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医教育按西医方式培养,人才越来越少是中医日益衰退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中医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古汉语训练,许多学生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中医传统理论严重缺失,望、闻、问、切等临床硬功夫训练不多。目前,解放前就从医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20世纪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也已为数不多。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人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后继无人已成为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探讨篇:农民偏爱的中医药何时再“火”起来(2)
中医药发展的资金紧缺是其二,在浚县中医院,蒋副院长告诉记者,目前该院政府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连离退休人员工资都不够,而在职职工的工资全部为自给自足,医院每年都在亏损。湖南省邵阳市中医院胡滨院长也提到由于政府财政拨款偏重于综合医院,他们医院面临严重的资金困难问题。
国家标准有时难以适用于中药是其三。中药主要是丸散膏丹,这些制法必须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民间的一些偏方验方得不到认可。另外,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常常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效果,中药新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都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贬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标准”,非要经西医认可的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才能算数,这在中国医学界已经习以为常。
随意撤销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在县乡村卫生网络建设中“重西轻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积极参与
当前,对中医药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没有得到认真贯彻,随意撤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县乡村卫生网络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积极参与,在县级医疗机构中,中医院发展明显滞后于综合医院;由于中医药收费过低,致使不少县乡村卫生机构“重西轻中”,中医药人员看西医、开西药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名从医已有36年、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告诉记者,现在接诊一个病人治疗费也不过只有35元,一天就是马不停蹄地接诊,也不过百余号患者,提成也只有几十元,而一个普通西医医生做一个手术仅手术费可能就有几千元,提成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如此一算,中西医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极为明显。国家提到中医院参与治疗率应该达到75%至80%,而现在还不到40%。
据湖南省邵阳市中医院院长胡滨介绍,目前政府对中医扶持重视力度与普通医院相比更显得不足,中医院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一方面中医讲究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病情,没有现代的医疗器械直观,另一方面在费用上突出的特点是把脉不收费而检查是要收费的。面对这种情况,为了生存,许多传统的中医院也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大量添购医疗器械上。“如果国家再不加大投入,这种优良传统就要失传了。”
谈到亏损原因,河南省浚县中医院的蒋院长提到一方面急救不具备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的起点较低与综合医院相比竞争优势有差距,新型合作医疗出台后对中医院有冲击,国家对中医院的补贴虽然有政策,但没得到彻底落实,有些政策不利于中医药发展。
“中医是我们的传统医学,应该发扬光大。”在采访过程中蒋院长一直强调着这句话,他提到,目前国家对中医与综合医院的投入不平衡,“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医确实有面临失传的可能,这些东西失传了是一种遗憾,没有了确实是一种损失。”他对中医的发展前途很不乐观。
记者采访的一些中医中药界人士普遍希望国家能在农村中医药方面,尤其县级中医院的发展上给予扶持性政策;在投入上,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重点扶持,做好基层中医院的建设完善、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专科建设等工作;对民间单方、偏方,验方放宽标准;构建“中西医并重”的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保证广大农民对中医药的需求。
读者反馈
进城务工青年评说农村看病难
看了经济日报农村版刊登的《医院卖了包袱甩了农民咋办》;在北京一家企业做行政助理的农村女孩杨闵很担忧。她认为,如果医院私有化,经营者肯定会以赚钱作为首要目的;会千方百计地提高挂号费、出诊费和医药费;会为节省开支而不聘用医术高明的医生。这种做###直接导致农民看不起病、花了钱而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最终受害者还是农民。
对这组系列报道,一些从农村来京的打工者都表示感同身受。有人开玩笑:“医院现在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以前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是为人民币服务。”“我有次去看病,医生开口就问我,是公费还是自费。”在北京打工的湖南省祁东县过水坪镇大福村的江勇挺疑惑,不明白医生为何有此一问。
在北京打工的山东省新泰市官里镇宫西村满兆乾说:“如果是公费治疗就多开药、开好药、开贵药。如果是个人掏钱,开的药就会相对减少、便宜。”在医院干过三年的满兆乾对这些很清楚,“要想让一种药品在医院一路畅通,从药房至高层管理,整个体系的人员均须有利益可沾,尤其是新药,医药公司开出的回扣更多,药品价格也成倍增长。连城里人都负担不起,何况赚钱少得可怜的农民、农民工。”“社会要效益!医院要效益!医生要效益!可谁给农民效益呀?”在北京做业务员的河北省定州市明月店镇三回寨村的郭敬很愤慨。
看了《12元的药就这样卖到了170元》,对于药价虚高的问题杨闵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应该借鉴中关村电子城的做法,将药品价格透明化。中关村电子城每天都会把不同品牌、不同性能的各种电子产品的价格公布在网上,供购买者查阅。有关部门也可以根据药厂制药的成本为标准,统一各种药品价格,将其公布在网上。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高出该价格的情况,可打电话到有关部门投诉。”而江勇则认为:“应该把医药销售公司、医药销售代表这些中间环节都‘砍掉’,让药厂和医院直接联系,这样可以省去许多流通费用。”
