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人类命运的50场战争-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利的代价对一位将军来说,一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往往就像传说中的圣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胜利所带来的巨大荣誉和威望,对他们的前程至关重要,甚至福荫子孙,但是胜利所涵盖的内容,往往比它的字面意义要复杂得多。战场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瞬息之间,胜利就会发生突然逆转,军事优势可能会被平庸的指挥所拖累,转为劣势,持续的游击消耗战也可能拖垮一支强大的军队。
  本书之所以摘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旷日持久战争的关键,二、战术运用上的经典。它们不一定是某天的某场特定战斗,而是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军事行动。这些战役在历史上可圈可点、意义重大。近现代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和无数士兵的英勇鲜血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态度。
  决定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通常意义上,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与严密的军事部署都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比如二次世界大战巴巴罗萨一役,以及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战。相似的例子还出现在1940年的法国和1942年的新加坡。尽管如此,当强大的一方不再采取攻其不备的战术,而另一方用自身的战争经验来组织反击时,胜负的〃天平〃就会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阿拉曼、中途岛、斯大林格勒、科西玛等战役,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说明看似异常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可能被弱势击败。
  低估敌方的战斗力往往会造成重大的军事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以为自己拥有所谓的〃种族和军事优势〃而狂妄自大,这种盲目自信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士兵白白送命,也使他们最终品尝了战败苦果。同样因为轻敌,在加利波利战役和伊沙德瓦那丹战役中,英帝国的狂妄自大使他们自掘坟墓。狂妄的法国人也在奠边府遭到越南人的迎头痛击。
  众所周知,科技优势会给现代战争带来巨大影响。在20世纪乌姆杜尔曼战役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先进的武器军备使战争的有利形势倾向于一方……即使战胜方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也不会招致更大范围的有针对性的反击。然而世事难料,比如在阿富汗,面对着更精锐的军事装备,###游击队员意志顽强,坚守国土。他们只是凭借手持式防空导弹,却给前苏联空军造成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当双方装备的先进程度旗鼓相当时,士兵的士气往往就成了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在瓦尔密战役中,一支充满斗志的法国革命队伍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对手。相反拥有优势力量的部队有时却不战而败。比如在摩加迪沙战役中,美军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国际援助对于越南人来说,无异于一种侵略行为。胜利者有时甚至会看不到自己的胜利。在北越军队发动春节攻势期间,尽管越军曾一度惨败于美军,但西方的新闻记者却一直将之描述为越军的节节胜利,这应当归咎于充斥媒体的左翼偏见。
  有些胜利必然会产生国际性影响,美国凭借圣胡安山战役宣告自己已经成为了世界军事强国,俄国凭借格奥克捷佩堡一战巩固了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角战役中所向披靡,展示了皇家海军的强势。
