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4章、造势(2)
这条报道,第二天,赫然地套红地登载在武源日报的头版头条上。
石舟一早到办公室,就拿起报纸。这已成为他们的政治生活习惯,因为大凡党政领导都十分关注当地当天的新闻,他们把当地的报纸当作他们的政治信息快餐,每早必读。他第一眼就看到了武源日报头版套红的新闻。他心里非常高兴,当即给黄晋金打了个电话,特意表扬了一番。
黄晋金十分兴奋地对石舟说:“这成绩,应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特别应该归功于你老首长的领导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导。”
当日武源日报在社会上和人们一见面,武源市和西陵县上下就纷纷议论开了。通州的县委书记梁超说:“黄晋金这小子背着唢呐坐飞机,牛皮都吹到天上去了。他的脸皮起码有半尺厚,唉,这党报怎么也变成媒婆的嘴,说得干鱼能跳水。西陵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还不知道吗?真是厚颜无耻!”尤其在西陵县上下就如开了锅的水,闹腾得纷纷扬扬。人们公开地说:“人无廉耻,百事可为。吹牛皮又不上税。”“跃进浮夸风又翻魂了,西陵被他搞成这个样子了,还在狂吹。真是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肖云拿到当日的武源日报的样报后,就去找黄晋金汇报。正好那天黄晋金在办公室里,他手里还拿着这份武源日报,沾沾自喜地不知反复看了多少遍。今天,他心情特别好,见肖云进来,忙叫他坐。肖云见黄晋金心情好,就向他汇报了去攻克省报头版头条的打算和经费问题,并把去省城所需经费的预算报告递给了他。
黄晋金沉吟了一会儿,说:“目前县财政有点儿吃紧,这样吧,先给你两万。”
肖云说:“黄书记,你也晓得,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等价交换。新闻宣传也不例外。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送少了,结果连个泡子也不鼓。两万块,这恐怕不够。因为送礼就要一两万块。名烟名酒贵厉了,一条烟就要六七百块,一瓶酒也要五六百。还有土特产,还要请他们吃饭,进娱乐室等。我们人员的车旅住宿等乱七八糟的开支,至少要三四万。”
黄晋金说:“好吧,再加一万,先拿三万。到时若省报登载了,再奖励三万元。”说着,他就在报告上签了字,然后递给肖云。
肖云从黄晋金那儿回来后,随即召开个部务会。商讨攻关事宜。下午他和腾灿以及年轻的办公室主任陈雁蓉带着西陵的土特产,先去拜访省日报住武源记者站的秦君主任,他们客套一番,就进入了主题。肖云说明来意后,请他帮助和指导。
秦君欣然答应了他们,但他告诉了他们上省报头版头条的严峻情况。他说头版头条的位置很重要,版面控制得很严。县市的新闻要在那里发表难度很大。因为全省光县市就有一百三十多个,又还有几百个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家都要上头条,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就是天天排满也登载不了,何况还有中央和省里的重大新闻,除非县市是特别有影响的重要新闻,但都必须经过报社老总亲笔签发意见,才能上报。
当时肖云他们听了秦君主任的这番话,几人都傻了眼,心儿都凉了半截。但肖云还不死心,死磨硬缠地求秦君主任一定要给帮忙。说新闻宣传是一家,这次进军省头版头条,非你莫助。一是要请他牵线搭桥,争取版面,到时还要到省报去拜访感谢老总。二是请他帮助修改稿子。他们给了秦君主任留了一份样稿。
秦君主任只好答应先给老总联系再说,他说他明天要到省报去开会,等他回来再定。当日他们在武源著名餐馆请秦君吃了晚饭,就打道回府了。
第44章、造势(3)
直到第二天晚上十二点钟,秦君给肖云打电话报告了好消息,说老总为支持西陵的工作,本来这个月的版面已经安排满了,同意腾出一版。秦君主任同时告诉他稿子要以他和宣传部的名义联合报道,但稿子现有水平和质量远没有达到省报要求。他要肖云他们认真把稿子再修改加工好,然后送给他看一下。若是稿子质量和水平达不到要求,省报到时也不会采用。
