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的黄昏-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震动了,万历皇帝终于觉得这个人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其实,此时的万历皇帝把任何事都想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已经快要死了,一个要死的人会把任何事情都想得非常简单,即使他自己很想把事情想复杂一点,但这不可能。他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派一批军队出去,跟这个嚣张的人打一场。
  但当他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整个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领兵出征。杨镐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十五年前,就是这位杨大将军在朝鲜被倭寇打得嗷嗷怪叫,后来他被万历扔进了监狱,但由于党派争斗,万历皇帝懒得弄死他。出狱后,他获得了新生,去辽东当了几年巡抚,打败了几个不老实的少数民族首领,名声大振。当万历皇帝看着满朝武将痛苦的时候,就想起了这位现任兵部左侍郎,当初打败过少数民族首领的杨镐。
  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来评判万历皇帝和他手下的首辅方从哲选择杨镐错误与否,在这个时候,一心想要在最快的时间里给努尔哈赤最痛的打击的明帝国,或许是饥不择食。
  杨镐这年已经很老了,老得几乎连在辽东边境上挑选出能打仗的一万士兵都挑选不出来。在这点上,明朝政府的腐败,政府官员和将领肆意对士兵的践踏让他有了挑不出士兵的借口。十万士兵,连一万可以打仗的都挑选不出来,这其实就注定了杨镐的失败。
  他把这种苦恼告诉了朝廷,朝廷立即征调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军队赶赴辽东。同时,又调朝鲜兵援辽东。
  源源不断的士兵从帝国的各个地方到达辽沈,十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朝所有征调的军队都到达了集结地。共兵力十万人,对外宣称是四十七万。
  任总指挥的杨镐跟几位大将说,这一场战非同小可,我大明的胜败安危在此一举。
  他说对了,他在这个时候能有这样的认识,真是大明之福。可惜的是,这种福气只停留在他的口头上和大明帝国的希望上。
  此时的杨镐面前有数百名大将,他们在几天后都战死沙场。让他们得到这样下场的就是总指挥杨镐,我们说,一个人主宰别人命运并不是件好事,你若有本事还好,若无本事,只能把别人提前送进地狱。
  这位杨总指挥观察了地形后,就作出了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方针,他想从四面包围努尔哈赤的老巢,企图一举扑灭这个少数民族势力。
   。 想看书来

杨镐,你怎么了(2)
在兵力部署上,杨镐把军队分为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左翼中路军,是四路大军的主力,由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等率兵三万,从沈阳渡浑河出抚顺关,从西面进击。
  左翼北路军,由开原总兵马林、大同副将麻岩等督兵一万五千,还有当时一直靠着明帝国而没有被努尔哈赤吃掉的叶赫女真部兵马出三岔口入浑河上游,从北面进攻。
  右翼南路军,由辽阳总兵刘领兵一万余从沈阳出宽甸,从东南攻打。另有朝鲜兵一万三千人由其指挥。
  右翼中路军,由辽东总兵李如柏、辽阳副将贺世贤统兵二万五千,从清河城出鸦鹕关,从南面袭击。
  另外,杨镐还派出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广宁,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与阻击与努尔哈赤关系很好的蒙古兵。又派总兵官秉忠、辽东部司张承基率兵驻辽阳,为机动兵力;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杨镐坐镇沈阳,直接指挥四路大军。
  从这种兵力部署上来看,杨镐就是个笨蛋。因为四路大军从出发地到达努尔哈赤老巢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相同,况且,四路大军的指挥官之间并不默契。大家都认为自己很行,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大家都认为对方很不行。
  我们可以粗略算一下,杨镐分配的十万兵马,山海关总兵杜松领了三万人。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此一路是主力,但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杨镐与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辽阳总兵刘是明帝国的一员骁勇的战将,在万历年间的各种大战中都有很好的表现,但与杨镐的关系很一般,于是,我们看到了,他领兵才一万,朝鲜兵一万三千人简直就不能称为兵,这些朝鲜人所用的盾牌都是用厚纸糊成的,他们根本就不是去打仗,而是去看别人打仗。
  辽东总兵李如柏的两万五千人和开原总兵马林的一万五千人,由于他们二人的胆小的性格,这两路兵马根本就等于没有。
  十万兵马还剩下了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杨镐留在身边的机动部队。但在后来,这支机动部队并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似乎在杨镐心里,这支部队根本就没必要用。
  如果说从杨镐的战略方针上确定他是个傻子的话,那么,还有比他更傻的。那就是朝廷之上的那些言官,特别是首辅方从哲。
  我们不得而知这群吃饱了就四处议论别人的人到底是脑袋进水了还是盼望着做亡国奴,总之,他们一直催促杨镐赶紧发布进攻命令,灭了努尔哈赤。他们以为努尔哈赤比自己还要蠢。于是,在杨镐还没有完全了解对手努尔哈赤的情况下,京城屡屡催促前进、进攻。
  杨镐是很无能,但并不代表他鲁莽,他将进攻时间向后拖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二十一日,不想,在这一天忽然下起雪来。天寒地冻,于是,他又改为二十五日。
  就在这几天里,努尔哈赤经过各方侦察,对明军的动静已摸得一清二楚了,他自然也知道了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当他集中兵力向抚顺方向开进的时候,杜松正巧从抚顺出发来成全他。
  实事求是一点来讲,杜松老人家是明帝国难得的一员战将。但此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炫耀。他经常在各种各样的人面前脱光衣服,把伤口裸露出来,向别人炫耀自己曾经身经百战。
