片”,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能听懂别人心声、知道如何满足别人需求并及时给予指引的心灵。
信念平安 目录(5)
第52章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其实很多人是带出来的,“羊群效应”最能说明“带”的价值。问题是孰人带?如何带?职业生涯十几年,见多了那些没头没脑、喜欢抱腿捧脚的人,上司混他也混,上司掉沟里他也掉沟里,这也是带的结果。所以石京魁先生在《西行八悟》的最后一段,写了这样一句:“永远记住一句话: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 想看书来
信念平安 自序(1)
自序
我写平安最大的可能,就是要从亲身经历的在平安的种种故事,或说职业生涯里的种种变迁,带出人生从青年开始,就对“一种渴望”的痴痴追求和不懈努力。
人生大半岁月必要经历职业生涯,这生涯不单纯就为活着,不单纯就为养家口,不单纯就为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或者赚大把的金钱,这单纯实在还为另一种真实去拼命,去熬心血,去赴汤蹈火,甚而不顾一切。
这单纯,就是梦想和心愿。
《信念平安》从2003年底开始写,一直到2006年4月完成,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是上班族,所以不是下班后呆在办公室里熬上两个小时,就是晚上回家静坐到深更半夜。
业余写作是件很痛苦的事,有时候思路很畅,写得顺手,却不得不关上电脑,因为要去睡觉,第二天上班必须保持旺盛的精力;有时候又有了一点清闲的空子以为可以安心写作了,思路却不知飘向哪里,无影无踪,找不着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写下去。这时候就想起史铁生先生说“写作是件等待的事”。于是只好等(其实是熬)。看书、看电视,或干点别的,希望突然有什么昭示可以令我赶紧坐到电脑那里去。但是常常没有。
然后寂寞到无奈时重新去打开电脑来看前面写过的章节,以为无药可救了,心情却一下子被抓住,不知怎么就来了欲望,来了灵感,不顾一切地狂奔下去——这种写作的狂奔对我来说是种幸福,我可以从早上7点坐到晚上7点,一口水一口饭都不用,写完后,吃一碗面就已十分满足,觉得是世上最好的美味。
《信念平安》就这么断断续续在白天的缝隙和深夜的沉睡里写完了。写完的那个下午是个星期天,深圳的空气闷热而且潮湿,几只鸟在屋外高高的树枝上间或鸣叫,阳台上去年冬天买回来的几株草本小花依然顽强地盛开。
我以为画上句号我会激动一下,这样的时刻期待已久。但是很意外,我出奇地冷静,甚至连打个电话的冲动都没有。
我知道我完成了一个心愿。
最早有写这本书的冲动是在2003年,那年我刚出版长篇小说《陶玉》,在接下来的写作计划里,有小说《青唇》和散文集《零点寂寞》,而且我已动笔,甚至散文集的整理工作都已做得很充分。但这时我遇上李玉猛(平安最早的###之一),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说到我的写作。他说,“你干吗不写写平安呢?”我说我有计划要写,等我出完我的小说和散文集就写。那时候我有一个为平安成立20周年献礼的计划,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叫《紫荆花盛开在一九八八》,因为平安是在1988年创立的,且开业的时候刚好是5月,蛇口那条叫招商路的街上开满美丽的紫荆花。
但是李玉猛固执地对我说,等什么等,要写就赶快写,别拖拖拉拉,把没用的都放放,写平安。然后又加上一句:“你不写,谁写?”
