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赵悼襄王仅仅是把倡后当作一个床上工具,对赵国的未来反而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么,赵国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可能都得重写。可赵王偏偏被倡后美貌诱惑得魂不附体,死活要娶她。
大将李牧不高兴了,他劝赵王说:“千万不能娶!这个女人心术不正,国家会因为她倒霉的。她把婆家搞得乱成那个样子,大王您就不害怕吗?”
本来,对像李牧这样决定着国家前途命运的股肱重臣,君王一般是不应该也不敢得罪的。但赵王却彻底被倡后灌了迷魂汤,竟然一点面子都不给李牧。他冷着脸对李牧说:“国家乱不乱,要看寡人的执政能力!”
赵王排除众议,把倡后娶进宫。这时,悼襄王已有王后,并且已经立儿子嘉为太子。倡后此时的身份,只是一个妾妃。但没办法的是,这倡后就是能讨赵王的喜欢,不久他们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迁。因为母亲得志,这个迁也很受赵王的喜欢。
国,毁在一个歌女手里(2)
让一个一国之君每天爱着、宠着,倡后的日子过得应该是很不错了。但人是不会对已经得到的利益满足的,倡后也一样。倡后浸润着更大的野心。
为了自己和儿子今后的长远利益,倡后要采取行动了。她接下来的手段,其实也没什么创意,只不过是所有阴毒女人的惯用伎俩。
首先,她借着自己受宠,不断在枕头边向赵王吹阴风,说王后和太子的坏话,诋毁他们的名声。接着,她又撺掇亲信诬陷太子,使他被治罪。悼襄王昏庸,为讨好他的宠妃,竟然乐得拿国家的法统做人情。于是,赵王废了太子嘉,另立迁为太子;顺道把原来的王后也废了,改立倡后。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死了,太子迁升任赵王,是为幽闵王。而这时赵王迁还不到八岁,赵国的执政大权,实际上落到了他妈妈倡后的手里。
已经成为王太后的倡后尚存自知之明。她一个青楼出来的妇道人家,治理几个男人还算驾轻就熟,但要治理一个国家,就勉为其难了。此时赵国最有能力的人才还是李牧,但倡后不敢指望。因为她知道李牧根本就不待见她。最后,她把自己的帮手定成了春平侯(《战国策》称春平侯,但《史记》称其为春平君)。
春平侯本来是赵国的“牛”人,他是悼襄王的哥哥,也是赵孝成王时的国相,太子立的也是他。可春平侯时运不济,当时秦国对赵国虎视眈眈,为了取得秦国的信任而自保,孝成王只好让太子春平侯辞掉国相的职务,把他送到秦国当人质。之所以要抵押太子,是为了表示对大秦的重视和尊敬。
春平侯在秦国当抵押物第三年时,他的爸爸孝成王死了。作为太子,本来他是法定的接班人,但他的抵押期未满,身处秦国不得归。赵国也没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只好改立他的弟弟子偃继位,即赵悼襄王。直到悼襄王干了一年后,春平侯才被秦国放回祖国。
春平侯回国后地位很微妙,王位本是他的,可他因为为国贡献却丢了前程。悼襄王死时,春平侯还不到三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倡后盯上春平侯,一方面是自己急需一个巩固地位的帮手,一方面也是害怕他有可能危及到已经接班的自己儿子的地位,同时还可以填补年轻丧夫的寂寥,可谓一石数鸟。
倡后能够使出的全部本钱就是她的身体了,这是她的长项,倡后向春平侯发起猛攻,春平侯抵挡不住,倒在了倡后温柔之乡。
倡后用自己的身体把春平侯交换成了新的一家人。这时的赵国,是倡后的儿子当国王,倡后的情夫做国相,已经是铁桶般的家天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扶植党羽,铲除异己。
当时秦国之所以迟迟不能灭赵,完全是因为有李牧的奋力抵抗。秦国视李牧为眼中钉,李牧恰好又是倡后的宿敌。春平侯曾常年居秦,感情上与秦接近,在秦国肯定也结交了不少高层的朋友。刘向《列女传》称春平侯“多受秦赂”,应该是合理的。可怜的大将军李牧,因为得罪了这家人,最后被栽赃诬陷,只得自刎以求清白。
倡后自毁长城,秦国便再无顾忌。秦将王翦闻知李牧死,立即率兵攻赵。赵军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很快一败涂地。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入邯郸,生俘赵王迁,赵国灭亡。
