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窦建德等一干起义先行者都号称是隋朝的高级军官,却不自立为皇,原因自然是争取民心,更何况隋炀帝不好对付。
反正皇帝是个名号,能当土财主就行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皇帝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皇帝了。
中原日渐恶化的形势让他一天天失望下去,但是作为支撑着中国的大树,他不能倒,因为还有无数猢狲在一边心怀鬼胎。知道了痛苦却不能丢开,这比痛苦本身更让人发疯。
想当初,不可一世,意气风发;而如今,胆小如鼠,畏手畏脚。他变得穷凶极恶,仿佛只有在表现自己那少得可怜的权势时他才可以得到安慰。极度的焦虑催生了懦弱,其实这时候如果号召天下勤王,改弦更张,局势完全可以挽回,但是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了。他像沙漠里的鸵鸟,只想把头埋进沙子,却拒绝看到近在身边的屠刀和危机。
他不想继续了,他只想偏安在江南,但他忘记了一点:政治的游戏中,只有一个成功者,没有弃权,没有退出,没有转让。
他的禁卫军都是关中人,他们不想待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他们思念自己的故乡。阴谋一点点浮出了水面。
等到人自己看轻和拒绝自己的时候,毁灭就不远了。
少年的聪慧,青年的得意,政变的狡诈,大运河中民工的哀号,高丽的失败,杨玄感的叛变,遍地开花的起义……
这一切耗干了隋炀帝的精力和信心。说到底,他不是原来的那个杨广了。
我错了吗?我只想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吗?
不对的,我勇谋过人,不怒自威,不对,不应该是这么一副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错了,因为你没有知行合一,做着不可能完成的事业,你有理想,却没有实行的计划、能力和条件。
天资再聪慧,要想反抗自然规律,都是不可能的,历史会有他的报复。
真的吗?
真的。
说到底,你只是个失望的失败者而已,在最后失去了信心。
江都事变
公元618年,阴历三月,这个日子终于到来了。
历史上对这些禁卫军谋反的记录十分耐人寻味,由于犯罪分子过多,结果犯罪变成了仿佛正确的选择。
谋反的士兵们毫无顾忌,大白天亮的居然坐成一个圈,然后开始讨论怎么杀、先杀谁,这不像是谋反,倒更像是在讲故事,怎么一个光明正大了得。
大臣们呢?卫士们呢?侍者们呢?全都瞎了吗?全都聋了吗?
不,他们没有。因为隋炀帝之前的行为告诉了他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怎么孤独起来的——丧心病狂、无端猜忌、用人多疑,刚愎自用,自负。
于是,在杨广老师的教导下,他的学生——所有忠于他的人知道了一点:皇帝现在什么都听不下去。
当然,冒险一试的人还是有的,一个宫女路过那些谋反者的地方,一听到就急急忙忙跑到了宫里,经萧皇后的允许向皇上报告。
第二天,该宫女因欺君之罪被斩首。
后来还是知道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萧皇后已经不想让更多人送命了——皇上根本听不进去。
其实杨广也是有自知之明的,这段日子里,他常常会照着镜子左看右看,而后叹一口气,做苦大仇深状,叹息道:“这脑袋倒是很好,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属于自己了。”
言外之意,无须多讲。
兵变还是发生了。用孟宪实教授的话讲是这样的:
江都事变,让人对皇帝制度产生了很复杂的感觉。
大业十四年三月三日,乱兵抓住了落单的隋炀帝,于是有了这段对话。
“我有何罪过,为何如此待我?”
“你发动战争,奢侈无度,折腾百姓,……(略去N条)”
“我对不起百姓,我承认,但我对得起你们啊!”
