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假共和-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芏健T揽淙辉谝埃那笔屏悴コ啊J悄6月10日,张謇去北京途中,特意前往彰德拜访袁世凯,对袁的期望很大,两人广泛讨论了对时局的看法,谈得十分融洽。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雄心勃发,看到重新掌握权力的机会来了。他知道昏庸的满族亲贵是没有能力应付如此巨大的事变的,他也不愿再屈从于满族亲贵之下,权力有限的湖广总督,当然也无法满足他的权力欲望。他接到任命后立即以足疾未愈做借口,拒绝出山。这时,各地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清廷没有办法,只好于10月27日将荫昌撤回,将第一军交冯国璋统率,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前线各部。袁世凯重新掌握军权,立即奔赴湖北孝感前线,指挥作战。11月1日,冯国璋即攻占汉口。是日,奕劻辞职,袁世凯接替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13日,袁世凯到达北京就任,22日,要求停止入对奏事,也就是说,他行使行政权力时,不再需要事事得到摄政王的批准。不久,懦弱的摄政王载沣也回家不干了。袁世凯非常顺利地借用了革命党人的力量,东山再起,掌握了空前的、全面的国家权力。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2)
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势力,在革命运动迅速扩展后,采取了金融中立的政策。他们知道,中国的海关掌握在自己手里,清政府和革命政府都没有进行战争所必需的财政经费,可以用控制清廷和革命军方面财政经费的办法,来控制中国政治局面的发展。他们以往与袁世凯打交道已经很久,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交往很深,希望由袁世凯来控制住已经混乱的局面。11月15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指示朱尔典,阐述了对华政策:“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列强在事实上是中国内部斗争的关键性的加权力量。
  武汉的政治、军事局势一直很混乱,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迟至10月28日才赶到武昌,希望整理那里的局势。但是,他们对形势的判断太迟钝了,丧失了领导的时机,黎元洪巩固了他的权力,汉口也旋即失守。11月3日,黎元洪登台拜将,授予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作战。
  黄兴,生于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日),湖南善化人(现长沙),原名轸,号庆午,东渡日本求学时改名兴,号克强。他的字号繁多,以后者比较流行。父亲是个秀才,是个家境宽裕的乡绅人家。少年时攻读八股文,准备科举。中法战争后,受时局刺激,为了救亡图存,也开始追求新知识和学习拳术。1896年考中秀才。1898年,因学习优秀,调湖北两湖书院学习。两湖书院系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增加了许多新学知识教育。清廷的倒行逆施,使他萌发了革命思想。1902年被选派到日本学习,创办《游学译编》,开始宣传革命思想。1903年回国,在长沙创建革命组织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在长沙举行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一起组织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副手。同盟会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内地发动起义,以少击众,勇敢顽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同盟会的主要军事领袖。“三?二九”起义失败,黄兴多处负伤,情绪低落。武昌起义前,他一直在和湖北方面联络,鉴于历次失败的教训,对起义持慎重态度,却不料时局突然出现转机。因此,他迟至10月 24日才到达上海,与宋教仁会合,前往武汉。
  黄兴仅带了少数干部来到武汉,无兵无将,武汉方面有战斗力的部队很少,如何指挥得好一群乌合之众?他命令部队夜袭汉口,部队竟然打起了灯笼。前线一受挫折,兵士即狂奔逃跑。他坚持了一个月之久,11月27日汉阳终于失守。黄兴败退武昌,建议进行战略转移,放弃武昌,进取南京,避实击虚。这一建议遭到心胸狭隘、地方意识强烈的武昌将士的反对,落下了彼此矛盾的祸根。他在武昌已经无能为力,只好起程回到上海。
  袁世凯出山之后,并不想以兵力消灭革命,他很聪明,到了这个年月,他又何必为清王朝卖命?他有足够的势力,运用和战两手,来操控政局,谋求自己的发展。占领汉口后,他没有继续进兵,而是进行了和平的试探。革命派方面,也希望策反袁世凯,来赢得革命的胜利。清军占领汉阳后,袁世凯即命令停止进兵,在英国领事的斡旋下,与革命派方面达成了停战协议。自1911年12月3日起停战后,武汉方面的战争就停止了。在武昌的各省筹组临时政府的代表会议,也在12月1日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12月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托代表赴南方和谈,袁世凯即委派唐绍仪为全权大臣总代表,南方则公推伍廷芳为议和总代表。12月17日唐绍仪到达上海,南北和议正式开始。
  与此同时,革命派方面也在酝酿成立统一的政治机构。在这方面,参加革命的立宪派人士做了许多工作,希望在未来的政府里发挥作用。而同盟会方面也希望控制政权。在地方政权问题上,同盟会和光复会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上海都督陈其美就是战胜了光复会的李燮和才掌握政权的,后来,甚至出现了由陈其美授意,蒋介石指挥,暗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悲剧,并造成章太炎和孙中山、黄兴的对立情绪。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3)
黄兴、宋教仁在武昌时,同盟会的权力布局就受到挫折。当时,黄兴希望扩大同盟会,但已经回到国内的章太炎却回复他“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宋教仁看到同盟会控制不住局面,他对未来的政局,希望有所布局。他在起草《鄂州约法》时就主张将来采取责任内阁制,以便为各方势力分配权力,实际上也为将来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留下伏笔,同盟会在这种体制下可以运用议会制掌握内阁实权。
  章太炎对宋教仁很欣赏,一回到国内就发表意见认为宋很适合当总理。南方革命派一时间对中央政府设在武昌还是设在上海争执不下,谁担任革命政府领袖也无定论。章太炎于12月2日,就政府组织原则公开发表了意见,在复武昌谭人凤诸人电中说:“武昌都督转谭人凤诸君鉴:电悉。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即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炳麟。文。”张謇支持这一主张,向黄兴要求消去同盟会党名,不赞成以同盟会的组织来控制政权。
