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这才是咱们读书人应该听的事。”小禹锡对老师的告诫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感,因为他原先学习《论语》时书上就这么写的,他原本也感到书本上说的是对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确实太有魅力了,这么优美动听,但孔圣人怎么不喜欢它呢?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深秋,小禹锡随母亲去苏州城中探视父亲,才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听罢哈哈大笑,并说:“喔,我们的孩儿遇到难题了!”刘绪耐心地向小禹锡解释:“儒家的经典确实不看重民间的文艺创作,你老师说的话有一定根据。但是万事不可拘泥,总该有个变通才是,比如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
小禹锡听了父亲这番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十分佩父亲的胆识,但又感到父亲说的同书上说的太不一样了。
小禹锡在嘉兴县塾馆中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诗作得越来越出色,他的老师暗暗欢喜。有次上课,他对学生们说:“离这里只有几十里地的吴兴县住着一位著名的诗僧皎然,他俗姓谢,字清昼,是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的十十世孙,他的诗不但在当今僧人中名列第一,就是在全国也是一流的。他不但能写好诗,还擅长诗歌理论,我这老朽是不及他之万一的,诸位何不前去向他请教呢?”小禹锡在座上听到这番话,心中窃喜,他见先生一边讲话一边还不时将眼神向他投过来,更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止不住心头一阵狂跳:“机会来了。”他暗道。
小禹锡听罢先生讲的故事,对皎然充满了钦佩之情、向往之意,决意前去向他求教诗艺。他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搭乘驿站的马车,向嘉兴县西北方向的吴兴出发了。
皎然居住在吴兴县杼山的妙喜寺中,那杼山是一座景色幽雅、环境清静的苍翠青碧之山。山腰间生长着大片的竹林,山脚边是一望无际的茶丛,河道两旁又植满了桑树,皎然所居的寺院就被这青山绿水包围着。小禹锡来到妙喜寺的后院,推开竹扉,只见有个清癯的老僧正手持瓦罐,往陶杯中倾倒沸水。那些置于竹案上的陶杯一个个热气腾腾,散发出新茶的馨香。那老僧见小禹锡到来,冲着他笑笑说:“今晨喜鹊叫,我猜是贵客要到。你瞧,这不到来了吗?”
小禹锡听老僧说自己是贵客,脸臊得通红,但他依然不慌不忙,向长者深深作一个揖道:“晚生久慕先辈大名,今日得以瞻仰尊容,实为万幸之事。”
皎然也不再客气,直呼其名遭:“禹锡,我早已听说你的名字了。你是刘绪之子,嘉兴城里的高才,诗作得不错,见识也高,你先生早把这一切告诉我啦。”原来,小禹锡的先生大小也算是个江南的名流了,但同蛟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所以他也时常去吴兴皎然居处作客,向他讨教点学问。皎然兴致不减,继续对小禹锡说:“其实,权德舆先生也对我提起过你。”
权德舆是中唐著名诗人,同刘禹锡父亲刘绪关系密切,曾赞扬刘绪教子有方。权德舆在小禹锡七八岁时见过他,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这次见面,说小禹锡已能熟习《诗经》、《尚书》,头上束着两个发角,身上佩着用象骨和玉石制成的装饰物,对人恭敬,同一般小孩子大不相似。权德舆能把上述看法写成文章,自然对皎然也会如许传述的。这样,皎然对这位小客人就印象特佳了。
正在此时,竹扉咿呀一响,又进来一个胖和尚,皎然马上将他介绍给小禹锡: “这位是灵澈兄,人称灵澈上人,住本县何山,时常到此与我切磋诗文,你可认他为师呀。”
小禹锡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又是深深的一揖,口中说道:“晚生三生有幸,得以仰逢上人大人。”
灵澈笑眯眯地看着小禹锡,又对皎然颔首示意说:“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个灵巧识事的孩童。”
两位诗僧一边品尝香茗,一边议论开近日诗坛的新鲜事,不时地赞扬几旬,也不时地批评几句,小禹锡一一默记在心。有时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还向两位老师虚心请教,老师向他耐心解释时,他还用石笔在石板上记录下来。两位老师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皎然同灵澈谈论了将近半个时辰,见小禹锡笔直地站立侍候在身旁,便有意考考他的诗艺,对他说:“今日天公作美,春光明媚,你从嘉兴来此,一路自是饱享自然风光,心中必定有所吟咏,能不能为我俩诵上一篇呢?”