  更多的时候,胜利依然是个未知数。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眼看到手的胜利却因英军意志坚韧的对抗而失之交臂。英军坦克在康布雷战役中大显神威,而胜利最终却被拥有最新精锐武器的德国暴风骑兵所颠覆。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六日战争、斯坦利港战役期间,精确的部署与强大的军事战斗威力均有明显体现。这些例子说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并非是制胜的法宝。
  有时双方实力的过于均衡会大大增加战争取胜的难度。在索姆河战役和伊珀尔战役中,英德两军展开的拉锯战曾造成数以万计士兵的伤亡,最终,随着德军士气的土崩瓦解,这场消耗战才在德军的〃凶日〃得以突破。
  本书所描述的战役,有很多军事教训可供参考和吸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野心,国家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进行防御和反击。一个国家在面临战争时,必须毫不畏惧,优柔寡断、麻痹大意只会带来惨败。
  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希望人类不要忽视这些历史教训,时常重温战争的历史,避免再将千百万无辜生灵拖入无谓的战争中。
  

癫狂的自由:瓦尔密战役(1792)
Maniac Freedom: Valmy
  1792年,由未经训练的法国青年志愿军组成的革命队伍在瓦尔密迎头痛击了训练有素的奥普联军。瓦尔密之战的胜利,是法兰西革命军队对封建君主国家联盟的第一次胜利。法国士兵的高昂斗志对战斗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以自由的名义 18世纪末的法兰西共和国,是一个由革命理想主义催生的政权。法国革命军由法国革命政府招募、组建,并参加过多场征战。1792年,一名法国军人在蓬图瓦兹喊出〃自由、平等、博爱,否则去死!〃的口号,清晰地表明革命已经深入人心,任何革命的反对者都将被视作敌人来对待。
  革命意味着与旧制度的彻底决裂。在革命政府统治期间,过去的雇佣兵也换上了〃国民士兵〃的头衔,并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卫士。法国革命军的一名炮兵曾在1793年写道:〃我对祖国的敌人毫无怜悯,他们应该流血,而且还要继续流血!我要为我的兄弟们所流的鲜血报仇,那些反革命就该死在革命者手中。〃复仇和制造恐怖已成为这些士兵的直接动力,接着他们又会去唤醒那些置身于政治之外的同伴们,直到整个国家都处于无法遏止的愤怒之中。
  滴血的九月 革命使法国与欧洲其他君主制国家形成了对立。1792年8月,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几个君主制国家组成盟军入侵法国,企图对那些叫嚣着推翻君主制、砍掉国王脑袋的巴黎市民实施###。愤怒的巴黎民众闻讯后突袭了杜伊勒利宫,并把皇室成员投入监狱。恐惧和愤怒同时充斥着巴黎的大街小巷,煽 动民心的政治家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必须先清除内部的反动者(自我清洗在狂热的革命时代屡见不鲜)。
  当凡尔登的城市防护要塞落入普鲁士军队的控制时,革命者的愤怒再次升级,一股脑地发泄在囚犯身上,1000多名政客和罪犯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一事件被历史称为〃九月大屠杀〃。狂热的激情四处弥漫,导致巴黎政府对战胜入侵之敌的信心大增。
  愚蠢的探马 事实上,奥地利未能派出原先期望的那么多兵力入侵法国,而普鲁士军队也只有8万人……这仅是联军司令布伦瑞克所期望的人数的一半。开战后,这一数目还在继续减少。联军的长驱直入令法军惊慌失措,迪穆里耶将军开始设法控制混乱局面,把他的军队从与比利时接壤的北部边境调到了南部的色当,以避免法国防御力量进一步消耗。从地形上来看,迪穆里耶在丛林地区南部占据了一个易于攻守的位置……阿尔贡丛林,在法国军队与普鲁士军队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布伦瑞克对是否该穿过阿尔贡继续前进踌躇不已,这让迪穆里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吸收了由凯勒曼将军指挥的25000名援兵,使整体兵力增至万人,超过了布伦瑞克直接指挥的万士兵。布伦瑞克原计划与奥地利军队在北部会师后再发起进攻,然而他听信了迪穆里耶正在撤退的错误情报,并试图前往沙隆切断法军撤退路线,迫使法军在瓦尔密村附近开战。
  威风的高卢雄鸡 不等布伦瑞克的先头部队在浓雾中向法军靠近,驻扎在耶伦山上的凯勒曼援兵已经发觉了普鲁士军队的突袭,法国炮兵随即展开了密集的攻势。双方互用炮攻,却都未取得决定性的突破。雾气与硝烟渐渐消散后,布伦瑞克决定把他的主力部队部署在瓦尔密对面。对普鲁士军队来说,情况不容乐观,处于有利位置的法军并不像情报中说的那样急于离开战场,而且,法军也并非像布伦瑞克所预想的那样,是一群毫无组织纪律性的乌合之众。
