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假共和-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暇┮淮骄烤椭苯诱莆樟�16个师,以及一些杂编部队,总数达20万人。南北和议成立后,这些部队已经无用武之地,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民立报》的编辑、记者,一心想着与袁世凯一起和平建设,批评南京陆军部说:江南各地,到处都是兵,军官的数目多得像毫毛一样。陆军部不仅不知道这些兵够用不够用,而且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兵。调查没有办法,遣散也没有办法;编制这些军队,又不好编这个不编那个,军队要求发饷,陆军部不敢不答应。呜呼!长此以往,可以确定这些兵足以让我们国家灭亡。
  在野的人对当政者进行批评总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当局拿出真正行得通的办法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黄兴并非不知道他面临的问题,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时期,就在努力整理军队。他先后将驻扎在苏、皖、浙、闽的军队编成26个师、5个军。这5个军都是北伐集中到南京苏皖地区的军队,第一军军长柏文蔚,该军原是在江苏的军队扩编而来;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土匪出身,驻在扬州;第三军军长王芝祥,所部为广西参加北伐的各支部队组成;第四军军长姚雨平,该军为广东参加北伐的军队,系广东新军所组成,战斗力比较强;第五军军长朱瑞,该军为浙江新军所组成,比较有战斗力。4月11日,在南京的赣军及一部分桂军因欠饷发生兵变,在南京抢劫。当时部队供应很困难,甚至吃不饱饭,一些游杂部队就很容易哗变。黄兴镇压兵变后,深知有兵无饷的危险,因而加速裁军。但裁军也要钱,黄兴没有财权,就像被放到炉火上烘烤一样,日子非常难过。他只好以爱国为号召,鼓励军人自动离职,帮助新生的国家渡过难关。此后一段时间内,第一军除留在江苏的部队外,柏文蔚出任安徽都督,将部队随身带到了安徽。第二军归中央直辖。第四军解散,一部分回广东后也被陈炯明解散。第五军回到了浙江,后来朱瑞出任浙江都督。第三军的部分部队遣返广西,骨干部队编成第八师,归中央直辖。其余一些江苏的部队,后来交给江苏都督继续整理。

1.黄兴和南京的烂摊子(2)
黄兴明明是个厚道人,一心要整理好军队,政治上没有野心,但同盟会的反对派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一直千方百计迫使同盟会放弃政权,非常担心同盟会在南方继续拥有军队。他们不遗余力地攻击黄兴有割据东南的野心。袁世凯的亲信、参谋次长陈宧就声称:留守机关裁撤,民国即号称统一。黄兴本来就对政治趋向消极,经历了兵变事件,更加对权位失去了兴趣,希望功成身退,摆脱嫌疑。他认为:民国已经成立,只能进行和平的政治竞争,党派之间只是政见之争,而不希望再发生武力角逐政权的现象出现。何况,中国经过这次革命的破坏,元气大伤,如果再要经受一次战争,中国能不亡国吗?为了表示他对国家统一的诚意,于5月13日即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袁世凯当然求之不得,但也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选,不敢操之过急,所以仍予以挽留。5月下旬,黄兴和熊希龄在借款问题上发生冲突后,他在财政上已经毫无办法,更加急于丢弃留守这只烫手的山芋。
  同盟会毕竟是一个革命组织,从风浪中奋斗过来,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敏感和警惕,对于时局仍然很担心,不信任袁世凯这个旧官僚,也不希望同盟会失去对江苏政权的控制。他们想了一些办法,提了一些建议,例如让黄兴辞去留守职务后担任江苏都督,或者由陈其美出任江苏都督。但黄兴本人对政治表示消极,其他人的努力当然就很难着力了。于是,有人就批评黄兴暮气太深了,只能和他谋划开局,很难和他一起去争取成功。尽管如此,南京地区的军队毕竟掌握在同盟会员手里,他们强烈要求保存革命实力,应付可能的事变。性格温厚的黄兴,毕竟是一个战士,军人有自己的敏感和利益,在一片和平声中,仍然存留着血性。在准备结束留守府的时候,黄兴和同盟会在南京的军事骨干们决定组建一支精锐部队,这就是第八师。第八师的基本部队是由广西参加北伐的部队组成,主要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新军,同盟会员是这支部队的骨干,官兵多为广西、湖南人,建制上直隶中央。