  当他炫耀着自己的伤口在该年三月初二到达萨尔浒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努尔哈赤正在界凡铸城,他就领着两万士兵渡过苏子河朝界凡城攻来。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把三万人分成了两部分,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兵力,先把他驻扎在萨尔浒的一万人马给干掉了。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凡。杜松当时正在界凡城下打得火热,连头盔都不戴,但当他得知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老窝被人抄了后,就有点慌了。炫耀身体的本能忽然消失,他的士兵们更是觉得此生休矣,纷纷逃跑。努尔哈赤趁机分而包围,逐个歼灭。杜松老人家本来是想要来立头功的,可当一支箭向他的脑袋飞来时,他明白了,头功并不是那么好立的,另外,他也明白了,伤口可以炫耀,但致命伤却不能炫耀,因为他没有机会了。那支箭正好射中了他的脑袋,血立即把他的胡子染成了红色,一代喜欢玩“人体艺术”的名将就此陨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杨镐,你怎么了(3)
左翼中路军全军覆没,北路的马林从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就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马林吓得从马上滚了下来,此人并不是个胆小鬼,但的确是个识时务的人。他见过杜松的那些伤口,这样一位战将都死了,他马林算得了什么。
  在这样的认识下,他立即停止了进攻,而是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可惜,努尔哈赤像个疯子一样从界凡马不停蹄地赶来,像是刹不住车一样地将他还没有建好的营垒攻破。马林戴着头盔逃回了开原,第二路明军就此宣告失败。
  努尔哈赤解决了两路明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开始了对南路军刘的迎战。为了防备另一路军李如柏的进攻,他留下了五千骑兵在老巢,又把明军投降的士兵痛打一顿,然后要他们持杜松令箭,去报告刘,说杜松军已经到了后金的老巢城下,只等刘军去会师攻城。
  刘慌了。
  他慌,是因为害怕杜松抢了头功。他还不知道杜松已经带着“人体艺术”去阎王那里报到了。在匆忙准备下,他亲率先遣队急速行军。果然,他中了努尔哈赤的埋伏。
  这位老将死在战场上,可谓死得其所。但是,他的死不需要任何人来负责任。他打了一辈子仗,难道还没有学会兵不厌诈吗?
  当坐镇沈阳的杨镐听到两路军马已经完蛋的时候,刘也正在完蛋。杨镐开始明白,这个努尔哈赤是真的厉害,他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而南路军刘永远也听不到了。
  只有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天生就谨慎,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在山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因为这场战役,让努尔哈赤有了进军中原的想法。虽然,这种想法还不算成熟,但,毕竟,有想法自然就是好事。
  在这场战役中,朝鲜兵不打自降,叶赫兵不战自溃。明军本身就很差,还找了两个笨蛋帮手,失败自不必言。
  萨尔浒之战,是明帝国与满洲人“兴亡实始”的一次战争,它为后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是明朝转入衰亡的转折点。战后,努尔哈赤冲破了明朝的辽东防线。言官们咬着牙说,这个努尔哈赤简直就是藐视我们天朝无人。
  事实上呢,天朝真的无人,不然,也不会派杨镐出马。他的战略方针真的是把努尔哈赤当成了不能走路的三岁小孩子。
  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明帝国震动了。杨镐被第二次扔进了监狱,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如第一次那样幸运,没过多久,他就被处死。
  当这一切都成为定局后,有人总觉得这就像是个梦。他们难以相信:真的在北方崛起了一个努尔哈赤。几年前,他还对大明帝国忠心耿耿。朝臣们一直问一个问题:杨镐,你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可以把仗打成这个样子?在狱中的杨镐如果真的知道有人这样问,他一定会回答,我是有责任,但根本责任绝不在我!
  那么,责任在谁呢?努尔哈赤这条咸鱼是怎么翻身的呢?他们抱着这个疑问,想找出咸鱼翻身的条件来,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成梁。
  

无法评说的李成梁(1)
明朝中后期,有两名大将最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是戚继光,另一位就是李成梁。前一个人几乎已成定论,他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与景仰的民族英雄,而后一个人却无法评论,虽然,他已经死了好多年,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
  我们暂且把目光放到张居正当政时代,有一次,张居正收到明军在辽东获得大捷的通报,他当即写下了一首诗,里面有“将军超距称雄略,制胜从来在庙谟”这样一句。诗里所说的将军就是指当时明朝驻守辽东的大将李成梁。
  隆庆到万历前期,明朝在北部和辽东的边事在张居正的影响与主导下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部的安定主要得益于俺答封贡和戚继光镇蓟,北部边陲在数十年里基本上没有战事发生,辽东则几乎年年有战事,岁岁动刀兵。虽然战事频仍,但明朝在辽东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取得这些胜利的最大功臣就是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的爷爷李英是朝鲜人,归附明朝后,任职铁岭卫指挥佥事。由于明朝武官的世袭制,李成梁的父亲也担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指挥佥事。但到了李成梁这一代时,他却没有继承这份职位,原因就是他穷得连到北京去承袭这个官职的路费都没有了。
  直到四十岁,李成梁还是一个“诸生”,只是秀才身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当时的辽东巡抚御史非常器重他,特意资助他进京,他才获得祖辈传下来的职位。由于在作战中立下很多战功,李成梁不断升职。不久升任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元年(1567年),又升为副总兵,协守辽阳。四年后,辽东鞑靼辛爱部入侵,辽东总兵王治道战死,李成梁被任命为代理总兵官,署理都督佥事。
  这是他第一次任辽东总兵,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十九(1591年)年,在辽东,他付出了二十二年时间。
  在这二十二年里,他打了无数次胜仗,多得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但让人感到不明白的是,打了这么多胜仗,为什么总不能消除北境的忧患。
  这是一个谜,许多年后,被人揭穿。而之所以能揭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