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孔明真相-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大军追赶,诸葛亮奉命出使江东,代表刘备向孙权求救。当他发现孙权也对荆州志在必得时,便不再坚持自己“横跨荆、益”的主张了。在诸葛亮心目中,联盟的稳固性要比夺取荆州重要的多。所以,在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大打出手的时候,诸葛亮基本上是一言不发。实际上,他已经悄悄放弃了《隆中对》中的军事战略,不再主张争夺荆州了。但他不能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真实想法,因为刘备已经把荆州视若至宝。而刘备又是那样的固执,焉能为诸葛亮而改变?
  尽管后来刘备的军事发展暗合了《隆中对》“横跨荆、益”的战略思想,但刘备最初并没有看重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实际上,他更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才干。打动刘备的,是诸葛亮《隆中对》演讲报告中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报告中,诸葛亮先是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的尊贵地位,又称赞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思贤若渴”等,最后还给刘备打气,说北方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地热情欢迎刘备的北伐,他还给刘备描绘了一幅“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动人画卷。这些可正是刘备最喜欢听的东西。于是刘备开始感觉到:此人对巩固自己的统治大有好处啊!
  看看后来刘备分配给诸葛亮的任务吧:不是赋税征收、征召新兵、后勤运输,就是起草文书、执行刑律或肃清“内敌”;根本没有让他进行过军事方面的战略规划,哪怕是很短期的规划,也没有让他参与过。
  总之,刘备之所以请诸葛亮出山,不是因为看中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为自己的政治集权带来好处。只可惜,后来诸葛亮不再坚持“横跨荆、益”的时候,刘备自己却非要争夺荆州,结果酿成了一生中最大的惨败。
   。 想看书来

第三篇  出师不利
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献上他的第一条军事计谋,却被刘备否决了。复杂多变的战场,给诸葛亮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没有为刘备提过一条军事计谋。
  诸葛亮出山后,非常想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华。但军事实战不等于纸上谈兵,他没敢马上献上他的奇谋战策。他知道他必须慎重。他需要等待,等待合适机会的来临。终于这个机会来到了。
  刘表病亡,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紧接着,刘琮背着刘备投降了曹操,于是,刘备的形势突然严峻起来。这时,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自己出山以来的第一条计谋:攻打刘琮,拿下襄阳,然后控制'整个荆州。
  然而,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条计策被刘备否定了。刘备的理由是:我不忍心打他。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实际上,刘备不是不忍心攻打刘琮,而是不敢打。一来襄阳城防坚固,刘琮兵力雄厚,强行攻打只会损兵折将;二来曹操大军正在快速南下,刘备若在襄阳城下鏖战,必然会遭到曹操和刘琮的内外夹攻,搞不好会弄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在当时那种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连关羽、张飞那样勇猛善战的将领都没敢说要攻打襄阳,你说这襄阳能打吗?总而言之,攻打襄阳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个险招。
  排除了诸葛亮的建议后,刘备做出了自己的安排:撤退。
  刘备命关羽率众乘数百艘船从水路撤退,刘备自己则率人马从陆路撤退,并相约两路人马在江陵会合。
  曹操的军队来得很快。从襄阳出发,以一日一夜行进三百多里,并在当阳追上了刘备。
  刘备那时已经不是撤退,而更像是逃命了。刘备不仅丢掉了辎重,还丢掉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在奔亡的路上,诸葛亮只管闷头跟着刘备逃,也没顾上思考什么奇谋妙策。倒是张飞和赵云都表现出了很耀眼的风采。张飞领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敌人竟然吓得不敢近身。而赵云则怀抱刘禅,浴血杀出重围。
  (《三国志。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其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
  由于张飞、赵云等人的英勇善战,刘备才得以斜趋东向走汉津(今湖北沙洋境),恰好与关羽船队相会,共同渡过汉水后遇到刘琦迎接,一齐来到了夏口,这才算是稍微喘了口气。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张飞的智勇和赵云的果敢,与诸葛亮的无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无疑给诸葛亮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从此以后,诸葛亮没再为刘备提出过一条军事计谋。不过,坏事往往也能够变成好事。这样的经历反倒促使诸葛亮去另辟蹊径,渐渐地,他终于摸索出了另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四篇  孙刘联盟(1)
孙刘联盟是孙权主动提出的。但当诸葛亮出使江东时,孙权却又演出了一幕“观望成败”的戏剧。诸葛亮无奈,只好由孙权占据了谈判的上风。“江东和谈”虽然正式确立了孙刘联盟,但也为联盟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东吴的橄榄枝
  鲁肃和诸葛亮,都曾向自己的主子提出“孙刘联盟”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中,鲁肃要表现得更加务实而主动些。
  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无法抵御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进攻,不得不南下奔命,几如惊弓之鸟。从逃跑开始,一直到相遇鲁肃之前,诸葛亮都没有提议向孙权求救。想必当时军情紧迫,所有的事情都不如逃命重要。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无暇顾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鲁肃的表现与诸葛亮截然不同。刘表一死,鲁肃马上向孙权进言:“请让我奉命吊唁刘表,会见刘表的两个儿子,并说服刘备,使他安抚刘表之众,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狂喜而从命。”
  (《三国志。鲁肃传》: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并派鲁肃即刻出发,奔赴荆州。鲁肃到夏口时,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他便星夜兼程。但当他赶到南郡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而刘备则仓惶奔逃,还想向南渡江。鲁肃当即迎上去,在当阳长坂与刘备相遇。鲁肃讲明了孙权的意思,陈述了江东强固的防守情况,并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曹。刘备听后十分欢愉。
  (《三国志。鲁肃传》: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赴盟江东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夸大了诸葛亮在“孙刘联盟”中的作用,使人误以为:诸葛亮主动请缨赴江东说服孙权,而且当时鲁肃并不在场。
  按照陈寿的表述:“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由此,陈寿便把孙刘联盟的最大功劳给了诸葛亮,还说这是诸葛亮所建的“奇策”。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奇策,而是被逼无奈后的必然选择。身后有曹操大军追赶,恰好遇到孙权派鲁肃伸来橄榄枝,这样的救命稻草又有谁能放弃?