但是,恨一个人,从来不需要理由。
隋炀帝的爱子赵王哭号不已,预感到了危险,但是乱兵挥刀,杀死了他。
爱子的鲜血,给了杨广最后一击:“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锋刃。”
他想按照自己的死法体面地死,但是就连这个要求都无法满足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威风一世,窝囊一时。
一个叫令狐达的人上前,像拎起兔子一样提起皇帝,用力一推,皇帝就瘫倒在地上。
隋炀帝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解下白练,递给令狐达,然后令狐达上前,勒住了皇帝。
杨广的脸色不断变化,一个时代结束了。
永远,没有续集
顺便说一句,幕后指使者,宇文化及。
机会
宇文化及把隋炀帝干掉了,然后把隋朝的秦王立为皇帝。不过这时候皇帝可不缺,而是太多了,不是卖方市场,是买方市场。
新的皇帝继位了,安抚人心总是必要的。于是宇文化及同志把朝廷中的百官全封赏了一遍。不过个别仁兄却不吃这一套,要为杨广兄报仇,准备晚上去兵营玩荆轲刺秦的游戏。
结果比较有意思,这些仁兄去了大营,还没动手,自己先被埋伏的士兵围了个严严实实——人家早有准备。
攘外必先安内,里面搞定了,就该联系外面的同行了,反正大家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之说。
后来的蒋介石手下的军阀,用的也是这种策略:表面归顺,阳奉阴违。
跑题了,回到历史上来。
既然太上皇被干掉了,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真皇帝没了,假皇帝泛滥,干嘛留着杨侑?
杨侑比较识相,发布诏书告诉李渊(诏书版权李渊所有),制造天子的旌旗,外出多跟警卫。
这个潜台词就是:你准备当皇上吧,我会乖乖的,别黑我。
其实,李渊继位,只是一个仪式,只不过让这个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实被公认罢了。
五月戊午,杨侑退位,谁接替,我想我不用说了。
但中国乃礼仪之邦,规矩为先,就算是乱世,必要的礼节还是少不了的。比如继任者要推辞三次,去的大臣们劝的劝,撞墙的撞墙,最后才能悲痛欲绝地同意。
关于杨侑,还有最后一句,他一直好好活着,到了武德二年五月才崩。
他崩的时候,十五岁。
对于他,我无话可说。
这是一段无聊而黑暗的日子。我想那时的人民也是这么想的。
明争暗斗,一片混乱,就是这两年最好的写照。
废墟中,一个全新的王朝建立了,许多人的命运由此走上了另一条路。
要说一句的是,在唐朝建立的同时,李建成被封为太子。
炸药埋下了,但是还没有足够的导火线。。
一切会在玄武门落定,不到时候。
进攻!进攻!
李渊继位了,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诸位先听哪一个呢?
什么?好消息?那就是唐军可以名正言顺地四处征战,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那坏消息呢?答:李渊开了一个自立为王的例。不光如此,其他起义军也越看李渊越不顺眼了。
武德元年七月,薛举进攻。
关于这位仁兄,本来不想讲,毕竟反正是一个杂牌的配角,但是想想,他好歹也算是豪杰之一,就这么丢下他不管也十分不地道。还是说说吧。
薛举,河东汾阴人,还有个儿子薛仁杲,从史料上来看,这父子两人都是不要命的主。特别是他儿子薛仁杲,可谓是灰出于黑恶于黑。
薛仁杲(又叫薛仁果),薛举长子,力大无比,军队中有个称号叫“万人敌”,往通俗了说就是他一个能顶一万个,真可谓是有万夫不当之勇。
但是勇敢的人如果脑子不太好使,往往比较残暴,而热衷于暴力的人,历史无数次证明,是没有好下场的。
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
这是史书上对薛举的评价,反正他不是什么好好先生。个人认为,他对暴力的深入了解已经可以和曹操、陈友谅这种狠角色相提并论。他儿子薛仁杲也差不多。
这个薛仁杲每到一次,老是喜欢杀戮,其中有时候心情不好还会杀俘虏。按理说,杀降不详,这也就算了,这位薛猛人却另外还有一个爱好:抢*妾。
别人看来不齿的事,他却干得脸不红心不跳,其脸皮厚度,足可以和后晋的石某相比。
