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肖新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据清代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说,我国民间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牛王:
  按《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敬牛之俗。壮族有“牛魂节”,哈尼族有“牛纳纳”(牛歇气),而贵州仡佬族则有“敬牛节”。贵州《盘县十月朔之俗》云:“十月朔,俗传为牛王神生日。乡农各寨,捐资举牛王大会。爆竹之声,各寨相应,极一时之喧闹。各家并出新糯米制饼,先取一团喂牛,一团挂牛角上,牵之至河畔饮水。俗传牛饮时于影中见角上之饼,格外喜悦,知人酬其劳也。”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这指的是我国古代送冬寒、迎新春的“鞭春牛”风俗。鞭春牛又称鞭土牛,因“春牛”多为土制,且色彩鲜艳。《周礼?月令》曰:“出土牛以送寒气。”到了唐、宋时期,鞭春牛的风俗更为流行,以至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宋代孟###《东京梦华录》中“立春”条曰: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至今仍流传在吉林海龙县的打春词是:“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
  印度85%的人信奉印度教。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该国南部的图达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管理人世的女神名叫替克兹,而创造牛和人的则是她的弟弟奥。奥用泥土造了1600头牛,这就是圣牛的祖先,最早一个男人就是攀在最后一头牛的尾巴上出现的。奥利用这个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一个女人。这对祖宗仅用一个星期就繁殖了100个图达人。
  印度教徒把母牛视为“圣牛”,它们神圣不可侵犯。牛可以在大街上自由游荡或者躺卧,行人和汽车必须为它让路。在农村,它们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入田间,饱食已经成熟的谷物或水果。圣雄甘地是牛的崇拜者,他曾说过,他尊重母牛的圣洁,犹如尊重自己的母亲。在印度,人们甚至开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当牛不能自由觅食时,它们就被收养在这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端于西周时期。《诗经?小雅?大东》最先提到“织女”和“牵牛”: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
    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  彼牵牛,
  不以服箱。
  诗中所说“织女”是指天琴座的三颗星,它们在银河之西,而“牵牛”则指天鹰座的河鼓三星,它们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和“牵牛”都是天空中极亮之星,因而能启发人们的想象。
  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流传开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应劭在其《风俗通》中,记述了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事。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更把两者的“恋爱”演化成了婚姻。此后,我国史籍、志怪传奇、笔记小说,更生动地描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杜甫的一首《牵牛织女》诗,则成了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的经典之作: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天仙配”历来有许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天帝的第七个孙女织女在天河东面织造云锦,牛郎在天河西面放牛。两人都很勤劳,天帝就让他们喜结良缘。但是,他们婚后只顾嬉戏,不事耕织,天帝于是大怒,把他们隔在河之两岸,并让乌鸦通知他们,只准他们七天见一次面。谁知乌鸦传错了话,说是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
  另一个民间故事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突出了“老牛”的作用:牛郎是个贫苦的孤儿,受其兄张有才和嫂嫂嘎氏的虐待,分家时只分得一头老牛。可这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会说人话。老牛告诉牛郎:“天上有个美丽的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天天织布,织出五彩缤纷的云锦和天衣,休息时常常到银河里洗澡。如果你想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做妻子,可以趁织女洗澡的时候,拿走她放在岸上的衣服。”
  那时,银河同人间相通。牛郎照老牛告诉他的方法,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被牛郎的勇敢行为所感动,就嫁给了他。夫妻二人生了一男一女,生活美满幸福。
  后来,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异常震怒,派天神捉拿织女。织女被捉上天,牛郎却上不去,因此与两个儿女号哭不已。那时,老牛快要死了,便告诉牛郎说:“我死后,你可以用我的皮做件衣裳,穿上它就能登天。”
  牛郎照老牛的话做了,果然上了天。他肩挑一儿一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这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往空中一划,顿时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哭声悲切。这哭声感动了天帝,天帝答应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七月初七晚上叫“七夕”。此时,鹊鸟们为了帮助织女一家相会,便都飞向天河,架起一座鹊桥。而在旧时的民间,妇女们则要聚在一起欢度七夕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因此,“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农耕时代,人们基于男耕女织的现实,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他们朴素的人生理想,而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阕《鹊桥仙》,则为这个故事抹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外斗牛
