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低碳阴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在印度、中国的棉织品面前没有丝毫的竞争力。当时穿着中印棉布衣服风靡一时。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织品,法令宣称:输入的棉货“消耗国家的财富……夺去人民的工作”。
  完全自由的贸易显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符合自己利益的贸易。
  另外,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因百年战争,在欧洲的势力受到较大的削弱。
  14—15世纪,欧洲主要是英国及法国争霸,自1337—1453年间的战争被历史学家称为“百年战争”,虽然在战争中英国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法国不断割地赔款,巴黎差点失守。但上帝仍是偏袒法国的,在最紧急的关头送给了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英雄——圣女贞德,最终使胜利的天平倾向了法国。
  战争的结果则是英国彻底被赶出了欧洲大陆,欧洲大陆只剩下法、德、俄三强争夺。英国则成为一个岛国。很多人会津津乐道英国游刃有余的外交政策,以一个岛国之力将其他诸强玩弄于股掌中,但这实质上是英国的无奈之举。
  如果英国在欧洲大陆有领土,或者足够强大,自然可以四处插手,何必一会儿支持这边,一会儿支持那边,背后玩阴招,让欧洲人不待见呢。
  可以说,自百年战争后的两三百年间,欧洲事务基本上与英国没有直接关系了,只能是一个旁观者,而不再占有主导的优势。
  英国在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获得了海上的霸权,但英国并没有形成独霸的地位,英、法及先行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共同瓜分着广大的殖民地。
  一个连自己的衣服都是靠从别人那里进口的国家,有什么资格称霸世界呢?
  1761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曾专门悬赏鼓励人们发明新型纺织机,可见英国人极力想在纺织品上打个翻身仗。英国人的好运气来了,1765年“珍妮纺纱机”问世,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使英国人终于可以摆脱国际贸易中的尴尬地位。
  棉纺织业是在工业革命中起带头作用的行业,它推动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蒸汽机的研制,而这又为英国开辟了一条通往帝国的坦途。。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日不落帝国的哀怨(3)
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它可以为英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英国这个中年妇女一时间红光满面,精力充沛,胜过众多地球村里的壮小伙。
  当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廉价的纺织品如潮水般涌向世界,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这为它带回了巨大的利润,这又成为控制其他国家最有力的武器。
  但工业革命使英国在失去美国的情况下,以一个小小的岛国仍然维持着世界的霸权,仍控制了印度、中东、澳大利亚、非洲一部,拥有广大殖民地。
  自由贸易精神成为英国绅士的口头禅,用来教训世界其他国家,打开你的国门吧,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廉价商品的好处,如果不行,那就大炮伺候。
  当我们用亚当?斯密的理论反驳同时代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时,可能会忽视德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工业国在国门洞开时所引发的恐惧。
  当我们佩服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博大精深和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时,可能想象不到英国在工业革命前也是实行彻头彻尾的贸易保护主义。
  每个国家都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贸易政策,而不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去评判是非。或许我们应该将贸易政策看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而不需要披着“自由”的外衣对别人生存权利横加指责。
  但英国成也煤炭、败也煤炭,由于煤炭工业太发达,而忽视了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靠着蒸汽机就可以继续维持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这时石油出现了,柴油机出现了,人类逐渐由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内燃机,包括柴油机、汽油机,现代轮船、发电机、飞机等并不是英国人发明的,而主要集中在德国和美国。
  人们常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为电力革命,围绕电力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电力革命背后更重要的却是石油的发现,石油逐渐取代了传统能源——煤而居于工业的主导地位,石油才是改变世界最主要的力量,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
  如果仅就动力来源来看,煤仍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石油却有着更广泛的用途,其产业链更长,它深刻改变着整个世界。如汽车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汽油和柴油,石油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与人们吃穿住行息息相关。
  石油是世界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国防和战争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东低廉的石油大规模涌向欧洲,欧洲也渐渐从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开始向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经济转变。
  显然,英国人没有紧紧地抓住二次工业革命的宝贵机会,但这也源于其自身条件的不足,英国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却没有足够的石油。
  而重要的是,世界现代石油工业在美、俄等国发展起来时,尚未引起英国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石油的商业价值和军事意义日益体现出来,英国才开始确立自己的石油政策。
  英国在海外有广大的殖民地,按理说他有诸多的优势,虽然在沙特、伊拉克等地方受到美国的不断排挤,但英国凭借先天的优势抓住中东的核心国家——伊朗。
  英国先是通过支持达西获得伊朗的石油租让权,促进伊缅合作以谋求在伊朗的石油霸权。在英伊石油公司面临困境时英国政府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支持英伊石油公司的发展。英国政府借英伊石油公司之手,实现了控制伊朗石油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其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但在石油霸权路上越走越深的美国和俄国岂能善罢甘休,英国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作风引起了伊朗强烈的反抗,1945年至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账面利润亿美元,而给伊朗的租让权使用费仅仅9000万美元。