肖云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他把消息连夜报告给县委书记黄晋金和部里的同志们。部里的同志们都很兴奋。
第二天,他们就组织写作班子,进行了认真地反复研讨修改加工,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地突击。稿子修改出来了,质量较前有了很大提高。于是他们就又带着稿子前往省报驻武源记者站,请秦君主任审定。
秦君看了稿子,又亲自着手进行了修改后,就用明传电报的形式发往省报。
省报过了一天,又打了回来,说范老总审了稿子,认为质量与省报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修改进行加工,并在上面提出了修改意见。秦君把稿子又退给了肖云。
肖云接到了秦君信息,急得几乎哭了起来,打电话央求秦君说:“秦主任,你是行家里手,大记者大手笔。你给我们动动手术。我们县里是矮子倒水,只有那高点儿水平。”
秦君说:“你们真是舍近求远。你们那里不是有个大笔杆子叫于海嘛?他在国家报刊上,发表了那么多有影响的新闻和文艺稿件。你让他给修改修改。我这两天不得空,省报安排我采访一组工业改制的稿件。你们请他修改后,后天带稿子到我这里来,让我看一下,行的话,我们一起去省报社。另外其他的东西也都要准备好。”他放下了电话。
肖云坐在那里,愣了半天,他心想那只有找于海了。于海是部里的笔杆子。他从教育战线调过来的,当时安排在组织部搞综合材料和信息报道。因为他为人正直爽快,政策原则性强,理论水平高,敢于直言仗义,坚持真理,对于一些歪门邪道和弄虚作假的事敢于碰硬,得罪了县里主要领导,后来就把他调到宣传部任副部长。当时有人听说调动了工作,还以为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有了好去处,于是关心地问他:“于副部长,你又换房了,到哪里?”于海风趣地笑着说:“出口转内销。”他虽遭受了重大打击和挫折,但仍刚正不阿,本性不改。他来宣传部不久,在中央省市的内参和党报党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关于三农和工业改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有分量的文章,社会反响强烈,深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欢迎。但惹怒了黄晋金等他们一些人,他们视他为眼中钉。为了僻免群众的议论,于是就把他以宣传部副部长名义调到酉溪乡挂职,任乡党委书记,借以赶出县委机关,免得他又给县委捅娄子,惹麻烦。
肖云还记得,当时为了留住于海,几次到黄晋金那里说情,都被他婉言拒绝了,最后黄晋金甚至生气地吼叫道:“你们宣传传部,难道除了王木匠就不装犁了吗?”这次肖云本想把于海叫回来,但还得请示黄晋金。他估计黄晋金不仅不会同意,而且搞得不好还可能会责难他,给他小鞋穿。于是他干脆用下乡检查工作的名义,把稿子带到于海那儿去,让他帮助修改加工一下。这样既不用请示黄晋金,又可以僻免节外生枝事情发生。。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44章、造势(4)
当天晚上,肖云把这个想法给腾灿和陈远两人通了气,只是把改稿策略地说成是召开部务会研究稿子,以免挫伤部里同志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他们俩听了都很乐意,因为他们都有自知之明,而且为这稿子他们都已擒吃亏了,搞得蹬脚舞手。他们十分佩服于海的为人和能力,为了部里的荣誉,他俩也巴不得于海出面帮助。他们商量好工作后,已经是晚上了*点钟了。
城市已经是一片灯火辉煌。远处陵水大桥和辰水大桥上的路灯如同夜空里七夕灿烂的星河。他们还没吃晚饭。肖云就带着他们朝县广播电视局的小餐馆走去,准备到那里卖碗盒饭吃。