组建时,选择各遣散部队的优秀军官和装备充实该师,从师旅长一直到营连长,都是日本士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同盟会员。武器除装备部队外,还有一份备存在军械库。第八师的领袖是陈裕时,喜用权谋,他推荐陈之骥担任师长。陈之骥也是同盟会员,与广西革命党人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并在广西军中共事。陈之骥是北方人,又是冯国璋的女婿,陈裕时看中了这一点,希望通过陈之骥与冯的关系,为第八师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与中央政府打交道也比较方便。
  那些年轻的同盟会员也太单纯了,这叫什么权谋?他们怎么可能依靠袁世凯系统的支持来发展自己,与袁世凯对抗?在当时扑朔迷离的政治形势下,一时搞不清政治发展方向,才有如此可笑的措施。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传统的解体的道路,军队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上升,不同政治素质和派系的军队是无法和平共处的。历史事实也很残酷,军人们正在结成自己的特殊团体,强化自己的发言权。经过了后来多年的冲突,同盟会——国民党军界的人才懂得了控制军队和地盘对于政治生存的重要性,于是,国民党自己也走上了军阀的道路,并且分裂成不同的派系。至于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了弱势一方的宣传话语,没有人能回答具体道路怎么走的问题,真诚的民主意向在生活中总是无法生存。如何消除军事派系,进行国家的整合是国民党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自然逻辑造成的,并不仅仅是某几个人的罪恶意图造成的。对历史的批判性语言,功过是非的意识形态评判,无法解释客观的历史逻辑。这是后话。
  黄兴组建第八师的工作并不顺利。当时各部队正在响应黄兴的号召,以爱国的名义动员退伍,第八师却非常特殊,不仅不退伍,还在充实力量,招兵买马,甚至招收已经被裁遣的官兵。严重的反差,引起了其他部队的强烈不满,纷纷到留守府抗议,影响了裁遣的动员。第八师的组建工作被迫停顿了下来,黄兴甚至将正在招兵的团长何遂撤职,以平息各部队的愤怒。何遂躲过风头后,才回到第八师继续任职。
  6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德全到南京接收留守府,黄兴即交卸了职务,第八师的整编也就延搁了下去。黄兴下野后,如释重负。10月间,黄兴从上海回湖南家乡,正值39岁(虚岁)生日,在旅途上赋诗一首,看淡了功名富贵,感慨人生的迷茫:
  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
  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
  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
  第八师名义上直隶中央,后来的许多活动仍然不是袁世凯所能控制的,黄兴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不过,由于革命党人对时局的认识不清,并没有始终贯彻原来的方针,只是下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吧。留守府结束时,黄兴将自己的警卫团划归第八师,团长林虎。林虎虽然是广西出身,但所带部队是广东的部队,与第八师不是一个系统。正好江西都督李烈钧需要骨干部队,林虎是李的同学,就将林虎一团调到了江西。与此同时,第八师的旅长赵恒惕也与八师其他干部发生矛盾,而湖南都督谭延辏б蛭踊ハ喑逋唬苹拷馍ⅲ枰恢Р镁募嗍硬慷樱蹋陀烧月室煌疟Γ娓涸鹫聿们簿拥耐踔ハ榈搅撕稀F涫登懊嫠档剑揽酝踔ハ榈娜蚊欠欠ǖ模罄丛僖裁挥腥思平险饧隆U饬街Р慷樱�1913年爆发二次革命时,都是当地参加革命的骨干部队,尤其是林虎一团,首先与北洋军队发生战斗。南京的第八师,作为革命党人保留应变的骨干部队,只存下了第二十九团2000多人。第八师因为缺额太多,后来又进行了整补。当时一个师是两个旅,一个旅两个团。因为师长是北方人,就到北方招来了一个团。但这个团完全没有革命的思想基础,二次革命爆发后就解体了。尽管如此,第八师仍然是革命党人保留下来的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后来就成为二次革命中南京保卫战的骨干部队。只是战斗爆发前,军官们都觉得战争已经没有希望,先后离开了部队,只有士兵不愿意解散,自动地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也是战争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
  