小禹锡见皎然老师要自己诵诗,便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正是向老师请教的好机会,便把刚才路上构想好的一首绝句吟出: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好诗。”灵澈上人先夸奖说,“不过,我看若将其中一字改动一下,这诗将会更精彩。”
“是的,这字该在末句之中,是不是这样的呢?”皎然也跟着发问,这问题似乎是在问小禹锡,又似乎对灵澈的问题表示赞同。
小禹锡想了想,他的这首诗不是想说杨柳在春色中的主导作用吗?不是说人们对杨柳的喜爱留恋之情吗?而末句“邀得垂杨相发挥”似乎又将诗作的主体让位给桃李了,这正同自己原先的设想相悖。对,毛病就在这里。他抬起脑袋对两位老师说:“是不是要我改动这个‘邀’字呢?”
皎然和灵澈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正是。”
“那我就将它改为‘偏’字怎样?再不然改成‘还’字可否?”
灵澈上人说:“不错,然而却不尽善。”
皎然笑笑对小禹锡说:“是这样,你想想,若改作‘偏’字,岂不有点否定桃李之意?若改作‘还’字,意思倒好,可语气不重一力度不足。”
那就改作‘须,吧。”小禹锡眨着眼睛说,抬着脑袋等待着两位老师的评判。
“哈哈!”两位诗僧不约而同地发了爽朗的笑声,“正是此字,正是此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皎然对受宠若惊的小禹锡解释说:“真是孺子可教也。此处非此;须,字不可,这一‘须’字用得既不轻又不重,可渭恰到好处,不否桃李,又突出杨柳,真是妙手偶得,天然自成啊!”
小禹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暗念道:“对,诗就要写得豫他们那样。”
从此,小禹锡成了皎然和灵澈的年龄最小的议诗论诗伙伴,小禹锡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盛唐时代诗人通过刻苦锤炼达到自然浑成的路径,使诗作既瑰丽新奇而又不矫揉造作。。。。。。
转眼间,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贞元六年(790年)时,刘禹锡已是位19岁的年轻小伙了。他现在学有所成,踌躇满志,正欲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依据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书生要由地方长官择优选送到中央去应试。刘禹锡所在的县是嘉兴县,隶属于苏州府。他能否被地方长官选中,是能否通过中央政府的进士考试,并随之踏上仕途的关键。幸而刘禹锡学业扎实,再加上又有权德舆、皎然、灵澈、包佶等人的赞誉,临场发挥又特佳,所以被县里馆监判为优等成绩,列本县第一名,不日即可将刘的名单递送到苏州州府中。
县令正下令让王主簿带队,一帮差役相随,又领了一队吹鼓手,一路上锣鼓喇叭齐鸣,直向刘宅前来贺喜。
一位年轻小伙子搀扶着已年近六十岁的刘母率领家人在门口迎候。
王主簿率队来到刘家大门前,由他向刘母宣读县令签署的推荐书,读罢,又让刘母上前来接。
刘母拉着年轻小伙子的手,接过推荐书,激动不已。年轻小伙子就是被推荐的学子,他叫刘禹锡。
刘禹锡现在是学有所成,踌躇满志,正欲在政治上一层宏图。依据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书生要由地方长官择优选送到中央去应试。刘禹锡所在的县是嘉兴县,隶属于苏州府。他能否被地方长官选中,是能否通过中央政府的进士考试,并随之踏上仕途的关键。幸而刘禹锡学业扎实,再加上又有权德舆、皎然、灵澈、包佶等人的赞誉,临场发挥又特佳,所以被县里馆监判为优等成绩,列本县第一名,不日即可将刘的名单递送到苏州州府中。
现在,刘母步履沉稳,一手接过推荐书,一手送上赏金,对王主簿等人又施了个礼道:“有劳众人辛苦,家有喜庆,理应同欢。”
刘母卢氏在四十上下生了刘禹锡,二十年来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她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要比别的母亲多得多。今天儿子得以被荐举为“乡贡”,看来是打通了入仕第一关,今后这路要由禹锡独自去闯了。想到这里,卢氏心头先一阵喜,又一阵悲,泪花不由自主地闪了出来。