同时呢,这位薛仁杲还有点爱好财物。攻下了城,别的不干,往往会先拍一下桌子,大叫:“来人,把那些富人叫来。”
当然,不会是什么好事情。这些可怜的富人会被头朝下吊起来,单薄点的,往鼻子里灌醋;身子壮,又不太听话的人,就打他们的要害。反正如果他们不交出钱就不算完。
猛,这样的人实在让我无语。
不光我无语,薛举也无语,有这么个心理阴暗的儿子实在也不是件光荣的大好事,将来万一他成了自己的继承人还这么不知好歹,恐怕自己打下的那些江山就全糟蹋了。
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了一点:再穷不能穷教育,小时候没教好,没事还好,要是落下个心理疾病,那当父母的真是只能叫苦不迭。
薛举也常常看不过去,教导他:“你智略足以纵横(先顺毛摸摸),真是我的好儿子(……),但是过于残暴,我的江山迟早会毁在你的手中!”可惜,这预言真的实现了。正所谓有什么样的爹就养出什么样的儿子,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薛举是个犟人,他儿子的脾气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况且薛仁杲兄也不是李世民,没有对纳谏的痴迷,怎么会改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到了后来,薛举死了,薛仁杲在折墌城上台,手下将领没有一个对他没意见,大家都心照不宣,盘算着何去何从。郝瑗(这兄弟后来成了薛举的干部之一)则干脆哭出了病,从此薛举辛辛苦苦打下的事业,一天不如一天。
先说薛举,原来是金城府的的校尉(类似于派出所所长),但是我们知道,大业末年,隋炀帝的大手笔工程把国家弄成了一团浆糊,于是盗贼群起,特别是陇西。
于是金城令郝瑗(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个)招了几千人,让薛举去*土匪山贼。讨贼,总是要找个地方发盔甲武器的,但是……
郝瑗在郡里面找了个地方,把官员们叫来,大家一起给这些壮士赠酒送行。
结果,给自己送了行。
这薛举也着实不地道,和儿子一盘算,然后和同伙一起,把金城令郝瑗给抓住了,还美其名曰:“收捕反者”。然后把那些官员一起囚禁了起来。这下好了,本来一起图个热闹给人送送行,结果是大伙手拉手一起关了禁闭,一个都不能少。
更讽刺的是,由于军队里没有高级知识分子,薛举只好又把郝瑗放了出来。这郝瑗也很识相,死心塌地卖命。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元为秦兴,封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这时候一个叫罗某(这人名字电脑上打不出,抱歉)的土匪头头,眼看风头一顺,便抓住机会带领手下来归降。
但造反,总不能呆在一个城市里不动,那样就和山大王没什么两样(李世民语),薛举把矛头指向了隋将皇甫绾——他手下有一万士兵。
薛举选了两千精锐偷袭,在赤岸和皇甫绾撞了个正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本还怕你坚守不出,出来了最好,一举灭之!
老天,是比较随和的,起码有时候是这样。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家布好阵,还没打,突然刮起了大风。吹的方向,是朝着薛举这里吹的。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下好了,要被皇甫绾当鸭子赶了。
正当薛举四下寻找逃路的时候,突然他发现了奇怪的一点:皇甫绾没有进攻。
这个问题,我始终不明白,好好的顺风,兵法上都明确写着有利用兵,干什么站着呢!但中国的历史上什么事情都有,匪夷所思的也不少,就当皇甫绾脑子进了风好了。
然后,奇怪的事又出现了。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原来一直刮西北风,气得周瑜几乎吐血,但是就在总攻之前,风向变成了东南风!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大概是皇甫绾太傻,老太也看不过去了,便即时将风向转了过来——改吹皇甫绾了。
于是乎,意料之中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