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猎天下Ⅰ之枋头明月-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采用儒教礼仪,研习儒家典籍,尊崇孔子为圣人,改服色,易语言,便与佛教水火不容。崔浩联合天师道宗寇谦之,借助太武帝之手灭佛,而太子却是虔诚的佛家信徒,种下崔浩日后身死族灭的惨剧。”
  杨忠明白了儒教与佛家的冲突:“灭佛还有道家的参与吗?”
  陶弘景是道家领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灭佛是道家和儒家的联合反击,天师道掌教寇谦之也参与其中。他早年修炼汉末张陵、张衡和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后来入华山和嵩山修炼,自诩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因此创下天师道。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献上道书。崔浩上书劝谏,使太武帝信奉道教,拓跋焘于是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兴建静轮天宫,自称太平真君,成为十足道徒,连改年号也为太平真君。从此,太武帝开始弹压佛教,上自王公下至庶人,限期交出私匿沙门,若有隐瞒,则诛灭全门。刚巧,卢水胡人盖吴率领十余万人在杏城起兵,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在长安一所寺院发现兵器,便怀疑佛门与盖吴通谋,震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众。此后,拓跋焘进一步推行废佛,诛戮沙门,焚毁经像,举国风声鹤唳。监国秉政的太子拓跋晃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都不被采纳,却使得废佛诏书得以缓宣,不少沙门闻讯逃匿,佛像和经论多得密藏,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太子拓跋晃利用《国史》案害死崔浩。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重新恢复,反而越来越盛。”
  杨忠听完太武帝灭佛的经过,才知道战场之外的惨烈斗争:“儒家和道家为了抵御胡人宗教,竟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比战场上还要惊心动魄。”
  陶弘景摆手,不同意杨忠的说法:“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只是适逢其会,真正持之以恒教化胡人的是那些儒士。寇谦之因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停止灭佛。崔浩死后,儒家实力大损,依然前赴后继地进入宫廷,推行儒教,汉化胡人。”
  杨忠十分关心这些儒士的成果:“他们成功了吗?”
  陶弘景详细道来:“就在崔浩被杀那年,一个叫做李冲的男孩出生在陇西汉人望族,成为魏国继崔浩之后的第二代儒家的佼佼者。他在孝文帝初年进入朝廷,担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李冲还得到当时北魏文明冯太后青睐,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北魏太和十年,他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朝廷直接掌握人口,百姓负担减轻,国家赋税增加,打破豪强贵族对百姓控制。更重要的是,三长制釜底抽薪,切去胡人部族关系,从此,鲜卑胡人与当地汉人逐渐融合,开汉化之先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1,最后防线(3)
李冲仅比陈庆之年长二十多岁,去世的时间也不久远。陈庆之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多,听到这里不禁呵呵笑出声来:“李冲是儒家中的另类,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庆之话中之话,陶弘景笑着手抚胡须:“北魏文成帝早亡,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临朝柄政,与李冲情投意合。儒家口口声声君臣父子,忠孝礼仪,李冲却不管这一套,成为冯太后的内宠,国政大事决于香帷肌肤之间,在南朝引为笑谈。”
  “可是一旦孝文帝登基,他岂不死无葬身之地?”杨忠替李冲捏一把汗。
  陶弘景露出向往神情:“李冲了不得,也不知道他怎么搞的,文明冯太后病死后,孝文帝对他极为敬重,不仅从来不直呼李冲其名,而称中书,还娶李冲之女为妃,作为汉化表率,从此,魏国亲王宗室开始与汉人通婚,血缘混杂,再也分布清胡汉。”
  杨忠听得目瞪口呆:“这李冲真不是一般人。”
  陈庆之提起李冲也兴致勃勃:“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汉化关键,李冲亲自担任将作大匠主持修建,现在的洛阳城就是他的杰作。孝文帝还让李冲担任少傅教导太子,可惜太子元恂坚决反对汉化,背叛孝文帝被处死。孝文帝于是改立元恪为太子,在清徽堂设宴庆贺。李冲提到废太子时说,我为太子少傅,不能尽心辅导,有愧所托。陛下宽宏大量,让臣参加宴会,我又高兴、又羞愧。孝文帝说,我是父亲,还不能阻止他胡作非为,你作为师傅,哪用得着惭愧道歉?”
