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废除了地方城池的护城河以及减小了城墙的高度,目的就在于宣示天下日后就不会在动武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 中央集权
地方的官员配置好了,开始整顿中央机构,中央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一般为丞相的都会被封为侯爵。其次是负责监察的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天下官吏,有弹劾官员的权利。秦朝初建丞相是王绾,御史大夫是冯劫。
九卿,周朝在周朝的时候就创建了,是政府高级官员,负责九个大项的事务。秦朝的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奉常在汉朝以后称为太常。负责宗庙祭祀,古人把祭祀看的很重,所以为九卿之首。
郎中令汉朝改为光禄勋,主要是负责皇宫皇帝安全的高级卫官。在其他场合比如朝会等也充当安排日程主持工作的官员。
卫尉负责皇宫警卫,通常要与郎中令协调。
太仆是主要服侍皇帝出行。
廷尉是最高法院,如果把御史大夫比作检察长,那么廷尉就是最高法院院长。
典客汉朝改为大鸿胪,是主要负责诸侯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政府官员。有时候还充当外交部。
宗正,是掌管记录秦朝宗室的官员。
治粟内史汉朝改为大司农。负责全国经济。
少府,皇帝的高级管家,负责皇帝的日常安排以及府库宝物的管理。
在九卿下,还分别有属员,各负责一项事宜。一些特殊事务,还设有特殊官员处理。
总之秦国的政权是一个金字塔似的,从最高顶点的皇帝,然后越来月庞大,这样的模式,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即使是地方的琐事,皇帝也会知道,有的时候也会亲临处理。这就是中央集权的模式,从上到下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大臣诸侯的权利都被削弱,这种统治有利于对国家的管理,但是如果皇帝昏庸,为所欲为,那么势必会引起在政治上的分歧,导致内乱。
秦朝为了巩固关中地区的实力,下令将天下所有的富豪都迁徙到了关中,富豪在地方上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他们的活动势必会引起秦政府的关注,而且在战国时期的富豪,完全有能力支配一个地方的政权。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所以采用将富豪归拢到一起,便于控制。
秦国为了表示今后不在动武,效仿周武王封存兵器的典故,将天下所有的兵刃都收缴归朝廷,把这些兵刃销毁,铸成金人,钟鐻十二个。钟鐻就是钟虡,作为乐器编钟的架子。这很有意义的,用编钟祥和的音乐来代替战争的厮杀。
秦朝将秦朝宗室的祖庙,以及中宫章台和上林苑都建造在渭河以南的地区。
秦国在兼并战争时期就开始不断的复制建造六国的宫殿房屋,将这些建筑集中在与咸阳到渭河周边,连绵起伏蔚为壮观。并且将六国美人以及六国乐器到安置在这里。这些建筑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后期阿房宫的建造,毕竟所建造的是六国全部的宫室。这也是秦始皇为秦王时期的重要工程。因为是在秦王时期的工程,就不列在后期的阿房宫等建筑的范围内。
第六节 军功二十等爵
秦国没有采用分封西周的分封制,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奠定了具有秦国特色的爵位制度——军功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受封,根据商鞅变法的精神,都是要靠自己杀敌割掉敌军的头颅,计首论功的。所以很公正,就不会给有特权的人滥授爵位。秦国的国民,也就更加乐于上阵杀敌,不仅可以保家卫国,还可以封功加赏,这也是调动秦国百姓积极性的措施。这也造成了秦军在兼并的时候大肆屠杀俘虏。
二十等爵从上到下分别有:侯爵的是:彻侯,关内侯。汉朝的时候避讳汉武帝名讳,把彻侯改为通侯。
卿等的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大良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
大夫等的是: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
