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翻史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弧敖环妗保澈蟠笥性ㄔ础O喙氐模褂辛饺艘卜浅V匾阂桓鍪呛壕暗郏牡壑樱罄匆酥苎欠蛐悦灰桓鍪俏牡鄢柏┫唷㈢钪懿侵苎欠蛑浮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外戚跋扈,刘姓皇族凋零几尽。多年后,吕氏急病而亡,朝中一直蛰伏的军功派老臣举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文武首领,发动政变,将诸吕灭门,并迎代王刘恒入京。其中,陈平运筹帷幄;周勃则夺取王师,指挥内外,冲在最前线,又主持秘密会议,拍板让刘恒出来主持工作(主要因为其外戚薄氏较老实),可以说对文帝登基、刘姓复兴功劳最大。所以,文帝践祚之后,封周勃为右丞相,成了皇帝之外的军政一把手。当时,刘恒22岁。
  新君登基后,封赏了所有先朝老功臣,同时,也提出任命从代国跟自己一起进京的人为九卿。
  在汉代,宫中、府中分开,各司其职,宫中对皇帝本人负责,管理与皇帝有关的一切军政礼财的事物,九卿就是其中最高的九位长官。文帝让嫡系占据九卿之位,就等于接管了国库、宗庙,最重要的是得到王师的控制权,控制了御林军、京师武库和皇家卫队。
  府中对丞相负责,处理国政,仍由周勃和陈平牵头。
  周陈他们没有选错,刘恒是当时刘氏最了得的子弟。这个人持重隐忍、后发制人。他在偏远的代国做了17年的代王,吕后临朝的多年之中,刘姓宗室被诸吕杀得风雨飘摇,幸存的齐王也是险象环生,偏偏刘恒就能悄无声息地挺过来。
  刘恒安置好宫中事务的同时,谦虚谨慎,礼让老臣,敦敦睦睦,一句多余的话不说,一点过分的事情不做。
  表面上,新朝廷万象更新,百废具兴,君臣其乐融融,周勃等老人无数次在背后感叹: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啊!于是,老臣们准备甩开膀子干点大事,把皇帝扶上马背,还要好好送一程。
  可是有一天,皇帝临朝时,很自然地、很和蔼地问周勃:老丞相,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
  周勃被这句话问得汗透其背:不知道……
  那么,老丞相,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是多少?
  副相陈平代周勃回答说:陛下,那自然有主管的人。
  那么,丞相的职责是什么呢?
  陈平说,调和阴阳,使各司其职。
  皇帝说:好。明白了。
  这段话表面上是皇帝的普通咨询,其实不然。
  这些问题,刘恒在代国时天天都在学习,明白得很。当日这样问来,充满弦外之音。不久,就有人提醒周勃:丞相,你功高震主,又位高权重,人家怎么能对你放心呢?
  那我该怎么办……
  于是,周勃向文帝请辞,立即得到批准。这事就发生在文帝进京后的一个月。
  过了一年多,陈平忽然死了,周勃很意外地又被起用为相。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上)(2)
周勃再居相位一年,有一天日食,皇帝说,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一年多前,我封了很多王侯,这些人贪恋京师繁华,都不肯到封地去,以至惹动天怒……老丞相,你能给他们做一个表率吗?
  于是,周勃赶紧辞职,回到绛侯的封地,永远离开了权力中枢。
  但是,这位老侯爷三起三落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才过一年,有人揭发周勃在养老的地方“谋反”。于是,他被抓到长安,关进诏狱,遭到拷问。他千金收买了狱吏,万金贿赂了国舅(姓薄),才因为太后求情而告免。
  在诏狱留下案底后,周勃回封地深自谦抑,7年后善终。周勃长子继承爵位,且贵为驸马,但他很快因为亲朋有人犯杀人罪被株连,官职、封地被没收。侯位空缺了一年多,才又从周勃其他子弟中选出周亚夫,继承了侯位,但封地改在当时的条县,是为条侯。
  文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周家?