刘禹锡很快来到苏州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王纬的身边。
这王纬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侄子,为官清廉,政绩颇佳。而刘禹锡之父刘绪此时仍在苏州任幕僚,不过这王纬已是第五任郡主了。前几人是韦元甫、李栖筠、李涵、韩滉,刘绪同他们相处甚好,同王纬自然也不例外。
刘禹锡来州府一是将喜讯报告父亲,二是在州府中饱学之才更多,可随时向他们请教,以便再次顺利通过州府的考试。根据唐代地方官员荐举法,上郡,即上等的州府,每年可向中央推选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苏州府是江南一等州郡,自然是上郡。这次由苏州府下属的各县推送上来的人员共计20名,王纬要从中挑出三人,送到中央政府参加进士科和明经科考试。
眼看州府的选拔考试日期渐近,刘禹锡夜以继日地在父亲身边温习功课,不敢稍有倦怠之心。到了正式发布州府录取名单那天,整座州府衙门似乎要沸腾了。王纬观察使亲临考场,上等佐官别驾、长史、司马侍立左右,六曹参军在下手听使唤,各县县令也应招前来。
官家的乐队钟磬齐鸣,笙笛悠扬。宾主纷纭,按尊卑长幼次序入座。厅堂北端的长桌上备下了祭器,内中盛放着丰盛的猪、羊等祭物。宾主们在祭奠先师孔子后宴会随即开始。席间,由官家蓄养的歌伎唱起了《诗经》中的《鹿鸣》诗,酒桌上觥筹交错,热闹异常。
酒宴之后,又将客人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人聚集一处,然后让20名从各县来州府复试的学子同老人们在一起促膝交谈,再以后就是宣布推荐名单了。
王纬从主位上站起,从下官手中接过一轴短卷,拉开卷面,向大家高声宣读:“本州此次考试,录取‘乡贡’二名,‘生徒’一名,共计三人。‘乡贡’为刘禹锡、王行方,‘生徒’为邱员。本州府荐举刘禹锡等三人上朝应试,亟望能为本州生辉。”
王纬宣布完毕,钟鼓齐奏,一片欢腾。
刘禹锡字梦得,其祖父刘云,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人,父亲刘绪均以儒学出名。
刘禹锡之父刘绪自然也十分兴奋。他现今已是六十挂零的人了,还有几天官可做?眼看儿子朝着自己设计的道路正稳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心中充满了欣慰之情,他觉得自己的终生梦想,早晚能在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自己纵然一辈子当幕僚,也该是心满意足。想到这里,刘绪早已老泪纵横了。思想着儿子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颇多才丽,这也不枉费了自己一番心血。
眼见冬去春来,刘绪便打发儿子进京考试。
刘禹锡一路奔波,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展示在他眼前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京都。刘禹锡先在西侧靠近朱雀门大街的一家旅店中暂时安顿下来,一条全城最为壮观的朱雀大街展示在刘禹锡的眼前。这条大街长达10里,宽近50丈,坦荡平直,车马不绝,人行其上,一种能成为大唐帝国的臣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刘禹锡费了几日工夫到全城各处去转了转,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好气派的京都!”
庞大的长安东西长约20里,南北接近18里,城墙高达20尺,共有12座城门,以南面正门明德门规模最大,层楼飞檐,曲廊危栏,煞是雄伟,下设五个通道,为国外来使及文武百官上朝的必经之门。这座都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这些大街相互交叉,划分全城为110个街坊,坊内主要是民宅,也杂有店肆、酒楼、商行、旅店等。刘禹锡居住的地方,恰好处于长安城中轴线的东侧,离著名的小雁塔仅一街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