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哥本哈根即将召开之际,这些曝光的邮件显然是给 “全球变暖”理论的支持者泼了一盆冷水,所有人都在为这次对“人类极有意义”的大会而忙碌,现在却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根本就是瞎忽悠。你说这不是对辛苦工作保护地球不受温室气体所伤害的环保主义者的无情打击么?
在国际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气候变暖派外,还有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的怀疑派。变暖派和怀疑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国际上一直斗得热火朝天。只是由于变暖派气势更盛,变暖派显然把怀疑派的气势完全压制住了。
怀疑派对变暖派的反击并不少,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与变暖派针锋相对的观点,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摄了一部《难以忽视的真相》,宣传全球气候变暖,而怀疑派针锋相对地拍了一部《全球变暖大骗局》,用大量的事实与数据揭露全球变暖背后的政治操作。
那么为什么一些邮件就能造成如此轰动的效果呢?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东英吉利大学(简称UEA)及该大学的气候研究所(CRU)的来头和背景。
东英吉利大学虽然没有剑桥、牛津出名,但在英国也颇具影响。
该校建于1963年,由16个学院组成。在英国150多所有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排名中,东英吉利大学的大多数学术课程一直位于前20名,其中一些名列前10名,有几门课程甚至居于全国首位,这就包括了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环境科学院。
关键就在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CRU)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倡导的全球变暖提供“弹药”,它捣鼓出的各种模型通过联合国的高音喇叭而广为世界人民所知晓。
在IPCC背后站着的是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或者可以说哈利德中心是IPCC的东家,哈利德中心亲手炮制,给全世界人民端出了全球变暖这味大餐。
英国气象局背后是英国政府及欧盟,这难免让人们浮想联翩。
我们可以看出,东英吉利大学是全球变暖的理论大本营,对东英吉利大学下手,可谓切中要害,直捣黄龙。
这也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也是问题的关键,全球气候变暖这个看似不容质疑的、神圣的理论,却被几封邮件击中。
这些邮件让人们对科学家的治学态度产生了怀疑,英国政府及欧盟在精心设计出来的气候变暖中承担着某种重要的角色,全球变暖整个理论大厦本身面临彻底坍塌的危险。就像一个性感亮丽的大明星,在人前小鸟依人、温柔淑德,但这只是娱乐公司包装宣传的结果,她实际上斑斑劣迹。互联网就像那个明星,真面目还是被曝了出来。
“气候门”事件后,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学校的服务器遭到黑客入侵,但一口咬定全球气候变暖不容质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在哥本哈根表示,尽管有个别科学家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中存在不严谨的行为,但全球2500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严格和经得起检验的。
有2500名科学家压阵,看那些反对者还有什么话说。
英国的气候变暖派仍坚称,判定气候变暖的依据不仅是气温纪录,还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其他指标。
东英吉利大学副校长戴维斯说,即使没有该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科学界也会得出同样结论。他认为公布琼斯等人的邮件是“无理取闹”,目的是转移对各国政府采取紧急行动的关注。
英国气象局也宣布,准备公开发表用以分析“人类造成全球变暖”的历史数据,以证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数据始自160年前,是从全世界1000多个气象观测站收集来的。
这引起了一次“全球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狂欢,美国智库竞争企业协会的全球变暖及国际环境政策主管迈伦?伊贝尔表示,这些来往的电子邮件是一桩“推翻全球变暖‘纸牌屋’的丑闻”。气候变暖的怀疑论者纷纷以“骗局”、“丑闻”等字眼来形容这些科学家的言论。
失去话语权的气候变暖怀疑论者自然穷追不舍,批评琼斯们的做法是科学法西斯主义,邮件证明他们的研究不可告人,“总有一天全球变暖论将被揭露为一场骗局”。在巨大舆论压力下,琼斯教授尽管事后还极力为自己和同仁辩护,但最终不得不宣布辞职。
“气候门”爆出后,一贯连篇累牍报道气候问题的英国主流媒体却显得非常冷淡,BBC甚至曾一度取消有关该事件的网络评论。
无论是变暖论者,还是怀疑论者,都需要舞台,都需要制造关注点,都需要支持者。在变暖论者牢牢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怀疑派很想利用爆炸性的新闻来放大自己的声音。
对于怀疑派来说,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把这些东西曝光出来,显然是最好不过的时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在对方阵营里引起了极大的混乱。
以前变暖派站在舞台中央,镁光灯都打在他们身上,反对派只能在角落里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而现在变暖派则不得不由攻转守,着急修补自己的理论。
矛头直指克格勃(1)
在“气候门”喧闹之余,人们不免关心是谁在背后捣鬼,这么有兴致和闲心来破坏欧洲开大party的好事。
显然,俄罗斯是这次“气候门”事件最大的嫌疑人。
如前所述,最先侵入“真实气候”的是来自于土耳其的IP,但这些材料链接的却是俄罗斯的服务器,第二次对外散布这些“黑材料”的又是俄罗斯的服务器。这些信息被其他网站转载后,很快在首次公布邮件的服务器上被删除,发布者有意掩盖自己的身份。
第二次公布的服务器的主人可谓来头不小,它属于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这所大学是俄罗斯顶尖大学之一。在苏联时代,托木斯克市禁止外国人进入,该市拥有多家秘密军事设施和核燃料工厂,今天仍然受俄联邦安全局严密控制。
这些材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克格勃,难免引起人们对克格勃的回忆和敬畏。
在人们的印象中,克格勃是一个被神化了的概念,和英国的007及美国的CIA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克格勃已经离人们远去,但现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往日就是其中一员,给人们留下很多八卦的空间。