  汉兴以后,武帝之前,高吕文景四代,都擅长黄老之术。说穿了,就是对上层使用权术,对下层无为而治。
  所谓黄老,其实并非仅仅熟读《老子》五千言,最重要的是学一本关于《老子》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韩非子》,里边讲的全是有关法、术、势的帝王学,韩非认为君主“无为”之道出于老子,故而他的《解老》《喻老》对《老子》重新解读(不同于现在电视学者的是,韩非的解读相当严肃)。韩非指出君主之无为都是表面的,是有所不为,暗地里则要无所不为。后来,司马迁著《史记》,把老子和韩非合到一篇列传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文帝22岁即位,45岁晏驾,在位的23年中,他着力于三事:发展国力、抑制功臣、培植刘室,巩固了刘家江山,也种下七国之乱的根苗。而他耗费心血最多的,则是培育抑制老臣、鼓励新近的政治大气候。贾谊就是一个试验品,将来还要说到他。
  为了皇权独尊,老臣及其家族虽然必须受到打击,同时,文帝还需要借助他们的能力和影响,来抵御匈奴、牵制外戚。
  最重要的是,文帝需要给他的继承人留一个真正能打仗、有威望的人,一个救火队员。
  于是,在文帝44岁时,匈奴犯边,威胁长安。皇帝安排了三位青年将军分别驻扎在京师周围(一共安排了六处营寨,还有三位将军的驻地在北边边境)。
  安排已定,皇上说还不放心,于是又安排了视察的节目。
  这是一场考试,也是一种较量。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皇帝的车驾随从,在现场所作所为非常放诞。这当然是有意为之的,因为文帝行事向来严谨而低调,不会允许自己的车驾这样胡闹。
  前两位将军对皇帝车驾的“逢迎”,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简单的趋炎附势,见尊而谄媚,这不太可能,因为他们都是优中选优的干才;另一种,则是有意成全,刻意用自己的无能反衬出周亚夫的严整——皇帝要看,就给他看看虚实利害,不能忘了,咱们都是当年周老侯爷使出来的。
  所以,这场戏自始至终,文帝看明白了:周氏家族仍是军事系统的老大,这位周将军确实也有些本事,而且性格当仁不让、霸气十足。
  皇帝乐得顺水走船,成全周亚夫,当场给足面子,还了当年对周老侯爷的刻薄处置而在周家身上欠的人情债。
  刘恒在位二十多年,什么大风浪没见过?他曾经一纸书信,就让南越王赵佗率其数十万兵马甘心俯首称臣。青头周亚夫,在细柳弹丸小营里摆摆排场,就能把他震住,你信吗?
  细柳营中一场略显做作的表演,其幕后厉害渊源如是。过了一个月,朝廷就把周亚夫提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又一年之后,文帝驾崩,临终告诉太子刘启:周亚夫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景帝刘启即位,马上加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在军事系统的排名进入前五。
  算算,不到两年,周亚夫就从河内守升为车骑将军。这是什么速度?
  这是权术的速度!
  其转折就是“细柳故事”。
  汉文帝擅长的,绝非普通的权术,而是黄老之学的绝顶神功,是绵里藏针、翻云覆雨、降龙伏虎的帝王心术。其子景帝,心术一如其父,而刻薄多疑胜之。
  再看看周亚夫。此人杀伐决断,冷酷无情,与他之前的白起和他之后的杨素、年羹尧相类,都是倾向于把手中掌握的军政资源价值利用到极限的强人。
  让这样两个人同台,必然发生故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下)(1)
——景帝为何杀掉周亚夫
  这一篇还是有关初中课文《细柳营》的。上一篇说到汉文帝通过筑营演习的方式选帅,军界借此推出了周亚夫为代表。文帝看到周亚夫的能力和周家在军队中的影响后,就选中他作为自己身后给新君留下的撒手锏。于是,周亚夫在景帝朝被任命为中尉,拜车骑将军,即京城警备司令,并节制御林军的一部。
  景帝即位不久,因为文帝朝把太多的军政资源罗致给本家兄弟子侄,而这些诸侯王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又与政风刚猛、主张削藩的“景帝…晁错”改革组合激情碰撞,结果,刘氏后院起火,七国之乱爆发。这场内乱爆发的最直接因素,是“削藩”没有争取到功臣子弟派和外戚派的加盟与支撑。晁错的背后是当时立足未稳的官吏派(这是一个新兴的政治派系,其先驱是贾谊)。这一派真正举足轻重,要等到武帝朝张汤、桑弘羊的时候。
  景帝初登大位,年轻气盛,不信“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刚猛下药,结果七国变乱遽发时,又应对仓促。周亚夫临阵被任命为太尉,统领一支从各处匆忙拼凑起来的中央军——这支汉兴以来规模最大的杂牌军,共有三十六个将军,周亚夫得把他们一一摆平。
  周亚夫之父周勃当年也曾是太尉,指挥一支百战之师,平定了高祖朝多次大规模异姓诸侯的叛乱,战友、旧部遍及全军。但,景帝和反王们给周亚夫留下的时间实在太短了!
