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的,能迫使经济组织把土地和劳力资源分配到其他用途。如果资源所有者
不能像需求变化前那样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农户的收入就会下降,土地和劳
力就会闲置,资金就会从农业抽走。
第二,农户的资源或收入无偿地或以低于现行交换价值的价格被占用,
使得农民不得不减少其开销和积蓄,因而影响到下一轮的生产和交换。这种
情况发生在国家或军阀的军队征收新税、没收农民资财,或征集农民劳力从
事非农业活动的时候。
第三,是市场对农村经济组织的产品总需求的突然下降。这种总的市场
需求下降可能来源自白银出口,和随之而来的货币供应短缺。通常这会很快
地伴随货币周转率下降,而后者又对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需求下降也由于因军事行动而丧失重要市场,或破坏了贸易和运输。经
济组织于是被迫举债或出卖财产,以支付生产费用。清理财产常常带来对财
富重新分配的要求,这又使收入和土地所有权分配模式更不平等。
最后一个原因,是市场活动因经济组织对自然灾害不能预防,或无法自
卫而遭到破坏。洪水和干旱,迫使农民降低销售,使下一季庄稼的种子退化,
驱使许多人到别处寻找工作,甚至引起饥馑。一个地区余粮的最终下降,严
重影响与正常贸易地区的交换,以致农产品的价格以及粮食和纤维的分配都
受到不利的影响。
②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南开指数资料汇编》,第 14—15 页。
③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 年—1957 年)》,第 126、184 页。
④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3 辑,第 922 页。我已从该书列举的生产数据编出出产指数,并
利用 1935—1937 年价格权数算出粮食出产价值以证实这一说法。
① 这类趋势在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的《中华民国统计提要》第 15—16 页列 举的九省农产品收成报告
中是明显的。
造成市场不稳定的这四个因素发生在 1920 年后的不同时期,强度也不尽
相同。使它们的冲击不同于前几十年的原因,是国家和私人的经济组织既没
有能力,也没有充足的时间,从前一次爆发的市场不稳定中摆脱出来,就被
另一次市场不稳定所压倒。正是由于农村市场的不稳定更加频繁,农民在这
30 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折磨。我们不妨查阅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对造成市
场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后果作一简要的考查。
20 世纪 20 年代
1924 年以后,至少有七种主要的出口手工产品开始在数量和价值上下降
了;另外六种既没有增长,也没有下降。①最重要的手工业——养蚕业和织布
业——在这 10 年中下降了;其他农村工业如刺绣、地毯编织、草编、高档花
边、榨油、造纸、茶和糖生产,也下降或停滞。影响养蚕业和织布业需求的
变化,有必要评论一下。首先,合成纤维开始取代中国丝,而中国丝曾长期
用于生产在西方主要市场出售的服装。1923 年至 1930 年间,中国丝在纽约
的价格下降了 67%。②这一更替迅速减少了浙江、福建、广东外贸公司对丝线
和绸缎的需求。①此外,合成纤维大量输入中国,以致逐渐把国产丝从杭州这
样的市场排挤出去。②西田伯太郎,一个丝织业的日本考察者指出,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增长的合成纤维对中国的出口,是“最近期间”对萧条的中国
丝织业的又一个严重打击。依他看来,这已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丝生产
国。③
中国的棉纺业也未能逃脱困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布价格上升
给新的农村织布中心带来了繁荣,商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织机和棉纱以扩大布
匹的生产。但是 1920 年以后,外国棉织品重新开始与手工布(土布)竞争。
④在天津和青岛的日本纱厂,以前把他们大部棉纱卖给中国商人,由他们提供
给织布中心。但在 1920 年至 1924 年间,这些纱厂里的机械化织布机增加了
三倍多。到 1924 年—1925 年,这些纱厂已开始生产优于土布的机制布。当
日本纱厂在口岸城市扩大生产时,中国纱厂仅能维持,受困于工人罢工、经
营困难和缺少周转资金。少数像潍县(山东)那样的织布中心,设法获得了
便宜的机纺棉纱供手工织布的需要,还能继续经营下去。但是这损害了别的
像高阳(河北)那样的织布中心,它们廉价销售。⑤1926 年高阳仅生产了 544125
匹布,而 1921 年却超过 100 万匹。⑥其他织布中心也受到同样的影响。⑦
这一时期引起市场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可能是内战。1924 年至 1927 年发
①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 3 卷,第 64—65 页, 贸易统计数字取自海关
报告。
② 同上书,第 3 卷,第 4 页。
① 同上书,第 3 卷,第 7 页;东亚研究所:《中国缫丝的世界地位》,第 63 页。
②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840—1949》,第 3 卷,第 5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书,第 3 卷,第 17 页。
⑤ 同上书,第 3 卷,第 18 页。
⑥ 同上。
⑦ 同上书,第 3 卷,第 19—25 页。
生了恐怖的暴行,使千百万农民遭难。明争暗斗的军阀们向农民征收各种新
税和派款——这一负担又由于铁路阻塞和贮藏设备减少造成销售下降而加
重。①就是在 1916 年,22 省中也只有 9 个省断断续续地爆发战争,但是在 1925
年至 1928 年间,暴力看来严重影响了大约 15 个省。②山东遭到特别沉重的打
击,每年有几十万农民由于害怕丧命而逃往别的省份。一份日本人对这一时
期军事活动和农民自卫组织的研究报告,描绘出一幅各阶层遭受恐怖和苦难
的情景。
不仅到处有纵火、偷窃、强奸,犹如野兽在肆虐,而且谋杀和绑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干的。
此外,征集的军粮被匪帮们抢走之后,各种军阀部队又强夺更多的粮食。就这样,同一个地方
