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翻史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讲自己的这一番艰难苦干,加上马上就要开始的北伐,都是为了报恩,在按先帝的既定方针办事。史载,诸葛亮的身体素质很不好,虽然身高八尺,但经常生病,中年时身体就已经基本垮掉了,儿子也只有诸葛瞻一个。《演义》中,骂他的人说他是“诸葛村夫”,其实应该是“诸葛病夫”;“武乡侯骂死王朗”一段,诸葛亮比王朗小那么多,诸葛亮却坐车(相当于现在的轮椅),王朗还能骑马。《演义》中的记载,都是依据于史实中诸葛亮的体质孱弱这一点生发的。诸葛亮强调自己“深入不毛”,也是铺陈自己的劳苦。
  通过讲点旧事,发点牢骚,叙说一下自己的悲苦,诸葛亮要让天下人明白:北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刘家的事业。
  平心而论,刘氏待诸葛亮及其家族也是非常优抚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后来做了驸马、卫将军,与老爸同样位极人臣。很多好事,虽然不是诸葛瞻做的,也算在他头上,给他添彩。
  诸葛亮为什么要进行忠臣的自白,发老臣的牢骚呢?其实,《出师表》的这两部分不是给刘禅看的,而是给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人看,比如李严、谯周等人,这些人都是蜀汉政权中 “本土派”的发言人。所谓“本土派”指的是益州出身的大臣和将领,诸葛亮重用的,则大多是荆州人。刘备伐吴,以益州将士为主力,结果几乎全军覆没,益州出身的高层人物(主要在军队方面),一下子损失不少,百姓更是多有破家之痛,所以本土派的态度基本都是反战的。谯周曾专门写《仇国论》反对北伐。诸葛亮强调“先帝之殊遇”和自己的“职分”,正是要压倒反对派的舆论:你们反对我,就是反对先帝立国的国策,我自己作为一个老病号,还要不得不出去砍人,你们再把词锋落在我头上,就太没有道理了。

蜀汉有双隐形的翅膀(3)
权臣的政略书
  诸葛亮是在建兴五年上这篇《出师表》的。这时候,汉昭烈帝刘备已经死去五年了,而孔明在表文的统共631字中,提“先帝”有十三处,“臣”字自称(加上结尾省略处)一共也是十三处,“陛下”则只有七处。而且对陛下也都是教诲口吻。
  权臣的气势展露无遗。
  有人问:上《出师表》时,已经21岁的刘禅并不是昏君,诸葛亮难道不该归政吗?
  从《出师表》的主要内容看,当时的“归政”时机远未成熟。“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讲出了一个实情:刘禅在刘备留下的这些先朝老臣中,是没有威望和不受信重的。他们之于先帝是报恩,而对于你刘禅只是连带的忠诚。
  当年,刘备入蜀,为了安抚益州本土派,任用了其中的谯周、尹默、来敏、郤正等人为太子刘禅的亲信与师傅,意思就是将来刘禅登基,将主要使用本土派掌权。刘备更娶了益州豪族吴氏的女子为皇后。作为交易,本土派容忍荆州派先在蜀汉掌权。可是,刘备没有想到自己“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只好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李严则是“荆州派”与“本土派”之间的骑墙派,后来被诸葛亮排挤掉了。诸葛亮虽然也重用过杨洪这样出身本土派的人,但在实权位置上,他任用的几乎都是荆州派。
  看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不久开府理政(实际就是摄政)的班底:董和(董允为其子)、郭攸之、刘巴、马谡、陈震、吕乂、廖立、魏延、杨仪、霍峻、王连、向朗、向宠、蒋琬、费祎、邓芝、董厥、樊建……这些人都是“荆州派”。他后来着重提拔的姜维也不是益州人。
  再看看当时朝廷中的“本土派”:彭羕(此人才华出众、锋芒毕露,后来被诸葛亮干掉)、李严(荆州出身,在益州出仕)、张裔、杨洪(最先主动投靠诸葛亮后成为其亲信)、费诗、杜微、周群、杜琼、孟光、来敏、尹默、谯周、郤正、李恢、吕凯、马忠、王平、张嶷、张翼……这些人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进入蜀汉的权力中枢。