  章太炎,生于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浙江余杭人,本名炳麟,字枚叔,后来改号太炎,在社会上流行。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专门学习传统的学问,所谓朴学(汉学),对经学、史学和古文字学都很有造诣。1894年以后,由于受到时局的刺激,转向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西学,主张改革政治。戊戌变法失败后转向革命。1903年,他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呼光绪皇帝的名字,称之为“载湉小丑”。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介绍了这篇著作,以及发表了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作的序,造成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在清廷的交涉下,章太炎和邹容被租界工部局逮捕入狱。邹容病死狱中,章太炎于1906年出狱后流亡日本,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同时,在留学生中讲学,鲁迅就是他的学生。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重组光复会,任会长。章太炎是位国学大师,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西学修养不足,个性张扬,言语直率,政治思想不成熟,随时变异,被人目为“疯子”。但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常能击中时局要点,就看你的立场如何了。书生气十足,合群能力薄弱,并非政治长才。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他是从报纸上得到的消息。他很敏感地意识到,财政问题和列强的态度将决定革命的成败。因此,他并没有立即回国,先与美国政府接洽,然后转赴英国,与英国政府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一个对华贷款的国际垄断组织)接洽,希望他们对中国革命提供支持,借款100万英镑,但没有成功。列强采取金融中立政策,因此也答应他不贷款给清政府。于是,他取道法国、新加坡、香港,于1911年12月25日到达上海,受到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也期望他带来革命迫切需要的大笔经费。孙中山豪情满怀,也坦率地对记者表示:“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吾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者精神而已。”
  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他有成熟而坚定的政治观念和理想,他的国际视野和西学知识为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但他长期流亡海外,对国内政治和人事比较生疏,他常以西方的社会生活为榜样,迫切地希望在中国落实,因而常常放出高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没有落实的客观条件,被当时人称为“孙大炮”。在同盟会内部,则有“孙氏理想,黄氏(黄兴)实行”的说法。黄兴果敢坚毅,是同盟会的军事领袖,但政治理论修养不足,有附和章太炎政治主张的倾向。
  孙中山回国后,谁是革命政府的领袖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但组织一个什么样的革命政府,仍然是一个复杂纷争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一个是“大炮”,一个是“疯子”,到底谁对谁错?历史将如何演变?
  孙中山很快就听到了上海政界流传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舆论,深感惊讶和不满。他于12月30日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来解决政治方针,会议发布了《中国同盟会意见书》,全面批驳了章太炎的政治主张。意见书认为,中国同盟会的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同盟会的责任并非仅仅解决了民族主义就可以结束的,必须完全贯彻三大主义,才能说完成了革命的任务。何况,现在敌人还在顽抗,成败未知,同盟会的责任怎么可以结束呢?同盟会要改组为政党,必须是在民国成立、全局大定之后才能进行。意见书批评章太炎的主张是儒生迂腐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并责备他不应该违背同盟会的誓言:“中心未遂,盟誓已寒,义士所不忍为。”同盟会的主要任务都还没有完成,你怎么就违背了当年的宣誓,作为“义士”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4)
同时,和章太炎的主张相呼应,宋教仁在临时政府的体制上,仍然坚持责任内阁制,主张限制总统的权力。对此,孙中山也予以驳斥。他认为,内阁制只是和平时期,为了不让元首成为###的焦点,所以由总理对国会负责。而现在是革命战争的非常时期,革命党人怎么可以对自己信任的领袖设立防止的法律制度?我也不会听从这样的意见,高高在上,变成一个废物,误了革命的大计。
  早在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就和黄兴、章太炎一起制订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以便革命发动后,掌握形势的发展。方略除重申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外,又规定: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也就是说,同盟会在革命发动后,要实行军事专政,以巩固政权,逐步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在这过程中,领袖的集权也是自然的事。孙中山的意图就是要贯彻革命方略,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完成革命目标,创建现代国家体制。那是一个国民没有启蒙的时代,所以,孙中山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也很浓厚,在他眼里,他是先知先觉,其他人的现代生活知识实在太贫乏了,应该服从他才对。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进行了总统选举,当时已经宣布革命的有17省,一省一票,由议长按省份次序逐次点名,无记名投票,开票结果,孙文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以高票当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乘火车前往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