  美国借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之际打入伊朗石油领域,英国在伊朗的石油霸权从此基本丧失。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英国煤炭工业遭受沉重打击。二战后,中东等地的廉价石油大量涌进国际能源市场,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改变,英国煤炭工业进一步衰退,近年来产量跌至1亿吨以下。
  1914年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许多方面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这时的大英帝国只是徒有其表。
  随着英帝国失去对中东的控制权,它注定将沦为二流国家,在世界的势力范围不断收缩,为了维持其国际地位,不得不投靠美国而成为其附庸。英国,再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国争霸赛上有参赛资格,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
  从英帝国的衰败中我们仍可以找到很多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英国虽然抓住了煤炭时代,但错过了石油时代。
  而紧紧抓住了石油机会的美国,至今仍是世界的头号强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1)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流传广泛,其精湛的艺术构思也常为人们所赞赏。
  《最后一课》在中国老百姓中应该颇具分量,它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热爱民族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例子而受到人们的称颂。
  估计我们好几代人都会对文中所讲到的 “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而发生疑问,既然法语是最美的,那中国汉语是不是排第二了呢?但相信有很多选择法语专业的人或多或少会受这篇文章的影响。
  而当我们翻开历史时,可能会被迷惑。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广义上的德语区,直到今天阿尔萨斯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阿勒曼方言,与德语十分相近。
  当法国重新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最后一课》同样一番场景可能会再次出现,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曾经说德语的小朋友,他们怀着悲伤的心情与德国告别,和德语老师告别,第二天不得不接受以后课堂上只能使用法语的事实。
  可惜的是,德国没有一位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作家写出类似的文章,在国际上我们就难以听到有人为德国鸣冤叫屈了从两个地区传统的语言习惯来看,德国人似乎更占道德优势,更有理由渲染悲情,毕竟现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属于法国。
  而法国人为了彻底同化阿尔萨斯和洛林,在文化统治上也是比较残酷的,不比德国人更仁慈,而关键是本地居*要讲德语。为了抹去对德国的记忆,使它真正被同化,自然要求有非常规的手段。
  这段历史如果真要细究起来,仅用语言习惯还真难以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归宿。
  欧洲历史有些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说到某一地区的最终归属,可能谁也难以说清楚,它在历史上一会儿属于这方,一会儿又属于那方。
  德国和法国在领土扩张问题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阿尔萨斯一直被法国和德国争来夺去。对这两个地区的争夺也是一浓缩的德国与法国恩怨史。
  欧洲在罗马帝国时代曾经获得统一,其后查里曼帝国也短暂统一过欧洲大部,最后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公元843年把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分别是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也就是后来法国、意大利与德国的雏形。
  中法兰克的继承者光荣地实施了中国的汉代一样的“推恩令”,不是把大位传给长子,而是所有兄弟平分,这样中法兰克又分成很多小部分,这也自然让东西两强有了可乘之机,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分别抢占了洛林和普罗旺斯。
  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年)后,《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签署,战败的德国正式承认法国拥有阿尔萨斯-洛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双方次年缔结和约,法德边界恢复到了300年前的状况,阿尔萨斯-洛林重新被德国占有。
  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归还给法国;1940年又为希特勒德国兼并;1945年法国再度恢复了对两个地区的主权;今划分为默兹、摩泽尔、默尔特—摩泽尔和孚日四省。
  德法两国为什么会对这两块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发生这么多恩恩怨怨?
  要真正说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地理位置及资源两个方面来说明它。对于一块不毛之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像法国和德国那样大动干戈的,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如此重要,它甚至左右着两个帝国的命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2)
首先,这两块地在领土面积上不算大,但在战略地位上相当重要,这是德法两国前期不遗余力争夺的关键原因。
  莱茵河被喻为欧洲的母亲河,而阿尔萨斯与洛林位于莱茵河的西岸。如果法国占有这两个地区,则可以将莱茵河和阿登高原作为法国东部的天然屏障,可以将德国莱茵河上的交通线截断,战略上形成极大的优势。
  对于德国而言,如果占有这两个地区,这段莱茵河将可以成为自己的内河,可以轻易通过莱菌河出入大西洋,而不必与法国分享。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这个地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战略地位上,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与此相关的工业体系,如果获得这两个地区,对本国经济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德国来说,一旦失去,则如失去一条腿,更重要的是,法国煤炭等资源紧缺,如果失去这两个地区,对法国影响更甚,就像剪断了飞鸟的翅膀,使法国在工业化道路上不能迅速腾飞。
  工业革命后,这两块地对于德法两国的命运有深远的影响,德法两国的盛衰成败也从这两个地区的易手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在农耕文明时代,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绝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霸主。“百年战争”中把英国的势力赶回了英伦本岛后,随后面临着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的“铁桶阵”,最后法国通过30年战争(1618-1648年)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
  30年战争使法国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成为欧洲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一结果也加深了德国的分裂,难以对法国产生什么威胁。
  而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以一己之力单挑全欧洲,英国、沙俄、奥匈帝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