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法。中午,土军后撤到古伦古梅伊洛尔森林,苏沃洛夫原计划集中俄奥两军主力,突击这一带的核心阵地。他侦察地形,发现土军强大的炮兵已前移至博格查村,控制住林中通道,马上敏感的意识到,这村子是打开全局的钥匙,立即改变决定,首先攻占博格查村。
下午一点,俄军在左翼、奥军在右翼向敌人发起进攻,土宰相调集了四万人马,坐着马车亲自督战。战斗激烈进行着,奥军一次又一次请求支援,“让他们坚持住,没什么可怕的,我一切都知道。”苏沃洛夫告诉求援的人,他深信,夺取博格查村对奥军的援助,远比同他们一起抵抗正面进攻更有力。
苏沃洛夫指挥俄军,一面出色地炮轰村子,一面不断击退土耳其近卫骑兵的侧翼袭击。土军大炮被迫两次转移阵地,最后只有撤走。俄军终于占领了博格查,在奥军几乎就要溃败的关键时刻,出现在土军主力的侧翼,俄奥两军联结成一条略向内弯的广阔阵线,压向敌人。
最后的进攻开始了,土军凭借战壕和土堡构成的主阵地顽强抵抗,但那道没来得及完工的防御墙不怎么高。苏沃洛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用骑兵攻击堡垒。这在理论和书本上都是没有先例的。第一线步兵各方阵拉开间隔,将骑兵排在空隙里,其余骑兵摆在两侧。联军以这种序列逼近城堡,在还剩八、九百码时,方阵空隙里的骑兵发起冲锋,跳过墙楔入土军的密集队形中,土军大乱,联军步兵毫无阻拦地冲上来。“孩子们,不要看敌人的眼睛,看准他们的胸口,刺刀朝它捅进去!”苏沃洛夫的喊声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响起。
战斗在雷姆尼克河谷结束。只是靠了暮色的掩护逃窜的敌人才免被全歼。但作为战斗力量,十万大军已不复存在了。土耳其宰相侥幸逃过河,却忍受不了这种耻辱,不久即郁郁而死。
苏沃洛夫指挥的这次大会战,突出显示了他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全面估计形势,果断迅速行动,出其不意进攻以及对部队的巨大影响力。
彼得堡传来礼炮、钟声、祝贺,雨点般的宝石撒向苏沃洛夫,各种徽章、佩剑和肩章、极其贵重的宝石戒指,这一切,都属于苏沃洛夫了。久已盼望的一级圣乔治勋章,更使他“高兴死了”。苏沃洛夫在给女儿的信中自称为亚历山大·马其顿(即亚历山大大帝)。奥地利皇帝赐封他为圣罗马帝国伯爵,叶卡捷琳娜女皇授予他雷姆尼古伯爵的称号。
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60岁的小老头苏沃洛夫,简直成了专打难仗的救星。土耳其军队在雷姆尼克战败后,便以多瑙河为天然屏障,依靠一系列要塞建立起防线。波将金公爵指挥俄军于1790年9月开始进攻,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攻克了基利亚、图尔恰和伊萨克恰,只有最后一座伊兹梅尔要塞,却久攻不下。
伊兹梅尔要塞坐落在多瑙河口的一座丘岗上,地势险要,当年土耳其人建此要塞时,在法国工程师的指导下,花了近两年时间建筑完成。一道深8米、宽近20米的壕沟,环绕要塞一周,往后是一道全长*公里,高七、八米的围墙,墙上和墙内,一座座五角堡、棱堡、炮垒中的250门大炮一起开火,将把要塞前沿变成一片火海。土耳其最得力的将领穆罕默德·艾多兹利,率领三万五千兵力,驻守在这座“铁桶”里。苏丹命令,要塞失守,砍头治罪。
俄军对要塞围攻已达两个月,其间两次攻击、两次败退。冬季已经来临,面对寒冷饥饿、缺乏粮食、攻城炮的处境,俄军招开军事会议,决定撤围。但这样将直接影响*的声威,波将金打算强攻夺城,但他信心不足。12月初,苏沃洛夫接到指挥攻城的命令,紧接着又接到第二个急件,允许他自作斟酌,或进攻或放弃。
苏沃洛夫没有片刻迟疑,立即出发前往伊兹梅尔,他甚至嫌卫队太慢,甩下40名护送骑兵,只带一名哥萨克,驰进俄军兵营。俄军有三万人,一半是装备、训练都较差,且不适合徒步作战的骑兵,几乎没有攻城炮,野炮弹药也篑乏。
模仿伊兹梅尔修建的城壕和围墙出现在俄军驻地。苏沃洛夫以实战演习,创造了在短时间内完善合理地准备大战的范例。每天晚上,他领着部队,按强攻要塞的一系列连续动作进行强化训练。士兵们投束柴填城壕,架云梯登城墙,破坏鹿砦等。白天士兵训练拼刺刀。
苏沃洛夫深知,凭他现有的力量想攻克一个防御得如此完善的要塞,最重要的是让军队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每当训练结束后,他都会大声提着表现突出的士兵名字,以他们以前的英勇事迹来鼓舞他们。
八天后,苏沃洛夫准备进攻,按常规给土军司令送去一封劝降信,他得到的答复是:多瑙河可以停流、天穹可以塌落,伊兹梅尔决不会投降。
苏沃洛夫召开全体将官会议,他那在士兵面前高声大气的嗓门,变得低沉有力:“我们已经两次围攻这座要塞,都没有得手,现在是第三次了,我们别无选择。如果伊兹梅尔被攻克,那么今后谁还敢反抗俄罗斯!”他的声调重新变得高亢,“我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要塞,不然就死在墙下。”他指了指桌上的一张白纸:“每个人写上自己的意见,除上帝和良心外,不要和任何人商量。”说完,快步走出房间。
十几位将官依次写道:“进攻!”
