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年,沈家都会派人对娘娘庙和念园进行维护、修缮。四时年节,也会有沈家的人带人来上香。
这个时候,锦阳县内一众官员并仕宦、乡绅等,都会随行伺候。
连守信如今身上有个从七品的功名,自然也穿戴了,按序排班地跟着去烧香,张氏带着连蔓儿也与众女眷们一起,都去娘娘庙里进香参拜。
一番礼仪下来,沈家又在庙内安排了素斋,众人同领了斋饭,直到未末时分,才散了出来。
回到家中,连蔓儿三口人刚在厅中坐定,正要商议事情,就见外面管事的人进来禀报。
“……跟着六爷的张千户来了,在外面求见。……说是六爷从边城打发回来的。”管事的禀报道,并递了拜帖上来。
管事嘴里的六爷,指的是沈六无疑。在连家,大家这么称呼的,也只有沈六。
小丫头接了帖子递给吉祥,吉祥这才又将帖子呈给了连蔓儿。
连蔓儿忙打开看了,见正是张千户的拜帖。张千户是沈六的心腹,曾来过连家数次,是连家比较熟悉的。这两年,他又奉沈六的命令来过几回,因此,连守信和张氏听说他来了,并不吃惊。
“刚才远远地瞅见了,不方便说话。要不,我也正想打发人看他有没有空,请过来说说话。”连守信就道。
“赶紧请进来。”连蔓儿就道。
管事的下去,一会工夫,就亲自领着张千户走了进来。连守信忙迎上去见礼,张氏和连蔓儿也不回避,大家相互见礼毕,这才分宾主落座。
这两年,张千户在沈六手下极受重用,看他举手投足又比原先还干练老成了。
“……六爷在边城有事情绊住了脚,八月节回不来,打发我回家送东西,随同来庙里烧香。……还有一些边城的土产,六爷特意吩咐我送到这里。”张千户说着,就递过一张礼单来。
“……六爷这是太客气了,……又麻烦千户大人跑这一趟……”连守信忙就道。
礼单依旧是送到了连蔓儿的手上,连蔓儿打开看了,见里面果然是些边城的特产,什么榛果若干斤,松子若干斤、栗子若干斤,还有一种苹果,比一般的苹果略小,味道酸甜,是边城所特有的,其余还有狍子干、鹿脯、鱼干等,也都是边城的特产,其他地方或者没有,或者即便有,也不如边城的鲜美。
如今连家与沈家四时年节都有礼物往来,连家的节礼已经送去了府城,沈家回的节礼因为五郎和小七在府城里,就送去了那边松树胡同的宅子上。
而这一份,是沈六另外特别送的。没说是节礼,就是打发人回来有事,顺便捎上这么一些土特产。
沈六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几年,连沈两家来往越发的密切,沈六有时候也会专门打发人来,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连蔓儿看着礼单,心里已经在想,要准备些什么东西,一同劳烦张千户给沈六带回去了。
“六爷过节不回来了,年前可还能回来?”连蔓儿就问张千户道。
“估计九月初才能得空回来一趟,再有年前还要进京……”张千户忙答道。
“哦……”连蔓儿哦了一声。沈六的位置并不是好坐的,这一年到头百事缠身,难得有闲。
“六爷还捎了个帖子给这里的五爷。”张千户说着话,又从袖中仔细地拿出一个信封来。
这信封封着的帖子,自然也是递到了连蔓儿的手上。
连蔓儿接了帖子,并没有立刻开看。五郎如今就在府城,刚才听张千户说,分明他从边城回来就先到府城落脚,才随同沈家的人来了三十里营子。那么给五郎的帖子,如何又送到了这。在府城的时候忘记了?