  诸葛亮依靠荆州人,一旦他还政于刘禅,表面上刘禅亲政了,可那些荆州人仍会听诸葛亮的,而益州人则会急于上位,刘禅也将把益州人提拔上来,挤掉荆州人,这样刘禅的宫中和诸葛亮的府中就会形成政治对立,政出多门,发生内耗甚至内乱。这种形势对于刘禅而言,反而是不利的。
  这就和刘备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不能提前传位于太子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除去压制反对派的质疑,主要的意思是敲定自己“远离”之后,朝廷中的权力划分方案,以及刘禅应该怎样做,才能与自己的方案配合好,与留在府中的人协调好。
  那么,诸葛亮的方案又是什么呢?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意思就是要政出一门。哪一门呢?当然是府中。这是明言,告诉刘禅你不要干涉府中政务,我诸葛亮走后,国政继续由府中处理。“刑罚赏赐的事情,自然有有关部门去处理,你就不要费心了。”
  陛下在宫中如何学习理政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荆州人,是先帝简拔给刘禅的,是刘禅与荆州派之间的联络员、协调人。
  接下来,诸葛亮特别提到了中领军向宠。此人也是荆州人,一直掌管成都地区的禁卫军以及附属部队,负责中枢卫戍,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诸葛亮要求刘禅如何处理与向宠的关系呢?“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注意,不是直接管理,而是跟老向咨询。向宠是听命于诸葛亮的,刘禅不能随意调动他,只有过问权。刘禅亲政之后,即派向宠到前线去打仗,向宠也不久就阵亡了。
  下面,诸葛亮提到了“小人”与“贤臣”。他所说的“后汉小人”指什么人呢?指的是宫中的近臣和外戚。有人说指黄皓。其实不然,黄皓那时还是小屁孩呢,相父从来都没听说过这个人。诸葛亮指的是谯周、来敏等人。这里警告刘禅:不要让近臣和外戚越权干政,否则下场会像后汉那样。

蜀汉有双隐形的翅膀(4)
要信任谁呢?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要信任他们,听他们的。侍中指郭攸之,尚书指陈震,他们是宫中的大臣;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他们是府中的实权人物。
  其中,只有郭攸之是刘备提拔上来的,前面说了,他是联络员,也是荆州派。
  尚书陈震(南阳人,当年的“诸葛庐”就是在南阳)是荆州派的老干部,是诸葛亮的死党,又是李严的政敌,曾力促诸葛亮除掉李严。
  留府长史张裔是益州人,他似乎能代表本土派的利益,其实,张裔是当初刘璋向刘备投降时派出的谈判代表,在本土派心目中并没什么好印象,而且南中猛人雍辏Я崴镂庠旆词保咽蔽嬷萏氐恼乓峤馑偷剿锶抢镅Γ乓岜还匮涸诙馐辏侵罡鹆僚傻酥サ轿庵乜吞赋晒Γ乓岵疟环呕沟模罡鸲杂谡庞性僭熘鳌A舾な肥秦┫喑稣骱螅粼诟兄问碌淖罡呒豆僭保强酌鞅狈ズ螅啥甲钫剖等ǖ娜恕?酌魅谜乓嶙隽舾な罚硐炙哉欧浅P湃巍J导噬希诺笔币丫60多岁了,而且身体多病,府中的主要事务,都交给蒋琬处置,蒋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相府参军蒋琬是诸葛亮最信任的心腹。蒋琬年轻时曾酗酒不治事,刘备非常讨厌蒋琬,曾将其开除公职。诸葛亮多次为他说好话,但在刘备在世时,蒋琬也始终不过是个郎官。诸葛亮北伐,把成都的事主要都交给他处理,蒋琬成为实际上的留守丞相。诸葛亮首次北伐后的第三年,张裔老死,蒋琬正式升任留府长史。诸葛亮死前,推荐蒋琬为继任者;诸葛亮死后,蒋琬从留府长史直接升任大将军。
  这些周密的人事安排和嘱托,表现了诸葛亮“谨慎”的权臣个性。这也确实是非常有水平、有分寸感的安排。所以,诸葛亮在汉中用兵,但对成都的大小事务均如在掌握。
  作为权臣、忠臣、老臣的诸葛亮,为国、为军、为己、为民考虑,都必须把北伐时后方的情况安排好。有人说,从《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篡位野心。这种说法臆断成分居多——如果诸葛亮想篡位,不必去打曹魏,蜀汉周边还有很多蛮夷部落。即使在“平定南中”以后,各地少数民族的变乱也没有停息过。《出师表》中提到的那位将军向宠,就是在后主刘禅延熙三年时,死于“征汉嘉蛮夷”的平乱之战中。诸葛亮如果全心治理内部,为自己打造功劳,要废除刘禅并不困难。但诸葛有所不为,因为那不是他追求的。
