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翻史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刘邦和他的后人大声疾呼:天下的燕雀和鸿鹄们听着,我们才是龙凤,王侯将相是有“种”的!
  比如刘邦的白马誓内容就是:将来有谁不是姓刘而称王的,天下共诛之!
  这正是秦亡后乱世的终结,是专制的汉王朝统治的开始。
   。 想看书来

鸿门宴上,项羽不能杀刘邦(1)
——《鸿门宴》的前缘后事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篇,也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名篇。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看原文和相关的刘邦、张良、樊哙等人的纪传,所以大家望文生义,往往把项羽当做庸人,把刘邦当做奸人,把范增、张良当聪明人,把项伯当小人,把樊哙当莽撞人。
  其实,如果细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以及后来学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将动摇。
  下面,扑就帮大家翻检一下。
  首先,简述一下鸿门宴之前的大事件。
  始皇帝死后,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沛公刘邦率众来投。此时,秦国主力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所以,六国诸侯军得以复兴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军分别平定,先破斩陈胜、吴广、项梁,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
  此时,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其中,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是宋义,项羽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
  花开两朵,先表一支。北路军走到半路,宋义勒兵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意思。于是,项羽、范增合谋,干掉宋义抢占了军权,然后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在巨鹿一战而破之,秦军败降,诸侯畏服。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发现秦军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贰心,遂坑杀秦军将士二十万,只留章邯等三降将以备后用。
  但兵临函谷关时,联军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入。项羽部众共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其中,项羽本部有十几万,剩下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还有的甚至处于被解除了武装的状态。刘邦的军队10万,驻扎在霸上——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刘邦没有据守咸阳,这是鸿门宴那晚项羽不能贸然杀他的最大原因。
  再说刘邦这一路。后人往往认为刘邦之所以先一步灭秦,是因为他批亢捣虚,抄敌后路,总之,是运气好。但读者往往忽略了,刘邦的部队并非楚军主力,很多是跟他一起从沛县造反、想混吃混喝的“老兄弟”。他边打仗,边收聚陈胜、项梁败灭后的散兵游勇,又有宛等几个大城的守军投降被他收编。即使如此,他到咸阳时也才只有10万余人。我们以此可以推算出,他出兵时带了多少人,他的仗有多难打。
  刘邦出发之后,一路智取力夺,兴仁者之兵,行诡谋之用,才打进关中。而且他入咸阳之时,对父老约法三章,对故吏安置妥善,不抢秦宫的女人,不杀降顺的将士,不贪府库的财宝,把一切都安置停当,才老老实实地退军霸上,等诸侯军队的到来。所以,说他“劳苦功高”是一点也不为过。他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是个愚蠢的小人,认为挑动项刘争战,自己能得到项羽的信任与赏赐,于是,到项羽那里告密,说刘邦图谋不轨。
  于是,有鸿门宴的故事,事情经过课文已有了,不再赘述。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吗?
  不是。
  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羽感觉刘邦有敌意,再加上范增一顿故弄玄虚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刘邦。项羽当时的年龄很小,只有20多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岁数,战场上很厉害,政治上却还很稚嫩。
  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其实很可笑,刘邦有什么罪好谢呢——刘大哥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同时,刘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若诸侯军队继续作壁上观,项刘火并窝里斗,双方都是十几万人,纵使项羽能胜,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即使杀掉刘邦,其部队也不可能轻易就会被自己兼并(刘邦军中有不少秦人,而项羽刚刚因为难以协调自己部队与秦投降队伍之间的关系而坑杀了二十万秦人)。

鸿门宴上,项羽不能杀刘邦(2)
当时,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威势,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所以,项伯回营对项羽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真正打动项羽的并不是刘邦于秦宫室、宝库、美女无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所引发的他对大局的全盘考虑。“项王许诺”,其实,鸿门宴的前夜,项羽就基本放弃了第二天要修理刘邦的意图。
  所以,项羽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杀掉刘邦。
