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拐点:近代中日博弈的关键时刻-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或中立,是相当危险的,所以“他们费苦虑于外交之操纵”,积极主动争取欧美各国,施展外交伎俩,“以利益均沾之说牢笼各国”,力图避免欧美列强联合干涉其侵略活动。
  当时,在远东有最大利益者,为英俄两国。沙俄自从19世纪中叶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之后,就进一步力图在远东取得不冻港,进而把中国东北和朝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因此,对于日本向朝鲜的扩张,沙俄是有戒心的。故当李鸿章请求沙俄政府出面调停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时,沙俄驻北京公使喀西尼“欣然应诺”,表示了干涉的决心。日本政府得知此事后,十分惊慌,陆奥宗光立即与驻日俄使希德洛夫进行了会晤,保证无意占领朝鲜,仅是要朝鲜改革内政以保证朝鲜独立而已。于是,俄国“积极干涉之心顿减”。但俄国政府对日本仍不放心,1894年6月30日,希德洛夫曾交一照会给陆奥宗光,劝告日本政府容纳朝鲜要中日撤兵的请求,并警告日本说:“若……拒绝与中国政府同时撤退其军队,则日本政府应负重大责任。”日本政府接到照会后,立即进行研究讨论,它还通过驻俄日使了解到,俄国虽然对远东寄予的欲望远大,但它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太平洋舰队也还软弱,没有多大力量来采取武力政策。日本政府认为这时没有应俄国忠告而撤兵的必要。于是,日本就比较委婉地拒绝了俄国撤兵的建议。同时,为使在远东问题上猜忌素深的英俄两国互相牵制,日本政府就将朝鲜问题通告英外务部。英外务部就命其驻俄公使告诉俄外务部说:“英国并无用恐吓手段强日撤兵之意。”俄国当初愿出面干涉,主要是怕不允中国所请,中国会“舍而求英,徒予英人殖势良机”。此时,俄国见日本拒绝了它的要求,英国表明了“中立”态度,若再采取干涉行动,恐会引起列强(特别是英国)的猜忌,且万一日本胜利,俄国将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考虑到这些因素,沙俄就不愿卷入漩涡,去冒与英、日对立的危险了。对此种情况,日本亦甚为了解,为拉拢俄国,更加孤立中国,日本还表示若日本一旦占据朝鲜,则将尽力保护俄国在朝鲜的利益。日本的承诺,沙俄感到满意,俄外相立即表示了不干涉的态度,日本终于扫除了发动甲午战争的一大障碍。
  

外交力:以一场战争为赌注(2)
为了避免在远东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英国的干涉,日本在外交上也颇费心机。英国当时奉行所谓的“光荣孤立政策”,极不愿打破远东的现状。它是承认中朝藩属关系的,其政策的着眼点是支持中国加强控制朝鲜。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就想方设法亲近英国、拉拢英国。当驻日英国临时代理公使巴柴特向日本政府提议说,中国政府对于从前日本政府所提议之案,有附有某种条件再商议之意时,日本不敢得罪英国,却故意在与中国谈判时,提出与中国相反的和使中国无法接受的意见,致使双方谈判无法进行下去,然后再把谈判失败归罪于中国,挑起英国对中国的不满,争取了外交上的主动。
  为了使英国保持“中立”地位,日本还满口答应了英国提出的“此后中日两国开战时,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运动”的要求。同时,日本政府还了解到,英国的远东政策中还包含有防止俄国在远东扩张的一面,英国早就密切注视着俄国势力向远东和中国侵略的动向了,为了不让日俄结好,损害它的远东利益,英国希望日本站到自己身边来,共同对付俄国。于是,日本趁机提出了自明治维新后,一直是头等重大的外交课题——修改日英条约。在日英双方商谈改约之时,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就向英国政府表示:日本与中国打一仗后,即缔结和约,“以尽早地遏止俄国人南侵”。日本的这一表态,使英国感到满意。7月16日,日英改订条约终于在日本作了许多让步的情况下签订了。条约改订,初步改善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正如英外务大臣金伯雷在条约签字仪式上所说:“这个条约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了清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以此表明他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支持态度。