  有多短呢?18天。
  这个时间,《史记》似无记载,但是从《汉书》里的表和列传中,可以推算出来。
  景帝三年正月丙午日,由胶西国带头,七国集体处决了朝廷派驻的官吏,朝廷失去对七国所有领土的控制。当月甲子日,吴国20万大军发兵出境,渡淮进入中原,朝廷超过一半的国土失去控制。周亚夫必须率军截住吴、楚组成的主力叛军,避免他们进入关中,威胁首都。
  吴、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七国之乱的共主,是当时已经62岁的吴王刘濞。此人四十多年来收买亡命,厚积薄发,处心积虑,无恶不作。最初促使他决心造反的,是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启。在下棋时,因为争棋斗气,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的太子,后者是被派到长安面圣的。从那以后,老刘即与朝廷不共戴天。
  联合诸王造反后,吴王刘濞的第一个战略攻击目标,是景帝的王弟所在的梁国。
  这里需要讲解一下吴王为什么不直捣长安,而是攻打梁国。
  有人说,因为梁国的位置险要,该国卡在大部分反王的领地和朝廷控制地区之间,所以干掉梁王,反王们的军队才会长驱直入,没有后顾之忧。但是,梁国再重要,有长安重要吗?当时长安一片混乱,景帝甚至杀了晁错以求缓兵之计,而周亚夫刚刚被任命为太尉(三军总司令),临阵挂帅,他就算是超人,也不可能将短时间内会聚起来的部队打造出卓越的野战能力。所以,直取长安是上策,若不行,则应该攻占雒阳的天下总武器库和敖仓的天下总粮草库,利用这些资源,在反叛地区内完成战略展开,做持久战的准备。
  然而,吴王没有选择上策和中策,而是攻打梁国,取用了下策。大概,吴王被憋得太久了,常言道“长考出臭棋”,所以,他第一步就选错了方向。
  古来造反,有两种套路:一种,我们将其总结为“杀人”战术;另一种,则可以称为“放火”战术。
  所谓“杀人”战术,就是冲入对手的房子,认准户主,一击毙命,至于是从前门、后门、窗户,还是从烟囱进去的,杀人的武器是刀、枪、雨伞还是折凳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结果;而“放火”战术,则是四处点燃对手的房子,趁乱进去一路打砸抢,对方灭了火,我就再点起来,最后不是我被烧死,就是对手被烧死、被累死。
  历史上,使用“杀人”战术的,不乏造反成功的例子:周武王灭商、安史之乱(得手了一半)、女真推翻辽朝或明朝靖难之役等。
  而“放火”战术虽然痛快,却成功者鲜见:陈胜吴广起义、张角的黄巾起义、黄巢造反、吴三桂的三藩之乱、洪秀全的太平天国。
  又杀人又放火的也有,其中朱元璋成功了,李自成则失败了。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下)(2)
吴王刘濞采取的就是放火战术。放火也是有可能得手的,关键要有足够的体能储备和耐心,正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于是,周亚夫在行军路上不断替吴王算账:20万大军平推直进,受阻于守备坚强的梁国城下,他们能带多少粮食,带多少辎重?若打破梁国,又能得到多少补给?
  当周亚夫赶到当时汉朝天下的中心——敖仓,发现那里的粮食没有被叛军掠走时,他已经算明白了自己必胜,可以从容按“既定方针”办了。
  什么方针呢?出兵前夜,周亚夫秘密面见景帝。
  太尉说:陛下,为了保住长安,争取大军动作的时间,臣请必要时牺牲梁国。
  景帝点头了,但什么也没有说,那之后,也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起码从给周亚夫造成的结果来看,他正是这样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