  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惟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构成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是他得以称“西楚霸王”的基础。
  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做了若干非常错误的抉择,其中一项,就是没有除掉刘邦。其错误如下——
  烧杀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加上各国遗民都恨秦人,所以烧杀当然是为报仇雪耻。此外,项羽立意不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所以要进行战略破坏。但是,虽然项不能像刘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而选择了战略破坏,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将关东六国的乱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与秦人共处,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码无法形成合力。
  独占秦宝。项羽夺取了秦宫历年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一个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
  乱封诸侯。项羽主持分封,如同儿戏,各国旧王族被挤走,甚至没有了领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则是项羽的战友和亲信。这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能与他争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刘邦的危险性自不待言。称霸之后,项羽为刀俎,刘邦为鱼肉,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项羽先夺其兵权,并留刘邦于身边,挟其东归,然后或翻出旧案,或秘密处决,都易如反掌——就像刘邦后来杀韩信、彭越那样。而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这是对项最不利的选择,等于驱虎入山。同时,齐国在六国中与秦关系最好,灭国最晚,而且不战而降,破坏最轻。田荣、田横兄弟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占据齐国旧地,自然是项羽劲敌。后来,刘邦从关中杀进中原,正是在项羽同田氏激战于齐地时,趁虚而入的。
  项羽枉称霸主,起码在杀人这一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为暴君。杀人容易,关键是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跟大家如何解释。历史上,那些成为“明君”的强人或者流氓,都是善于掌握杀人火候的大师。
  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下面说说《鸿门宴》中几个相关的人。
  曹无伤。反正项羽要放了刘邦,曹无伤早晚暴露,所以,项羽乐得顺水人情,把矛盾推在小曹身上,而且,项羽讨厌这种背主之人。
  范增。这人争议最大,很多人误以为他是项羽阵中惟一的智者。对此,苏轼曾写《范增论》,从一个片面指出范增无他过人处,只是会教唆杀人而已。项羽杀宋义、坑秦卒、鸿门宴、烧咸阳,到后来屠戮天下,范增都是谋主,等最终项范反目时,已经杀人太多,无法挽回了。项羽军中,有韩信,有陈平,都被阻塞了言路,范增若真有智慧、器量,为什么不像萧何那样简拔激发他们?
  张良。此人隐忍,善于黄老之术,借刀杀人,无心折柳,大隐隐于朝。相比之下,刘伯温鬼鬼祟祟藏到乡下,还想遥控朝局,结果死于非命,境界比他差得远了。
  项伯。这人也是智者,预见项羽早晚灭亡,但身为亲族不能背反,所以,身在楚营却结好刘邦,两边做人。刘邦家属后来被项羽扣为人质,也亏他多有维护。汉兴之后,项氏被杀殆尽(虽然官方说法是“皆不诛”),只有他这一支安然无恙,而且被赐姓“刘”。神吧?试想,就算项羽得天下,会把项伯如何?
  樊哙。刘邦刚入咸阳,见秦宫美色而不能动时,就有人臭损他一顿,把他拖走了,直拽到霸上——此人正是樊哙。加上闯营救主,大智大勇,樊哙哪里是一勇之夫?
  陈平。这人较复杂。鸿门惊魂记,让刘邦感受到了情报工作的重要。后来楚汉相争,陈平来投,刘邦给他金钱无数,让他建立了当时最发达的情报网络。陈平就是刘邦背后的情报头子。此后,刘邦灭楚,解白登之围,擒杀韩信、彭越,都离不开陈平的秘密情报与影子部队。
  刘邦死时,其政治遗产表面上移交给了吕后,但有一个系统,并没有移交,那就是陈平的情报系统。
  陈平当年用刘邦的“无限支取”资金建立的情报系统,威力非常巨大,组织非常深厚,大概相当于托洛茨基创建的红军情报局或美国在二战时建立的战略服务局。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甚至在匈奴内部,陈平都能想到令形势峰回路转的办法,成功地化解了“白马之围”。汉兴之后,这个情报系统并没有裁撤,而是随着军功派一起保留了下来。到高祖死后,很多人员和组织转入半地下的状态。后来,诸吕开会,陈平不动声色,但会议的内容却一清二楚,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细看《史记》从《高祖本纪》到《吕太后本纪》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陈平这个人非常奇怪:他似乎无所不知。所有人的动向,都在他的眼线之中,连惠帝死时,吕太后没有真哭,只是干嚎,这样的小细节都被陈平掌握了,足见陈平道行之深。原来,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作为宫中的郎官,服侍太后、皇帝。
  其实,他就是陈平的间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上)(1)
——文帝为何成全周亚夫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代王维的《观猎》,描绘了当时某将军出猎的盛景,其中“细柳营”一典用来代指兵府,而在一般的引用中,“细柳营”也均用以形容森然严整的军营。初中课本选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相关的一段为课文《细柳营》:“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后来历代均撷取这个典故,以形容某名将治军严格,不动如山,一声令下,敢把皇帝拉下马,我的营盘我做主。
  其实,就此典故的背景而言,事情绝对不是这样简单。这一段中涉及的两个人:天子汉文帝并非随性懦弱、没见过世面的小青年;将军周亚夫也并非只知军旅之事的武夫。二人的这一“交锋”,背后大有渊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