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和大家看法不一,他说:“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他是掌握了刘表的弱点,和刘备刘表之间的矛盾,作出这样的判断,这就叫胆略了。
郭嘉敢提出来,曹操敢于拍板,所以,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三国时期,像这样有远谋高见的智士,并非只是曹操帐下的荀彧郭嘉两位,甚至在袁绍军中,也曾经囊括了大部分河北名士,但他恰恰败在了不会用谋士上,所有的好主意,都被他优柔寡断,疑而不决的性格毁掉了。
所以,更关键的是要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成果得到应有报偿的曹操式的决策者。韩愈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毛泽东同志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出南阳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除了帝王将相之外,确实也无其他了。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老百姓,也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士兵。甚至人类的另一半,在有名有姓的女性人物中,除了貂蝉是着力描写者以外,其余像蔡夫人、孙夫人,乃至大乔小乔,笔墨都是微乎其微的。全书以很大的篇幅写战争,那是“将”的事;同样,以很大的篇幅写权谋,那是“相”的事。
在所有的这些谋士中,最出类拔萃的,最典范的,最不朽的相,莫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所有认识他,知道他,了解他的人,无不承认不及他的万一,把他看成是周之吕望,汉之张良。这样一个众望所归的智士,为什么过着表面上看来是出世的生活?
当时,天下纷争,群雄竞起,正是汉王朝所谓气数已尽以后统一局面的结束,分化瓦解的开始,因此,合后之分,是一种必然,治后之乱,也是一种必然。《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眼人看得出,在新一轮“分”的角逐中,若不经过长期而反复的,严峻而痛苦的较量,争斗、火并、厮杀,一个能够领袖群伦、重新构筑“合”的人物,是产生不出来的。诸葛亮站在旋涡外,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济世良才,能力挽狂澜吗?在他回答徐庶说的话中:“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表明了他对无望中挣扎的拒绝心理,正是这份清醒,才能有“我本是,卧龙岗,闲散的人”的潇洒。
汉末的党锢之祸,其实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迫害知识分子的运动,大批有才有智之士,报国为民之流,杀的杀,关的关,余下的,不是放逐,就是远遁,即或侥幸能在长安居住者,也是永不叙用。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有着如同母体脐带相连似的,息息相关的命运。所以,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心灵中,一份永远推拭不掉的沉重负担。于是,干预也好,隐遁也好,便有每个人自己的表示关注的方式,入世,是一种关注,出世,也未必不是一种关注。诸葛亮身在茅庐,心系寰内。虽耕读自娱,但诗中“改尽江山旧”的情怀抒发,说明世间的一切,仍时刻萦系在他脑海之中的。
诸葛亮不想入世,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赞成他入世。他知道,他朋友也知道,他入世未必于世有补,不得其时,徒费心力的悲剧在等待着他。可他终于难逃这种忧国忧民的心狱,还是走出了南阳诸葛庐。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
诸葛亮之憾(1)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但是,从他的治国实践的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这个词,或再加上“英明”、“正确”,来对一位领袖表示崇敬。其实,所谓的“伟大、英明、正确”,准确地说,是指其某项决策而言。
诸葛亮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取荆州和益州后,得人和来治蜀,以此而立国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那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刘备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诸葛亮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这块地盘,养精蓄锐,以图来日。在主敌必然是曹操的形势下,若荆州受击,益州可北上,若益州被袭,荆州可牵制,不能不说是英明的。而且破除刘备的宗亲思想,不失时机地夺得刘表和刘璋的土地,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版图,也不能不说是正确的。
这些新思维,对于刘备和关、张及其部属,是闻所未闻的,在此以前,他们像浮萍一样飘泊不定,直到诸葛亮出山,他们才知道不一定非要过寄人篱下,仰给于谁的日子,自己可以当主子,自己可以成立国家,于是豁然开朗,有奔头,有干劲了。
回顾刘备二十年来,狼突豕奔,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差不多的。如果说刘备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三请诸葛亮的虔诚,对孔明的绝对信任,那言听计从的态度,是可圈可点的。就隆中决策,奠定西蜀来讲,诸葛亮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完人,和永远的伟大英明正确。
就从他刚从南阳走出来,到新野为刘备主持军政要务,正赶上曹操挥师痛击刘备之际,也未见这位大谋略家的出色表现。先是看着那位皇叔,败在一误再误,未能及时拿下荆州,以致错过时机。再败在小胜以后,掉以轻心,没有及早做撤退准备。更败在他携民渡江的大逃亡上,虽然得到了千古赞扬的仁义道德的美名,习凿齿甚至褒他为:“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于同败。”但实际上,刘备既救不了百姓,也救不了他自己。世界上还没见过一位将军,以数千兵力,掩护十数万民众,每天以五公里的速度缓慢撤退的。到底打算逃跑呢?还是等曹操追上来被消灭掉呢?