可能是这句“你不写,谁写”触动了我,于是在酝酿了几个月后,我放下所有计划,开始“写平安”。
可是平安如何写?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局限:一个人虽说在平安工作了18年,但是像一只袋鼠,跳来跳去,口袋就那么大,能装下多少呢?何况写作需要大量的资料、数据,还要采访许多人,这根本不是我能达到的。
在我正做着这样的思考时,我接到几次电话,使我知道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在准备“写平安”。其中有一次是湖南打来的,电话里的人说他要写平安,要采访我。我说你应该采访其他人。他说不,别人告诉我你是老员工,你在平安18年,你的平安情结很深。
呵呵,我对着电话一下子笑起来,竟不知怎么回绝他才好。这个电话启发了我,令我茅塞顿开。
我想,我不是要做现代的司马迁,我也没有条件去给平安留下“史记”,但是我可以凭借刘小枫的“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通过叙述某一个人的生命经历”来“触摸生命的感觉”,全情描述“人的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的例外情形”,这特殊的情形必然导致“某种价值观念的生命感觉在叙事中呈现为独特的个人命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信念平安 自序(2)
然后我便以“我”为主线,边叙述个人命运,边将平安以及与其相关的人与事作为背景和关联写进去,以“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
刘小枫称这样的写作是“叙事伦理学”。他说:“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的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的生活深渊。叙事伦理学家们坚持‘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毕希纳);‘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基斯洛夫斯基)。”
而对我来说,写平安最大的可能,就是要从我自己身在平安的种种故事,或说职业生涯里的种种变迁中,来带出人生从青年时候开始,就对“一种渴望”的痴痴追求和不懈努力。
人生大半岁月必要经历职业生涯,这生涯不单纯就为活着,不单纯就为养家口,不单纯就为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或者赚大把的金钱,这单纯实在还为另一种真实去拼命,去熬心血,去赴汤蹈火,甚而不顾一切。
这单纯,就是梦想和心愿。
于是,写平安的最大可能,变成了由一种经历带来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叙事源自平安的职业生涯,目的是诠释人生的诸多面对与回避,疑问与可能。
我非常认同刘小枫的“感觉第一”,于是就这么做了。后来别人问我到底写了个什么时,我就说是一个纪实性的“个人叙事随笔”。——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在用18年独特的个人经历,说明和我同步的这群人的特质,我们所共处的时代的特质、社会的特质,以及我们共同选择的平安的特质,这些特质传达出我们的职业生涯、生活梦想、思想变化和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我想,无论是###先生,还是至今仍留在平安的老平安人,还是不断加盟进来的新平安人,都知道平安在经历了18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后,成为今天世界金融史上一个璀璨的明星,更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辉煌的传奇。作为身在平安18年的我,跟随###先生传承平安文化,弘扬平安精神,一路走来都是朝圣者的心情——虔诚,憧憬,信赖。
18年身在平安,坚信人不仅仅是为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生存而生存,不仅仅是为物质富有而讨诸多现实的利益,人还必定要被另一种比活着,比生存,比拥有财富更具价值,更具才情,更具理想化的东西所吸引,人需要这种东西活出个性和自我,活出梦想和心愿,活出精彩和价值——这东西,就是精神,就是信仰。
为了这两样,“坚信”成为18年的主题,“信念”成为18年的意志。无论在平安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当人遭遇到挫折时,都要学会忍耐和坚强,一如一个歌者或舞者的姿态,学会去目空一切地陶醉、舒张,完成自我的升华,之后悄然等待那静默的爆发。相信吧,那爆发定能来自于观众,来自于良知,来自于天外无限的美妙和嘉赏。
在这美妙的嘉赏中,高擎的是一种精神——唯有这精神,才能成为今生永远的话题。
记忆珍贵,梦想逼真。一步一步掉下去,然后一步一步爬上来。纵然接近低谷,也要重新再来。生命不可虚妄,激情笃实。
为了这本书,前后有许多人帮我想了足足40多个名字,但没有一个涉及信仰。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时会陷入一种悲哀,我发现我所崇尚,所依赖,所信奉的意志与坚持,已被生活束之高阁,人们不愿谈及它们,仿佛“意志”和“坚持”这一类的表现是“革命时期”的事情,如今用它们,太生硬,太古板,太沉重,甚至有些滑稽。现在的人们要轻松,要随意,要自由。
可是身在平安18年,跟平安一同成长的每一种经历都在说明“意志”重要,“坚持”可贵。“信仰”在这样的“意志”和“坚持”中,一点点呈现出清晰的轮廓,让我看见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被时代的洪流猛推到这样的大门前的(从极端的闭塞走进开放,从极端的贫穷走向富有),突然遭遇物质之门的洞开,来不及思索就被巨流吸入,不能细思量而品琢,一切都还没有回过神儿来,欲望就轰然回归到根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