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有“201条款”,欧盟有“3285/94号条例”,相比较,两者谁更无赖。其立法精神是对未详尽条款保留较大的自由仲裁权,为各种未考虑到的不可测因素提供国内的立法依据。
这种“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的技法被欧美人玩得非常纯熟,而很多中国人却是邯郸学步,光去搞与世界接轨,把接轨的目的,尽最大可能保障中国的利益这一条给忘记了。
按理说,美国经济有反倾销、反补贴及“201条款”,构成了一个铁三角保驾护航,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谁还能把美国怎么样呢,何必整出什么新花样。
感情美国不是省油的灯,凡事都要求用到极致。
美国的如意算盘(1)
从各种报道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对“碳关税”的*,征收“碳关税”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美国此次提出开征“碳关税”无疑是单边主义做派,它违反了WTO基本规则,必将严重地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在国际环保人士眼里,美国并不是一个乖孩子,甚至像一个大恶魔,正因为美国态度非常消极,才导致目前世界气候谈判举步维艰。
早在1997年,美国参议院就以95票对0票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不得签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的条约”,因为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这意思就是说,在国际事务中,必须一视同仁,无辜的美国人民不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美国人是根本不承认《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让美国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没门。
美国并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拒绝承担碳减排责任,其他国家也拿美国没辙。但现在美国却提出了“碳关税”,要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开征。一个自己都没有遵守的人,怎么可能用同样的条件去要求其他人呢?
是不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美国也想展现一下世界领袖的风范,想加入碳减排的大队伍?这个转变在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已经现出调整的端倪。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改往届政府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消极态度,开始朝一个环保斗士、地球守护神的角色转变。
虽然以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却对环境问题一向不热心,但如今美国又回来了,美国有责任在全世界起到表率的作用,这个“出头鸟”的角色也非美国莫属。
但这次美国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良心发现。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政要、经济学家、民间人士,可谓动足了脑筋。美国出招“碳关税”也不是心血来潮,背后仍是*裸的的国家利益。
说直白一些,美国的“碳关税”可以再为美国的贸易保护加一道保险,将以前的“铁三角”,变成“四大金刚”护法。
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用意显然是非常深远的。
说到“碳关税”,我们是必须结合奥巴马政府关于产业升级与气候变化的内外战略,它背后显然有奥巴马作为新任美国总统的雄心壮志。
美国提出“碳关税”,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将国内与国际两个“战场”通盘考虑:在国内反击传统产业势力,为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保驾护航;国际上为气候谈判增加筹码,迫使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让步。
奥巴马政府试图以绿色产业带动经济复苏,进而着眼在危机过后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碳关税”为美国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提供了完美的政策策略。
美国本身在新能源及产品方面就有优势,“碳关税”一方面借机完成对美国国内碳排放产业的革命,从而成为全球这一产业的绝对上游,成为产业主导者、规则制定者、定价权控制者,使美国彻底摆脱次贷危机的困扰。
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多次表示,新一届美国政府必须控制温室气体的总量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美国202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水平要分别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14%和83%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美国的如意算盘(2)
在2007年美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高达。其中,石油占;天然气占;煤炭占。委内瑞拉、伊朗、俄罗斯、中东、巴西等石油大国近来又成为美国的对手,让美国睡觉都感觉不踏实。过高的油价、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
“碳关税”另外还涉及一笔经济账,亏本的生意美国人可不会做。因此,我们还要看一下美国的贸易情况。
结果是非常严峻而残酷的:美国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一直在失血。
美国自1976年开始,就持续的贸易逆差,到2009年已经有34年时间,就是美国卖的没有买的多。
从1994年开始,美国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各种转移支付)逆差由12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061亿美元,15年增长了倍,而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高达到8035亿美元,最近两年因为次贷危机,美国也开始稍稍节省了一些,逆差有所下降。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果连续两三年没有从国外赚些外汇回来,可能很快就揭不开锅了,没有钱谁还愿意和你做生意,你家自己的货币也是钱,不过还是留着自己用吧,俺们只喜欢美元,欧元也行。
美国应对贸易逆差的办法是印钞票,只要把印钞机开动起来,美国就可以用绿纸换回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度,可以维持美国人的铺张浪费。
只要我们回忆一下国民政府的金圆券,就知道如果美国大规模地,无休止地印刷绿纸,肯定是不行的,不能超过世界商品流通的需要。印太多了,这些钱最终只能在美国国内能用,世界上所有藏在箱底的钱都会冒出来,争相涌回美国,那美国只有接受超级通货膨胀的结果。
因此美国人民只能向全世界借钱,大规模地发国债,这样才能使美国的贸易正常开展。
美国向世界人民借的钱一部分是不用还的,它在为推动世界贸易做贡献呢,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大家普遍接受,在国际上进行流动。
欠债对美国人民来说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美国对外借的钱越来越多,美国人民的胃口越来越大。
