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败也就无法避免。康有为自此事变,对光绪皇帝感恩戴德,在海外组织保皇会,把自己包装成当代的孔子,所以别人就讥讽他是“康圣人”。 实际上成了一个书呆子,一个老古董的“圣人”,他在政治舞台上还能发挥作用吗?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一度倾向革命,与孙中山合作。但遭到他的老师康有为的反对。流亡海外的维新派组织了保皇会,甚至策动了勤王运动,企图以武力推翻慈禧的统治,支持光绪恢复皇权。但没有成功。此后,梁启超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他的老师开始分道扬镳,不再热心保皇。他也没有真心实行革命,和孙中山也发生了冲突。他开始热心地提倡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运动。不过,他在日本努力学习,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步骤,对国家面临的形势,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很有创获。他是中国现代启蒙时期,传播西学的理论家。至于中国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研究还谈不上,中国连一个完备的大学都还没有呢!因此,除了准备做官的士大夫以外,连现代知识分子都没有,只能由传统的士大夫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后,先后创办《清议报》(1898年12月-1901年12月)和《新民丛报》(1902年2月-1907年11月),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政治主张,进行启蒙思想的宣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他只有25岁,年纪轻轻的。日本的文字,主要是汉字,不会说,却可以看。和有文化的日本人交流,只要大家写汉字,就能懂。现在的日本文字,片假名太多,就无法交流了。更有趣的是,日本以往的重要文献,是用中国的古汉语写的。 虽然后来兰学(西学)盛行,还是有人把西文翻译成古汉语,给日本人看。梁启超看了,只要拿来抄一遍,改几个字,就可以介绍给中国人。所以,在日本学西学,比在中国方便多了。怪只怪中国人太保守,真正学懂西文的人太少,即使有懂西文的人,也未必有社会地位。梁启超在日本拼命学习,他的思想也只是在求索过程中。因此,他常常为时局和学识所驱使,改变自己的主张。他后来总结自己说:“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日在彷徨求索中”,“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成熟的见解,往往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其实,这是个时代的特征。我们不应该否认他的影响力和探索精神。
梁启超早就主张开发人民的智慧、开发绅士的智慧、开发官吏的智慧,也就是国民的各阶层培育起现代精神。所以,他主张国家要自我强大发达,就一定要多多翻译西方的著作,学者要建立独立的人格,一定要多多读西方的著作。他在日本时期,就大力介绍西书和西方学说。他发表《新民说》,批判当时中国人公德缺乏,智慧不开,也就是缺乏现代意识,极力提倡国民的国家观念、权利义务意识,去除奴隶思想,争取自由,“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具有普世的价值。尽管他说的自由,主要是团体的自由,遵循法律的自由,政治的自由和民族的自由,而不是个人的自由,但对于闭塞的中国人来说,已经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影响了一两代人的思维,延续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
1.三颗政治明星(6)
梁启超又是民族主义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反对“汉民族”的小民族主义,提倡中华民族的大民族主义。什么叫大民族主义呢?就是“合本部属之诸族对于国外之诸族也”(梁启超的意思是针对革命党人的反满民族主义的,所以,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也就是中国国内各民族要集合为一个大民族,参与世界的竞争,反对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对华侵略)。在留学生中,也产生了“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民族意识和现代国家认同意识。西方的nationalism一词,可以翻译成民族主义,也可以翻译成国家主义、国民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建设上,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为现代国民国家的观念所取代。中华民族是中国国内各民族的集合体。梁启超正是国民意识的提倡者,国民才是国家的主体,“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是皇帝的私产,打破了传统的家天下观念。现代的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君主专制。
梁启超在经济政策上,反对土地国有,反对激进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主张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士大夫一向是看不起商人的,只有小人才谋利,君子是不贪财的。梁启超大力肯定了资本家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企业家”既掌握着生产的枢机,又掌握着分配的枢机,承认了谋利的合理性。他对国家财政、金融、货币政策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大多是学习的作品,但浩繁的著作,在短短十多年间,不是天才也是写不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不能靠剪刀和糨糊,更不能靠数码技术,只能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
梁启超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人才,对于文学和史学的现代变革,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学术史来说,同时代的中国人,没有第二人可以和他抗衡,也凸显了中国缺乏现代人才。
梁启超在同盟会成立后,和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他不赞成革命,主张和平的改革。他批评了革命派种族革命(即排满)的狭隘理论,强调中国的问题是改变君主专制的政治问题,而不是种族问题。他不赞成暴力革命,认为暴力革命的结果,只能得专制,而不能得共和。他认为,国民有立宪的迫切要求,就能实现立宪;国民如果没有这个迫切要求,运用暴力也解决不了问题。他认为,革命必然引起列强的干涉,给列强以灭亡中国的机会。他不赞成当时中国实行共和制度,因为中国国民还没有自治的能力,也就没有共和国民的资格。共和政治是议院政治,议员要有批判政治的常识,国内要有完备的政党,而中国都还不具备。中国这时产生的议员,不是顽固的老一辈,就是一知半解的新进青年,如果有政党,也支持不了一年之久。如果实行共和的议院政治,只能引起国家的混乱。