秦王对赵王迁这个窝囊废还算大度,没有杀他,将其流放到了遥远的房陵(今湖北房县)。据说赵迁在房陵流放中悔恨交加,思怀故乡,常到山顶北望。不久,赵迁饿死在茅屋里。
倡后的下场比儿子还惨。秦国攻占邯郸后,赵国抗秦的抵抗组织找到了倡后,在大街上就把她杀了,而且,还一个个寻到了她的族人,将其灭门。
霸王别的哪个姬(1)
我一直认为,著名的虞姬最少应该有三个:作为历史人物的虞姬,作为艺术形象的虞姬,作为商业招牌的虞姬。
作为历史人物的虞姬非常简单,其实是史书中的闲人、闲笔。
唯一能证明她存在过的正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人们对这段故事十分熟悉,所以我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相关内容照录如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这段记录诞生了三个典故: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之战,是以刘邦和项羽为代表的楚汉两派势力的最后一战,也是决定当时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但很显然,项羽大势已去。在汉军的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夜不成寐,于是在帐中饮起了酒。他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自己已走进穷途末路。
在这样生死抉择而又前景惨淡的时刻,一个女人出现了。她的面目非常模糊,司马迁说她名字叫虞,那么她姓什么呢?不知道。后世又有学者考证她姓虞,那么她又名什么呢?也不知道。我们甚至不能确认,这位“美人虞”中的“美人”,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漂亮女人,还是指她在项羽诸妾中的地位。因为按照秦朝后宫的品级制度,美人也是地位较高的嫔妃的称呼。所以,一个偷懒的办法,是叫她虞姬—一个姓虞或者叫虞的漂亮女人。
但是,从“常幸从”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虞姬很得项羽宠爱。在如此危急关头,虞姬还在军中大帐中陪着项羽,他俩很可能已经到了须臾难离的程度。项羽的对手韩信曾经这样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这当然是在贬斥项羽,但项羽这种“妇人之仁”的性格,无疑很讨女人欢心。试想想,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能够尊老爱幼、轻言慢语、嘘寒问暖,已经难得。如果他还是一个有本领取天下的英雄豪杰,对女人而言就是完人了。至于项羽小气,对有功之臣舍不得封爵封地,那是男人的大事,对女人并不重要。她们更注重男人在情感上的关心,而不是物质上的投入。所以,我敢断言,虞姬与项羽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与虞姬一起出现的还有项羽那匹叫骓的骏马。骓应该也不是马的名字,它的本意就是毛色黑白相杂的马。这是项羽的坐骑,所以“常骑之”。
“常幸从”的宠妃虞姬和“常骑之”的宝马骓都到齐了,这分明是今天男人对于香车美女追求的意境,可惜当时的情形是满拧的。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吟下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
这首歌很有意思,项羽在慨叹完自己力可拔山、英雄盖世之后,开始念叨他的宝马,说它在时运不济的时候却不离开主人,之后又自问自答加上一句:“马儿马儿,你不离开我拿你怎么办!”最后一句突然又冒出:“虞姬虞姬,我又该拿你怎么办!”四句歌词,一句评自己,两句论宝马,一句说美人。很显然,讲马是给人听。项羽的真实意思是说,虞姬你不逃走,就是我这样的盖世豪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哪!
