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省的说法,驳回了克莱斯勒和福特对日本的反倾销指控。
但是事情并未结束,以保护美国的汽车产业和避免失业为由,美国国内要求限制日本汽车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参议院以90对4票通过议案,要求卡特政府重新估计和调整进口政策。
美国国会也准备提出新法案:将日本汽车的进口量限制在150万辆水平。
日本朝野为之震动,一旦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日本汽车产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更麻烦的是,欧洲各国也可能起而效仿,如果这样,日本汽车将在美、欧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问题还不仅如此,通产省还担心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可能把其它产业也牵连进去,这将对整个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日本工业带来致命打击。
日本首相铃木亲自出面调解。他一方面措辞谨慎地向卡特政府表示:此事的发生日本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另一方面,铃木要求日本的汽车厂商发扬“团队精神”,无论如何作出些让步,以避免贸易战的发生。时任丰田公司社长丰田英二对此十分不平地说:“我们成了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替罪羊!”。
于是日美双方达成协议:1981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数量为168万辆,1982年限制为193万辆。
该协议使日本所有汽车制造厂商都受到了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各公司的生产能力。美国汽车公司却从中受益不浅。以通用为例,1983年赢利37亿美元,1984年赢利47亿美元。
2、丰田(TOYOTA)与通用(GM):争夺全球第一位置
1990年,是丰田值得骄傲的一年。在这一年,丰田以其著名的高效生产管理系统(JIT)压倒了拥有70多万员工的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公司,年产汽车360万辆。全球约160个国家都有TOYOTA汽车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丰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8%,真正实现了其“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誓言。
1990年度,丰田总资产61176亿日元,净资产40422亿日元;已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和维修网络;员工10万余,海外子公司和合作企业的生产单位合计有29家,国内生产工厂14个;销售、维修服务点:国外7000家,国内4755家;所生产汽车36%用于出口。
199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1986年的26%上升到30%,而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仅1%。
从1987年开始,通用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中,为了控制高额的费用开支,时任董事长的罗杰决定采用减薪、裁员和把工厂移植到墨西哥等低工资国家去的紧缩政策。
罗杰的计划引起了通用工人的强烈抗议,因为关闭工厂将导致大量的裁员,联合汽车工会也表示严重不安。但罗杰心意已决,面对工会的压力,他说:“公司已经没钱了,你们或者接受公司普遍减薪的策略,或者逼得公司最终关闭在美国的所有工厂,把工厂移植到第三世界国家去。”
罗杰的第一个改革大动作就是裁员,当年减少3万名工人和白领员工。整个密西根州顿时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而根据罗杰的计划,在1990年前,通用将陆续关闭在底特率的11家工厂。
在职的通用员工人人自危,不知失业何时轮到自己。一位失业工人悲愤地说:“真是冷酷无情啊!我们已接受减薪,倾全力配合公司降低成本,他们仍然把错误决策转嫁到工人身上。”
每天,密西根州各报头版、电视广播充斥着有关工厂关闭、通用裁员的灰色新闻,以很大的篇幅让愤怒、惊慌的工人发表感想。在关闭底特律一家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厂时,一位工人在接受采访时失去控制,驾驶着汽车直朝电视台摄像镜头冲去。另一位发疯的失业工人手舞步枪,声称自己是外星球的“超人”,特来拯救底特律。
昔日繁华的汽车城,陷入了一片萧条、混乱和疯狂之中。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强大无比的通用突然陷入困境之中,一位通用员工对通用高层管理的无能行为骂道:“仅仅在几年前,我们的公司还是那么强大,还在担心竞争者告我们垄断。然而,我们今天却不得不为我们的生存而日夜担心。”
为了转移视线,罗杰想起了媒体,他花钱请来一大批记者和讲演家,让他们把关闭工厂的责任全部推到日本人身上。
一时间,媒体上到处是指责日本的文章:“为什么美国工人会失业?为什么美国的汽车卖不出去?那是日本人到美国来大量倾销他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不少国人贪小便宜不买我们的国货买日本货!我们必须发扬爱国心,抵制日本货!”
