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北第四、第五支队和叶飞、陶勇部队南调。蒋介石的目的是要截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南北联系,陷入皖南、苏南狭窄地区,任其摆布,最终消灭之。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粟裕认为,苏南与皖南最大不同点,苏南是敌后地区,国民党军队不敢去,即使去也是少量的。真正摩擦起来,新四军未必吃亏。皖南地非敌后,皖南新四军处在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的三面包围之中。蒋顽对两个地区形势的分析说得更为露骨:“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
  以当时新四军兵力来看,实难在皖南、苏南两处应敌。可行的策略是皖南军部率部即向苏南靠拢。一旦两处会合,身处敌后,东进北上,就更如“海滨之鱼”住苏南、苏北纵横驰骋,纵然与顽摩擦,也有全胜的把握。4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项英:如顽军大举进攻皖南、苏南,军部与皖南部队向陈毅靠拢为有利。粟裕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
  5月2日,陈毅和粟裕再次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把皖南主力集中苏南,并指出:皖南部队企图于顽方进攻时长征闽浙,不可轻试。
  可是项英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以种种理由不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军部北上江北和东移苏南的指示。形势越来越严峻。粟裕想尽一切办法,力促皖南主力迅速北上或东移苏南。
  5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新四军“军部、后方机关及皖南主力移至苏南”,同时指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主力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之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① 也是在这天,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顽固派的进攻》的极为重要的指示,即第二个“五四指示”,严肃批评项英的严重右倾观点,强调: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收到中共中央第二个“五四指示”,陈毅和粟裕立即召集团级干部会议传达,研究拟订了贯彻实施的具体计划。经商议,于5月17日、19日和27日,由陈毅以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身份三次致电中共中央和项英,促请军部及皖南主力速移苏南。考虑到电报不能详细地、原原本本地反映他们的意图,又派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科长曾如清专程赴皖南汇报。
  为迎接新四军军部东移,粟裕从军事上作好了周密安排。三四月间,粟裕亲率战地服务团前往溧阳山丫桥冷欣的副总指挥部,以汇报和“慰问”为名,侦察冷欣进攻新四军的意向、方案及其指挥部周围地区兵力部署,设想反击和进攻冷欣指挥部的作战计划。
  粟裕对此行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考虑得很周到,出发前就向随行的作战参谋交代,一路上要注意观察打听,到了冷欣指挥部就以卫士身份出现,见了大官不要害怕,见机行事。到了山丫桥,粟裕去给冷欣汇报,要作战参谋带了材料和地图跟随,嘱咐参谋利用挂地图的机会,观察原挂在那里的冷欣部队的部署图,用脑子记下来。粟裕在山丫桥三天,每天清晨都和参谋起来跑步锻炼身体,每天各跑一个方向,把看到、了解到的情况悄悄绘成图。粟裕特别关照要注意收集纸篓和厕所里的纸片。参谋人员果然在厕所里发现一张国民党挺进纵队南调茅山的草图。返回江南指挥部后,粟裕根据这次实地侦察,很快拟订了一个作战计划,冷欣一旦对江南新四军发起进攻,粟裕只要用两个加强团,便可拿下他的指挥部。
  

积极思考江南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5)
粟裕还派作战科长吴肃率领侦察组,配合军部作战科长李志高率领的侦察组,由江南和皖南分头对进侦察,为军部东移勘察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出发前粟裕向吴肃作了专门交代。吴肃返回江南指挥部后向粟裕详细汇报。粟裕据此拟订了派三个团接应军部东移的计划。粟裕与参谋人员精确计算,从江南指挥部控制的水阳、狸头桥及江南指挥部驻地到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仅80到150公里路程,互相对进,一昼夜便可接应上。
  然而,由于项英的错误,皖南新四军东移之事最终没有实现。
  此时大江南北###风云日紧。蒋介石部署的由顾祝同、冷欣、韩德勤、李品仙从南、北、西三个方面向新四军进攻的阵势已基本就绪。苏南的冷欣企图合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北的韩德勤步步紧逼已北渡长江的新四军部队,并断绝了江上交通线。形势发展到了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粟裕和陈毅每天晚上都要商讨到深夜。粟裕敏感到此时如不跨江北上,江南新四军势必陷入冷欣的包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他向陈毅直抒己见,坚决主张北上。6月15日,陈毅将他与粟裕商讨的最后结果急电中共中央和项英、刘少奇:“目前只有集中苏北攻击韩或者集中苏南打冷欣两个途径。一切应付已到穷尽之时,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我决心布置移往苏北”,“皖南军部方面宜速部署”。①
  在粟裕周密筹划下,北移的全部工作已经准备完毕。陈、粟决定将指挥部及所属北上部队首先移到茅山。粟裕率部离开水西村,过溧(水)武(进)公路,亲去茅山地区扩军。冷欣发现江南新四军主力有渡江北上意图,连夜调集两个团赶来堵截。6月18日,粟裕调兵遣将,在茅山脚下的西塔山附近亲自指挥反顽战斗,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各一部。粟裕接着又巧施“金蝉脱壳”之计,引诱前来“扫荡”的日军和顽军乒乒乓乓打了几个小时,双方才发现自己打的不是新四军。冷欣气急败坏地说:“粟裕真厉害,我们上了大当,吃了大亏。”
  江南还未摆脱危险,江北又出现了剑拔弩张局面。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将以十倍的兵力大举围攻驻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这时陈、粟紧急商定:陈毅身着便衣于6月28日夜由扬中过江,处理江北事端;粟裕组织机关、部队随后跟进。就在粟裕部署部队过江的时候,郭村战斗爆发。陈毅退至长江中的新老洲写信给粟裕:“速派主力部队,克服一切困难,渡江支援。”
  粟裕立即加快了渡江进程。他深知军中电台和机要人员的重要,7月初亲自安排先把十几个机要人员化装送过运河和铁路,一直看着他们平安过去才返回部队,半夜再率指挥部机关及大部队通过运河及铁路封锁线,抵达江边。
  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渡过长江。此时郭村保卫战已获胜利。江南与江北两支新四军部队胜利会合于吴家桥地区。驰骋江南两年的粟裕开始投入到苏北抗日洪流之中。
  