承包小吃店的是广播局工会主席陶杰的爱人邱菊芳。邱菊芳在县供销社下岗后没有工作,局里照顾承包给他。陶杰下班后,就给他堂客帮忙,见部领导忙到这时候还没吃晚饭,就硬要作东请肖云他们的客。菜是现成的熟料,只要在锅里烩下油盐,着点香料,不一会儿就端上桌了,邱菊芳还拿来两瓶西陵大曲白酒。但肖云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喝。因为明天一早就要下乡,到一百多里外的偏僻酉溪乡去。
他们吃好饭,丢下一百元钱就走了。但陶杰和邱菊芳两口子怎么也不肯接钱。邱菊芳拿着钱追出来好远。肖云知道他们俩可怜了。广播局由于上两届领导把钱拿到海南投资搞开发去了,结果亏了一屁股的债,至今他们只发百分之五十工资。陶杰他两开这个店,生意并不怎么好,他两还有个儿子在读高中,家里开支大,生活艰难。肖云硬要他两收下。
第二天早晨七点多钟。肖云他们就从县城的农贸菜市场,买了些五花猪肉、牛肉、火炕鱼和薰瘵鸡等荤菜带上。他们没买蔬菜,因为乡里有的是新鲜蔬菜。买好东西,他们就出发了,日近中午的时分,就到了酉溪乡于海驻村联系点望乡村。他们来到村书记蒋萍的家里,打问情况。
村书记蒋萍的*岁的侄女叫乖妹,在村小学读四年级听说他们找于海叔叔有事,告诉说:“于海叔叔和村民还没收工,正在山坡上开荒植树,大造经济林,准备载板栗、柿子和大枣。”
说完,她就要跑去叫他。
肖云叫住了乖妹,问她今天怎么不读书?乖妹告诉他今天是星期日。肖云拍着脑袋,“啊”了一声,说:“嗨,忙得坐牢都不记日子了。”肖云叫腾灿他们在屋里搞饭菜,自己就和乖妹去找于海。
他和乖妹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溪走,绕过几道弯,就到了于海他们开荒的大山脚下。
山野里的秋天来得比较早。溪边和山坡上,繁花似锦。尤其是到处是盛开的金色野*,一团团,一簇簇,她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竞相热烈开放。微风吹来,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扑鼻的醉人芳香。板栗树、枫木树、栎树、苦楝树和黄梨椏树等阔叶乔木,都被秋风染得红艳艳的。这里,那里,就像一把把火炬,燃烧在万绿丛中。一树树禁熟了的柿子从金黄的叶丛里露出红红的脸儿,就像挂满鲜红的小小灯笼。碧净的天空不时飞过大团大团的鸟雀,她们一边欢快地鸣叫着,一边落在满是柿子的树上,偷食着甜美的果浆;听到有异常的响动,就“嘭”的一声,惊骇得展翅高高飞起,像一团黑色的云彩,飘逝在碧空里。
平缓的山坡工地上,于海看见肖云部长在乖妹的带领下,朝他们走来。
第44章、造势(5)
于海放下手中的工具,迎着他们走下山来。隔老远,于海说:“肖部长,辛苦了。你怎么到这里来了,事先不打个电话?”
肖云说:“论辛苦,你们比我们更辛苦。无事不登三宝殿啊。中午你们怎么不歇气呀?”
于海望着肖云说:“门路有点儿不相就。大家说干完再歇气。等会儿就差不多了。有事吗?”
“是有点儿事,想同你商量。等你们干完了再说。我到你们工地上去看看。”肖云说着和于海朝工地上走去。村民们都望着他们,蒋萍大声地喊着说:“于书记,你们不要上来了,我们挖完了,就收工了。”
工地上的村民,从山上的小路上,三三两两地朝各自居住的山弯里的走去。
于是他两折转身,肖云简单地说明了来意。于海谦虚地说:“承蒙你领导看得起。我下来两年了,业务也生疏了,怕有负你的信任。能否达到省头版头条的高度,心里没有的,看看再说。”他们两边走边说,还聊了些其他的话题。到了于海的驻地,蒋萍赶到了。
蒋萍是个四十几岁的妇女,下放老知青。她人长得抻抻长长,脸模子生得十分周正圆范,特别是她那丰满健壮的身材,尽管在农村,但浑身仍然洋溢着城市知识女性的健美风韵和气质。
于海将蒋萍介绍给他们,肖云说:“免了吧,我们蒸笼里的娃娃,都早已是熟人了,每年县里开会我们都要见上几面。”
吃过中饭,于海看了稿子。他们互相交换了意见和看法。于海说:“稿子基础很好,但是省报质量要求很高,尤其是头版头条。因为它不仅要面对全省,而且还要面向全国甚至国际。要达到省报的要求,稿子还需要做大的修改和调整。稿子立意要新颖,不落俗套。挖掘要有深度和广度。不紧要体现县委的意图,还要体现新闻的特征。我建议换个角度,不能就一般的抗灾救灾来写。要立足科技,突出特色。首先标题要改。”
肖云和大家听了觉得有道理。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