每年的12月20 日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纪念日,估计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太可能有,那就是“间谍日”。在间谍出身的普京刚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不久的2001 年12 月,他就曾经站出来发表过公开演说,勉励大家不必为克格勃的秘密工作历史难为情,而应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事业而骄傲。
或许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俄罗斯这样有着非常传统的间谍文化。这不免引发人们诸多的回忆。
冷战中,克格勃策划了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行动,如当年克格勃特工格尔施泰特的小组在戒备森严的联邦德国泽勒空军基地盗走了一枚长3米、重达公斤的响尾蛇导弹。其高难度并不亚于美国好莱坞的谍战大片。
20世纪60年代美国U2侦察机经常利用技术优势在苏联防空军够不到的高度飞行,侦察苏联境内目标。为了抗击美国侵略领空,苏联一方面加速发展新技术,另一方面派出特工对侦察机的高度计做了手脚导致飞行员误判高度,以为仍在安全高度活动其实却在苏联导弹射程之内; 结果被轻易击毁。这为苏联打破美国的高空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为世界谍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我们知道,作为英国气象局的重要客户,东英吉利大学计算机服务器的防护等级肯定不低,一般的小玩家在守护森严的皇家重地面前估计也要收敛一些。但对于克格勃来说,偷偷邮件不过是小试牛刀,和历史上的大手笔比起来,根本不值一谈,俄罗斯的克格勃曾有过利用黑客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历史。
“气候门”究竟是谁干的,目前的一切都只是猜测,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也不会太上心。如果真要找出“气候门”的真凶,分析“气候门”的最大得益方,显然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
俄罗斯的大宗出口商品只有石油,而这也是罪大恶极的“高碳产品”。美国一方面对石油喜欢得不得了,占世界4%左右的人口消费了世界上25%左右的石油,但美国人又对石油恨得不得了,居然有人胆敢借石油来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俄罗斯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坏典型。
以俄罗斯民族鲁莽的性格,在国际上经常是吹胡子瞪眼睛,喜欢生气。比如在朝鲜战争时,由于说不过别人,只好弃权,让美国可以以联合国的名义纠集10多个国家赶赴鸭绿江与中国一决高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矛头直指克格勃(2)
在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俄罗斯人虽然说不出什么,但也不能让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存在。搞一些小动作,对联合国气候大会使绊子再自然不过了,也比较符合俄罗斯人的风格。
气候变暖对俄罗斯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件坏事。
首先是北冰洋航线。北极地区是北美洲、北部欧洲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区。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仅6750公里,比经过欧洲的航线近1000多公里。西方探险家历尽艰险,舍生忘死打通了穿越北冰洋的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但由于以往恶劣的气候与艰难的航行条件,北极的商业性海上运输迄今仍然不发达。
如果按全球变暖的趋势,北冰洋的冰融化之后,北冰洋将成为俄、美、加及北欧国家的内湖,节省大把时间。北冰洋沿岸的石油和天然气将成为人类又一重要的能源宝库,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俄罗斯。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俄罗斯核动力的破冰船摆在那里足以浇灭很多野心勃勃的航运家的热情与雄心。
其次俄罗斯实在是太冷了,气候变暖对他们甚至是一件高兴的事。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并开玩笑说,俄罗斯人会欢迎更温暖的气候,也不用多买毛皮外套了。
还有,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巨大,但西伯利亚却是他们一个沉重的负担,那里也太寒冷了,曾经使苏联红军损失惨重。进行西伯利亚大开发,这样可以守住一个战略要地,寒冷的天气只能让大量宝贵的资源长眠地下。
在此次哥本哈根大会上,俄罗斯是表现最为不出色的,我们经常听见努瓦图这样的小小岛国的声音,而国土面积最大,按道理受“温室气体”伤害最大的俄罗斯却悄无声息,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靠的就是能源输出,因而对于遏制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减排协议心怀抵触。而且有部分俄罗斯较为突出的科学家辩称,气候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
对欧盟而言,气候变暖可借此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施压,欧盟的利益越来越一致,变暖可是他们一大制胜法宝,没有任何理由掌自己的嘴,不可能成为“气候门”的被告。
美国仿佛脱不了嫌疑,“气候门”事件后,美国保守党阵营也是欢呼雀跃,不减排,不承担国际责任是他们的一贯主张,看到了吧,所谓的气候变暖都是科学家们有意捏造出来的,大家该干吗干吗去,就不要在减排上费什么劲了。
但这也仅代表美国保守党的立场,美国也还有其他强大的对减排持欢迎态度的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政府在气候问题上有明显的转向,这一点容后再叙。
如果说是小国,不太具备这样的实力,气候变暖和自己关系真不太大,能捡些便宜就差不多了,何必惹怒了英国这个大霉头,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显然,最大的嫌疑人仍是俄罗斯。
泄密的“丹麦提案”(1)
当大家排除“气候门”的干扰,气定神闲坐下来进行认真讨论时,冷不丁又冒出一个热点,把大家的眼光又吸引过去,这次的影响明显高于“气候门”。“气候门”毕竟陷于学术及研究者的道德等,但这个“丹麦提案”却让人感觉气候大会上有浓浓的硝烟味。
至此,气候大会中两大阵营的角逐,气候变化大会中难以掩盖的“鸿沟”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如果说“气候门”只是一个开场戏的话,那么“丹麦提案”则算使哥本哈根迎来一个小高潮。与“气候门”相似,它也是一个泄密事件,同样给气候谈判大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丹麦提案”就是东道主丹麦与美国、英国等起草的一个秘密协议,也是他们背着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