人们有理由问:诸葛亮作为谋士,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一、他未从保存实力的角度,应该使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轻装转移,先行一步考虑,却迁就了刘备的纯系感情用事而误事的做法。二、制定的撤退路线,先去投奔毫无接纳把握的襄阳,是错误的,继而转向曹操志在必夺的江陵,则更是错误的。钱粮大半在江陵,曹操是专门断粮劫粮烧粮的老手,这便宜会让诸葛亮占了去?三、在最需要临机应变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撇下刘备,往江夏求救。一个决策人物,当作一个使者来用。刘备乱了方寸,情有可原,他本来就是一个织席贩履之辈,怕是连兵书都未读过的,所以打算跳江自杀,但诸葛亮却没有任何自责之词,对他的伟大,就不能不置疑了。至于他进蜀以后,终其一生,虽鞠躬尽瘁,但从此未能拓展一寸疆土,而结果却是因他的疲国劳民的北伐政策,把本可据险固守,富饶自足的天府之国,拖垮在穷兵黩武的战争之中。在三国中,阿斗是最早降晋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被这种对于名人崇拜的错觉,引导到把某项决策的伟大英明正确,看成是所有决策都必然是伟大英明正确的歧途上去,而由此得出领袖人物全部的伟大英明正确。这种形而上的看法,便把这位领袖的许多谬误差错,乃至于荒唐可笑的行径,也认为是伟大英明正确的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诸葛亮之憾(2)
其实,诸葛亮从走出卧龙岗,到病逝五丈原,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少脱节之处。由于刘、关、张致命的弱点,和他的悲剧性格,也曾发生过一连串的失误,以至于最后也并未实现他隆中决策的理想。所以,《三国演义》虽不遗余力地想把诸葛亮的这些伟大英明正确予以神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是他,不是神。而《三国演义》在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不那么成功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会当之无愧地,在史册中长存下去,直至永远。
屏风后的蔡夫人(1)
夫人左右一切,对丈夫,可能是好事,也可能并非好事。尤其丈夫拥有权力,或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夫人起到好的作用,也许并不显著,但一旦起不好作用的话,则必然要酿成悲剧。在家庭范围内,怕老婆,顶多名声不雅。但朝廷可不是家庭,后妃要插手朝政,影响所及,后果严重。那么,当皇帝的,被后宫左右,恐怕就英明不了的了。
汉末,荆州的刘表,雄踞一方,号称八俊,不是很著名的怕老婆者。他受到枕头风的影响,但对太太的话,也并不言听计从。她对他说,刘备这个人,不可信。尽管刘表也觉得收留他,未必妥当,但没有下逐客令。但即使一个非常伟大的丈夫,要完全不为宠爱的妻子软攻势打倒,那也是不可能的。盖世英雄拿破仑,不也对奢侈浮华的约瑟芬皇后,无计可施吗?所以,刘表的妻子蔡氏,不除掉刘备不罢休的努力,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相当大男子主义。刘备就说过,老婆和衣服一样,丢了还可再添。猎户刘吉,把老婆杀了,当野味做了菜肴。所以,书中女性很少,除了貂蝉外,比较有故事的就是这位蔡夫人了。她很了不起,安排下刀斧手,差一点把刘备干掉,如果不是那匹的卢马,刘备也许溺毙在檀溪里了。后来,东吴孙权在甘露寺,也准备学蔡夫人这一手,但戏未开场,就拆穿了,吴国太大发脾气,孙权倒把妹妹赔了进去。可见蔡夫人并不弱,不弱之处,就在于她先生不以她为然,但能策划出襄阳之筵,而且指挥她的党羽,将细节安排得滴水不漏,差一点就成功。刘表死后,也是她作出的决定,将荆州交给了曹操。从审时度势的角度看,她依托强者,而不傍附刘备或孙权,作为争夺战中的一粒棋子,未必不高明。
蔡夫人善于躲在屏风后,听她丈夫与客人的谈话,她大概算得上搞窃听的情报前辈。为什么要窃听,就是要干政。为什么要干政,就是要维护她和她儿子以及其党羽的权位。应该说,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要比感兴趣者多得多。因此,太太从厨房走进客厅,插手丈夫的事务,有时并不一定她有很强烈的染指欲望,而是她个人的利益和周围人的需求,推她走到台前为代表,来“牝鸡司晨”的。
夫人干政,不光是国货精品,洋人也有类似现象,不过,相比之下,中国要热闹些,厉害些,闹腾的后果也严重些罢了。唐代的杨贵妃,把好端端的盛唐,弄得从此败落。明代有个名叫客氏的皇帝奶妈,和魏忠贤勾结起来,把朝廷上下,搞得个乌烟瘴气。清代有个西太后,差点把中国卖掉,则是人尽皆知的了。所以,中国人对于夫人干政,特别敏感,也特别反感。
这可能和数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轻视女性的观点,和与此相关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影响至今并未消除有关。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天然地把女性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的成见,仍旧自觉不自觉地起作用。因此,女性的正常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被剥夺,稍有表示,必看作是反常行为。于是,作为一种逆反心理,某些女性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狂热地干预国事政务的现象产生,是不奇怪的。
历史上也确有夫人干政成功的例子,不能一概抹煞。但中国人被夫人干政干怕了,就索性全盘否定。女人为什么不能干政?武则天当皇帝,不比她丈夫强上百倍?由于封建礼教桎梏了人们(也包括女人自己)的思想以后,便把走出厨房外的女人,视为不守妇道。而身居权力中心的女人,又极易生出愈来愈炽的野心。这就是中国夫人干政过多,和反对夫人干政甚烈的###,持续至今的缘故。
凡夫人干政,一、必有一个握有权柄,而又被她明里暗里能够掌握操纵的男人。这些皇帝、总统、主席、元首,通常先是宠幸、后是庇护、继是放纵、终于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