这样的舆论宣传在普通民众中是很有煽动性的。那段时间,底特律的市民对日本货同仇敌忾,如果不幸有一辆日本汽车开进底特律,那部车子必然遭到砸烂火烧的命运。
3、日美汽车贸易摩擦
1992年元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大选前夕,领了30多位美国企业界领袖,火药味十足地出访日本。这帮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的总裁。第一位是克莱斯勒董事长艾尔卡克,他被日本封为一号“贸易煞星”。第二位是福特新董事长波林,被日本封为第二号“贸易煞星”,第三位是近两年来连续亏损的通用董事长斯坦普尔。
美国人的愤怒是有理由的,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日本卖了230多万辆汽车到美国,而美国销往日本的汽车数量只有万辆,大部分还是日本在美国的工厂所生产。1991年度,美日贸易逆差达到4120亿美元,其中70%为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密西根州参议员里格尔到处指控这是“经济珍珠港事件”。
汽车产业对日美两国经济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支柱产业,这是一个需要自己基础结构的巨型产业,没有汽车,其它许多产业根本无法生存。汽车业的兴衰足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命脉。所以,天天把贸易自由挂在嘴边的美国人实在做不住了。
日本首相宫泽喜一领头,满脸笑容、殷勤有礼地迎接怨气满腹的美国客人。他心底下非常理解美国人的怨气:通用汽车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有如他们的国旗,我可以理解他们被日本人击垮时的感觉。
双方代表在美国大使馆对街的小仓饭店中,美国汽车公司的代表们,与代表日本汽车产业界的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和三菱等公司的代表,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判。
美方以福特董事长波林为首,坚决要求以贸易限制逼日本人就范,因为日本在美国市场倾销自己汽车的同时,却紧闭自己的国内市场不容外人进入。波林指出,在1982年—1991年为止的10年间,日本的贸易顺差总和为5420亿美元,其中对美贸易顺差达4120亿美元。而每10亿美元的对日贸易顺差就使美国丧失约3万个就业机会,这对美国经济及其工业基础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波林提醒日本,美日两国均是“WTO”成员国,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必须遵守自由竞争的平等原则,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条规定:“由于进口急剧增加而出现重大损失,对国内产业调整造成损害,可以采取紧急限制进口的措施。”所以美方可以对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实行限制,或者,日本允许其他贸易伙伴如同它进入美国、欧洲和世界其它市场那样进入日本市场。
波林以很有说服力的数据表明日本对外封闭了本国市场。他说:“日本汽车制造商无疑非常出色,但是还不至于出色到占领美国汽车市场超过30%和欧洲市场11%的同时,使外国进口汽车所占日本市场的份额控制在不到3%的水平上。”
这些数据非常有说服力,欧洲共同体国家素以保护自身市场而全球闻名,但由本国汽车制造商占有的市场比率不过如下:英国43%,德国73%,法国67%,意大利63%,其余汽车业不发达的国家则主要依赖进口车。
而日本汽车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97%。
面对这些数据,任日本汽车制造商舌锭莲花,也无法否定封闭本国市场的事实。
要知道,日本汽车市场是世界主要汽车市场之一,日本汽车普及程度达到平均每人拥有一部车的水平,在美国是平均每人拥有一部汽车,欧洲平均每人拥有一辆汽车。可是,外国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却是极低,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仅1%,而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30%,美国人对此火气十足。
谈判拉锯般地艰难进行着,从日本方面来讲,并不想引发一场美日贸易战,毕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自由的市场。
最后日本方作出如下承诺:同意到1994年把进口美国汽车零部件的金额从1992年度的90亿美元增加190亿美元,并将美国汽车的进口量每年增加万辆,同时,把销往美国的日本车从过去的每年230万辆减少到165万辆。这就是《东京宣言》。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下,日本汽车厂商无奈地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从1992年以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汽车制造厂商开始告别80年代的辉煌,进入寒冬。
4、日本家电业打败美国同行
日本家电产品在60年代打入美国市场。1961年,索尼公司以8英寸微型黑白电视机率先进入美国市场。第二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日本电视机生产企业达到3家,第三年,增加到7家。这些进入美国市场的日本生产的电视机基本在12英寸以下,除索尼打自己的品牌外,其余企业大都贴美国公司商标牌,故基本未遭到美国公司的抵制。
在美国站稳脚跟后,日本企业开始向美国大量出口大屏幕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并且大都使用自己的商标,如东芝、日立、松下等,与美国同行正面交锋。凭着质优价廉,日本企业很快就把美国同行打败了。尽管美国企业频繁使用反倾销保护措施,但最终还是关门大吉。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收音机上。1955年,美国市场上的收音机95%是美国产品,1965年降到了30%,到1975年,美国生产收音机的企业已经全军覆灭。
之后是录像机。录像技术的发明者是美国的安佩可斯(Ampex)公司,日本人购买其技术商品化后很快打回美国市场,很快就全部占领美国市场。
日本家电企业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打败了美国家电制造商,占领了美国市场。
对外净资产与政治话语权
美国人深知:对外债权是可以派生出很强的政治势力的,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主导最终话语权的是金钱。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就是通过金钱建立起来的。
世界经济、金融、政治权力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一点:要想成为世界权力中心,就必须拥有对外净资产,同时以此为基础使本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并得到全世界的信任。
近代世界史上,世界第一个大债权国是英国。在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曾拥有世界约1/3的商船,垄断着全球海外贸易,巨额的海运收入使英国长期维持高额的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并且,英国把海运服务赚来的巨额收入用于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产生的庞大收益使英国的净资产规模快速增加。在英国主导世界时期,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它的海外贸易、服务、资本投资处于良性循环中,为其积累了巨大财富。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海外投资余额逐年快速增长:1870年约为7亿英镑,到1900年底增加到约24亿英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达到顶峰,约为40亿英镑,同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约为23亿英镑,其海外投资余额达到其GNP的倍多。
英国的海外投资遍布世界各国,除在欧洲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在北美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南美主要投向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在亚洲主要投向印度、中国和日本,在非洲垄断了南非的经济,此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地均有大量的投资。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英国的旗帜在飘扬。
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海外投资将英镑播撒到世界各地,同时又不断收回到自己手中,英镑成为世界性的货币,英格兰银行被称为“世界银行”。
作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的英国自然就成为世界之主,整个世界被纳入英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势力范围。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消耗了英国的财富,而远离战场的美国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性的货币。
美国在40年代到50年代积累了庞大的贸易收支顺差,6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60年代,美国在欧洲广泛投资于化工、石油、汽车等当时的支柱产业,并在这些行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1960年,美国的对外资产为86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占37%,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