士等的是: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秦国的二十等爵与官位是一致的,也是一样的等级划分。按照秦国的法令,丞相是一定要被授侯爵的。因为封建社会更注重爵位,封爵的人的地位要比同样级别的官员高出一等。
在朝廷*的时候,第一区坐的都是有爵位的人,第二区开始才会有政府官员。而丞相是为皇帝管理天下的代理人,如果地位低的话,就很难服众,名不正则言不顺,就不会有权威。
王翦在频阳与秦始皇的对话当中也透露出“为大王将,终不得封侯”,所以当时秦朝政府的开国元勋都没有想到能够被封为侯爵的,当然除了做官坐做丞相。
因为秦国历史短暂,汉朝时期以及后世也没有把他们全部的事迹写进史书,所以信息非常的少,现在只是在《秦始皇本纪》中找到一些跟随始皇帝巡游时记录以及在其他地方寻找到的一些侯爵:王翦被封成武侯,王贲封通武侯,王离封武城侯,这三个人是列侯第一等。其次还有建成侯赵亥,景武侯 成,武信侯冯毋择都是伦侯是指类似侯爵的就是仅此列侯的,就是有名号的关内侯。丞相隗林,王绾都是关内侯。李斯,王戊是卿等,赵婴,杨樛是五大夫的爵位。后来在于赵高的对话当中,赵高透露李斯封怀通侯。
此后秦国的历史中就是赵高为丞相,因为赵高是宦官所以称为中丞相,封安武侯。
第七节 统一度量衡 文字 钱币
战国时期,每一个诸侯国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在每一个领域又有着自己的标准。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时候,为了便于统治,方便各个地方的百姓能够顺利交流,就对这些标准进行统一。国家标准这个词的意义就最早出现在在了秦朝。
秦国以前各国的文字五花八门。主要是是以大篆为主。大篆包括多种文字,内有小篆,金文(铭文),甲骨文,秦国的石鼓文以及六国的一些独特字体。
文字的用途很广泛,记录事件,宣传文化等,其中宣传文化是最关键的,秦国的文字到了齐国就需要有专家来翻译,不亚于今天去翻译日文,因为日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汉文的偏支。
为了便于文化交流,便于政令下达,秦国开始文字改革。秦国废黜了六国文字,才用了大篆体系中,写法最漂亮的小篆为官方文字。
小篆是跟据甲骨文演变过来的,所以在某种写法上比较贴近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向现代汉字转变的过程。因为小篆的写法比较费时,又不容易记,因为它几乎是用“画”出来的,笔画不明显。所以到了汉朝就放弃使用小篆而采用隶书,隶书属于民间字体,笔画清晰,整洁更加有利于文字的书写。
文字的改革实际上就是由繁到简的改变,目的就是方便人民群众。秦国的改革忽略了这一观点,导致人民产生抵触。
文字是基础,文字改革好了就开始为其他方面进行改革统一。
法度,法律。是治理国家的依据,秦国主要采用了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些秦国律令。商鞅变法时期的法令,比较苛刻,因为当时正处于战国初期,弱肉强食,秦国当时还是处于一般强国行列中,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改变秦国孱弱的局面,振兴国防。就采用严厉的法令来强迫人民进行生产劳动,从而提高国家力量。
秦国有很多残酷的刑法,一般有黥面,刖足,车裂,弃市,宫刑,腰斩,连坐等。其中连坐是最无辜的,邻居犯法,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宫刑最不人道。车裂最残忍,分解五体。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刑法,后来的封建王朝都说秦朝的法律严,刑法中,不过与之比起来明朝的刑法也不会轻到哪里去。
但是时代不同了,当时是乱世,现在是和平年代,就要把强国的策略,扭转为富国富民的全面策略当中去。六国的百姓在保守战乱后,渴望一个可以休养生息,可以平安度日的生活。但是秦国的法令严重,而且主法者又非常的严格,地方上滥用厉法。秦国的百姓在商鞅最初变法的时候,也是采取排斥的行为,非常的抵触,因为这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六国的百姓本身就是极不情愿的“加入”到秦国势力范围内,所以对秦律就更加的抵触。
度量衡是指测量长短的“度”,计算容积的“量”加上计算物体重量的“衡”,在生产生活当中很常用。秦国的一尺是现在的厘米,秦国的一亩地是240步,前面提到了六尺为一步。折算成现在就是亩,中国封建社会中,秦国一亩地的标准是最贴近现在的,比例是99%。秦国时期的容量升,换算成现在的标准是公升,古时候一石(dan)为十斗,一斗为十升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公升标准,但是都是采用这样的十进制,那么秦国的一石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升。秦国衡量物体重量的斤,折合现在的克,就差不多是现在的半斤。