  掌握了这些细节,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出师表》的主旨是二元的:既要平息反对派的质疑,又要向皇帝说明自己的留守安排。而在这主旨的背后,扑看到的是一个作为忠臣、老臣和权臣的诸葛亮,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政治强人;也能够通过《出师表》的折射,看到蜀汉的权力运作内幕,看到刘禅大局为重的隐忍是成就了蜀汉一段君臣佳话的重要因素。
  

坐断“东南”战未休(1)
——说说《赤壁之战》的隐情与误载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败,孙刘联军胜,三家鼎立的局势由此逐渐形成,赤壁之战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三国演义》中,围绕赤壁之战的渲染与细节描写,前前后后占据了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章节。而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对这一段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非常重视历史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对于赤壁之战战前孙刘联合与决策的记载也非常详细,与之相比,对赤壁之战本身的战斗过程的记载简略得多。
  在司马光的记载中,诸葛亮是促使刘备主动与孙权联手并成功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关键人物;鲁肃则力排众议,促使孙权准备与曹操一战;周瑜从番阳回来,帮孙权下定决心,有了必胜的把握。然后,孙、刘戮力同心,击败曹操,曹操败退到了北方。
  司马光的记载,悉从《三国志》的记载中抽取出若干相关段落,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拼接而成。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多有逻辑上的错误,而且会令读史者对于这一段历史及其相关人物,发生误解。
  原来,《三国志》中,对于赤壁之战,各处记载错综杂乱。这是纪传体史书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陈寿所依据的各国相关记载均有较大出入,所以,要犁清战前的决策过程,并不容易。
  要分析明白这一过程,必须把观察的视角,改为纯客观的第三视角,而不能具有倾向性。司马光的问题,即在于过多把视角放在了诸葛亮的背后。
  “孙刘联合”的背后
  首先,我们看“孙刘联合”战略的提出与决策过程。建安十三年初,孙权以报其父孙坚被刘表、黄祖所害之仇为名,攻破江夏,杀黄祖、屠城,掠走数万人口而还,刘表因而派刘琦出兵,重建江夏守备。自此,孙权有了吞并荆州的打算。但,曹操的打算比孙权更快。这年九月,曹操兵临荆州,驱逐新野刘备。此前,刘表已病逝,刘琮继任,迫于曹操兵势,刘琮举州出降。刘备、刘琦、诸葛亮一众仓皇南逃。
  孙、刘双方的谋划在这一背景下拉开序幕。
  鲁肃是孙权心腹。曹操七月开始南下的消息,孙权方面马上就掌握了。刘表死讯传到江东,孙权召集谋士商议,他们马上意识到荆州有崩溃的可能。于是,鲁肃请命,以“吊丧”为名,去荆州刺探军情。孙权的军队,本来已经部署在与荆州接壤的地区,这时即开始水陆集结,做攻击准备——孙权军与曹操军相比,几乎同时进入备战状态,而且是以逸待劳,这一点对于拿下赤壁之战非常重要。
  鲁肃的速度不会很慢,但他走到半路,就听到了荆州已投降(曹操的动作非常迅速),刘备等遭遇追杀的消息。鲁肃马上意识到曹操在荆州立住脚后,下一个打击目标必然是江东,形势非常危急,如果刘备被消灭,则孙权内外势孤,被迫投降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他去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