  日本就是这样运用其灵活的外交策略,使英俄互相牵制,从而解除了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7月23日,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开战之后,英、美、德、法等国正式发表其“中立宣言”,要求中日两国尊重他们的“中立”权利,这对日本侵略行动无异火上浇油。然而,西方各国,特别是英国对中日战争的进程极为关注。在战争初期,英国政府对未来的胜负没有把握,基本上采取观望政策。平壤及黄海之战,中国大败,使“欧美各国之视听赖变”。英《泰晤士报》公然说:“我们决不会再想到……中国友谊是值得去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要得到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然而日本的胜利也使英国深感不安。英国当时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65%以上,英国商人已经“享受”到战争的恶果。因为清政府为阻碍日本袭击华南沿海城市,先后封闭了宁波、福州等港口,这就使英国在华南贸易受到打击。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结果将会更加残酷。并且,英国眼见新兴日本跃登远东舞台,且有要求东亚主动地位之举,实在于心不甘。10月6日,英外相电令其驻俄、法、德、美等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建议以联合方式调停中日战争。10月8日,英驻日公使称奉本国政府训令,向日本政府探问,是否日本愿在(1)各强国担保朝鲜独立;(2)由中国赔偿日本军费这两个条件下停止战争。对于英国的提议,开始时日本政府“颇深筹虑”,以为各强国已经同意了英国的意见。但狡猾的日本并未立刻答复英国,而是与各国驻日使节频频接触,试探各国的态度。驻各国的日使也积极配合,将各国的立场通报国内。当日本政府了解到:俄外务大臣的意见是,“在今日中国尚未直接向日本乞和,日本政府未明言媾和条件,以为干涉之时机尚早”;而“意国虽欲与英国取同一运动,然观曩日英国之失败,诸事更加注意”等等情况后。他们立刻得出结论,欧洲各强国各怀异心,又皆拒绝中国政府之哀诉,不表示同意英国政府的联合仲裁。同时,陆奥宗光观察到英国的调停态度也是不坚决的。10月10日的《泰晤士报》社论中明白表示:对日采取强迫措施,虽有成功的希望,但今天的形势不允许这样做,否则将会陷入困窘的地位,并被东方强国敌视。于是,日本政府照会英国政府表示拒绝“罢战”的强硬态度。果然不出所料,英国政府接到日本的照会后,便丧失了调停的信心。日本就是这样巧妙地利用了列强间的意见分歧,从而瓦解了英国提议的“联合调停”。
  

外交力:以一场战争为赌注(3)
英国首倡联合调停失败后,中日战争仍在继续进行。为早日息止战争,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在11月3日召请英、美、德、俄、法5国驻北京公使出面联合调停战事,并表示承认10月6日英国所提出的“中国赔偿日本兵费”及“列强共保朝鲜独立”两项原则作为媾和基础。同时,他又训令驻外使节向各国直接提出请求。但此时,列强各有打算。德国政府表示“现时和议无济于事”;英外务大臣金伯雷也表示“不便与日再言”;美国则断然拒绝参加联合调停,意欲单独操纵和谈,可是力不从心。李鸿章见联合调停难以施行,建议尝试直接派人赴日求和。于是,天津海关总税务司德璀琳,以李鸿章特使的身份立即被派往日本。但日本政府却以德璀琳为非正式使臣,拒绝同他谈判。不过,日本这时仍然感触到存在“欧洲列强干涉东方事件之危机”。因此,在加强军事行动的同时,日本政府亦非常注意各国的外交行动。1895年2月,清政府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广岛与日本代表谈判,但日本却以种种借口,拒绝开议。