  陶弘景望着渐黑暮色,一口气说完李冲事迹:“李冲在北魏朝中如鱼得水,完成崔浩心愿,不仅协助孝文帝推行汉化,自己也官至咸阳王。”
  “儒家既然大获全胜;为何现在佛家声势如此兴旺?”陈庆之对佛教不以为然,现在才渐渐意识到儒佛道三家斗争对天下的影响。
  陶弘景面露慎重神态:“儒高一尺,佛高一丈。佛家没有就此认输,孝文帝死后,次子元恪继位,宠用外戚高肇翦除宗室。那时李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佛教势力蠢蠢欲动,魏国河州刺史胡国珍生有一女,这个女孩的姑姑早就踏入佛门,经常去皇宫内院为嫔妃讲经,处心积虑结交皇家。她故意在宫中夸耀侄女美貌,元恪听到风声,将她侄女招入宫中,成为其充华嫔。”
  杨忠忽然大悟,这人便是全倾一时的北魏胡太后:“她就是胡充华?在河阴之变中被沉于黄河的胡太后?”
  天色全黑,陶弘景依然谈兴不减:“就是她。在胡充华影响下,佛教更加兴盛,魏国境内寺院多达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座。元恪早亡,其幼子元诩当上皇帝,她垂帘听政,佛教彻底压过儒教,在魏国境内香火鼎盛。”
  胡太后与目前北方局势紧密相关,陈庆之更有兴趣:“佛教中兴,儒家难道袖手旁观?”
  陶弘景虽在山中,消息却灵通:“胡充华当政,儒家就没有机会翻身,谁知道魏国突然爆发河阴之变,尔朱荣扶持长乐王元子攸称帝,胡充华被沉于黄河,佛家势力失去庇护。儒家的佼佼者便潜入魏国宫廷,辅助新帝元子攸,实现他们的理想。”
  “元子攸,为什么要辅助他?”杨忠隐约觉得元子攸的名字有些耳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到过。
  “李冲将一个女儿嫁给孝文帝,另一个女儿嫁给孝文帝之弟,彭城王元勰,她生下一个儿子,被册封为长乐王,名叫元子攸。”陶弘景缓缓说出答案。
  陈庆之突然醒悟:“故此,元子攸的血脉身兼胡汉?”
  “元子攸竟是李冲外孙?”杨忠顿时明白儒家入宫辅助元子攸的原因。
  陶弘景笑着说:“元子攸血缘上身兼胡汉,却从小入太学,完全不会胡语,他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
  “通明先生,教化胡人的第三代儒士是谁?”陈庆之极为关心。
  “温子升。”陶弘景说出名字。
  陈庆之紧皱眉头,终于想起:“我听说这个名字,陛下提起过。”
  这次轮到陶弘景吃惊:“温子升进入魏国朝廷是最近的事情, 陛下怎么会提起他?”
  陈庆之给萧衍伴读时,偶然间听过温子升的名字:“陛下曾经读到温子升文章,赞叹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陶弘景起身望着北方,仿佛注目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就要上演:“温子升在儒家同僚推荐下步入庙堂,为魏帝元子攸运筹帷幄。儒家治国以人伦为本,教化胡人必从君臣父子和夫妻礼仪开始。等着瞧吧,魏国聘皇后,立太子,正衣冠的后面一定有儒士的影子,这时就说明温子升取得魏国皇帝的信任了。”
  陶弘景兴致勃勃,谈了许多,始终没有涉及到北伐的事情,陈庆之就要返回涡阳,不由暗自焦急。杨忠知道陈庆之心事,突然问道:“难道我们就坐等儒士教化胡人,不用北伐吗?”
  陈庆之一言不发,静静等待回答。陶弘景示意两人起身,默默向山下走去,直到楼阁门口,他才缓缓开口:“子云,陛下沉迷佛教,心事不在国事,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话,我也无法劝说他出兵北伐。”
  陈庆之失望之极,陶弘景都不能劝说萧衍出兵北伐,难道毕生夙愿无法启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2,神秘关系(1)
杨忠随陈庆之从茅山回到涡阳前线,直接来到老侯的酒馆,躺在长凳上乎乎大睡,冷不防被一脚踢中屁股,从椅子上跳起来。老侯瞪着眼睛说:“小子,现在什么时辰?大中午在这里睡觉,快起来吃饭,然后给我滚回军营。”
  杨忠从迷迷糊糊中清醒过来,桌子上摆了一盘牛肉和一坛刚开封的千里香。他两腿一盘横坐长凳,左手抓起一大片牛肉向嘴里塞去,右手端起酒坛向嘴里就灌,连声赞叹:“老侯,你酿酒可比你炼的兵器好多了,你不当铁匠算是对了。”
  杨祯身披铁铠,仍被宿铁簇头身穿身亡,始终是老侯心中之痛。他将杨忠送到南方,自觉无脸再回北方,发誓不再打铁,在城中开个酒馆,照顾杨忠起居,报答老坞主之恩,唯独儿子小猴子让他日思夜想。
  老候被杨忠说到心痛处,恼羞成怒:“你成天白吃白喝,还敢罗嗦,当心我赶你走。”
  酒肉在眼前,杨忠无心说话,只顾低头吃喝。忽然木门吱呦响起,宋景休推门而入,向身后的元颢说:“杨忠果然躲在这里喝酒。”
  杨忠看一眼元颢,绽开笑容:“北海龙王来请客了,应该弄点好吃的才对。龙王,你箭法不错,近身格杀,嘿嘿,不怎么样。”
  “老板,来盘鱼。”元颢吩咐老侯加菜,向杨忠说:“要不是我的护卫拦着,你赢不了。”
  杨忠头也不抬,嘴里塞满牛肉:“好,天天比,天天赢,天天有牛肉吃。”
  元颢笑着说:“你赢不了我,我是拜了名师的,你有师傅吗?”
