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词。日本公司决定继续为国内市场生产大型计算机。两项出乎意料的发展回报了这一决定:IBM进入了个人电脑,互联网创造了对大型系统的新需求。此外,大型企业开始创建它们自己专用的网络系统,大型计算机的新需求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风靡时,这些大型计算机曾被遗弃。日本收复了大型系统的欧洲市场,并且随着电子市场的进步,这个优势地位一直保持至今,而欧洲人则转而依靠他们的优秀软件。
第20节
个人电脑的另一次技术进步
个人电脑用户很快彼此相连,形成了知识、信息、数据的聚宝盆以及个人信息系统。网络能将公司或组织范围内使用同一台主机电脑的人连接在一起,这启发了一些研究人员的灵感,他们同理开发了经由电话线或电缆连接个人电脑的技术。互联网的真正源头是美国国防部,1969年,国防部连接了政府和大学实验室的小型计算机。各种网络从阿帕网(ARPANET)开始陆续出现,最初这些网络只覆盖大学。慢慢地,阿帕网失去了军用的生硬刻板,更像是亲切的学术派。政府资助启动的这个项目成了21世纪最大的商业成功故事。
1969年,远程通信网络的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投入运营,1975年,远程通信网络可以利用一个商业组件进行远程登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个人电脑,因此与其他电脑连接的需求成倍增长。微调的技术完善了互联网。20世纪80年代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OrganizationforNuclearResearch,简称EONR)的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和罗伯特卡里奥(RobertCailliau)开发了一个系统,可能超越电脑的连接,经由互联网使用超文本进行信息的传输。随着电脑用户逐渐发现了网络的妙处,他俩开发的万维网(WorldWideWeb)实实在在地走遍了全世界。商业机会即刻出现。许多国家的数百张报纸很快就可以在网上阅读。银行和航空公司也鼓励客户通过它们的网站来操作业务。后来,在信息的海洋中查找资料成了问题。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开发出第一个图形界面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公众很快就熟悉了这个浏览器,还有它的开发者网景公司(Netscape)。紧接着,微软网页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简称IE浏览器)出现,开始蚕食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后来又有了火狐浏览器(MozillaFirefox),它们不停地改进服务,看似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c米c花c书c库c ;www。7mihua。com
网页浏览器的流行和个人电脑一样出人意料,它可以提供网上教程、百科全书,并且能够下载电影和音乐,我们现在很难想象没有远程通信网络和它的得力助手浏览器的世界。资本主义坚持不懈地寻找新的获利方法,互联网因此变成了零售购物车。互联网能够自由访问的特点吸引了用户,这些用户反过来成了广告业欣欣向荣的基础。因为即时信息能带来满足感,所以移动的图像更有吸引力。2005年,在没有银行这个经纪商的情况下,创业公司开始通过互联网把借贷双方连接在一起,发放贷款。如今,互联网用户接近10亿,比6亿的手机用户还要多。可惜的是,这种灵活性取悦了消费者,也增加了欺诈的途径。音乐界和出版业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们必须保护自己的作品不会在互联网上非法共享。
1994年,杰夫贝索斯(JeffBezos)在华盛顿贝尔维尤的车库里创立了亚马逊公司(Amazon。)。贝索斯是互联网零售业的先驱,他使公司名称的一部分“dot。”流行了起来。没过多久,商店或专业服务请顾客查看。××。的情况变得非常普遍。亚马逊飞速增长,从最初的库存书籍开始向其他商品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它曾遇到过难关,后来它向其他零售商开放了站点,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黄页电话簿,包含了从褶灯罩到西班牙凤尾鱼等一切备查信息。因为这些零售的新方式,服务客户的成本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的经济正在放缓,而这些新的零售方式大幅降低了服务客户的成本,从而为美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竞争能够刺激企业有更出色的表现,而互联网庞大的客户群体使成功更加明显,它创造了超级大赢家和大量的失败者。
除了这些发展之外,还有一个叫电子邮件的东西悄悄出现。最初,只有使用相同计算机系统的人可以相互发送信息,后来有了互联网,更多的用户可以使用电子邮件。20世纪80年代,电子邮件的普及率骤然上升;现在,电子邮件有6亿多用户,它成了使用范围最广的互联网工具。尽管电子邮件并未淘汰电话、传真机和邮政服务,但是它缩小了它们的势力范围。美国的邮政服务因此获得了一个新绰号——蜗牛邮件。
第21节
1996年,互联网的新问题出现了:面对网络上大量自由流动的信息,如何实现更容易的检索。此时,我们的画面中再次出现了两个20岁的年轻人——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Page)和出生在俄罗斯的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他们用新的“搜索引擎”给出了答案,他们把它叫作谷歌(Google)。谷歌是又一项非凡的成就,它现在甚至变成了一个新动词,比如“我谷歌了一下,了解了它的历史”。在与另一个受欢迎的搜索引擎——雅虎之间旷日持久的竞争中,谷歌最终胜出,2005年,谷歌的市值飙升了差不多2000亿美元。谷歌在持续的研究中不断即兴创作,开发出了带有视频聊天功能的电子邮件服务。它还收购了视频网站YouTube,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新闻剪辑、娱乐和业余搞笑等视频资源。谷歌现在也是世界最大的广告销售商,它一直在看似毫不费力地改进着自己的增值服务。1米1花1书1库1 ;www。7mihua。com
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宣布——相当精确地——一个集成电路板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就会翻一番,这极大地扩展了电脑和电话的功能。手机变身成了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和iPod加入了个人电脑的功能。尽管没人预测,但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脑价格每年下降20%。不过,没什么能比得过手机价格的变化。1987年,摩托罗拉手机还是售价3996美元的奢侈品;现在,只要与电信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使用合同,就可以免费获得手机。