  广岛谈判的破裂,张、邵两使臣的归国,使“欧美各国对中日事件之视听,更加敏锐”。英国见日本在军事上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且其侵略魔爪伸入到中国本土,战争如继续下去,就有可能损害英国在中国南部的利益,这是英国所不能容忍的。这时英国的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评论,警告日本掠夺中国领土的野心不可“过奢”。各列强命其驻日代表,向日本政府提出忠告,希望对中国的要求,“务期不失之苛大,以中国能应从之程度为止,希望恢复和平之速成”。2月6日,英外务大臣金伯雷还同俄国大使史达尔在伦敦就远东局势进行会谈,同时,他又与法驻英大使交换了有关远东问题的看法。日本看此势头于己不利,为“使第三国无干涉余地”,便采取诱导中国政府早派媾和使臣,速息战争,恢复和平的方针,以“息列强之视听”。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被派往日本。20日,中日两国全权大臣在马关开始谈判。马关和议期间,日本估计到侵占中国领土,势必引起欧洲列强的干涉。特别是英国,假若其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侵犯,它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况且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这是日本所远不及的。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对英国采取妥协的外交政策,留心调和英日两国在华利益上的矛盾,甚至不惜以某些条件来换取英国的支持。3月9日,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日本“权威人士”的谈话说:“关于对华媾和条件,现在不便全盘托出,但是可以说,在开放全国通商这一点上,日本决不想为自己谋取较其任何其他国家更优惠的条件。”果然,日本对华媾和条件的部分透露,扭转了英国的舆论。3月18日,英国《詹姆士公报》发表评论说:日本的目的是削弱中国,使自己成为太平洋上的头等强国,它对我们英国将不会有什么危害,它可以遏止俄国的扩张,如果它开放中国的巨大领土对外通商,我们将获得最大利益。英国舆论的转向,使日本有理由相信,英国是不会以干涉来剥夺甲午战争果实的。而且,英外务大臣金伯雷又向沙俄驻英大使表示过:“英国在华利益主要是商业方面,从日本对华媾和条款中,英国可以得到好处。”日本对英采取的谄媚姿态,终于赢得英国的中立。
  对于俄国,自中日开战,日本就向俄国保证“确立朝鲜独立和平外,决无他意”。到中日媾和时,日本尚未透露其全部媾和条款,俄国也未料到日本会割让辽东半岛。所以,俄国对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是不那么热心的。2月份,俄国还曾与日本政府交换过意见,日本保证依从俄国关于朝鲜完全独立的要求,而俄国则支持日本在和谈中获得军事赔款、领土割让以及中日间贸易关系的重新调整等。但是,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占中国东北,是它的既定政策,对旅大、辽东这块大肥肉,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它满足俄国“朝鲜独立”要求,只不过是为了蒙蔽俄国,预防它联合其他国家过早地进行干涉罢了。而在日本确知英国将不会干涉,英俄“两国相互间极其猜忌彼此的用心”时,日本便放心地在媾和条款中提出割地、赔款等多项。
  这些媾和条款,尤其是割让辽东一项,触怒了俄国,因为俄国很久就希望在太平洋岸“得一自由通道”,假若旅顺、大连一旦为日本所有,则“俄国永绝东海之希望”了。于是,俄国向其他列强建议向日本政府提出通知:日本兼并旅顺口“将永久威胁东亚和平”。当时,德国也积极活动,争取英国参加干涉,它曾两次向英国提出干涉建议,但英国内阁认为:“英国在东亚的利益,没有因日本之议和条款而损害到足以有理由来实行干涉的程度”,所以拒绝了德俄建议。而法国是俄国的好朋友,为了“向俄国证明俄法同盟的价值”,也参加了干涉同盟。日本得到三国将干涉的消息后,立即减少赔款数目和降低其他要求,逼中国全权大臣李鸿章在3天内回答。中国在短短的3天内,无从请列强干涉,李鸿章只好在4月17日《马关条约》上签字,日本终于如愿以偿了。尽管后来刚吃到口中的辽东半岛被迫吐出来,但日本还是从中国索得了巨额的补偿。
  

外交力:以一场战争为赌注(4)
日本甲午战争时期的外交策略是相当灵活、狡猾的。战争前,日本违反《天津条约》,寻找借口派遣大量兵力进驻朝鲜。之后,日本又以改革朝鲜内政案为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