  尽管如此,布伦瑞克仍命令其部下继续进军。大敌当前,凯勒曼戴好别着革命徽章的帽子,拿起刀剑,振臂高呼:〃国家万岁!〃一时间群情激奋,士兵们随即狂热地吼叫着:〃法国万岁!将军万岁!〃法国人的高昂士气使布伦瑞克慌了神,急忙停止前进。双方炮兵再次驳火。布伦瑞克进退两难,决定撤退。夜幕降临,法国士兵获悉强大的入侵者已被击退,便欢欣鼓舞地离开了战场。
  开山之举 这是一场非同凡响的〃胜利〃。这场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大,持续时间也并不长,却在世界战争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它证明战斗精神和高昂斗志有时会成为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比日常训练或武器更重要。
  瓦尔密一役是法兰西革命军队对封建君主国家联盟的第一次胜利,它把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相继送上了断头台,从而使法国革命者更加坚定了脱离君主制的决心,成为法国人民争取祖国自由的象征。
  但是,受精神力量鼓舞的军队,在武装对抗中虽然在士气上占有优势,但这并不是说,它能使法国在后来参与的所有战斗中都取得胜利。罗克哈德,普鲁士在瓦尔密的军事观察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艰难的征服:马拉塔战役(1803)
Tough Conquest: Maratha
  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是可圈可点的一战。一支规模较小却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成功击败装备精良且久经磨炼的当地军队。这表明,面对富有经验的军事对手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将能力挽狂澜。
  训练有素的马拉塔士兵 16世纪,伴随着对美洲大陆的征服,欧洲再次出现了强大的帝国。凭借先进的武器,欧洲士兵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当地的古老文明。类似的胜利模式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断重演,当地文明的先天不足在欧洲现代战术面前显得难以招架。俄罗斯占领了西伯利亚,而葡萄牙、法、英等国在印度开设的贸易站,俨然成为入侵者的踏板。
  莫卧儿王朝曾是南亚势力最强的帝国,但其影响自1707年奥伦泽布去世后便开始逐渐式微。自此,印度各土邦王公纷纷宣布脱离中央政权,形成了500多个土邦王国。这些王国由不同民族组成,彼此间经常会为争夺领导权而爆发战争,但有时也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入侵的英国人。而且,印度统治者并不像美洲土著对欧洲的军事入侵那样没有丝毫招架之力,他们深谙其所面对的英军特性。因而,当英国人自诩为是莫卧儿的接班人时,马拉塔联邦的一支当地部队也要求获得印度的统治权。这个联邦由多个有权有势的部族组成,首领被称为白沙(相当于首席大臣)。
  1775年…1782年、1803年…1805年、1817年…1818年,印英之间爆发了三场战争。
  白沙与其他部族的首领不断从法国、英国两个竞争劲敌手中招募欧洲军事顾问,请他们指导、改组军队,用大炮、火枪和西式军事训练来迅速武装本土士兵。
  在短短的一段时期内,当地军队的加农炮数量便发展为英军的两倍。
  直到18世纪末,英国想威慑在印度的对手仍非易事。
  然而,印度不断地激起他们对财富的欲望…… 英军情愿以一场力量对比悬殊,但却极富挑战性的战斗来征服当地居民。在此背景之下,马拉塔战役爆发。从军事角度来说,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成为可圈可点的一战。40年后,指挥此次战争的英军将领亚瑟·威尔斯利(即后来的威灵顿公爵)被问及他在战场上的最辉煌时刻属于哪一场战斗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马拉塔战役!〃
  温文尔雅的强盗 1803年,英印之间的冲突再次发生……当时的孟加拉总督理查德·威尔斯将军派其弟亚瑟·威尔斯利,向被霍尔卡部族打败的白沙拔基娄二世提供保护,此举招致其他部族的抗议,纷纷起来反对英国的干涉。这次英国人决定采取更暴力的干预手段来威慑印度。尽管此时威尔斯利总共只有4500名正规军,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印度兵,其中只有一半是骑兵,但威尔斯利仍信心十足地开始充分展示其作战效率和战略部署能力。
  威尔斯利在这场战争中的军需后勤工作方面所展示出的才能,常常被后来的军事学家赞许有加,且为日后英军在印度如何为军队提供补给提供了范例。在此之前,大多数军队是从途经之处掠夺军需。这种做法不仅严重伤害了当地居民,还因当地人的反抗增加了战斗的难度。有鉴于此,威尔斯利采取了一种新的供给制度,即从驻地附近的商人手中购买食物以补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