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多难登临录-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廴说木榭矗拦姆考巯碌切《疲趸岣愠瞿敲创蟮睦涯兀烤科湟颍谴未显即隼吹乃窖苌ぞ叩慕璐蛘显迹旧鲜敲挥惺裁幢U系模由细窳炙古瞬欢系匕牙赎ど详ぢ洌断⑸铣鱿至舜笪侍狻�
  愚见以为,美国面对的困难不是救灾那么简单,而是资本(金融)市场的结构不要再先进了,要回复到欠债有还钱保障的合约安排。此举也,这些年以倍数增加了的借贷总额,无可避免地大收缩很头痛,联储局要处理。看来又是宁要通胀、不要通缩的时候。
  我的困难是对货币的看法早就跟教我的分离。我反对佛利民认同的无锚货币制(fiat money);认为利息率是一个重要的市价,政府不应该左右;我也认为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贸易,所以货币政策是不应该用于调控经济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互不相干二三事
(2008…10…10 08:19:12)
  先要指出前文说的一项失误,关于网上的中文引用次数。我提出的数字是由一位同学及一位朋友分别提供的。但感谢一位网站编辑,指出用远为可靠的精确算法,我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只被引用或提及八万五千八百次,《资本论》还是九十九万次,而《国富论》二十多万次。后者可能还有其它称呼。以「精确」算法,我的《佃农理论》二万又七百次,《卖桔者言》一万三千九百次,《经济解释》八十八万次。其它不易查,互联网的怪脾性,读者应该比我清楚。
  对我来说,这些数字皆可观。《国富论》一七七六发表;《资本论》一八六七;《佃农理论》一九六九,先出的一文是一九六八;《卖桔者言》一九八四;《经济解释》二○○二;《中国的经济制度》只三个月前。我想,如果中国的发展会实践高斯的希望,《中国》一文总有一天跑出;如果炎黄子孙不争气,烧掉该文算了。
  有一件琐事。朋友给我看一篇国内专栏,作者说我漠视*,又说:「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得出*的效率最高的结论并因此获奖。」这奇怪。占美何时转了性,高举*了?他的多年拍档是个中国通,当年我不敢在他面前提及「*」一词。听说德姆塞茨最近批评中国不够*,他何时开始看到皇帝的新衣呢?这些日子批评中国的人老是拿出他们搞不清楚何物的「*」或「*」,却不敢提及李宁点火。二十世纪写过*问题的有五位拿得经济学诺贝尔奖──海耶克、佛利民、布坎南、阿罗、贝加──我都认识,同学们要找他们的论著细读,不要人云亦云。
  转谈另一件事。最近发表《中国的劳工比我的儿子矜贵了》,同学说,几个网站加起来的点击逾四十万,给读者骂个半死。当然无所谓,但有什么值得骂的呢?任何人要不工作或少工作随君便,但平均每星期有四十八小时的上限我就是不懂。我不相信北京高层有哪位平均每星期工作少于八十小时的。为什么高层可以,低层不可以呢?