由于在晶体管方面的杰出贡献,威廉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决定开办自己的公司肖克利半导体,于是回到了家乡帕洛阿尔托。很多人追随肖克利而至,集结在帕洛阿尔托的周边,后来这里就成了广为人知的硅谷。从马萨诸塞州迁到加利福尼亚州对创业公司非常有利,因为马萨诸塞州的法律中强大的“无竞争”条款更偏向于既有公司。这些法律限制了前雇员利用在公司学到的经验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些制度安排几乎是看不见的,但是对于培育创新却至关重要。
在华尔街这个高度资本主义的时尚圈中,在加州创业的百万富翁个个都很惊人:他们年轻、不拘礼节、崇尚平等而且绝顶聪明。这些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欣然接受了“奇葩”的称谓,他们一点也不像下曼哈顿区的居民那样酷。几十个男人(还有一些女人)最初的成功让很多男人(和一些女人)利用巧妙的商业计划得到了风险资本家的支持。硅谷的网络公司因此蓬勃发展,直到它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交易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新买家。大大小小的投资者一窝蜂似的急着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来,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公司的IPO总是销售一空。20世纪90年代后期,炙热的投机空气吹爆了互联网的泡沫,但是硅谷工程师开发新应用程序的热情却并没有消减。经历了10年轻度的经济衰退之后,硅谷再次出发,用计算机世界的人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它重启了。2007年,硅谷吸引了价值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相比之下,所有欧洲国家获得的风险资本加在一起也只有72亿美元。同一年,美国发明家申请了8万项专利,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申请的专利总和还要多。
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了美国人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消费者迅速抓住了拥有个人电脑的机会,为IT业的惊人增长奠定了基础。IBM不断追赶市场上的新产品,它带来的资源、学习基础以及营销知识对于支持年轻的行业来说非常必要。IBM的主要供应商英特尔和微软也成了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它们投入了大部分的利润继续推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不过,个人电脑的热潮削弱了IBM的优势地位。因为没有专利组件,新来者很容易进入这个领域。个人电脑的简单易操作解放了用户,他们不用再依赖IBM的传奇服务。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在心理上,美国的电脑、外围设备、互联网、万维网和电子邮件的成功都提振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但是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决不容易。2002年以前,美国一直主导着技术市场,2002年,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进口开始超过出口。2008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超过了500亿美元。如果意识到苹果从中国进口iPod,我们对贸易逆差的担忧可能会减轻一些。因为苹果会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增加有价值的组件。
第22节
与欧洲的计算机公司不同,日本大型企业——富士通、NEC、东芝、日立——的规模,以及它们在电子设备和电信领域的经验,使它们可以经受住美国的成功风暴的洗礼。在政府的支持下,富士通、NEC、日立公司成了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网络引起欧洲大型计算机系统市场的复苏,于是日本与IBM在这个市场上展开了竞争。20世纪80年代后期,IBM对外放开了非专有组件的克隆技术,日本企业大举进入了个人电脑市场。1996年,在全世界个人电脑的销量排名中,只有IBM、戴尔和康柏电脑能超过富士通、东芝和NEC。个人电脑的广泛用途产生了连锁效应。新的应用程序、外围设备和增值改进层出不穷。索尼利用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打进了电脑市场,把电脑从数据处理装置变成了多媒体设备。因为日本的大型公司云集在东京和大阪,为创意的自由交流创造了机会,所以才有了现在消费电子产品和电脑领域中大部分复杂优雅的日本技术。∞米∞花∞书∞库∞ ;__
不过,往日的竞争者似乎也没有投降。美国的半导体和电脑制造商怀揣着竞争精神又冲回了日本市场。IBM和微软在日本市场上打出了一记重拳,它们解决了两个不相容的问题,一是解决了西文字母与日本象形文字,或者说是与汉字不相容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各种各样的日本电脑和外围设备不能共享的问题。它们利用老式的通用戏法进行设计,推出了新日语版本的Windows31。J,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系统可以在日本所有的高端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上运行。为此,计算机领域技术创新的弹力球又蹦回到了美国这一边。
亚洲四小龙
所有与微处理有关的世界市场都促进了四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也就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香港。它们的成功轨迹质疑了某个普遍的信念,人们曾经认为经济大国圈子之外的国家无法超越自己,实现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20世纪60年代,在持续繁荣的暖阳下,战后的西欧经济如凤凰涅槃般开始增长,分析人士认为,现代化已步入了最后阶段,所有国家都能获得充足的投资资本,这是十分乐观的预测,繁荣第一次走进了每个国家的未来。西方纯粹的资本注入和技术引进并未改善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状况,所以现代化理论理所当然地被丢在了一边。
冷战期间,国家分成了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不结盟三派,一位法国人口学家首先提出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概念,区分了西方的第一世界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第二世界,以及世界其他的不结盟地区。前两种说法并未流行起来,但是“第三世界”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词语。舆论非常敏感地把旧词“落后”换成了新词“欠发达”。第一世界认为,第三世界没有欠发达地区那么多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