面对严峻形势 作出华中作战部署(1)
1946年夏,全国形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蒋介石把他80%的正规军193个整编旅158万人调集到内战前线,全面内战的急风暴雨即将来临。
  中共中央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动向。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电报判断:“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6月6日,对华中分局发出指示:“目前我们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
  面对迫在眉睫的全面内战,如何认识和掌握这场战争的规律?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粟裕后来回忆说:“全面内战爆发以前,当我们看到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在苏中面对即将进犯的敌人,深感重担在肩,推动着我们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着的许多特点;推动着我们反复思索,从中探寻战争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战争初期的规律,并努力使自己的行动适应客观存在的规律,以争取胜利。”①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经过十个月来的探索,粟裕对这场全面内战的特点和规律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在他着重探索的是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
  粟裕认为,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中,有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初期作战阶段。在这个阶段,敌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很大优势,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我们已经建立了大块巩固的根据地,战争一开始就有一个空前广阔的内线作战战场,具有持久作战的巨大潜在能力。由此产生了战争初期作战的特点和规律。
  ——战争初期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是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长。在战争指导上,要采取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哪部分敌人好消灭就消灭那部分敌人,什么战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战法,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很明显的。敌人依恃其强大军事力量,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我解放区。我们虽然有对付全面内战准备,但是需要一定时间完成适应战时需要的各种转变,以便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潜力。我军初期作战的重要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进攻,遏制敌人在解放区内长驱直入,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以掩护我解放区纵深地区实现由平时到战时的各种转变,为持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规模,势必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各个战略区和主要作战方向,要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各个战略区之间,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不宜过早地作战役性配合,更不宜过早地举行大会战。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解放区纵深发展,逐步扩大作战规模。
  ——在敌人陆续增强兵力进攻的情况下,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向纵深转移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各个战略区,在中央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方面,在各个作战阶段之间存在着战区的转折。在战争指导上,要处理好转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掌握转移的时机、转移后的出击方向和战略布局,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条件。
  粟裕对战争初期规律的认识,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他所说的战争初期,与过去所说的“初战”不同,不是一次战役或战斗,而是由若干战役或战斗组成的一个作战阶段。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决了如何把握毛泽东提出的“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初战”三原则,以及如何处理战略全局与各个战略区的关系问题,并对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作了理论的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华中野战军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
  

面对严峻形势 作出华中作战部署(2)
1946年5月31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报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华中战略态势和作战部署,提出华中战略区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电报分析华中敌我战略态势,判断国民党对华中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在华中周围集结有12个军、32个师、2个纵队、3个独立团加海州的徐继泰部伪军共约40万人,可能于近期向华中进攻。“估计顽主力将以苏中为主要攻击方面,可能以一百军、二十五军、九十九军、二十一军等四个军,以泰州、靖江为基点向北进犯,夺我海安、东台、兴化、高邮之线,四十九军则为钳制队以夺取如皋为目的。”认为“要击破顽之企图,必须达到歼灭他四至六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在情势。要能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二至三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以现有之六、七、八三个纵队之力量,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议,需四、五旅调回华中”。关于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的配合问题,电报提出,“倘苏中两个战役胜利后,即以六、八纵队,四、五两旅,配合九纵队、九旅,包围徐州,占领徐蚌段,在可能时则配合山东夺取徐州或济南及海州、灌云等城,以改变华中与山东的斗争形势。这个布置,我们要求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