一些从农村来京打工青年还说,“国家应该多拨款扶助乡镇医院,更新医疗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备跟不上,再好的医生也没辙。”“应该提高村医的看病水平,让正规卫校毕业的人当村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探讨篇:集中招标咋“降伏”不了虚高的药价?(1)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中,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是一个关键的因素。2000年起,我国在药品流通领域推出一项重大改革——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旨在规范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然而,这一本意打造“阳光工程”的举措实施几年来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药价天天说要降,就听见上面发政策,咱老百姓咋没感觉到呢?”河北省定兴县清凉寺办事处一位卢姓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得个小病几毛钱就能治好,前几天自己的孙女感冒,打了7天点滴,花了五六百元也没有好转。据有关报告指出,20多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提高了十几倍,而药品价格却上涨了100倍,有的甚至上涨了200倍。
近年来,为了遏制药品流通中的腐败,我国县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逐步实行了集中招标。而面对招标,经销商和医院也并非无计可施。日前,福建寿宁县南阳镇出现了一件怪事:一支“硫酸软骨素注射液”在医院售价2892元,相同药品在药品超市零售价仅为045元,医院售价高出药店63倍多,如此高价药品是如何通过招标采购进入医院的
按照药品招标的有关规定,药品招标由中介机构发布招标公告,网上竞争性报价,专家库里抽取专家评标。一位熟知此道的医药销售代表李女士告诉记者,要想中标,首先就得“攻克”招标中介机构。最基本的,中介机构能给你适时提供竞标对手的信息,如果公关到位,中介机构还可以想办法将竞价品种分流或排挤出局,使你的品种高价中标。除此之外,要中标也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开标后竞价品种符合竞标的数量及其他要求,需组织专家评标,这些专家来自医院,如果能与专家较多的医院有交往,可以使评标有比较好的结果。
“即便是中了标,也不能表示我们的工作完成了。”李女士介绍,药品招标是一种特别的招标形式,就是中标合同是由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签订,只表明某个品种可以进医院,而并不表明医院一定要采购这种药品。
中标的药品有很多,这些药品怎样“走”进医院,就需要打通各个关节。首先就得跟临床科主任搞好关系,得到“申购单”。然后在药事委员会开会前,分头去打点进入药事委员会的医院院长、分管院长、药剂科主任以及临床科室主任,才能保证中标药品进医院。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并没有真正减轻病患者的负担,也没有解决医药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是药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医院对买方、卖方都处于垄断地位,换句话说,用什么药,不用什么药,医院握有决定权。这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有些药品生产厂家中了标,药品反而比没有招标以前难卖了,这被医药销售代表称为“不招标还好,一中标就死”。因为利润空间的缩水,医院有意无意地抛弃了一些低价药。比如两种分属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的常用抗生素,招标前为50元销量很好,但中标降至28元后,却遭到冷遇。
药品招标推行的过程中,也曾引起了部分医院的不满,他们以各种形式故意找配送企业的“茬”,对配送企业送过来的药挑三拣四;故意拖欠配送企业货款。而在药品招标广泛推开后,由一家企业独立承担一个地区农村的药品配送,是否会形成新的行业垄断,又成了困扰人们的问题。例如,成都市实施的配送模式中,明确规定只能有唯一的一家药品经营企业从事配送工作,负责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配送点100%的药品配送。配送权成了独家经营的垄断产品,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许多企业在投标时恶意低价竞标,在获得招标药品的专营权后又以价格低、利润薄为由抵制配送,从而导致医院部分临床用药短缺。
招标失灵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医院的“以药养医”体制
北京市某医院的一位院长告诉记者:“现在85%的药是从医院卖出去的,医院的问题解决不好,药价也就降不下来。”他认为,要革除以药养医的弊端,实行医药分家是一种理想选择,但目前时机似乎尚不成熟,较为稳妥的选择是,推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逐步提高技术和劳务性服务的价格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医药分离,切断医院、医生和药品营销之间不合理的经济利益联系,缩小医院通过药品牟利的政策空间。 。。
探讨篇:集中招标咋“降伏”不了虚高的药价?(2)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对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规范整改,也是遏制药价虚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13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无证挂靠的不计其数。药品流通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对药品流通企业整顿的同时,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整顿也势在必行。我国医药企业重复建设严重,而且缺乏自主创新,仿制药占90%以上。一个诺氟沙星有120多家企业生产,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这种情况下,行业的恶性竞争在所难免,竞争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缩水。
相关链接
应对降价,看我“七十二变”
药品降价,最终的板子打在了生产企业的身上。药企会心甘情愿地承担降价的损失吗?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了药企应对政府降价的“高招”。
招数之一:转移市场
一旦某种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临床就很难再见到这种药品。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高价药品,利润空间少的药品只好转移市场,上山下乡,主攻贫困落后地区。
招数之二:减产停产
某省一家药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价格降低后,在几家大医院的销售额迅速下降,从以前的200万元降至几乎为零。原因当然是商家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