2.程德全、张謇联手稳定江苏(1)
江苏都督程德全在当时政坛上,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虽然他是前清巡抚,在政治意识形态上与革命党人有所不同,但对他的施政理念,公忠为国,也不可一笔抹杀了。他在南北的纷争中,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
  程德全,生于1860年7月22日(清咸丰十年六月五日),四川云阳人,字纯如,号雪楼。他的父亲是一个穷秀才,以教书的微薄收入养家。程德全幼年随父亲读书,成年后也出外教书。1890年到北京进入国子监学习,常常挨饿。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程正在黑龙江将军寿山幕中,规划战守事宜。寿山寡不敌众,和平让城(齐齐哈尔)后自杀。和平让城,本是程德全的建议,目的是为了保全全城百姓。俄军同意后又欲毁约攻城,程德全急急以自己的身躯抵挡俄军的炮口,制止了一场屠杀。俄军入城后欲强立程德全为黑龙江将军,程坚决拒绝,投江自尽,被俄军救起后挟往赤塔。程德全以个人性命与俄军周旋,有气节、有权谋,在朝野赢得了声誉。东北一直保留着满族入关前的体制,1904年,程德全破例以一个汉人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1905年署理黑龙江将军。1907年,清廷改革行政体制,将东北改设行省,以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程署理黑龙江巡抚,职权受到削弱,于是称病开缺。
  1909年,程德全出任江苏巡抚,以革新自命,对江苏的新文化和张謇其人都十分赞赏。他在写给中枢人物的信中说:江苏士绅的学问,一向非常优秀,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东西文明输入中国,新知识日新月异,加上有张謇等人作社会的导师,大力提倡新知识新文化,将来全国都要以这里的教育作为模范,吸取这里的经验和方法。我一定要在江苏团结绅民,施行新政,奋发图强。程德全在江苏为官,与张謇政见一致,互相合作。他在任内联合各省督抚要求清廷实行立宪,设立责任内阁,从速召开国会。但实际上他已对清廷的统治失去了信心。武昌起义爆发后,程德全和张謇合作,作了最后的努力,上奏清廷,要求解除亲贵内阁,下诏罪己,提前宣布宪法。但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清廷的支持。此后,程德全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安定社会秩序上面,尽力避免政局动荡对经济的冲击。小心翼翼地保护中国的新经济,是他和张謇的共同愿望。1911年11月4日,上海独立,苏属士绅要求程德全谋求自保,避免战争,得到程德全的同意。11月5日,上海民军与驻在枫桥的新军一起入城,宣布苏州独立,推程德全为苏军都督,程成了第一位反正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不久,江浙联军攻击南京,程扶病赴前线视察部队,发布誓师词,赢得了革命党人的信任。革命军攻克南京后,内部纷乱不已,程德全被推举为江苏都督,但他两次赴宁协调,都没有成功,不得已到上海称病不出。1912年1月3日,程德全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他卸去了苏督职务,但并没有到南京上任,一直在上海养病,由次长负责部务。不过,这一段时间内,他在上海与章太炎合作,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先后改组为统一党、共和党。很快,他就发觉章太炎这个人很难合作,彼此政见不合,并且,也深感政党组织纷繁复杂,混乱不堪,实在看不惯,就在5月间退出了共和党。
  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谈到张謇,虽然在民初政局中,他对政治仍然比较淡泊,没有处于关键位置,但在江苏政局的问题上,张謇却是一个重量级人物。程德全的背后,完全离不开张謇的合作和支持。
  张謇,生于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江苏通州人(现南通市),出生于海门,字季直,号啬庵。父亲经商务农,家道小康。但祖上没有功名,参加科举考试时,受人蒙骗,冒充有功名人家的子弟。16岁考中秀才后,被人勒索多年,几乎破产。后经过正直重才的师长和地方官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