美国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还需要再细看一下美国的贸易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美国开征“碳关税”的原始动机。
就国家间贸易而言,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货物贸易,一部分是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可以具体到一架波音飞机,一个DVD,一件衬衫。而服务贸易则看不见摸不着了,比如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卖到中国,微软的软件等。
美国的货物贸易长期是亏损的,但服务贸易却在国际上赚得盆盈钵满。
图表:美国货物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图表:美国服务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从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在货物贸易中是吃亏的,2005—2009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一直维持在8000亿美元的水平。
而1993—2006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一直在600—800美元的区间浮动,但在2007、2008两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迅速上涨到1296亿美元和1443亿美元。
美国输给全世界的是好莱坞电影、微软的windows系统等,这些都是低碳产品,都不太需要消耗多少石油、煤炭等化石原料,而美国从中国等国进口的是衬衣、电视机、汽车轮胎等,都是高碳产品,其生产过程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
通过比较后,我们应该比较清晰地认清美国的如意算盘吧。开征“碳关税”那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油水,美国人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美国对反倾销、反补贴、“201条款”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又要听证,又要调查,另有一定的风险,美国也不能保证每一宗官司都打赢,败诉了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0 011这三招也不能经常用,如果用过火了,会引起连锁反应,又是联合国吵架、又是国际仲裁,说不定还会引起世界范围的贸易大战,美国人也不愿意把精力全耗在这个上面。
挟“碳”以令天下
征收“碳关税”的目的显然不可能单一,对于一项政策而言,一石多鸟当然最好不过了。
减少进口,可以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这对饱受次贷危机的美国可是一剂最好的补药,“碳关税”对增加就业大有裨益。
美国失业率最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12月4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万人,是2007年12月以来最好的就业表现。11月份美国失业率为10%,比10月份下降了个百分点。
目前,全美有约1510万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其中约800万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增失业人口,成为考验奥巴马政府能力的一大挑战。
奥巴马在花费7000亿美元挽救身陷水火的华尔街枭雄之后,又推出5000亿到7000亿美元的实体经济刺激计划,用于修路建桥,改善学校设施,开发替代能源等,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创造或保留250万个就业岗位。
要彻底解决美国就业问题,那要让美国出多少血啊,至少要数万亿美元,对于手头已经紧巴巴的美国政府而言,可是比登月还难。
在次贷危机可能继续深化的关头,“碳关税”自然成为一个可能的选项。
图表:2008年以来美国就业形势
数据来源:BLS
欧盟第一个提出了“碳关税”,虽然没有第一个开征,但在美国的鼓舞下,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由此来看,欧盟试图将“碳关税”问题作为一根促进各方讨价还价的“杠杆”,向其他各方施压,强化欧盟在哥本哈根谈判中的领导地位。一旦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无法令欧盟满意,欧盟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推动“碳关税”政策进入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欧盟已经发布一份行业名单草案供各方评价。最终的行业名单已在12月31日以前确定。2009年10月30日,欧盟峰会通过气候变化立场文件,明确指出,“为了维护欧盟政策的环境整体性、根据国际谈判的结果及其导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程度,有可能要考虑与国际贸易规则相一致的适当措施。(当然)一个雄心勃勃的国际协议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同时,欧盟还将根据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结果对面临竞争力风险的行业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欧盟一方面在为推动“碳关税”大造舆论,另一方面紧锣密鼓地对推动“碳关税”做技术方面的准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2009年3月通过的欧盟排放贸易体系(Directive 2009/29/EC)的相关条款,对遭受严重碳泄漏风险的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欧盟可以分配给这些行业更多的免费配额以保护其竞争力,也可以以此作为引入“碳关税”的依据。
对“碳关税”比较热衷的是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他开始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其他欧盟国家的认同。在2009年7月的欧盟峰会上,瑞典和德国的环境部长都对法国提出实施边境调节的建议严加斥责,认为其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嫌疑,可能背上“生态帝国主义”的骂名。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法国可是为了整个欧盟的利益,哪有半点私心。在经过内部的沟通和协商后,“碳关税”这一想法在欧盟各国领导人之间逐渐被接受。
萨科齐后来承认,最初法国在该议题上显得非常孤立,但是现在这一想法在欧盟各国领导人之间正在逐渐被接受,“因为它越来越得到理解,而不是作为一种保护主义措施”,而是作为一种“重新平衡自由贸易条件与竞争之间关系”的方式。
尽管欧盟内部对此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对国际压力,欧盟有可能协调立场形成一致对外的声音。
不久后萨科齐就表示,法国和德国正在制订一个方案,以纠正未来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协议可能产生的贸易和竞争力扭曲。他说“我们——法国和德国——将要求在欧洲的边境建立一个机制,以备哥本哈根协议产生不平衡的结果”。
“碳关税”将构建一道生态的保护墙,墙内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可以享受葱葱绿色、鸟语花香,至于在墙外的发展中国家是饱受风沙的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