战国诸侯国都是有自己的钱币,刀币,布币,圜钱等,布币的样子像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镈,类似铲子,但是前端为内弧口,主要流行于赵魏韩三国。刀币就有点像“刀”了,只不过它的整体是弧形的,流行在齐国和燕国。魏国还流行一种圜钱,圆形圆孔,圜钱也是秦国的主要货币。楚国流行铜铸的贝壳形状的钱币,上面可有铭文,像“哭”或者“贝化”就成为“鬼脸钱”,楚国还有一种“蚁鼻钱”,与“鬼脸钱”相似,也是仿造贝壳的形状铸造的,正面有突起的形状,背部磨平,“蚁鼻钱”上刻有“各六朱”或者“各一朱”,朱同铢,货币单位。
秦国统一六国后,这些货币就不你能在被使用,为了迎接新历史纪元,秦国在全国推行“秦半两”。“秦半两”是采用“圆形方孔”的模式上面刻上了“半两”,这中模式也被后世效仿。“圆形方孔”的样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秦半两”所采用的铜矿,含有特殊物质,能治疗跌打损伤的奇效,这是后世无法效仿的。“秦半两”上虽然可有“半两”但是他的实际重量在8克。古时候1斤为16两,1两为24铣,半两为12铢,铢与铣等值。而秦朝的一斤是克,那么就是8克左右。古时候的钱不是数的,而是称的。
在历法上,采用秦国的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就是正月,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
秦朝所制定的法度,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当中都是被选为参照的,汉朝很多规格大多也都是采用秦朝制定下来。影响后世深远。
第二节 巡游东方 太山封禅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进行了五次巡游。不仅是为了彰显国力体察民情,也是处于某种自身利益,就是求神拜仙,求长生不老药。
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巡游了秦国故地。
第二次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9年),第一次的范围最广,到达了泰山,并进行了封禅大典。
第三次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巡游山东,登上了之罘(今芝罘岛)。
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是到达了山东无棣的碣石,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拜神。
第五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
这其中第二次规模最大,第三次最危险。
秦始皇第一次出游是在前220年,巡游了当时的陇西郡和北地郡,到达秦国西端的鸡头山,经过回中古道返回咸阳。
这次始皇帝出巡,有一个很深的影响,就是路不好走,于是经行了秦国第一个内政工程——修驰道。就是当时的国道,也是中国现在国道的初形。但是驰道只局限于皇帝一个人走,如果是大家都可以用的话,那么就是便民功臣,但是只是为了一个人的话,那就是劳民伤财。
秦国修筑了九条著名的驰道。有七条是现在是可以找到的,第一条是高陵到达上郡的,陕西高陵县到达陕西榆林的“上郡道”。第二条是过黄河到达晋中平原的“临近道”。第三条是出函谷关经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第四条是从商洛出武关,通往东南地区的“武关道”,第五条是四川的“栈道”。第六条是从陇县到宁夏,甘肃的“西方道”,第七条是从淳化到九原的“直道”。其他的驰道因为年代久远而被废。
驰道道宽五十步(69米)。每隔7米,栽种一棵树,作为道路绿化。秦朝成为第一个在道路旁栽植树木,保证绿化的。为了保证不让水土流失,还在路旁用金属锥夯筑加固。
秦国的驰道在规格上,以及道路建设要求上,都是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
秦国除了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