  对于诸葛亮赴江东的历史背景,最合理的解释是:先是鲁肃奉孙权之命,前来表达联手意愿,然后才有了“诸葛亮请缨赴江东”。
  鲁肃奉孙权之命拜会刘备,并不代表孙刘联盟的正式达成。无论从礼节或规程上讲,刘备都应该派代表去回访孙权,所以鲁肃劝说刘备:“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也就是说,让刘备派人与江东结好,也是鲁肃的主意。”
  但是到了《三国志。诸葛亮传》那里,诸葛亮赴江东的行为便成了诸葛亮一人的“奇策”。《亮传》曰:“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似乎葛亮赴江东求援与鲁肃没什么关系似的。但深究下去,我们便会发现一些蹊跷:为什么诸葛亮在刘备面前称呼孙权要用“孙将军”而不是直呼孙权其名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鲁肃在场,诸葛亮不得不对孙权采用尊称。只不过记述者有意不提鲁肃,从而使人们忽视了鲁肃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  孙刘联盟(2)
那么这个有意不提鲁肃的记述者是谁呢?他会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吗?但若真是陈寿有意误导后人的话,他应该连同《吴书》一起修改了才是,毕竟《吴书》对鲁肃之于孙刘联盟的贡献有着详尽的介绍。陈寿保留了《吴书》对鲁肃的功劳认定,说明陈寿并非想抹杀鲁肃的功劳。至于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述偏差,只能是由于他自己的历史误读而造成的。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陈寿并没有好好地阅读《吴书》,所以才造成了《亮传》和《吴书》的矛盾之处。
  在误导陈寿的那些错误的史料中,“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应该是最严重的一句话。因为它省略了鲁肃前来示好的背景条件,从而使陈寿得出了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的结论。
  那么,这句让陈寿发生历史误读的资料又出处何方呢?当然不可能出自于蜀汉的官方档案。因为蜀汉政权根本就“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后主传》),相信刘备在逃窜途中更不可能有完备的记录制度。对于“江东和谈”的历史背景,或者靠口口相传而延续下来,或者从诸葛亮文集中得到。若是靠口口相传而获悉了这所谓的“历史”,只能说明蜀人有以讹传讹的毛病;若是从诸葛亮文集中得到这误导性的资料,那么只能说明,诸葛亮的文集有曲笔了。
  刘备之忧
  诸葛亮赴江东拜见孙权,本属于礼节性的回访。既然东吴方面已发出联盟的意愿,那么“赴盟江东”又有什么难度呢?
  不过,刘备对这次“赴盟江东”还是有点不放心,毕竟他已经山穷水尽,与孙权的联盟就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容不得半点闪失啊。他整日在江边盼望诸葛亮的回归,但却总看不见诸葛亮的影子。此时曹操大军已渐逼近,刘备焦心如焚,每天派人巡逻,观察孙权军队的动向。
  终于有一天,刘备看到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船队,他赶快派人前去慰劳,但却遭到周瑜的婉言谢绝。周瑜说:“我还有军务在身,也无权接受你的慰劳。如果你能屈驾前来,我倒是能告诉你一些你想知道的东西。”
  于是,刘备乘一叶扁舟,孤身去见周瑜。周瑜告诉刘备,自己有三万战卒。刘备不由说了声:“太少了。”周瑜很自信地说:“这个数字足够了,你就看着我怎么破敌吧。”
  虽然周瑜已经表明了破敌的决心,但刘备还是不放心。他对周瑜说,能不能让我见见鲁肃?
  也可能刘备觉着:周瑜这个人城府太深,他说的话未必可信。所以刘备希望见到鲁肃,想听听鲁肃这个忠厚人是怎么说的。
  周瑜看透了刘备的心思,他很真诚地说:“我权力有限,不敢随便做这样的安排。你若见鲁肃,下次肯定还有机会。而且那时孔明也会回来,你放心好了,也就两三天的时间。”
  (《江表传》: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