所以,梁启超的基本主张,就是和平的改革,通过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他在《开明专制论》中申论说:使用权力束缚人一部分的自由,叫做“制”。根据这个定义,我们研究如何运用这个权力,运用得好的、善良的叫做“开明制”,运用得不好的恶的,叫做“野蛮制”,以专断的、不好的、恶的方式运用权力,叫做“野蛮专制”,以专断的、好的、善良的方式运用权力,叫做“开明专制”。国家为什么很重视这个“制”呢?因为对内可以调和竞争,不使社会分裂,对外可以展开竞争,维护国家的利益。二者是互相利用的。所以,我们可以统一起来说,国家立“制”的精神,运用权力是遵循上述的精神的,就是好的、善良的,运用权力是违反上述精神的,就是不好的、恶的。
梁启超的政治活动虽然失败,但他说的很多话,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对的。他错在哪里?他自己也说不清。此外,国内外主张改良、立宪的人士,为了国家利益,在教育、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改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都是为国家增进的宝贵财富。这些工作,革命派当时基本上是顾不上做的。
1.三颗政治明星(7)
1903年以后,国内有张謇,海外有梁启超,发起了君主立宪运动。由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役后,顽固派被清除,清政府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声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举办新政,主张君主立宪有了合法性,在官方也有一批人赞成和支持。1905年12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但这些人颟顸无知,到国外转了一大圈,也考察不出什么来。中国的政治很有戏剧性,梁启超是清廷通缉的要犯,但只有他最懂立宪政治是怎么回子事。于是,他们就秘密地请梁启超来为他们起草考察报告。五大臣的考察报告竟然是通缉犯起草的,你说可笑不可笑?但这是事实。对于100年前,如此落后的政治状况,我们还能希望出现奇迹吗?在这份报告中,主张实行两院制、司法独立、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报告认为目前民智未大开,宪法程度不能太高,要待以后修改。载泽等回国后也向慈禧建议以5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端方等则提出了官制改革的建议,而这个建议也是出于梁启超之手。
五大臣的考察报告上达清廷后,反应倒是很快,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并且立即着手进行官制改革。袁世凯参与了官制改革方案的制订,并且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个方案撤销了军机处,按照责任内阁制的改革原则,设总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二人。这样的方案,以袁世凯的政治势力和成就,将来以副大臣身份掌握行政实权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削弱皇族特权,改良政治也是有益的。慈禧对于权力是很敏感的,她同意实行立宪,并不真是想放弃皇权,她的意图,既与民间的立宪派有距离,也同汉大臣们的意图相反,她是要借立宪之名,来加强皇权。袁世凯是当时的第一号有实际权力和影响力的汉族大臣。这对已经年迈的慈禧,当然是一个心病。梁启超的立宪意图,是希望国家通过和平改革,向现代民主的方向发展;袁世凯的意图,则是发展自己的权力,排除那些颟顸的皇族亲贵的牵制,实行新政。结果,袁世凯遭到慈禧太后的怒斥,被迫回到天津,辞去所有的兼职。11月6日公布的新官制,不仅军机处不撤,各地督抚的兵权也受到削弱,袁世凯的政治势力,受到的打击更大,颟顸无能的满族亲贵的权力却又扩大了。可是,他们能玩得转这些权力吗?
梁启超在海外看到这样倒行逆施的官制改革,非常失望,决心从推动政党组织着手,推动立宪运动。但可惜他的政治策略是:今天我们党和政府死战,还是第二位的;与革命党(指同盟会)死战,才是第一位的。有革命党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革命党。但是,我如果不能够和政府死战,那么,我们也不能够使天下的人对我们寄予希望,而减弱革命党的声势。所以,与政府斗争也是今日万万不可以放松的。1907年10月7日,梁启超出版了《政论》杂志,刊载了《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约》等文件。10月17日,政闻社在东京开成立会。不久,本部迁往上海。当时,国内的立宪派在张謇等主持下,已于1906年底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
梁启超的组党活动,经过熊希龄的活动,得到国内大臣袁世凯、端方、赵尔巽的支持。但是,政闻社在国内发起的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引起了慈禧的震惊,袁世凯也向慈禧报告,梁启超是政闻社的发起人。梁启超本来还想和袁世凯联络和解,但很快,清廷于1908年8月13日就查禁了政闻社。袁、梁之间的新仇旧恨也进一步加深。梁启超也下了狠手,与醇亲王载沣等联络,企图搞掉袁世凯。虽然,慈禧去世后,袁世凯也被迫回籍养疴,但清廷一直难有作为,梁启超在政治上活动不开,只好消极读书著述了一年多时间。
但是,国内的政治形势还在发展。1908年8月,清廷定下了9年后开设国会的期限,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并宣布各省于一年之内成立谘议局。1909年10月,各省谘议局开幕。国内的立宪派有了舆论的阵地,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以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为政治目标,发起请愿运动。1910年一年内发起了3次请愿运动,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次###有多达数千人参加。为了所谓“预立议院基础”,清廷于1910年10月3日,召开了中央级的资政院,清廷遴选和各省谘议局各选出100名议员。清廷一方面镇压请愿运动,一方面宣布于宣统五年开设议院,并先行组织内阁。但1911年5月8日成立的所谓责任内阁,却是一个满族亲贵为主的皇族内阁,与立宪运动的本意背道而驰。清廷统治乏术,对权力却丝毫不肯放松,它已无可救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三颗政治明星(8)
梁启超在国内立宪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又振奋起来,于1910年2月创办了《国风报》,重新展开政治活动。他一方面,从政治理论上解释国会、责任内阁和政党的运作方式,向国内进行政治理论的普及工作;一方面指导国内的立宪请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