连蔓儿就不看帖子,而是收了起来。
“等我五哥回来,给他看。”连蔓儿就说了一句。
张氏和连蔓儿又问了几句沈六的安好,就从前厅出来,留连守信和张千户说话。
母女俩到了后院,就忙着安排晚饭,一会肯定要留张千户吃晚饭,连蔓儿又叫了管事的进来,问跟张千户来的有几个人,也另外准备酒席好好招待。
接着,娘儿两个又商量要给沈六带回去些什么东西,还有给张千户的谢银和谢礼,随同张千户来的几个每个人也都有红封和赏赐。
将这些都安排妥了,连蔓儿才回到自己的屋子。她坐下想了想,还是将沈六的帖子拿出来,用剪刀将封口裁开,从里面取出一份长笺来。
沈六所用的信笺也是特制的,不过不同于沈谨的那些浣花小笺,沈六的信笺自然全无脂粉气,而且显然工艺更加精细高超。浅金与淡青交织的淡淡的暗纹,信笺上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檀香。
这种纸,只有沈六有,据说有专门的工匠,就专门为他制造这种纸。
这样的信笺,可以说,就是代表沈六的一种防伪标识。
信笺上的字迹,连蔓儿也并不陌生,正是沈六亲笔所写。
信笺上抬头的地方没有写字,只有两个墨点,下面第一句,便是见字如晤。
信写的一如沈六平时的为人行事,极利落干脆,略略几个字,说了他现在的情形,又说了九月初将会回到府城的话,说是到时候就可见面等语。末尾,还提了一句,说是上次张氏上次送去的衣物他很喜欢。
连蔓儿将信看完了,坐着呆了一会,就将信放入梳妆匣内收了起来。
今年,家里又准备了一些冬衣和御寒之物打算要送去边城,看来,可以将其中一些提前让张千户捎回去了,连蔓儿想。
晚上,由曲先生作陪,张千户在连家吃了晚饭,第二天,张千户就跟了沈家的众人离开了。沈家众人是回府城,张千户则将在半路与他们分开,直接回边城向沈六复命。
八月十五,连蔓儿一家三口,另外又请了曲先生一同吃的晌午饭。因为过节,这两天学堂里已经放了假,另外一位先生并账房先生都回家过节去了,小龙和小虎也被张庆年接回家去过节,只有曲先生留了下来。
虽然没有大操办,不过到了晚上,连家还是请了人,到荷塘边赏月。
第八百九十九章 月到中秋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明星稀,空中只有薄薄的几片云彩,是个难得的适合赏月的天气。
连蔓儿家在荷塘边摆了几桌酒席,周围竖着戳灯,挂着灯笼。曲先生自然被邀了来,另外还请了连叶儿一家,吴家兴一家还有陆炳武一家。
这几户人家住的近,和连蔓儿家的关系又极亲密,平常有事相互扶持,正好趁十五的晚饭聚一聚,热闹热闹。
连枝儿还将大宝也带了来。因为怕夜里把他给冻着,连枝儿给他穿戴的严严实实的,还裹了一件大红色的小披风。
小孩子皮肤雪白 ,穿着鲜艳颜色的衣裳,特别的讨喜。
张采云也来了,挺着大肚子,她如今已经怀了八个月的身孕,不过依旧爱热闹。照顾到张采云的特殊情况,连蔓儿给她安排了特殊的座椅。张采云慢慢地扶着肚子坐下,一个人就占了有两个人的地方。
今晚的酒席准备的相对简单,除了采买来的各色月饼,就是清蒸螃蟹。为了中秋赏月,连蔓儿特别嘱咐鱼塘的管事,留了一些个大膏肥的螃蟹来准备自家吃。吃螃蟹,自然不能没有酒,旁边的红泥小炉上,就有烫的热热的绍兴老酒。
另外,下风处还有几个炭炉子,上面架了铁板或者铁网子,有几个小厮正忙着在上面烤鱼烤肉。
张采云因怀着身孕,不能吃螃蟹,见大家吃的高兴,她就有点馋。有张氏在旁边看着,不远处还坐着她婆婆,因此,她并不敢偷吃。
“蔓儿,这螃蟹好像比往年的都大、都肥啊。”张采云就跟连蔓儿搭话道。
“嗯。”连蔓儿一边吃了一口蟹膏,一边抿了一口黄酒。然后才点头道,“今年特意选最好的蟹苗,特别养了,又挑最好的留的。”
“那……留的挺多的吧,”张采云凑近了一些,眼巴巴地看着连蔓儿。
连蔓儿自然明白张采云的意思,心里不由得暗笑。
“是留了不少,等过两天我哥和小七回来。到时候再吃。”连蔓儿心里暗笑,脸上偏不肯露出来,一本正经地回答张采云的话。
“啊,那之后。应该还能有剩吧。”张采云就道。
“最多也就吃到九月。”连蔓儿就道,这时她终于忍不住喷笑,“采云姐,你别想了,等你能吃的时候,别说大螃蟹,小螃蟹也没了。你呀,还是等明年吧。”
说了这半天,本来想着等生了孩子之后。好歹能沾点螃蟹味的张采云大失所望,而且这才反应过来,连蔓儿是在逗她。早早地告诉她,没得吃不就行了,偏还给她希望,让她说了这半天的话!