的农民遭到外来者接二连三抢劫。土匪和军阀的队伍逃走时鸡犬不留。人民流离失所,无以果
腹,处境极为悲惨。他们离弃自己的家园;老人、青年和妇女都在向满洲和南方逃去。移民潮
水般向外涌去;不管时光怎样流逝,同样的情况仍在继续。③
频仍的自然灾害袭击各个省份,其严重与频繁即使在古时的中国也是不平常
的。1918 年大旱席卷了北方六个省,50 万人丧生,317 个县的庄稼严重受损。
同年 2 月,陕西和甘肃发生大地震。1921 年,六个省遭受大水侵袭。④次年,
台风袭击汕头;第三年,12 个省份经受水旱两种灾害。到 1924 年和 1925 年,
自然灾害的范围更大,冲击加重,因为大量劳力被投入战争,不能动员起来
准备自救。云南在遭受严重地震后又遇洪水。另有六个省的庄稼遭受虫灾,
洪水在黄河流域泛滥。⑤
这些灾害,加上暴力与战乱,造成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逃亡运动,几
百万人从北方各省逃往满洲。①国内的许多地方农田荒芜。灾难的受益者是军
阀的军队,他们的队伍由于增加了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而膨胀起来。这些军
队里的乌合之众和歹徒,像成群的蝗虫一样麇集在一起,掠过乡村,破坏沿
途的一切。这个国家的主要粮仓之一的湖南,实际上停止了向长江下游的城
市运送粮食。②
所有这些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农村失业。粮食进口突然增加,以供养大口
岸城市。尽管政府的就业统计是极不可靠的,但它提供了灾难的一些征兆。
据报导,1925 年失业人口超过 1.68 亿,估计其中 8700 万是农民和乡村劳动
者。③稻米、小麦、面粉、烟叶和原棉的进口自 19 世纪 70 年代即有增加,但
是速度很慢。然而 1921 年以后,它们的进口量达到空前的水平。在 1921 年
和 1922 年间,稻米的进口量一度增加一倍;而在 1925 年至 1926 年间几乎又
增加一倍。更令人吃惊的是,1923 年至 1924 年间小麦进口增加一倍,而在
1925 年至 1926 年间增加七倍。面粉和原棉的进口也出现类似的猛增。④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2 辑,第 559—589 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2 辑,第 609 页。
③ 满铁,小泽茂一:《中国的动乱与山东农村》,第 3 页。
④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2 辑,第 619 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2 辑,第 659—660 页。
② 同上书,第 2 辑,第 632 页。
③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 3 卷,第 66 页。
④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2 辑,第 674 页。
南京十年
正当农业危机看起来似乎没有尽头的时候,国民党和它的军队打败了北
方军阀。1928 年和平降临到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方。与此同时,气候也变好
了,带来了丰收。但是新的困难又摆在前面。虽然零星的战争还在一些省份
继续进行,农民交纳的税收也较重,但是这些对农业人口不像 1932 年至 1934
年间某些事件那么令人不堪。从 1921 年到 1931 年,当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
的经济萧条的打击下而步履维艰时,中国却受益于它的银元贬值,从而在出
口的数量上和总值上都有提高。①第一次打击随 1932 年失去满洲市场而来。
第二次打击在 1933 年至 1934 年接踵而来,因为美国提高银价之后中国白银
大量外流。出口下降,银根激烈紧缩,商品价格暴跌。结果农村经济大规模
萧条。
丝织和棉纺手工业原已深深陷入困境,在 1932 年至 1935 年间又遭到特
别严重的打击。“失掉东北市场对于绍兴(浙江)丝绸的销售有极大的影响:
1931 年丝绸的产量是 156000 匹,每匹价 32 元,总值为 5075200 元。这与 1929
年相比减少了 43000 多匹,损失超过 2000000 元”。②日本人占领满洲后,他
们提高了进口税。这一行动,根据同一资料来源,“有效地阻断了从烟台(山
东)进口丝绸”。③大连和整个南满的棉布进口商不再从中国市场购进棉布。
对河北的饶阳、定县、玉田、灵寿县和江苏的通州、常德④县,后果极为严重,
足以使整个棉纺织业受到很不利的影响。⑤村民对纱厂的棉纱需求锐减。
在 1931 年和 1932 年,当世界贸易开始紧缩时,中国手工制品出口也是
如此,其中包括丝、特种丝织品、棉布、草编、纸、瓷器、毛竹、油料和麻
布;这些品种一起构成了出口总额的大约 50%。农村劳力大量用于提供这些
产品,手工业品收入下降使农户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消费。至 1936—1937 年,
这些手工业品的出口,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总值上,仍远低于 1930—1931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事实上,它们的价格比粮食价格下降得更快。①在 1931
年至 1934 年间,天津和上海的茶、烟、酒、牲畜、粮食、棉制品和油料的价
格指数持续下降。不久产地的价格也下降了,农民们很快发现较低的销售价
格不敷他们的单位生产成本。1934 年陈翰笙的报告说,广东农民毁掉桑园,
以致桑园面积下降 30%以上。②一项研究茶业的报告表明,该作物面积的下降
相似。③棉花生产的经济状况对农业人口来说,也同样令人沮丧。
① 吴大业:《世界经济衰落中之中国》,载方显庭编:《中国经济研究》,第 1 卷, 第 45—56 页。
②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 3 卷,第 392 页。
③ 同上书,第 3 卷,第 393 页。
④ 查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 3 卷,第 396 页无江苏棉织业,亦无 常德棉织业;第 397 页有
常熟棉织业,第 398 页有南通(即通州)棉织业。据 此,原文“Ch′ang…te”(常德)疑为常熟之误——译
者。
⑤ 同上书,第 3 卷,第 396 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3 辑,第 615 页。
② 同上书,第 3 辑,第 627 页。
③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