  杨忠抬头注视元颢:“我师傅有好几百个。”
  元颢不以为然:“师傅贵精不贵多,几百个烂师傅不如一个好师傅。”
  杨忠呵呵偷笑:“我这几百个师傅可不一般。”
  元颢到梁国借兵北伐,见杨忠骁勇善战,有心收揽,没有一点儿架子:“呃?你的师傅有什么不一般。”
  杨忠猛灌一口:“我的师傅都是死人。”
  元灏以为杨忠妄言:“哈哈,死人?难道死人可以传授武功?死人会陪你喂招?”
  杨忠狂吃海喝,眼睛都不眨一下:“涡阳大战打了一年多,我从一个小兵打到校尉,每个敌人都是我的师傅,他们从不跟我客气,个个都想要我的命,我要含糊一下,就不能和你在这里喝酒了。最终,他们都被我砍了,我的功夫是从死人堆里学的。你说说,是我的死人师傅厉害,还是你的名师厉害?”
  “你师傅厉害。”元颢不与杨忠争辩,端起酒杯大口灌下去:“好酒,往口中灌下去,香味一直通到肠子。哎,你怎么不吃鱼肉?”
  “我是北人,吃不贯米饭和鱼,还是吃牛肉和面饼上阵有劲。”杨忠又抓起一块面饼。
  “你家乡在哪里?”元颢趁机探听杨忠情况。
  左人城被葛荣叛军攻陷后,老侯和杨忠逃亡梁国,半年后,叔父杨闵差人送信,他们收容逃亡百姓,向南迁徙,到达黄河北岸的汲郡枋头城,建造了一座坞壁。杨忠抬起头答道:“我自幼长在武川镇,后来六镇反叛,我父亲带领流民逃亡河北,筑造左人城自守。葛荣几年前攻破左人城,我绕道山东逃到这里,我的叔父带着百姓到达汲郡,又建起一座坞壁,名叫枋头坞。”
  元颢啊了一声:“真巧,我也从汲郡来。”
  杨忠嘴里停止咀嚼,着急问道:“枋头坞情形如何?”
  元颢本为魏国车骑大将军,正在汲郡防御葛荣南下,得到河阴之变的消息,匆匆南逃梁国,图谋借兵###尔朱荣:“我的封地在山东北海,不是汲郡人,我去年在潼关以西###万俟丑奴,葛荣扫荡河北将要进军洛阳,朝廷调我至汲郡防御。半路上听说河阴之变的消息,便匆匆南投。我在汲郡时间不长,没有去过枋头坞,不过听说坞主姓杨。”
  杨忠想起伤重身亡于的父亲,低头停顿很久,才回答:“那是我叔父。”
  元颢看出他神情有异,安慰说:“枋头坞不断收揽河北流民,越来越兴旺了。”
  杨忠忍住对父亲的思念,想起左人城的幼时伙伴,刘御医为救自己丧生当场,其他人逃到枋头坞了吗?刘离过得好吗?小猴子还在打铁吧?
  三个人边吃边聊,门外传来马佛念的声音:“郡主放心,杨忠和宋景休肯定在这里喝酒。”
  明月脱下戎装,换上在北方常穿服饰,脚下一双可爱的橙黄色小牛皮长靴,将小酒馆的所有目光都吸引过去。明月冷不防看到这么多目光,笑着向元颢等人点头招呼,却看见杨忠立即将目光躲开。

32,神秘关系(2)
明月转向元颢:“姐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