“蔓儿,你等着吧。等我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不让他管你叫姨。”张采云就虎着脸道。
“到时候可由不得你。我就是他姨,我再对他好,他为什么不管我叫姨?”连蔓儿笑。
张氏和陆家老太太在一边看见连蔓儿和张采云斗嘴,都忍不住含笑。
“……采云啊,就这个性子,都要当孩子的娘了,自己有时候还像个孩子。”张氏就道。
“年纪还小那。咱们年轻那会,也差不多。”陆家老太太很开通,“这孩子的性子我可稀罕了,不管啥时候,都不掉脸子,不小心眼。讲道理。”
“……我们那几条街上,这年轻的小媳妇里头,除了你们家枝儿,就属她能干。”
显然,陆家对于张采云这个媳妇还是相当满意的。
张采云和陆炳武成亲之后,连蔓儿家很多运货的生意,几乎全部交给了陆炳武。陆家的杂货铺子,也因为搭上了连记百货的进货渠道,因而比过去生意更好、利润更丰厚了。这两年,陆家除了原来的生意,还办起了一家大车行。除了负责帮连家来回运送东西之外,也做拉脚的生意。
连蔓儿还给张采云出主意,让陆家开设从青阳镇到锦阳县城的“班车”。就是安排大车,每天固定打发时间、固定的地点从青青阳镇上出发,沿着固定的路线,往县城去,然后原路返回。
一般是早上去,晚上回。
张采云回去跟陆炳武说了,一家人商量后,就真的实施了。
然后,这趟班车就一直办了下来。最近,因为来往客人的增多,班车总是超载,陆家还打算再隔天增加一趟班车。
这趟班车,给陆家带来了不少直接和间接的收益,同时,也给青阳镇十里八村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前要去锦阳县城,自家没有牲口、大车代步的,有的就要步行,有的则要雇车。步行辛苦,而且慢,而雇车则是花费太大。如今有了陆家的班车,人们不用花太多的钱,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坐车去县城。那些雇车的固然乐意,就是从前步行的,也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班车。
因为这件事,张采云在陆家的地位更高了,后来,张采云还专门给连蔓儿缝了一套衣裙来感谢。
而青阳镇到锦阳县的这趟班车,也给其他镇上的人做了榜样。陆家班车的生意好,青阳镇上自然无人能和他们抢生意。而别的镇子上的人则纷纷效仿。渐渐地,班车就不再为锦阳县所专有。辽东府内许多其他的县,也出现了这种班车。
连蔓儿对此是喜闻乐见的。
这是一件大好事,它方便的是百姓,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连记,还有众多商家获得更大收益的前提,就是庄户人家,因为这种发展和流通,也受益匪浅,手里的活动钱多了起来。
如今,青阳镇,已经成为锦阳县境内最富裕的一个镇。当然,三十里营子的乡亲们最先受益,且受益最大。
这正是连蔓儿所希望的。大家都富裕起来,更多的人上学堂念书,更多的人感念牌楼连家,移风易俗,她家的根基就越稳,三十里营子这个大本营就经营的越发铁桶一般。而感情上,她也希望看到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吃了一个螃蟹,喝了两小盅酒,连蔓儿又和张采云吃了些月饼和葡萄,旁边的大宝就有些睁不开眼睛。虽然都睁不开眼睛了,人哄着他还不肯睡,只是扒在连枝儿怀里,啊啊地说话。
那边吴家兴、吴玉贵、连守信、曲先生几个则正喝到高兴的时候。这边女眷的桌上,吴王氏也跟陆家老太太聊的正热闹。
“姐,采云姐,那咱别在这了,咱回屋坐着去。”连蔓儿就提议道。
连枝儿正想回屋去,好哄大宝睡下,张采云坐久了也觉得累,两个人都愿意。连蔓儿又问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