斗牛,既指人牛相斗,也指牛牛相斗。对于我国古代是否有过人牛相斗,至今说法不一。但是,在旧时浙江的金华、浦江、义乌一带,以及在现时国内的某些地区,人们年年举办牛牛相斗的赛事,则是确定无疑的。
  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婺州斗牛俗》写道:
  金华人独喜斗牛,则不知始于何时。余在婺州十有六年,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报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斗场辟水田四五亩,沿田塍皆搭台,或置桌凳,以待客及本村老幼妇女……牛之来也,鸣钲前导,头簪金花,身披红绸,簇拥护之者数十人。既至田中,两家各令健者四人翼其牛,二牛并峙,互相注视,良久乃前斗,斗以角,乘间抵隙,各施其巧,三五合后,两家之人即各将其牛拆开,复簇拥去。观者不知其孰胜负,而主之者已默窥其胜负矣。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侗族、黎族等民族的体育运动也有斗牛一项,而宁夏、甘肃一带的掼牛,则多在喜庆之日举行。表演时由一人牵牛入场,牛披红戴绿,斗牛者穿着披风,空手进场。他用双手紧握牛角,在与牛的角力中突施技巧,将牛摔倒在地,于是斗牛结束。
  在外国,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方式,西班牙、葡萄牙有斗牛,印度尼西亚有赛牛,委内瑞拉有摔牛。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既有喜剧性的结局,也有悲剧性的结局。
  西班牙的斗牛是在围猎野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斗牛士多是专业人士,而所用之牛是专门培育的塞维利亚品种,只斗一次就被淘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描写斗牛场面的:
  “第一声号响,牛被赶进场后,各斗牛士用斗篷挑逗牛,试探牛的特性。然后号角一声宣告斗牛的第一阶段开始。执矛手出场,当牛向他所骑的马冲来时,他用矛进行阻挡,刺牛的颈部和肩胛骨之间;第二声号响时各投镖手出场,此时执矛手退场。投镖手站在距离牛二三十码处,跳动大叫以挑逗牛,牛怒而冲向前时,他们迎上前去而略微偏开,灵巧地把镖投向牛的颈部与肩胛骨之间,然后转身闪避,使牛扑空;第三声号角宣告第三阶段开始,此时斗牛士单身出场,走到主席台下,右手拿帽,左手持剑和斗篷,如把牛献给某人就向某人掷帽。然后用斗篷左右摆动引逗牛,待牛直冲上来时,用左手将斗篷抛到前面,把牛头引向下方,然后右手迅速准确地把剑垂直插进牛颈部,如把大动脉刺破牛可顿时倒地毙命。斗牛士只容许刺一剑,否则犯规。此时蒙他献牛的人将帽子掷还给他,并授予礼品或金钱。”
   。。

牛与文学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牛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唐代刘义《代牛言》云:
  渴饮颖川水,饿喘吴门月。
  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
  宋代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元代宋无《老牛》: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
  我国浩瀚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牛”的四字词语:牛马走、牛眠地、牛刀小试、牛刀割鸡、牛之一毛、牛头马面、牛衣对泣、牛角挂书、牛饩退敌、牛鬼蛇神、牛鼎烹鸡、牛溲马勃、牛蹄中鱼、牛骥共牢、牛骥同皂;一牛吼地、九牛一毛、土牛木马、木牛无全、目牛游刃、对牛弹琴、老牛破车、老牛舐犊、休牛归马、休牛放马、休牛散马、买牛卖剑、如牛负重、吴牛喘月、呼牛作马、呼牛呼马、放牛归马、带牛佩犊、骑牛觅牛、椎牛飨士、童牛角马、犀牛望月、瘠牛偾豚;马勃牛溲、气冲牛斗、气吞牛斗、鸡尸牛从、茧丝牛毛、蛇神牛鬼;亡羊得牛、气冲斗牛、气克斗牛、气喘如牛、归马放牛、目无全牛、充栋汗牛、卖剑买牛、版筑饭牛、庖丁解牛、裾马襟牛、蹊田夺牛、襟裾马牛。
  我国民间更有许多关于牛的俗语:猕猴骑土牛;牛头不对马嘴;九牛二虎之力;初生牛犊不怕虎;杀鸡焉用牛刀;黄牛拉磨,慢工出细活;泥牛入海,无影无踪;牛犊子拉车,乱套;墙上的春牛,离(犁)不得;属牛的,专碰硬的,专拉重的。
  

牛的故事
古哲智慧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替梁惠王解剖牛时,手按着它,肩靠着它,脚踩着它,膝抵着它,皮肉分离,哗然作声,刀进牛体,响声哗然。这些声音恰似音乐,既合乎古代《桑林》之舞的韵律,又符合古乐《经首》乐章的节奏。
  梁惠王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精熟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研究牛体解剖的学问,远远超过对于肢解牛的操作技巧的钻研。我开始宰牛时,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已经完全掌握了解剖的学问,任何一头牛摆在我面前,我所注意的只是它的内部结构和脉络,也就是把它看成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了解它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因而在我的心目中,再也没有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对牛体的各个部位了如指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感觉器官已经不起作用,而精神活动却积极起来。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之间的空隙,导向骨节间的窍穴;依照牛的自然结构,在一些支脉、经脉、筋骨肉、肌腱以及筋脉相交的地方,我的刀刃没有一点妨碍,更不用说那些大骨头了。好厨师每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骨头。到今天为止,我这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