  多年以来,无数学子到外地深造的,找我问前程,我喜欢说:「衔头不重要,但争取学问有意思。如果要有点学问,论文之外,你起码要花两年读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像个疯子。如果你不愿意付出这痛苦的代价,什么学问云云可以免问!」我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如果只要学得一门专业,找得养家的工作,不易也不难,但如果要在一门学问上强可成家,你要有心理准备,读得精神错乱可不要怪我。说有什么快捷方式是骗你的。
  严格来说,工作或职业没有贵贱之分,行行有状元是也。要争取有点成就,总要在适当时机拼搏一下,也要用脑思考,要策划及安排时间。我信奉的哲理是社会要让每个成员有机会争取自己的生计,争取自己的成就。给每个人机会,不等于每个人皆可有成。上苍不公,先天或后天遇到惨情的人存在。这些我们要设法帮助。为炎黄子孙争取他们应有的机会,这些年我用中文写了近三百万字。我是研究经济的,政策的效果自己分析得快,分析得准──准过我认识的任何人。认为政策增加劳苦大众的机会,我站起来拍掌;认为政策扼杀劳苦大众的机会,我大声疾呼;认为自己出错,立刻改正。不敢说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样的行为是先父与老师的教诲。然而,我说的只是书生之见,政府怎样取舍我没有能力左右。平生推却了无数可以左右政策的职位,认为需要的政治天赋自己绝对是零。自知之明是有的。早就说过,如果我紧张自己的建议会否被接受,不可能活到今天。
  再转谈另一项。美国次贷带来的金融风暴,尽管求教过朋友,不明白的地方仍多。例如输掉了那么多的钱,究竟到了哪里去?想来不是昔日荷兰的郁金香危机的扩大版本。想到另一个可能,不能肯定。希望读者有以教我。
  美国的经济学者反对政府救市,我站在哪一边举棋不定!其中一个困难,使我在众议院通过之前出弹弓手。是这样的:如果政府不救,因为美国工会多,最低工资高,有福利也有失业金,市场暴跌可能引发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失业率。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出现过近百分之三十的失业率。这数字作研究生时吵过好一阵。有说是真的,有说是夸张了。面对难关,我宁可信其有。我认为佛利民的《美国货币史》对大萧条的解释──货币量应加反减──只对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当时的劳工市场不够自由,工资下调不容易。*在九十年代推出严厉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依旧,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课。当时中国劳工市场的合约够自由肯定是重点。我是因为朱老的政策经验而对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有了新的体会。
  如果目前的美国没有上述的劳工市场的诸多约束,选择「不救」应该是明智之举。市场的运作会调整得快,而十年前亚洲金融风暴的经验,是市场下跌得快时回升也快。短痛是胜于长痛的。问题是美国的劳工市场沙石太多,一下子导致无数企业关门,责任政府负担不起。这样看,出资救市是可以理解的选择,不幸地短痛会换来长痛。
  除非我读到的资料有重要的失实之处,我认为目前金融市场的不幸处境,不是短期可以清理的。格林斯潘支持出资抢救,但最近他在一间大学讲话,说会复苏得快。比我乐观。我衷心希望他对,我错。
   txt小说上传分享

金融灾难的核心问题——与贝加商榷
(2008…10…14 07:43:27)
  经济大师贝加(Gary Becker)十月七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众人皆说是对正在搞得风起水涌、天乌地暗的历史性的地球金融灾难持「乐观」看法的文章。朋友纷纷要求我作评论。细读该文后,认为「乐观」之说可能起于该文的题目,而媒体的题目往往不是作者自己起的。题云:We are Not Headed for a Depression——No; this isn’t the crisis that kills global capitali*(《我们不是向大萧条走——不会的,这次危机不会杀掉地球的资本主义》)。
  读该文,我摸不准贝兄究竟怎样想。不是批评:没有谁可以摸得准发生着的是些什么事。太复杂、太混乱了,我自己频频出弹弓手,下起象棋来恐怕斗不过贝兄。
  首先,贝加认为目前的金融风暴,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相比,属小儿科,因为从产出与失业这两方面看,目前美国的国民收入还没有下降,而失业率只百分之六点一。这些与三十年代的百分之二十五失业率及国民收入大跌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他认为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与国民收入会恶化,但不会接近三十年代的情况。