项羽将这四句词反复唱了好几遍。虞姬当然明白丈夫的心境。他希望她走,因为他爱她,不想她死;他又不希望她走,因为他爱她,想一起死。于是虞姬开始唱和。
虞姬唱的什么,《史记》无载。西汉初大臣、楚人陆贾曾撰《楚汉春秋》,应该是比较详细记载了这段史实,此书在南宋时佚失,今人已不得见。好在唐朝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用了《楚汉春秋》中记载的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这歌的意思与项羽唱的是对上了,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太搭调。项羽所歌,词是自己编的,曲应该套用的楚曲,因此明显带着楚风。而虞姬唱的却是十分工整的五言,这种词似乎不太符合秦末汉初的风格,不知道用楚曲能否唱出。另外一个疑点是,陆贾的《楚汉春秋》成书在《史记》前,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可以参考这本书的内容,但《史记》中却没有记录虞姬的和唱内容。虞姬这首歌的真伪,留给学者考证去吧。
霸王别的哪个姬(2)
不管虞姬唱的是不是上面的词,总之是十分感人。不仅项羽泪流满面,其手下兵士也都是哽咽一片,不能抬头。此后,项羽骑上宝驹,率八百子弟开始突围。
这就是史书所记载的“霸王别姬”的全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司马迁把虞姬拉进来,是让她做个陪衬,目的是为烘托项羽侠骨柔情的性格。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于项羽这个人物都是充满好感的。没有按照“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逻辑,把他打入另类,而是一直尊他为英雄豪杰式的人物。司马迁虽然在项羽的仇人刘氏王朝当差,却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与刘邦平起平坐的“本纪”篇目,让他享受帝王待遇,足见他对项羽本人的喜爱。
史学家并不感兴趣的虞姬,却让文学家找到了灵感。史书中的闲人、配角却成为文艺作品中的重头、主角。项羽是一位从容走向失败的英雄,但在从容中,又饱含对女人的眷恋和不舍;虞姬是一个坚强走向死亡的女人,但在坚强中,又充满对男人的温情和柔顺。就此,文学家、艺术家开始了各自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虞姬。
据《史记》载,项羽突围时,并没有带着虞姬。那么,虞姬的结局如何呢?这成为文学家的分内工作。明代甄伟所著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讲的是比较通行的说法:
虞姬请求与项羽一道突围,即使死也死在一块。但项羽不同意,他认为虞姬既不会骑马,也不能打仗,出去是白送死。如果留下成为俘虏,以虞姬的姿色,刘邦肯定不忍杀她。虞姬坚持要同行,并向项羽借剑以扮男装。项羽将宝剑递给虞姬。虞姬接剑在手,说:“妾受大王厚恩,无以报大王,愿一死,以绝他念。”说罢,横剑自刎。
将这一文学形象发扬光大的自然是梅兰芳先生的京剧《霸王别姬》。梅先生的虞姬,不仅温顺善良、哀婉多情,而且雍容华贵、英武果敢。京剧里的虞姬除了会唱之外,舞蹈和武术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别是其“剑舞”,已经成为虞姬的定妆照。
虞姬还留下了《虞美人》的词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南唐李后主那首凄婉哀凉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至于按照史书所记载的这百十来字就开始给虞姬写传记的,更不在少数,而且至今不衰。当然,写出来的到底是谁,可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虞姬的商业价值也不小。对于虞姬到底死在哪,安徽的灵璧县和百里之外的定远县都在争,两处各有一个虞姬墓。根据一个人不能死两次的法律精神,最后折中的解释是,虞姬不是抹脖子了吗?所以她身首异处。灵璧埋的是身子,而定远埋的是脑袋,并且是项羽拎着老婆的脑袋被汉军赶到这里之后,亲自埋葬的。据说这座墓上还生长一种不知名的草,叶子一出来就是红色,会无风自动,好似美人翩翩起舞,当地人称之为“虞美人草”。这样两处都有了名人资源。
史书对名人记载不详的最大好处,是给人以争抢资源的空间。虞姬的葬身处基本在垓下附近的区域内,但其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