12月21日,苏沃洛夫以先声夺人之势,调集六百门各种火炮,对要塞进行了整整一天的轰炸。第二天凌晨三点,随着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俄军六路纵队,分三个集群,从东、西、南三面同时开始强攻。每一纵队由长枪轻骑兵打头,不停地射击墙堡中的土军,第二序列是携带工具的工兵,他们后面是带着云梯和束柴的攻城部队,最后是预备队。
伊兹梅尔城仿佛火山爆发。
战斗进行得十分残酷,俄军伤亡惨重,但苏沃洛夫知道用什么方法打胜这一仗。当第六纵队的库图佐夫几次要求增援时,他没有兵力可派,却派副官送去一个口信:任命库图佐夫为要塞司令,攻城捷报已发往彼得堡。他从来就相信精神力量。
血腥的攻城战终于胜利结束,二万六千名土耳其人丧生,总司令被刺16刀毙命。俄军伤亡一万。这一战,为军事学术著作增添了新篇章。
四宫廷伤痕
这位备受士兵们爱戴的“常胜将军”却因屡建战功而遭到一些宠臣的嫉妒和诬陷,在宫廷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曾遭受过5次迫害。其中有一次“伊兹梅尔之耻辱”让苏沃洛夫至死难忘。那是在第二次俄土战争(1787~1791年)中,苏沃洛夫指挥俄军经过激战,攻陷了伊兹梅尔要塞,为取得第二次俄土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苏沃洛夫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元帅杖,但由于宠臣波将金的诡计,他仅被授予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中校军衔(这是一个荣誉职务),并被调离俄土战场去视察芬兰至瑞典的边防工程。这次给苏沃洛夫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在宫廷的淫威面前折腰,继续在战场上奉献着自己,建立战功。但是他这样做是不能被那些宫廷里的小人所容忍的。在这次之后,苏沃洛夫又连续受到3次迫害。终于在1800年5月6日,苏沃洛夫带着对宫廷的蔑视和愤怒离开了人世。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末代苏联*党中央总书记(1985~1991)、第一位兼最后一位总统苏*统(1990~1991)。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苏联的改革和“公开性”的创始人。(3枚)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戈尔巴乔夫生平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红军区(赤卫军区)普里沃尔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开始定期在农庄里劳动,15岁当上了康拜因*作员助手。15岁参加工作,最初任农庄的拖拉机机械站机械师。1950年*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党。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任苏联*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1962年3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区域农庄一农场生产管理局边疆区党的组织员,同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62年9月至1967年完成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中央书记处工作。1979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增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化”、“公开性”、“新思维”、“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为结束冷战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而于199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统。戈尔巴乔夫宣布的“公开性”方针促使1990年通过了废除书刊检查制度的法律,并开展了为政治迫害受害者大规模平反的运动。1991年8月22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继续致力于缔结联盟条约的工作,但12月8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代表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的声明,并宣布了苏联的解体。苏联国家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1955~1969年从事共青团工作。1962年3月~1978年11月从事苏共地方党务工作。1978~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85~1991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0~1991年任苏*统,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中、后期,苏联社会思想获得空前解放,苏联人民抛弃了的苏共,苏共丧失执政的基础,最终被迫自行瓦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因对冷战结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他是苏联第8至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还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195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
家庭:戈尔巴乔夫年轻时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学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戈尔巴乔娃(又译雷莎,赖莎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9月去世)。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戈尔巴乔夫先生的妻子拉伊萨·马克西莫夫娜·季塔连科(赖莎·季塔连科,(RaisaTitarenko)是哲学博士,莫斯科大学的教授。女儿伊琳娜和女婿都是医生。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生涯
一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前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于1931年3月11日出生在高加索的普列沃尔诺伊村,其父是村集体农庄的机修工。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时,戈尔巴乔夫年仅10岁。他与其它苏联人一样经受了战争的苦难。在战争期间,他家没有撤退到大后方,而是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从事农业劳动,戈尔巴乔夫此时失去了正常的学习机会,只能边劳动,边读书。在田间里劳动,时常能听到远处隆隆的炮声。在战争结束时。年仅14岁的戈尔巴乔夫已经能驾驶联合收割机在田里收割谷物。
1949年,18岁的他获得了“劳动红旗手”的称号和勋章。第二年他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1952年在大学里加入了苏联*党。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高加索,分配在阿尔穆尔…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委员会工作。由于他出众的才能和工作成绩,一年之后,他晋升为阿尔穆尔地区的党委书记。1962年,他调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主管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他在附近一所农学院函授班学习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