  三十年代是历史,大家读历史,你读我读,多多少少要加上一点个人的想象力,感受可不一样。我的感受是,今天的金融风暴,从风力与速度、爆炸与震撼、广泛性与金额的庞大这几方面看,相比之下三十年代是小儿科,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别的不说,今天,隔了一个大西洋的英国,事发只十来天保险箱就被抢购一空。在地球另一边的香港,发神经的现象无数。起步不久,发神经斗多今天胜。至于收入下跌与失业,可靠的数字要等一下吧。
  我同意贝加,认为百分之二十五的美国失业率这次不会出现。这是因为今天多了知识与经验,政府出钱抢救来得快。我说过,如果政府不出手,因为有工会、福利与最低工资等的左右,市场一下暴跌,百分之二十五的失业率是可能的。我也说过,这次政府出手不一定是好事:把下跌之势减慢可以减轻短痛,换来的是长痛了。贝加也指出我曾提及过的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的韩国,下跌得快回升也快。但韩国的工资下调沙石不多,而政府没有救市。我不同意贝加与格林斯潘之见,认为这次风暴会平复得快。
  文中贝加提出几项挽救目前美国的复杂金融困境的建议,皆大师之见。然而,从我专长的制度分析看,美国面对的困难是金融制度出现了问题,长远一点看,三招两式的挽救无补于事。太复杂,我拿不准,粗枝大叶地说一下不会有大错吧。
  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是庞大的合约组织。美国的合约组织跟中国的很不相同。分析目前的困境,大致上我们可分两个层面看美国。其一是经济学课本分析的层面,是产出那方面的,包括工商业、服务业与房地产。其二是课本少注意的层面,是金融那方面的,包括银行、证券经纪行、财务机构及联邦储备局。各层有自己的合约结构,而层与层之间也有多种合约相连。金融层面要靠产出层面的融资与贸易的需求而获利;产出层面要靠金融层面的协助才能适当地运作。息息相关,一个层面出事,因为有合约的串连,对整体可以是大件事。
  美国的金融层面是出了事的。一般人,连我自己,要见到这出事之后才知道那里的金融制度的合约结构是那么复杂的。由那所谓衍生工具扩散开来的美国金融的合约结构,复杂得不可思议!AIG的前总裁M。 R。 Greenberg十月七日在众议院的供辞,令人叹息(见)。我非常欣赏这个八十岁的老人家,完全没有理由怀疑他的顶级专业知识水平。老人家的供辞的一个重要部分,言下之意是说: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一片浮沙,可以赚钱,但你要懂得怎样避重就轻,在浮沙走动时你要步步为营,一眼关七,不可有半步差池也。从其它读到的报道理解,这片浮沙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借贷没有适当的抵押保障。对街上人解释,是借钱可以用物业或股票或货币或真金白银作抵押,也可用政府债券,但衍生出来的工具或债券不可靠,因为拆到底往往只是君子一言。
  个人看,美国的困境是整层的金融合约结构倒塌了下来。政府出资抢救,可以看为不让整层塌到尽,跌到一半支撑着。长远一点看,平复目前的金融风暴是要把这金融层面修理好。怎么办呢?让它倒塌到尽再重建?还是跌到有支撑的一半,这里那里修好算了?这是核心问题──是修还是建,又或者要从哪里建起呢?
  贝加看来选择修理。我举棋不定。说过了,我是个回手棋王,这一次,不能下回手棋我不敢说。
  我敢说的,是这些日子不少经济学者说这次金融风暴是自由市场的失败,皆胡说八道。虽然出自二十世纪的两间自由市场圣殿──洛杉矶加大与芝大──我不是个相信市场无所不能的人。我为公司的本质画上了句号,主要是说经济的运作不可以缺少了有形之手。我曾指出没有交易费用不会有市场,也曾指出政府的存在盘古初开有之,地球人类不可能蠢那么久。
  从减低交易或社会费用的角度衡量,有些事市场较有效率,另一些政府较有效率。二者怎样选择早就是个难题,当年单是森穆逊的共用品分析就吵了一整代。如果引进利益份子需要安抚,政府官员需要招呼,取舍就更不容易了。
  次贷触发出来的大灾难,不可能单由自由市场引起的。美国的金融市场有多种管制,有联储把利息率辘上辘落,而格林斯潘说过次贷是安全的。另一方面,那些所谓AAA的评级,皆由政府认可的机构话事。打死我也不相信,毫无评级灾难会搞得那么大!市场的波动,炒家的贪婪──无疑有为祸之处,但政府插手也频频。决定政府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从来不易。交易或讯息费用的衡量历来困难。我说过,人类的自私可以带来繁荣,但也可以增加交易或社会费用。二十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自私衍生出来的制度及行为,可以毁灭人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浮沙指数:金融浮沙要向下面看
(2008…10…17 07:40:11)
  此前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